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高端”短板 锻“绿色”长板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证券时报

4周前

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处于领先地位,港口吞吐量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其最大的短板是高端航运服务业,其中包括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法律及仲裁等。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202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功能完备、开放融合、绿色智慧、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明年是上海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收官之年。记者近日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跻身全球前列,航运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各类航运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其中,高端航运服务业仍是上海的弱项,而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已成为突出优势。

业内专家表示,展望“十五五”阶段,上海要着力推动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全面跃升,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上,上海已抢占先机,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对老牌国际航运中心的“弯道超车”。未来,上海要持续扩大优势,力争“三化”精益求精、勇立潮头。

稳底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名列前茅

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900万TEU(标准箱)大关,连续第14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前9个月,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10.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上海两大机场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为60.2万架次、9343.3万人、307.2万吨,同比增长17.8%、33.5%、12%,全部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这些数据皆表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底盘牢固,航运枢纽能级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紧追新加坡和伦敦,连续5年位列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第三名。

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也展现新气象。记者注意到,过去一年,上海持续扩大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和船舶供应为代表的航运服务供给。例如,全国首创“航运脱碳保险”、全球首款“一单制”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保险方案落地上海,浦东新区发布了国内首部国际航行船舶药械供应管理措施。航运转型方面,一批新应用和新项目落地,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系统(集运Maas)正式上线,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码头关键技术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上海港实现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的加注,国际航行船舶LNG(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从洋山扩展到全港……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婕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亮点纷呈。首先,航运产业链不断延伸,尤其表现在邮轮产业链上。其次,航运增值服务不断完善,例如在港口枢纽服务上,上海港不仅提供保税燃油加注,在LNG加注、甲醇燃料加注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上海港还在多个港区建立了国际中转集拼中心仓、国际空箱调运中心等。此外,上海航运金融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让上海同航运龙头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仍存在资源配置能力不均衡、高端航运服务业竞争能力不强、航运生态圈不完善等短板。随着‘十五五’规划的临近,上述问题有望进一步得到重视,并逐步突破。”张婕姝表示。

补短板: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为突破口

今年8月,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上海北外滩开庭并作出裁决,不仅标志着我国海事仲裁制度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是上海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拔节生长的生动证明。

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处于领先地位,港口吞吐量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其最大的短板是高端航运服务业,其中包括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法律及仲裁等。

“例如,全球约90%的海事仲裁案件在伦敦进行,而30%至40%的海事保险在伦敦劳合社完成签约。尽管伦敦港在吞吐量等指标上逊于上海,但其高端航运服务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刘洋表示。

张婕姝表示,去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船东国,但我国在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领域的资源配置能力,远远逊于对船和货的资源配置,即航运服务业的影响力、辐射力不足。

“总体上看,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营商环境,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港还存在一些差距。例如,它们的税收政策使企业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它们在资金流动、人员往来以及货物跨境管制等方面也更为高效和便利。”张婕姝进一步表示,上海航运生态圈尚未完善,航运业同贸易、金融等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未来,上海要进一步提升航运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和整合,并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航运服务生态圈。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已在航运金融等领域涌现了一批突破性成果。例如,2023年全球首个依托中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在沪上市,并顺利完成三次交割,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境外类似品种。

对此,上海环世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林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海运运价波动很大,去年上海推出的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伟大的创新,已成为航运物流企业对冲风险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出海模式发生转变,中国企业从传统的代工模式,逐渐转向自主品牌运营和产品全球交付。这一转变要求企业主动管理运输通道、库存和运费成本。期货衍生品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帮助它们锁定运费和对冲市场波动。

在这一指数期货之外,林杰还期待着上海推出针对美线、非线、地中海线等更多方向的集运指数期货。

不久前,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共建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合作备忘录》明确,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立足补齐短板弱项,强化高端航运服务自主供给能力,打造世界级航运交易所,提升航运金融保险服务水平,创新完善海事仲裁机制等。

林杰认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综合能力上已不逊于新加坡和伦敦。未来,上海要在创新和法律框架上重点突破,努力在全球航运业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锻长板:加快建设新一代智慧绿色港口

