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应谋求高质量海外发展

来源: 企业观察报

1周前

中国建材所属中材国际海外核心经营区域包括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市场,2023年公司境外新签合同金额333.07亿元,占合同总金额比例达54%;海螺水泥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为46.7亿元,同比增长17.75%;华新水泥2023年境外业务营收达到54.89亿元,同比增长近30%。

国内水泥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年以来,受下游地产投资缩减和基建项目放缓影响,全国水泥需求大幅下滑,产能利用率显著降低。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水泥产量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低。由于水泥需求支撑力度严重不足,错峰生产等供给调控措施仍难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行业库存虽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运行,无法维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供需平衡关系,企业经营压力巨大。

中国水泥协会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将大幅下降约65%,行业销售利润率跌至不足2%的低位,利润总额降至2006年以来同期最低盈利水平,同时亏损面也扩大至历史同期最大值。

水泥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需求持续下滑、产能过剩加剧、市场信心不足,引发水泥行业生态不断恶化,以价格战为主的“内卷式”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严重危害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需求是驱动水泥行业发展和企业盈利的核心力量。国内水泥需求支撑力度严重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化解,促使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仍有较大市场需求,水泥企业除了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进军其他产业之外,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近年来,面对市场困境,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已开始积极谋变,或并购或自建,凭借先进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及成本优势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出海掘金。

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红狮集团、西部水泥等国内水泥领军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其中,经过多年国际化发展,中国建材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近年来,中国建材布局津巴布韦、赞比亚、尼日利亚、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海螺水泥于2011年在印度尼西亚建厂,目前已在海外5个国家投资布局;华新水泥已在海外11个国家布局,并已成为中亚水泥市场的领军者。

从业绩上看,上述水泥龙头企业海外业务均实现了逆势增长。中国建材所属中材国际海外核心经营区域包括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市场,2023年公司境外新签合同金额333.07亿元,占合同总金额比例达54%;海螺水泥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为46.7亿元,同比增长17.75%;华新水泥2023年境外业务营收达到54.89亿元,同比增长近30%。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水泥工业先进产能加速“出海”,亦有利于提升世界经济和产业活力,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我国水泥产量为20.23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世界水泥协会首席执行官李恩·瑞里说,在全球水泥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中国企业的努力不容忽视。中国水泥企业“出海”,不仅为欠发达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引入了完善的企业管理运营经验,助力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业界与国际社会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撑下,中国水泥企业出海机遇颇丰,但也要格外注意各种风险,如部分区域产能过剩、优质投资项目稀缺、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资金压力增大、地缘政治因素、汇率波动风险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一系列问题。水泥企业既要学会慧眼识金,更要防备海底险礁。

国内水泥企业加速“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最核心的一点是要注重练好内功,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与投资目的国企业的合作,尽可能融入当地市场,还应严防将价格战等“内卷式”恶性竞争带到国外。

随着全球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水泥行业绿色转型成为重要趋势,技术创新是推动水泥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水泥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同时,积极推广新型环保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排放。通过技术创新,中国水泥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中国建材所属中材国际海外核心经营区域包括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市场,2023年公司境外新签合同金额333.07亿元,占合同总金额比例达54%;海螺水泥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为46.7亿元,同比增长17.75%;华新水泥2023年境外业务营收达到54.89亿元,同比增长近30%。

国内水泥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年以来,受下游地产投资缩减和基建项目放缓影响,全国水泥需求大幅下滑,产能利用率显著降低。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水泥产量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低。由于水泥需求支撑力度严重不足,错峰生产等供给调控措施仍难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行业库存虽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运行,无法维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供需平衡关系,企业经营压力巨大。

中国水泥协会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将大幅下降约65%,行业销售利润率跌至不足2%的低位,利润总额降至2006年以来同期最低盈利水平,同时亏损面也扩大至历史同期最大值。

水泥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需求持续下滑、产能过剩加剧、市场信心不足,引发水泥行业生态不断恶化,以价格战为主的“内卷式”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严重危害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需求是驱动水泥行业发展和企业盈利的核心力量。国内水泥需求支撑力度严重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化解,促使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仍有较大市场需求,水泥企业除了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进军其他产业之外,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近年来,面对市场困境,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已开始积极谋变,或并购或自建,凭借先进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及成本优势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出海掘金。

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红狮集团、西部水泥等国内水泥领军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其中,经过多年国际化发展,中国建材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近年来,中国建材布局津巴布韦、赞比亚、尼日利亚、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海螺水泥于2011年在印度尼西亚建厂,目前已在海外5个国家投资布局;华新水泥已在海外11个国家布局,并已成为中亚水泥市场的领军者。

从业绩上看,上述水泥龙头企业海外业务均实现了逆势增长。中国建材所属中材国际海外核心经营区域包括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市场,2023年公司境外新签合同金额333.07亿元,占合同总金额比例达54%;海螺水泥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为46.7亿元,同比增长17.75%;华新水泥2023年境外业务营收达到54.89亿元,同比增长近30%。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水泥工业先进产能加速“出海”,亦有利于提升世界经济和产业活力,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我国水泥产量为20.23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世界水泥协会首席执行官李恩·瑞里说,在全球水泥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中国企业的努力不容忽视。中国水泥企业“出海”,不仅为欠发达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引入了完善的企业管理运营经验,助力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业界与国际社会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撑下,中国水泥企业出海机遇颇丰,但也要格外注意各种风险,如部分区域产能过剩、优质投资项目稀缺、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资金压力增大、地缘政治因素、汇率波动风险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一系列问题。水泥企业既要学会慧眼识金,更要防备海底险礁。

国内水泥企业加速“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最核心的一点是要注重练好内功,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与投资目的国企业的合作,尽可能融入当地市场,还应严防将价格战等“内卷式”恶性竞争带到国外。

随着全球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水泥行业绿色转型成为重要趋势,技术创新是推动水泥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水泥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同时,积极推广新型环保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排放。通过技术创新,中国水泥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