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丝绸大会开幕,千年茧丝绸产业如何“后劲勃发”?︱丝博会聚焦④

川观新闻

6天前

”大会开幕伊始,中国蚕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教授代方银向与会嘉宾“官宣”,中国丝绸的基本盘稳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和规模化经营,已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一片片桑叶如何变成桑叶茶、桑叶粉、桑食品、桑饮料、桑冻干产品等新兴桑产品。

川观新闻记者 徐浩煊 川观新闻南充观察 李文星

11月20日上午8时许,南充国际会展中心。距离中国丝绸大会开幕还有半个多小时,会场内外早已人声鼎沸。企业高管、行业协会负责人、专家学者……300多张面孔,讲着不同口音、交换着名片,分享着对茧丝绸行业的期待。

南充国际会展中心。主办方供图

在走过数千年的辉煌与坎坷后,中国的茧丝绸产业将如何积蓄力量、后劲勃发?我们试图在这场大会中寻找答案。

看成绩

蚕茧产值较4年前增长81%,蚕桑衍生品走红

“蚕桑产业已经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大会开幕伊始,中国蚕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教授代方银向与会嘉宾“官宣”,中国丝绸的基本盘稳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和规模化经营,已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仪陇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种植的桑树。徐浩煊 摄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桑园总面积1065.3万亩、桑蚕茧产量77.3万吨,创造蚕茧产值475.67亿元。“这一数字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81%。”代方银说。

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新兴桑产业也在加速发展。

“这是我们的桑曲奇产品,想不到吧,桑叶还能用来做曲奇饼干。”在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桑业生物科技园,一个个曲奇、桃酥产品混合着草本香和烘焙的焦香,经过成型、烘烤、冷却、包装、检验等工序后,走下生产线。

四川尚好茶业生产的桑叶粉产品。李文星 摄

一片片桑叶如何变成桑叶茶、桑叶粉、桑食品、桑饮料、桑冻干产品等新兴桑产品?四川尚好茶业副总经理刘惠民介绍,作为茶桑产业优势企业,公司拥有13万亩标准茶桑基地。同时,建设有6条桑茶生产线、3条桑叶粉生产线,以及桑食品、桑饮料、冻干等多条专业产线。智能设备和数字化工艺,让桑叶不止用于养蚕,成为“食补”的重要一环。

同样进步的,还有蚕桑产业科技。

近年来,高集成度工厂化养蚕兴起,让蚕茧产量不再受限。在湖南浏阳雅士林长沙(国际)蚕桑丝绸智造产业园,不仅实现了全年365天天天养蚕产茧,日产蚕茧可高达25吨、单位面积养蚕效率更是提高了1000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在浙江实现了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科技赋能,让浙江的蚕茧产量从全国第七,迅速回升到全国第四。”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建琴说。

看短板

“中间强,两端弱”,消费市场“代际隔阂”显现

全年订单同比增长10%,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1月20日下午,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纺织车间,40余台剑杆织机正开足马力快速运转。火热的生产线背后,公司总经理王尚雪还是向记者透露出无奈。“难!桑叶不够、原料不够,极大限制了我们的产能。”王尚雪道出今年原料供给的直观感受,尽管养蚕技术日益提升,但公司仍面临着较大缺口。

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纺织车间。李文星 摄

桑叶是蚕生长的“口粮”,作为公司蚕桑全产业链“源头端”的掌门人,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晓峰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有1.5万亩高标准桑蚕基地,但这远远不够,每年都要去相邻县市采购。”朱晓峰说。

“机械化程度低,极端气候多、病虫害多,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产能提升。”代方银说。

