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佬”的快乐,有望在港股市场蔓延。
智通财经APP获悉,全球最大的钓鱼装备制造商——乐欣户外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乐欣户外”)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
业务覆盖超40个国家和地区
招股书显示,乐欣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93年,当时公司创始人杨宝庆开始从事户外休闲用品业务,主营设计、研发、生产以及销售钓鱼装备的全产业链业务。
经过30余年发展,乐欣户外已培育一个全面、多功能的钓鱼装备及其他产品组合,主要包括:五金及配件、包袋及帐篷。2024财年,五金及配件产品占公司收入比重的54.8%;包袋和帐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3.4%和20.3%。
截至2024年6月30日,乐欣户外的产品组合包括超过8,000个SKU的钓鱼装备,涵盖从钓鱼椅、钓鱼床、搁杆架、钓鱼箱、手推车、渔具篷、全围伞、钓鱼包及抄网。公司的产品适合多种钓鱼场景,如鲤鱼钓、比赛钓、路亚钓、飞钓及冰钓。
乐欣户外在招股书中指出,凭借公司广泛的产品组合、先进的产品设计及创新、柔性供应链及严格的质量控制,公司为户外装备品牌提供涵盖产品设计至制造全流程的一站式OEM/ODM解决方案。于2017年,乐欣户外收购英国知名鲤鱼垂钓品牌Solar,发展OBM业务。2024财年,公司来自OEM/ODM模式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91.3%。
公司的销售及营销网络,遍布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非和东亚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已与迪卡侬、Pure Fishing、Rapala VMC、FOX等全球知名户外装备品牌建立长期深入的关系。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照2023年收入计算,乐欣户外是全球最大的钓鱼装备制造商,市场份额为20.4%。于中国的钓鱼装备制造行业,乐欣户外的市场份额已由2022年的23.4%增长至2023年的25.4%。
市场需求“转寒”,业绩增长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乐欣户外自2022年以来业绩呈下滑趋势。截至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公司的收入分别约为9.08亿元(人民币,下同)、6.22亿元、5.12亿元。同期,公司实现毛利分别为1.02亿元、0.79亿元、0.6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0.79亿元、0.62亿元。
据智通财经APP观察,乐欣户外业绩增长承压,其主要外部原因是全球消费市场波动。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可选消费品的需求被抑制。尤其是2023年,全球钓鱼装备行业零售额从2022年的108亿元,显著下滑至68亿元。
市场需求下滑,一定程度为乐欣户外品牌化转型带来挑战。2022年至2024年,公司OBM业务的营收从约0.36亿元增长至约0.41亿元,增长较为缓慢,由于OBM业务占比较小也难以在短期支撑公司业绩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逐渐消退,消费者对钓鱼的热情有所降低,也是导致乐欣户外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乐欣户外指出,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由于钓鱼活动的低社交互动特性,消费者对钓鱼的热情提升,公司的销售额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缓解,其他可选娱乐活动的增加导致公司销售放缓。
招股书显示,2022年以来,乐欣户外来自欧洲、中国内地、北美等多个主要市场的收入呈不同程度下滑。2024财年,公司来自欧洲的收入为3.7亿元,较2022年下降40.9%;来自北美的收入为0.45亿元,较2022年下降69.8%。
从乐欣户外的角度看,公司对少数客户的依赖,亦是限制公司业务增长的因素之一。2022财年至2024财年,公司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60.8%、57.8%及58.1%;同期,公司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5.1%、19.6%及16.3%。乐欣户外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的成功取决于与若干主要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如果与公司主要客户之间出现任何合作中断或关系恶化的情况,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钓鱼装备市场望恢复增长
展望后市,乐欣户外有望在钓鱼装备需求恢复增长中打破业绩下滑颓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8-2022年,全球钓鱼装备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为-0.9%。预计2023年至2028年全球钓鱼装备市场将持续维持6.9%的复合年增长率,市场规模将达95亿元。
中国钓鱼装备市场方面,按零售额计算,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人1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预期中国钓鱼用具行业市场规模将于2023年至2028年继续以8.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1亿元。
在此背景下,乐欣户外拟使用上市募集已经用于:品牌开发与推广;产品设计与开发及建立;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这些用途旨在提升乐欣户外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并确保公司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立足当下,不论是从当前的行业波动,还是从公司自身的基本面来看,乐欣户外的“硬实力”还有待加强,这也就意味着,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打上折扣,后续上市后能否呈现上行态势恐怕也是一个未知数。
