为什么说制造饥饿感能让你更健康?

吴晓波频道

3天前

当个体意识到其行为与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时,便能够启动一个正反馈循环。...第一是饮食,以前我们倡导饮食要尽量规律,早午晚餐尽量按时定点,现在理念有了变化,在基本规律情况之下要有饥饿感,需要主动节食,即轻断食。

点击上图▲立即订阅

本期内容节选自《细读商业经典》读书会员课,在这一期课程中王煜全老师解读了《超越百岁》,登录吴晓波频道App,收看完整内容。【现在订阅,立省72元】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今天推荐的《超越百岁》是由彼得·阿提亚撰写的一本关于健康和长寿的书籍,作者认为人应该不光活得长,还要有质量地活得长,并强调了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提供了许多提高生活质量的实用建议。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观念上的转变,且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今天我们跟着王煜全老师,从科技干预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

健康习惯难养成是因为缺少反馈
人类本质上是需要反馈的。然而,在健康领域存在一个挑战,即反馈的获得往往较为迟缓。
例如,当某人下定决心开始锻炼,想要改变其生活习惯时,会发现在坚持运动的第一天,效果并不明显,至少无法进行评估。第二天亦是如此,即使过了一周或两周,依旧看不出结果。
有时,即便是一个月后,变化也难以察觉。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健身还是改变生活习惯,都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
遗憾的是,在这些成效显现之前,人们可能已经放弃了努力,所以总是失败。
如何使其养成习惯?就是需要在他感知不到的时候,可以通过监测其生理指征,把微小的变化传达给他。
例如,尽管他自身尚未察觉,但由于其坚持运动,其静息心率实际上在缓慢下降,这表明其健康状况正在改善,体脂率也在稳步下降,这些变化均证实了健身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针对行为改变,为何所有证据需先被普及,以便让每一位普通民众(非患者)都能够知晓。
这是因为,当个体意识到其行为与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时,便能够启动一个正反馈循环。在这一循环中,积极的行为得到正向强化,并最终转化为持久的行为改变。因此,关键在于实现行为的改变。
众所周知,人类追求长寿并非今天才有。现在全世界有各种长寿村、长寿镇,表明长寿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且某些地区的人确实能做到比别的地区的人更长寿。
美国一位记者为了采访全球的长寿村,用一支蓝笔把地图上的每一个长寿村都画了个圈,因此,这些长寿地区后来被称为“Blue Zone”(蓝区)。
他发现一些共性现象。
第一,饮食健康。这些村相对都位于偏远地区,因此饮食都比较健康,没有大鱼大肉。
第二,保持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运动并不是指保持体育锻炼,而是指做家务活、种花、做木匠活,只要不闲待着,保持活动就算运动。
第三,不切断社会联系。村民往往跟邻里和亲人保持着相对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关系相对密切的整体。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一些地方的人可以长寿,而不是所有地方?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并非所有地区都能复制那些长寿地区的生活习惯,而这种复制并非出于不愿意,而是因为很多时候,习惯的养成需要系统性的支持