而在与会专家看来,缺少叫得响的自主品牌,让中国茧丝绸行业日渐面临着“中间强,两端弱”的困境。

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缫丝车间。徐浩煊 摄

“我们生产的丝绸品质起步就是5A,其中80%以上达到6A以上标准。品质很高,直供欧美,但可惜都是为这些国家‘代加工’。”南充一丝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公司构建起了从“栽桑养蚕”到“丝纺加工”再到“服装出口”的全产业链,但长期以来,尚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国际知名时装品牌中,很难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也间接导致了中国丝绸企业的利润率提升疲软。“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为国外品牌代生产,靠‘贴牌’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利润大打折扣。”大会现场,一浙江服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浙江省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吴金根看来,消费市场的“代际隔阂”,也在日益显现。 “丝绸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年轻一代又钟爱快时尚品牌,难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情感诉求和购物习惯同频共振。”吴金根说。

看未来

科技赋能,拥抱国际大市场

一枚长约4厘米的螺丝钉,力学性能超越钛合金,还能被人体自然吸收。大会圆桌论坛上,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储呈平带来的全新生物医学材料,引发现场惊叹。“这是全球首创的‘蚕丝蛋白骨钉’。”储呈平透露,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发团队合作,从天然蚕茧中提取丝素蛋白,由此制成的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有望打破目前相关器材依赖进口的局面。

蚕丝蛋白骨钉。受访者供图

未来的竞争,是“智慧蚕桑”的竞争。在李建琴看来,科技已贯穿蚕桑产业的全链条,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不仅是前端的工厂化养蚕,后端的生物医药、新一代材料等,都能让我们的传统技艺焕发光彩。”李建琴说。

科技赋能的同时,更要拥抱国际大市场。

今年6月,《2025中国纺织行业产品数字护照(DPP)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紧随其后,全国首个纺织产品数字护照试点——纺织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试点(四川),在南充启动。搭载着产品的基础信息、性能及绿色可持续水平,“四川造”纺织产品出海有了“身份证明”。

“全球纺织行业都在谋求绿色发展,推进废弃物减量、加强二次资源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碳足迹’。”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王倩表示,产品数字护照的落地应用,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国丝绸产品拥抱国际大市场,提供更多可能。

“未来的纺织产品销售将不再是买定离手——一件纺织品如何生产、何时售出、如何回收再利用,都将列入登载范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四川为例,纺织产品数字护照,有望在两到三年内逐步落地。

”大会开幕伊始,中国蚕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教授代方银向与会嘉宾“官宣”,中国丝绸的基本盘稳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和规模化经营,已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一片片桑叶如何变成桑叶茶、桑叶粉、桑食品、桑饮料、桑冻干产品等新兴桑产品。

川观新闻记者 徐浩煊 川观新闻南充观察 李文星

11月20日上午8时许,南充国际会展中心。距离中国丝绸大会开幕还有半个多小时,会场内外早已人声鼎沸。企业高管、行业协会负责人、专家学者……300多张面孔,讲着不同口音、交换着名片,分享着对茧丝绸行业的期待。

南充国际会展中心。主办方供图

在走过数千年的辉煌与坎坷后,中国的茧丝绸产业将如何积蓄力量、后劲勃发?我们试图在这场大会中寻找答案。

看成绩

蚕茧产值较4年前增长81%,蚕桑衍生品走红

“蚕桑产业已经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大会开幕伊始,中国蚕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教授代方银向与会嘉宾“官宣”,中国丝绸的基本盘稳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和规模化经营,已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仪陇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种植的桑树。徐浩煊 摄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桑园总面积1065.3万亩、桑蚕茧产量77.3万吨,创造蚕茧产值475.67亿元。“这一数字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81%。”代方银说。

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新兴桑产业也在加速发展。

“这是我们的桑曲奇产品,想不到吧,桑叶还能用来做曲奇饼干。”在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桑业生物科技园,一个个曲奇、桃酥产品混合着草本香和烘焙的焦香,经过成型、烘烤、冷却、包装、检验等工序后,走下生产线。

四川尚好茶业生产的桑叶粉产品。李文星 摄

一片片桑叶如何变成桑叶茶、桑叶粉、桑食品、桑饮料、桑冻干产品等新兴桑产品?四川尚好茶业副总经理刘惠民介绍,作为茶桑产业优势企业,公司拥有13万亩标准茶桑基地。同时,建设有6条桑茶生产线、3条桑叶粉生产线,以及桑食品、桑饮料、冻干等多条专业产线。智能设备和数字化工艺,让桑叶不止用于养蚕,成为“食补”的重要一环。

