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植麟还没有解开月之暗面的局

财经

1周前

但在部分AI行业从业者看来,月之暗面投流投得太没有规划性了,各个社交平台都投,“究竟要吸引哪部分用户群体,感觉他们自己也没想清楚”。...但从目前来看,作为一个普通C端用户,我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粘在这个平台上。

“究竟要吸引哪部分用户群体,感觉他们自己也没想清楚”。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文|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11月16日,陷入前投资人仲裁风波的主角杨植麟突然出现,并对外发布了一款数学模型。

杨植麟将自己的数学模型k0-math对标OpenAI o1系列,主打深入思考。

对于从不对外讲技术的月之暗面而言,这一动作有些异常。

在产品方面,杨植麟表示他们未来的重心依旧在Kimi上,且暂时也不会再拓展海外市场。不过,国内to C生产力工具迟迟难变现的现状,对月之暗面和杨植麟提出了巨大考验。

当下,技术的故事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似乎也不再性感。有投资人直言,“这年头、这个环境,以月之暗面现在的估值水平,发啥(模型)都没帮助。下一轮月之暗面的估值至少要40亿~50亿美元,谁还能投得起?”

据参与此次月之暗面发布会的媒体形容,在分享k0-math模型时,杨植麟几乎化身为一个“高中老师”,在现场用大量高考数学题目演示模型的“思考能力”。“他是那样兴奋,以至于一度在近十分钟的时间里,目不转睛盯着桌面电脑,不看众人,沉迷讲题——像是北大数学天才韦神附体。”

有业内人士透露,相比于管理公司,杨植麟本人更倾向于回大学做一名教授,做学问。“但目前的大环境和竞争格局下,容不得他那么simple。”

外界对于杨植麟的好奇不止于技术和模型,但对于行业竞争格局以及相关争议,在这次发布会上,杨植麟并没有正面回应一切。

拧巴的创始人和公司

2023年10月,一款支持20万汉字输入的智能助手Kimi正式对外发布,其背后的公司月之暗面逐渐浮出水面,长文本也成为各家争相效仿的对象。

2024年2月,月之暗面以新一轮超10亿美元融资、25亿美元估值的消息被曝出时,创始人杨植麟的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坚定的AGI信徒、师从清华AI大牛唐杰、论文引用超22000次……各种标签和溢美之词贴在了这位大模型领域最年轻的创业者身上。

2024年3月,在腾讯科技的采访中,杨植麟表示,“AI不是我在接下来一两年找到什么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度,这一概念最早由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网景公司创始人Marc Andreessen在2007年提出),而是接下来10到20年如何改变世界。”

今年10月份,有媒体曝出,头部大模型公司中,至少两家逐步放弃了预训练模型。有行业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其中就包括月之暗面。

对此,有投资人也认为,除了少数公司能够做到基模一体,绝大多数公司应该专心做好应用。“现在基础模型的收费低,能力也足够强,只要针对自己的产品和场景做优化就很好用了。”他说。

从成立以来,月之暗面从未对外发布或推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也不像同行那样拿自研模型去打榜或冲榜。其官网也显示,月之暗面的语言模型基座依然是Moonshot AI,供给B端API调用的模型,依然是moonshot-v1-8k、moonshot-v1-32k、moonshot-v1-128。一年多来,公司唯一对外输出的,只有Kimi。

2024年9月,月之暗面的出海产品Ohai和Noisee,被曝出进行了业务调整,或缩减合并到Kimi本身,或裁撤项目。对此,杨植麟在11月16日媒体交流过程中回应道,今年2~3月份,他做出了聚焦Kimi的决定。“基于对美国市场的判断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我们决定必须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我会观察海外的情况,去判断哪些业务上限最高,接下来思考哪些业务最匹配我们的能力,基于此做聚焦,去把核心的创新能力做好。”

在聚焦Kimi的同时,月之暗面在投流方面也是大手笔。App Growing上显示,Kimi在10月投放量飙升,20天投出1.1亿元,接近其整个三季度的总和。

但在部分AI行业从业者看来,月之暗面投流投得太没有规划性了,各个社交平台都投,“究竟要吸引哪部分用户群体,感觉他们自己也没想清楚”。

此外,也有投资人认为,月之暗面将所有重心都放在Kimi上,还疯狂砸钱投流,是不太理智的做法。在该投资人看来,Kimi作为一个生产力工具,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黏性,从Kimi换到豆包或者其他产品上,是很简单的事情,甚至用户可以一个手机装三四种APP;二是只要Kimi的竞争对手,比如豆包等,一天不收钱,Kimi也收不上来钱。“没有黏性的东西盲目获客是没意义的。”该投资人说。