今年8月,上海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是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据了解,通过势能回收、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应用,该港区已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同时,在国产“大脑”的精准管理下,罗泾港区几乎看不到任何操作人员出现,这是国内当前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成功样板。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表示,力争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框架、集约低碳集疏运体系,并初步建成智慧港口、智慧机场;到2030年,基本建成智能化码头集群和空地一体、多网融合的“5G+数字孪生”智慧航空枢纽。

记者注意到,除了在推进智慧港口、智慧航道等建设上取得积极成效,上海还在航运绿色能源上占据先发优势。

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港已完成对国际航行船舶加注LNG125艘次,加注量为73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年底之前,上海港的LNG加注服务将从洋山港拓展到外高桥港,覆盖整个上海港。

在绿色航运燃料应用上,上海有了新的部署。10月14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并指出,要提升服务能级,率先优化“软环境”,为全球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燃料交易中心。要完善政策规则,深化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绿色燃料加注、储运、交易等全流程管理制度,产生更多“首创”。

罗文斌表示,上海港在建设港口基础设施、提升加注服务能力的同时,也积极与上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航运业向清洁能源转型。

“我们注重从清洁能源的生产、制备、运输、储存直至在上海港的加注等各个环节,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希望通过这种跨行业的紧密协作,提升上海港为国际航运公司提供绿色能源服务的能力。”罗文斌表示。

新一轮能源转型,无疑为上海港提供了超越传统国际大港的良好机遇。张婕姝表示, 绿色化是上海对老牌国际航运中心“弯道超车”的一大方向。尤其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船舶供应、绿色标准制定等领域,中国已具备先发优势,可以实现换道超越。

作为中国重要的航运中心,沪港两地在绿色航运领域合作的潜力巨大。香港船东会董事总经理陈佩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和香港可以实现多个方向的互联互通。例如,上海在绿色能源的人才上拥有巨大优势,而香港的长处在于船舶管理,全世界十大船舶管理公司中有4家在香港,沪港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在绿色能源认证、出口、加注、操作等方面“双剑合璧”。

“目前,全球航运界正在推动航运绿色能源相关的标准制定,沪港应考虑在绿色能源检测和标准制定上充分配合、共同发力,从而提高我国在全球绿色航运上的话语权。”陈佩珊表示。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处于领先地位,港口吞吐量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其最大的短板是高端航运服务业,其中包括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法律及仲裁等。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202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功能完备、开放融合、绿色智慧、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明年是上海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收官之年。记者近日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跻身全球前列,航运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各类航运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其中,高端航运服务业仍是上海的弱项,而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已成为突出优势。

业内专家表示,展望“十五五”阶段,上海要着力推动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全面跃升,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上,上海已抢占先机,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对老牌国际航运中心的“弯道超车”。未来,上海要持续扩大优势,力争“三化”精益求精、勇立潮头。

稳底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名列前茅

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900万TEU(标准箱)大关,连续第14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前9个月,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10.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上海两大机场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为60.2万架次、9343.3万人、307.2万吨,同比增长17.8%、33.5%、12%,全部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这些数据皆表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底盘牢固,航运枢纽能级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紧追新加坡和伦敦,连续5年位列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第三名。

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也展现新气象。记者注意到,过去一年,上海持续扩大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和船舶供应为代表的航运服务供给。例如,全国首创“航运脱碳保险”、全球首款“一单制”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保险方案落地上海,浦东新区发布了国内首部国际航行船舶药械供应管理措施。航运转型方面,一批新应用和新项目落地,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系统(集运Maas)正式上线,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码头关键技术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上海港实现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的加注,国际航行船舶LNG(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从洋山扩展到全港……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婕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亮点纷呈。首先,航运产业链不断延伸,尤其表现在邮轮产业链上。其次,航运增值服务不断完善,例如在港口枢纽服务上,上海港不仅提供保税燃油加注,在LNG加注、甲醇燃料加注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上海港还在多个港区建立了国际中转集拼中心仓、国际空箱调运中心等。此外,上海航运金融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让上海同航运龙头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仍存在资源配置能力不均衡、高端航运服务业竞争能力不强、航运生态圈不完善等短板。随着‘十五五’规划的临近,上述问题有望进一步得到重视,并逐步突破。”张婕姝表示。

补短板: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为突破口

今年8月,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上海北外滩开庭并作出裁决,不仅标志着我国海事仲裁制度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是上海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拔节生长的生动证明。