同样进步的,还有蚕桑产业科技。

近年来,高集成度工厂化养蚕兴起,让蚕茧产量不再受限。在湖南浏阳雅士林长沙(国际)蚕桑丝绸智造产业园,不仅实现了全年365天天天养蚕产茧,日产蚕茧可高达25吨、单位面积养蚕效率更是提高了1000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在浙江实现了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科技赋能,让浙江的蚕茧产量从全国第七,迅速回升到全国第四。”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建琴说。

看短板

“中间强,两端弱”,消费市场“代际隔阂”显现

全年订单同比增长10%,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1月20日下午,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纺织车间,40余台剑杆织机正开足马力快速运转。火热的生产线背后,公司总经理王尚雪还是向记者透露出无奈。“难!桑叶不够、原料不够,极大限制了我们的产能。”王尚雪道出今年原料供给的直观感受,尽管养蚕技术日益提升,但公司仍面临着较大缺口。

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纺织车间。李文星 摄

桑叶是蚕生长的“口粮”,作为公司蚕桑全产业链“源头端”的掌门人,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晓峰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有1.5万亩高标准桑蚕基地,但这远远不够,每年都要去相邻县市采购。”朱晓峰说。

“机械化程度低,极端气候多、病虫害多,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产能提升。”代方银说。

而在与会专家看来,缺少叫得响的自主品牌,让中国茧丝绸行业日渐面临着“中间强,两端弱”的困境。

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缫丝车间。徐浩煊 摄

“我们生产的丝绸品质起步就是5A,其中80%以上达到6A以上标准。品质很高,直供欧美,但可惜都是为这些国家‘代加工’。”南充一丝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公司构建起了从“栽桑养蚕”到“丝纺加工”再到“服装出口”的全产业链,但长期以来,尚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国际知名时装品牌中,很难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也间接导致了中国丝绸企业的利润率提升疲软。“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为国外品牌代生产,靠‘贴牌’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利润大打折扣。”大会现场,一浙江服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浙江省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吴金根看来,消费市场的“代际隔阂”,也在日益显现。 “丝绸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年轻一代又钟爱快时尚品牌,难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情感诉求和购物习惯同频共振。”吴金根说。

看未来

科技赋能,拥抱国际大市场

一枚长约4厘米的螺丝钉,力学性能超越钛合金,还能被人体自然吸收。大会圆桌论坛上,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储呈平带来的全新生物医学材料,引发现场惊叹。“这是全球首创的‘蚕丝蛋白骨钉’。”储呈平透露,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发团队合作,从天然蚕茧中提取丝素蛋白,由此制成的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有望打破目前相关器材依赖进口的局面。

蚕丝蛋白骨钉。受访者供图

未来的竞争,是“智慧蚕桑”的竞争。在李建琴看来,科技已贯穿蚕桑产业的全链条,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不仅是前端的工厂化养蚕,后端的生物医药、新一代材料等,都能让我们的传统技艺焕发光彩。”李建琴说。

科技赋能的同时,更要拥抱国际大市场。

今年6月,《2025中国纺织行业产品数字护照(DPP)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紧随其后,全国首个纺织产品数字护照试点——纺织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试点(四川),在南充启动。搭载着产品的基础信息、性能及绿色可持续水平,“四川造”纺织产品出海有了“身份证明”。

“全球纺织行业都在谋求绿色发展,推进废弃物减量、加强二次资源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碳足迹’。”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王倩表示,产品数字护照的落地应用,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国丝绸产品拥抱国际大市场,提供更多可能。

“未来的纺织产品销售将不再是买定离手——一件纺织品如何生产、何时售出、如何回收再利用,都将列入登载范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四川为例,纺织产品数字护照,有望在两到三年内逐步落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