在2024年的云栖大会上,杨植麟被问到,如果作为投资人,他会看重AI项目的什么指标。他的答案是:产品本身价值、产品增量价值、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在他看来,DAU和留存率是最重要的指标。在11月16日,杨植麟还公布了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0月,Kimi的月活用户为3600万,但对比自带“大腿”的豆包,双方依然有不小差距。数据统计,豆包10月的月活为5130万。且2024年1月到10月,中国AI原生应用(APP)累计下载量分别为豆包的1.08亿、文小言的2260万、Kimi的2100万、星野的1790万、天工AI的1170万。

在商业化上,月之暗面也一直在发力。

此前,Kimi也尝试过收费,只不过在外界看来方式有点“抽象”。2024年5月,Kimi曾上线打赏功能,从一朵小红花到直接登月6个档位,价格从5.2元到399元不等。10月,Kimi又推出了每天限用5次、搜索量更大的探索版,目前虽然不收费,但有消息称Kimi可能会在未来推出VIP计划。在to B领域,月之暗面也没有完全放弃,在8月正式发布了Kimi企业级API。

尽管杨植麟曾表示不会完全学习OpenAI,但目前看来,其跟国内很多大模型厂商类似,在to B、to C的商业化上依旧在沿着OpenAI的路径发力。

上述投资人认为,月之暗面需要考虑最终如何把用户留在自己这,并且能够在用户身上收到钱。“抖音为什么能赚钱?它通过不停地用内容加推荐算法,把用户真正留在平台上面,后面才可以做商业化的广告、做电商变现。Kimi要想成功,也必须把用户留在平台上。但从目前来看,作为一个普通C端用户,我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粘在这个平台上。”

并购和上市,都难上加难

苟下去——这是不少投资人对于当下大模型创业公司的看法和建议。

目前行业内的普遍共识是,头部大模型公司的估值太高了,后续投资人肯定要考量公司的商业化路径,否则退出不了。

上述投资人也表示,前一两轮融资,大家还可以看产品、团队背景,就投了;但到了第三轮,估值上去以后,还是得看商业化表现。即使是OpenAI,Sam Altman在新一轮融资中,也做了相应的营利性承诺和营收对赌。

“我们也对被投企业说,你不要抱有任何幻想,现在不是5年、10年前钱还很多的时候,能一轮一轮地融下去,你必须在第三轮之前找到商业化路径。”上述投资人说,“要做好未来三四年可能都融不到钱的准备,到最后行业肯定会洗牌。”

谈及上市融资,不少投资人只能回复一个字“难”。

“各家都没法正式盈利的情况下,只能跟AI1.0时代一样,寒武纪、壁仞一直亏也上了。”上述投资人说。

另一方面,海外数家AI头部创业公司被巨头收购的案例也无法在国内被借鉴。“海外的几个并购案,如谷歌25亿美元收购Character.AI,微软6.5亿美元收购Inflection AI,这些也不过是成本价收编团队,但这都算是好的出路了。”有投资人表示。

上述投资人认为,国内即使要并购,也要有相应的理由,目前各家大厂都在做自己的大模型。以投大模型最多的阿里为例,其千帆模型做得也不错;虽然投得最多,但对阿里属于防御性投资。而且阿里投月之暗面,很多时候是以算力来支付,并不是现金支出。

“阿里就算想收购,也就能收一家。海外目前只有OpenAI、Claude、xAI三家,在大模型创业公司领域还有一定的稀缺效应,国内这么多家,可替代、选择的机会太多了。”上述投资人说。

该投资人认为,国内最后可能连被成本价收编的出路都没有,“大厂完全可以等着你倒下,然后再收编。因为这个市场没有任何角色可以提供‘流动性’。”

不过,也有投资人认为,对于头部几家大模型公司而言,未来几年也不是那么艰难,“账上投资款的利息已经够他们团队开销了,砍到几十人,不要乱花钱,他们就能一直活着,公司想倒闭可能也不太容易。”

对于未来的种种难题,该投资人表示:“厉害的创业者不就是要解决这些死局的吗?”