制造饥饿感能让你更健康
当然,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疾病管理方面,应该如何控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实批准了游戏软件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处方,并且还能报销。这意味着,如果大脑有退化的风险怎么办?那就回家玩游戏。
有一款专门定制的游戏,并且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因为大脑坚持锻炼是解决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日常生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是饮食,以前我们倡导饮食要尽量规律,早午晚餐尽量按时定点,现在理念有了变化,在基本规律情况之下要有饥饿感,需要主动节食,即轻断食。
轻断食的做法有很多,比如一周断一天,或者是168断食法,即一天里尽量将进食时间压缩到8小时内,另外的16小时则断食。
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逃避问题,他们认为,自己本就遵循一日三餐的习惯,晚餐后至早餐前自然就是断食时段。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准确。
以英文单词“breakfast”为例,它实际上是由“break”和“fast”两个词构成,“break”意为中断或打破,“fast”在此指的是断食。
因此,“breakfast”的含义是指从昨晚至今晨未进食的状态——即断食——终于结束,开始进食,故称之为“breakfast”。
英国人将早餐视为终止夜间断食的餐点,这意味着断食期包括了夜间时间。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在早上八点吃早餐,那么根据8+8的规则,应在下午四点后停止进食,从而从下午四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维持16小时的断食状态,这对身体健康有益。
近期有项有趣的研究表明,断食的益处并非仅仅因为胃中无食物,而是因为它激发了饥饿感。换言之,重要的并非真正的饥饿状态,而是饥饿感本身对健康有益。
当前有研究者正在进行相关实验,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这些研究表明,即便个体并未真正感到饥饿,通过人为手段制造饥饿感,初步证据显示,仅仅产生饥饿感本身就可能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要有质量地活得长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议题:我们自然期望寿命延长,但并不希望活成苦行僧。我们追求的是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享有心理上的幸福和满足,避免出现身体健康而心理健康受损的情况。
面对这一挑战,现代科技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欺骗感官来满足身体需求,从而实现健康与快乐的平衡。
例如,西湖大学的姜汉卿教授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可食用材料,该材料本身不含大量营养,无碳水化合物和热量。然而,当这种材料进入胃部后,会发生形变、膨胀,从而产生饱腹感。
实际上,人们是否进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胃部的饱腹感。即便身体并不缺乏营养,但若胃部感觉空虚,人们往往也会过度进食。
通过这种材料,即使在饥饿状态下,也能在胃中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达到控制饮食的目的。
因此,可以观察到,人类对营养需求的感知往往依赖于胃部的信号。然而,胃部的信号并不总是准确反映人体对营养的实际需求,时常会出现误差。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是,过去由于营养不足而导致的过量进食,现在却转变为营养过剩的问题。许多心血管疾病正是由于体内血脂积累过多而引起的,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因此,适度地欺骗身体以产生饱腹感,避免过量进食,反而对我们的健康有益。
类似的感官欺骗现象相当普遍。以代糖为例,其背后的理念十分直接:甜味是人们所喜爱的,但糖分摄入过多对身体不利。
所以,人们探索是否可以在享受甜味的同时避免摄入糖分。这是现代食品科技中常见的一种策略。
还有关于盐的替代品研究。众所周知,过量摄入盐分对健康不利,但完全避免使用盐在现实中似乎并不可行。因而有研究者探索将盐制成空心结构。盐之所以能带来咸味,是因为其表面与味觉感受器的接触。
例如,当人们含着大颗粒的盐时,只有盐的表面融化并与味蕾接触,就足以产生咸味。而盐的内部并未融化,就被直接吞食,导致盐分的过量摄入。因此,如果使用空心盐,人们实际上摄入的盐分就会减少,从而更健康。
也就是说,用现代科学欺骗我们的身体。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欺骗,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更适应古代的生活方式,而非现代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简而言之,我们的生活方式存在许多可以优化的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几项调整并不需要花费金钱。
首要的便是增加身体活动,因为大量证据显示,运动的效果往往超越了许多药物的疗效。其次就是睡眠。因为我们在睡眠的时候大脑则在修复。

以上内容来自《细读商业经典》,在这一期节目里,王煜全老师还从科技角度探讨了智能穿戴技术、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医学突破能为我们带来的长寿机会,欢迎前往吴晓波频道APP观看视频解读。

《细读商业经典》双11特惠即将结束

年卡立减72元,再赠30天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当个体意识到其行为与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时,便能够启动一个正反馈循环。...第一是饮食,以前我们倡导饮食要尽量规律,早午晚餐尽量按时定点,现在理念有了变化,在基本规律情况之下要有饥饿感,需要主动节食,即轻断食。

点击上图▲立即订阅

本期内容节选自《细读商业经典》读书会员课,在这一期课程中王煜全老师解读了《超越百岁》,登录吴晓波频道App,收看完整内容。【现在订阅,立省72元】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今天推荐的《超越百岁》是由彼得·阿提亚撰写的一本关于健康和长寿的书籍,作者认为人应该不光活得长,还要有质量地活得长,并强调了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提供了许多提高生活质量的实用建议。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观念上的转变,且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今天我们跟着王煜全老师,从科技干预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

健康习惯难养成是因为缺少反馈
人类本质上是需要反馈的。然而,在健康领域存在一个挑战,即反馈的获得往往较为迟缓。
例如,当某人下定决心开始锻炼,想要改变其生活习惯时,会发现在坚持运动的第一天,效果并不明显,至少无法进行评估。第二天亦是如此,即使过了一周或两周,依旧看不出结果。
有时,即便是一个月后,变化也难以察觉。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健身还是改变生活习惯,都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
遗憾的是,在这些成效显现之前,人们可能已经放弃了努力,所以总是失败。
如何使其养成习惯?就是需要在他感知不到的时候,可以通过监测其生理指征,把微小的变化传达给他。
例如,尽管他自身尚未察觉,但由于其坚持运动,其静息心率实际上在缓慢下降,这表明其健康状况正在改善,体脂率也在稳步下降,这些变化均证实了健身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针对行为改变,为何所有证据需先被普及,以便让每一位普通民众(非患者)都能够知晓。
这是因为,当个体意识到其行为与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时,便能够启动一个正反馈循环。在这一循环中,积极的行为得到正向强化,并最终转化为持久的行为改变。因此,关键在于实现行为的改变。
众所周知,人类追求长寿并非今天才有。现在全世界有各种长寿村、长寿镇,表明长寿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且某些地区的人确实能做到比别的地区的人更长寿。
美国一位记者为了采访全球的长寿村,用一支蓝笔把地图上的每一个长寿村都画了个圈,因此,这些长寿地区后来被称为“Blue Zone”(蓝区)。
他发现一些共性现象。
第一,饮食健康。这些村相对都位于偏远地区,因此饮食都比较健康,没有大鱼大肉。
第二,保持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运动并不是指保持体育锻炼,而是指做家务活、种花、做木匠活,只要不闲待着,保持活动就算运动。
第三,不切断社会联系。村民往往跟邻里和亲人保持着相对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关系相对密切的整体。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一些地方的人可以长寿,而不是所有地方?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并非所有地区都能复制那些长寿地区的生活习惯,而这种复制并非出于不愿意,而是因为很多时候,习惯的养成需要系统性的支持