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处于领先地位,港口吞吐量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其最大的短板是高端航运服务业,其中包括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法律及仲裁等。

“例如,全球约90%的海事仲裁案件在伦敦进行,而30%至40%的海事保险在伦敦劳合社完成签约。尽管伦敦港在吞吐量等指标上逊于上海,但其高端航运服务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刘洋表示。

张婕姝表示,去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船东国,但我国在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领域的资源配置能力,远远逊于对船和货的资源配置,即航运服务业的影响力、辐射力不足。

“总体上看,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营商环境,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港还存在一些差距。例如,它们的税收政策使企业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它们在资金流动、人员往来以及货物跨境管制等方面也更为高效和便利。”张婕姝进一步表示,上海航运生态圈尚未完善,航运业同贸易、金融等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未来,上海要进一步提升航运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和整合,并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航运服务生态圈。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已在航运金融等领域涌现了一批突破性成果。例如,2023年全球首个依托中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在沪上市,并顺利完成三次交割,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境外类似品种。

对此,上海环世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林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海运运价波动很大,去年上海推出的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伟大的创新,已成为航运物流企业对冲风险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出海模式发生转变,中国企业从传统的代工模式,逐渐转向自主品牌运营和产品全球交付。这一转变要求企业主动管理运输通道、库存和运费成本。期货衍生品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帮助它们锁定运费和对冲市场波动。

在这一指数期货之外,林杰还期待着上海推出针对美线、非线、地中海线等更多方向的集运指数期货。

不久前,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共建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合作备忘录》明确,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立足补齐短板弱项,强化高端航运服务自主供给能力,打造世界级航运交易所,提升航运金融保险服务水平,创新完善海事仲裁机制等。

林杰认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综合能力上已不逊于新加坡和伦敦。未来,上海要在创新和法律框架上重点突破,努力在全球航运业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锻长板:加快建设新一代智慧绿色港口

今年8月,上海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是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据了解,通过势能回收、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应用,该港区已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同时,在国产“大脑”的精准管理下,罗泾港区几乎看不到任何操作人员出现,这是国内当前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成功样板。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表示,力争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框架、集约低碳集疏运体系,并初步建成智慧港口、智慧机场;到2030年,基本建成智能化码头集群和空地一体、多网融合的“5G+数字孪生”智慧航空枢纽。

记者注意到,除了在推进智慧港口、智慧航道等建设上取得积极成效,上海还在航运绿色能源上占据先发优势。

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港已完成对国际航行船舶加注LNG125艘次,加注量为73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年底之前,上海港的LNG加注服务将从洋山港拓展到外高桥港,覆盖整个上海港。

在绿色航运燃料应用上,上海有了新的部署。10月14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并指出,要提升服务能级,率先优化“软环境”,为全球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燃料交易中心。要完善政策规则,深化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绿色燃料加注、储运、交易等全流程管理制度,产生更多“首创”。

罗文斌表示,上海港在建设港口基础设施、提升加注服务能力的同时,也积极与上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航运业向清洁能源转型。

“我们注重从清洁能源的生产、制备、运输、储存直至在上海港的加注等各个环节,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希望通过这种跨行业的紧密协作,提升上海港为国际航运公司提供绿色能源服务的能力。”罗文斌表示。

新一轮能源转型,无疑为上海港提供了超越传统国际大港的良好机遇。张婕姝表示, 绿色化是上海对老牌国际航运中心“弯道超车”的一大方向。尤其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船舶供应、绿色标准制定等领域,中国已具备先发优势,可以实现换道超越。

作为中国重要的航运中心,沪港两地在绿色航运领域合作的潜力巨大。香港船东会董事总经理陈佩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和香港可以实现多个方向的互联互通。例如,上海在绿色能源的人才上拥有巨大优势,而香港的长处在于船舶管理,全世界十大船舶管理公司中有4家在香港,沪港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在绿色能源认证、出口、加注、操作等方面“双剑合璧”。

“目前,全球航运界正在推动航运绿色能源相关的标准制定,沪港应考虑在绿色能源检测和标准制定上充分配合、共同发力,从而提高我国在全球绿色航运上的话语权。”陈佩珊表示。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