参考资料:
《月暗杨植麟,并没有回应一切》,AI燎原
《2024国内AI应用花24.5亿,搞出3个月活1000万产品》,AI产品榜

本文不代表《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今日话题

你怎么看月之暗面的发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往期文章

责编 | 李虓  监制 | 王小贝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但在部分AI行业从业者看来,月之暗面投流投得太没有规划性了,各个社交平台都投,“究竟要吸引哪部分用户群体,感觉他们自己也没想清楚”。...但从目前来看,作为一个普通C端用户,我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粘在这个平台上。

“究竟要吸引哪部分用户群体,感觉他们自己也没想清楚”。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文|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11月16日,陷入前投资人仲裁风波的主角杨植麟突然出现,并对外发布了一款数学模型。

杨植麟将自己的数学模型k0-math对标OpenAI o1系列,主打深入思考。

对于从不对外讲技术的月之暗面而言,这一动作有些异常。

在产品方面,杨植麟表示他们未来的重心依旧在Kimi上,且暂时也不会再拓展海外市场。不过,国内to C生产力工具迟迟难变现的现状,对月之暗面和杨植麟提出了巨大考验。

当下,技术的故事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似乎也不再性感。有投资人直言,“这年头、这个环境,以月之暗面现在的估值水平,发啥(模型)都没帮助。下一轮月之暗面的估值至少要40亿~50亿美元,谁还能投得起?”

据参与此次月之暗面发布会的媒体形容,在分享k0-math模型时,杨植麟几乎化身为一个“高中老师”,在现场用大量高考数学题目演示模型的“思考能力”。“他是那样兴奋,以至于一度在近十分钟的时间里,目不转睛盯着桌面电脑,不看众人,沉迷讲题——像是北大数学天才韦神附体。”

有业内人士透露,相比于管理公司,杨植麟本人更倾向于回大学做一名教授,做学问。“但目前的大环境和竞争格局下,容不得他那么simple。”

外界对于杨植麟的好奇不止于技术和模型,但对于行业竞争格局以及相关争议,在这次发布会上,杨植麟并没有正面回应一切。

拧巴的创始人和公司

2023年10月,一款支持20万汉字输入的智能助手Kimi正式对外发布,其背后的公司月之暗面逐渐浮出水面,长文本也成为各家争相效仿的对象。

2024年2月,月之暗面以新一轮超10亿美元融资、25亿美元估值的消息被曝出时,创始人杨植麟的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坚定的AGI信徒、师从清华AI大牛唐杰、论文引用超22000次……各种标签和溢美之词贴在了这位大模型领域最年轻的创业者身上。

2024年3月,在腾讯科技的采访中,杨植麟表示,“AI不是我在接下来一两年找到什么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度,这一概念最早由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网景公司创始人Marc Andreessen在2007年提出),而是接下来10到20年如何改变世界。”

今年10月份,有媒体曝出,头部大模型公司中,至少两家逐步放弃了预训练模型。有行业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其中就包括月之暗面。

对此,有投资人也认为,除了少数公司能够做到基模一体,绝大多数公司应该专心做好应用。“现在基础模型的收费低,能力也足够强,只要针对自己的产品和场景做优化就很好用了。”他说。

从成立以来,月之暗面从未对外发布或推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也不像同行那样拿自研模型去打榜或冲榜。其官网也显示,月之暗面的语言模型基座依然是Moonshot AI,供给B端API调用的模型,依然是moonshot-v1-8k、moonshot-v1-32k、moonshot-v1-128。一年多来,公司唯一对外输出的,只有Kimi。

2024年9月,月之暗面的出海产品Ohai和Noisee,被曝出进行了业务调整,或缩减合并到Kimi本身,或裁撤项目。对此,杨植麟在11月16日媒体交流过程中回应道,今年2~3月份,他做出了聚焦Kimi的决定。“基于对美国市场的判断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我们决定必须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我会观察海外的情况,去判断哪些业务上限最高,接下来思考哪些业务最匹配我们的能力,基于此做聚焦,去把核心的创新能力做好。”

在聚焦Kimi的同时,月之暗面在投流方面也是大手笔。App Growing上显示,Kimi在10月投放量飙升,20天投出1.1亿元,接近其整个三季度的总和。

但在部分AI行业从业者看来,月之暗面投流投得太没有规划性了,各个社交平台都投,“究竟要吸引哪部分用户群体,感觉他们自己也没想清楚”。

此外,也有投资人认为,月之暗面将所有重心都放在Kimi上,还疯狂砸钱投流,是不太理智的做法。在该投资人看来,Kimi作为一个生产力工具,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黏性,从Kimi换到豆包或者其他产品上,是很简单的事情,甚至用户可以一个手机装三四种APP;二是只要Kimi的竞争对手,比如豆包等,一天不收钱,Kimi也收不上来钱。“没有黏性的东西盲目获客是没意义的。”该投资人说。