制造饥饿感能让你更健康
当然,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疾病管理方面,应该如何控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实批准了游戏软件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处方,并且还能报销。这意味着,如果大脑有退化的风险怎么办?那就回家玩游戏。
有一款专门定制的游戏,并且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因为大脑坚持锻炼是解决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日常生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是饮食,以前我们倡导饮食要尽量规律,早午晚餐尽量按时定点,现在理念有了变化,在基本规律情况之下要有饥饿感,需要主动节食,即轻断食。
轻断食的做法有很多,比如一周断一天,或者是168断食法,即一天里尽量将进食时间压缩到8小时内,另外的16小时则断食。
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逃避问题,他们认为,自己本就遵循一日三餐的习惯,晚餐后至早餐前自然就是断食时段。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准确。
以英文单词“breakfast”为例,它实际上是由“break”和“fast”两个词构成,“break”意为中断或打破,“fast”在此指的是断食。
因此,“breakfast”的含义是指从昨晚至今晨未进食的状态——即断食——终于结束,开始进食,故称之为“breakfast”。
英国人将早餐视为终止夜间断食的餐点,这意味着断食期包括了夜间时间。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在早上八点吃早餐,那么根据8+8的规则,应在下午四点后停止进食,从而从下午四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维持16小时的断食状态,这对身体健康有益。
近期有项有趣的研究表明,断食的益处并非仅仅因为胃中无食物,而是因为它激发了饥饿感。换言之,重要的并非真正的饥饿状态,而是饥饿感本身对健康有益。
当前有研究者正在进行相关实验,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这些研究表明,即便个体并未真正感到饥饿,通过人为手段制造饥饿感,初步证据显示,仅仅产生饥饿感本身就可能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要有质量地活得长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议题:我们自然期望寿命延长,但并不希望活成苦行僧。我们追求的是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享有心理上的幸福和满足,避免出现身体健康而心理健康受损的情况。
面对这一挑战,现代科技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欺骗感官来满足身体需求,从而实现健康与快乐的平衡。
例如,西湖大学的姜汉卿教授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可食用材料,该材料本身不含大量营养,无碳水化合物和热量。然而,当这种材料进入胃部后,会发生形变、膨胀,从而产生饱腹感。
实际上,人们是否进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胃部的饱腹感。即便身体并不缺乏营养,但若胃部感觉空虚,人们往往也会过度进食。
通过这种材料,即使在饥饿状态下,也能在胃中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达到控制饮食的目的。
因此,可以观察到,人类对营养需求的感知往往依赖于胃部的信号。然而,胃部的信号并不总是准确反映人体对营养的实际需求,时常会出现误差。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是,过去由于营养不足而导致的过量进食,现在却转变为营养过剩的问题。许多心血管疾病正是由于体内血脂积累过多而引起的,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因此,适度地欺骗身体以产生饱腹感,避免过量进食,反而对我们的健康有益。
类似的感官欺骗现象相当普遍。以代糖为例,其背后的理念十分直接:甜味是人们所喜爱的,但糖分摄入过多对身体不利。
所以,人们探索是否可以在享受甜味的同时避免摄入糖分。这是现代食品科技中常见的一种策略。
还有关于盐的替代品研究。众所周知,过量摄入盐分对健康不利,但完全避免使用盐在现实中似乎并不可行。因而有研究者探索将盐制成空心结构。盐之所以能带来咸味,是因为其表面与味觉感受器的接触。
例如,当人们含着大颗粒的盐时,只有盐的表面融化并与味蕾接触,就足以产生咸味。而盐的内部并未融化,就被直接吞食,导致盐分的过量摄入。因此,如果使用空心盐,人们实际上摄入的盐分就会减少,从而更健康。
也就是说,用现代科学欺骗我们的身体。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欺骗,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更适应古代的生活方式,而非现代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简而言之,我们的生活方式存在许多可以优化的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几项调整并不需要花费金钱。
首要的便是增加身体活动,因为大量证据显示,运动的效果往往超越了许多药物的疗效。其次就是睡眠。因为我们在睡眠的时候大脑则在修复。

以上内容来自《细读商业经典》,在这一期节目里,王煜全老师还从科技角度探讨了智能穿戴技术、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医学突破能为我们带来的长寿机会,欢迎前往吴晓波频道APP观看视频解读。

《细读商业经典》双11特惠即将结束

年卡立减72元,再赠30天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