“钓鱼佬”的快乐,有望在港股市场蔓延。
智通财经APP获悉,全球最大的钓鱼装备制造商——乐欣户外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乐欣户外”)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
业务覆盖超40个国家和地区
招股书显示,乐欣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93年,当时公司创始人杨宝庆开始从事户外休闲用品业务,主营设计、研发、生产以及销售钓鱼装备的全产业链业务。
经过30余年发展,乐欣户外已培育一个全面、多功能的钓鱼装备及其他产品组合,主要包括:五金及配件、包袋及帐篷。2024财年,五金及配件产品占公司收入比重的54.8%;包袋和帐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3.4%和20.3%。
截至2024年6月30日,乐欣户外的产品组合包括超过8,000个SKU的钓鱼装备,涵盖从钓鱼椅、钓鱼床、搁杆架、钓鱼箱、手推车、渔具篷、全围伞、钓鱼包及抄网。公司的产品适合多种钓鱼场景,如鲤鱼钓、比赛钓、路亚钓、飞钓及冰钓。
乐欣户外在招股书中指出,凭借公司广泛的产品组合、先进的产品设计及创新、柔性供应链及严格的质量控制,公司为户外装备品牌提供涵盖产品设计至制造全流程的一站式OEM/ODM解决方案。于2017年,乐欣户外收购英国知名鲤鱼垂钓品牌Solar,发展OBM业务。2024财年,公司来自OEM/ODM模式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91.3%。
公司的销售及营销网络,遍布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非和东亚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已与迪卡侬、Pure Fishing、Rapala VMC、FOX等全球知名户外装备品牌建立长期深入的关系。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照2023年收入计算,乐欣户外是全球最大的钓鱼装备制造商,市场份额为20.4%。于中国的钓鱼装备制造行业,乐欣户外的市场份额已由2022年的23.4%增长至2023年的25.4%。
市场需求“转寒”,业绩增长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乐欣户外自2022年以来业绩呈下滑趋势。截至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公司的收入分别约为9.08亿元(人民币,下同)、6.22亿元、5.12亿元。同期,公司实现毛利分别为1.02亿元、0.79亿元、0.6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0.79亿元、0.62亿元。
据智通财经APP观察,乐欣户外业绩增长承压,其主要外部原因是全球消费市场波动。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可选消费品的需求被抑制。尤其是2023年,全球钓鱼装备行业零售额从2022年的108亿元,显著下滑至68亿元。
市场需求下滑,一定程度为乐欣户外品牌化转型带来挑战。2022年至2024年,公司OBM业务的营收从约0.36亿元增长至约0.41亿元,增长较为缓慢,由于OBM业务占比较小也难以在短期支撑公司业绩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逐渐消退,消费者对钓鱼的热情有所降低,也是导致乐欣户外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乐欣户外指出,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由于钓鱼活动的低社交互动特性,消费者对钓鱼的热情提升,公司的销售额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缓解,其他可选娱乐活动的增加导致公司销售放缓。
招股书显示,2022年以来,乐欣户外来自欧洲、中国内地、北美等多个主要市场的收入呈不同程度下滑。2024财年,公司来自欧洲的收入为3.7亿元,较2022年下降40.9%;来自北美的收入为0.45亿元,较2022年下降69.8%。
从乐欣户外的角度看,公司对少数客户的依赖,亦是限制公司业务增长的因素之一。2022财年至2024财年,公司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60.8%、57.8%及58.1%;同期,公司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5.1%、19.6%及16.3%。乐欣户外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的成功取决于与若干主要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如果与公司主要客户之间出现任何合作中断或关系恶化的情况,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钓鱼装备市场望恢复增长
展望后市,乐欣户外有望在钓鱼装备需求恢复增长中打破业绩下滑颓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8-2022年,全球钓鱼装备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为-0.9%。预计2023年至2028年全球钓鱼装备市场将持续维持6.9%的复合年增长率,市场规模将达95亿元。
中国钓鱼装备市场方面,按零售额计算,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人1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预期中国钓鱼用具行业市场规模将于2023年至2028年继续以8.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1亿元。
在此背景下,乐欣户外拟使用上市募集已经用于:品牌开发与推广;产品设计与开发及建立;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这些用途旨在提升乐欣户外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并确保公司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立足当下,不论是从当前的行业波动,还是从公司自身的基本面来看,乐欣户外的“硬实力”还有待加强,这也就意味着,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打上折扣,后续上市后能否呈现上行态势恐怕也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