在2024年的云栖大会上,杨植麟被问到,如果作为投资人,他会看重AI项目的什么指标。他的答案是:产品本身价值、产品增量价值、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在他看来,DAU和留存率是最重要的指标。在11月16日,杨植麟还公布了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0月,Kimi的月活用户为3600万,但对比自带“大腿”的豆包,双方依然有不小差距。数据统计,豆包10月的月活为5130万。且2024年1月到10月,中国AI原生应用(APP)累计下载量分别为豆包的1.08亿、文小言的2260万、Kimi的2100万、星野的1790万、天工AI的1170万。

在商业化上,月之暗面也一直在发力。

此前,Kimi也尝试过收费,只不过在外界看来方式有点“抽象”。2024年5月,Kimi曾上线打赏功能,从一朵小红花到直接登月6个档位,价格从5.2元到399元不等。10月,Kimi又推出了每天限用5次、搜索量更大的探索版,目前虽然不收费,但有消息称Kimi可能会在未来推出VIP计划。在to B领域,月之暗面也没有完全放弃,在8月正式发布了Kimi企业级API。

尽管杨植麟曾表示不会完全学习OpenAI,但目前看来,其跟国内很多大模型厂商类似,在to B、to C的商业化上依旧在沿着OpenAI的路径发力。

上述投资人认为,月之暗面需要考虑最终如何把用户留在自己这,并且能够在用户身上收到钱。“抖音为什么能赚钱?它通过不停地用内容加推荐算法,把用户真正留在平台上面,后面才可以做商业化的广告、做电商变现。Kimi要想成功,也必须把用户留在平台上。但从目前来看,作为一个普通C端用户,我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粘在这个平台上。”

并购和上市,都难上加难

苟下去——这是不少投资人对于当下大模型创业公司的看法和建议。

目前行业内的普遍共识是,头部大模型公司的估值太高了,后续投资人肯定要考量公司的商业化路径,否则退出不了。

上述投资人也表示,前一两轮融资,大家还可以看产品、团队背景,就投了;但到了第三轮,估值上去以后,还是得看商业化表现。即使是OpenAI,Sam Altman在新一轮融资中,也做了相应的营利性承诺和营收对赌。

“我们也对被投企业说,你不要抱有任何幻想,现在不是5年、10年前钱还很多的时候,能一轮一轮地融下去,你必须在第三轮之前找到商业化路径。”上述投资人说,“要做好未来三四年可能都融不到钱的准备,到最后行业肯定会洗牌。”

谈及上市融资,不少投资人只能回复一个字“难”。

“各家都没法正式盈利的情况下,只能跟AI1.0时代一样,寒武纪、壁仞一直亏也上了。”上述投资人说。

另一方面,海外数家AI头部创业公司被巨头收购的案例也无法在国内被借鉴。“海外的几个并购案,如谷歌25亿美元收购Character.AI,微软6.5亿美元收购Inflection AI,这些也不过是成本价收编团队,但这都算是好的出路了。”有投资人表示。

上述投资人认为,国内即使要并购,也要有相应的理由,目前各家大厂都在做自己的大模型。以投大模型最多的阿里为例,其千帆模型做得也不错;虽然投得最多,但对阿里属于防御性投资。而且阿里投月之暗面,很多时候是以算力来支付,并不是现金支出。

“阿里就算想收购,也就能收一家。海外目前只有OpenAI、Claude、xAI三家,在大模型创业公司领域还有一定的稀缺效应,国内这么多家,可替代、选择的机会太多了。”上述投资人说。

该投资人认为,国内最后可能连被成本价收编的出路都没有,“大厂完全可以等着你倒下,然后再收编。因为这个市场没有任何角色可以提供‘流动性’。”

不过,也有投资人认为,对于头部几家大模型公司而言,未来几年也不是那么艰难,“账上投资款的利息已经够他们团队开销了,砍到几十人,不要乱花钱,他们就能一直活着,公司想倒闭可能也不太容易。”

对于未来的种种难题,该投资人表示:“厉害的创业者不就是要解决这些死局的吗?”

参考资料:
《月暗杨植麟,并没有回应一切》,AI燎原
《2024国内AI应用花24.5亿,搞出3个月活1000万产品》,AI产品榜

本文不代表《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今日话题

你怎么看月之暗面的发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往期文章

责编 | 李虓  监制 | 王小贝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