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迎来“破局者”?轻舟与奇瑞双向奔赴

智车科技

5天前

轻舟智航的产品全面支持英伟达、地平线和高通三大主流芯片平台,这种“平台化”策略使其能够灵活适配国内外众多主机厂的不同车型需求。...在L2+业务推进的同时,轻舟智航仍保持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物流场景成为其技术落地的重要方向。

作者 | 王凌方

编辑 | 章涟漪

“要用无人驾驶技术把商用车重新做一遍!”

11月15日的轻舟智航与奇瑞商用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的这句宣言,为这场跨界合作定下了清晰的基调。

当天,自动驾驶公司轻舟智航与汽车制造商奇瑞正式牵手,宣布联合进军L4级无人物流赛道。更关键的是,双方合作的首款量产级无人物流车已率先在金华、苏州、芜湖等城市落地运营,实现了“签约即量产、落地即运营”。

尹同跃亲自站台的这场合作,不仅是轻舟智航与奇瑞的资源互补,更折射出主流车企对无人物流赛道的看好。

01

技术与制造的双向奔赴

这次合作并非单纯的技术授权模式,而是构建了“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场景落地-全球推广”的全链条协同体系。

根据合作协议,轻舟智航输出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包括经过近百万台NOA量产验证的感知算法、决策控制系统及数据闭环能力;奇瑞商用车则投入整车研发制造经验、供应链体系及全球化运营网络。双方联合打造的车规级无人驾驶商用车平台,形成了三方面核心特征。

一是品牌协同,优势互补。奇瑞作为国内汽车工业全球化布局的代表性企业,在商用车领域拥有渠道布局和品牌认知;轻舟智航则聚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研发,是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二者结合,奠定了合作基础。

二是产品差异化,正向开发。 与市场上多数基于现有车型改装的无人物流产品不同,双方联合开发的首款车型采用正向开发模式,遵循车规级标准,搭载轻舟智航针对物流场景优化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同时结合奇瑞商用车在载重量、续航能力等方面的定制化设计。

该车型配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可实现复杂园区环境下的360度感知,在阴雨、逆光等复杂天气条件下可保持运行稳定性。截至目前,该车型已在苏州、金华、芜湖等城市的物流园区、工业园区投入运营,完成零部件运输至终端配送的多场景验证。

三是全球化布局,拓展市场空间。依托奇瑞商用车的全球交付与售后网络,双方合作的无人物流产品已启动海外市场调研,计划2026年进入东南亚、欧洲等区域市场。

轻舟智航CEO于骞表示:“此次我们与奇瑞商用车的合作,标志着轻舟智航形成了‘出行+物流’双线商业化落地布局。我们将把经过大规模量产验证的领先技术与数据闭环能力,高效赋能无人物流车的开发,携手奇瑞商用车打造为量产而生的行业顶尖L4无人物流产品,以技术创新助力全球物流行业新升级。”

02

轻舟现状:L2规模化与L4场景突破

之所以能快速推进与奇瑞在无人物流领域的合作,源于轻舟智航长期坚持的两条线战略。一方面通过L2+级辅助驾驶的大规模量产实现商业收入,另一方面借助L4级自动驾驶的场景化研发积累技术能力。这一战略使公司在行业调整期仍保持了稳健的业务增长。

L2+业务是轻舟智航的核心营收来源之一。轻舟智航的L2++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QPilot,装机量已突破60万辆,并预计在2026年初覆盖百万辆车型。这一庞大的量产规模,构成了其技术持续迭代的“燃料”和“数据护城河”。

轻舟智航的产品全面支持英伟达、地平线和高通三大主流芯片平台,这种“平台化”策略使其能够灵活适配国内外众多主机厂的不同车型需求。据悉,其已与国内多家主流主机厂合作,有数十款车型正在量产进程中。

在L2+业务推进的同时,轻舟智航仍保持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物流场景成为其技术落地的重要方向。轻舟智航早期以L4级无人驾驶小巴为切入点,在封闭园区、景区等场景积累了运营经验。目前其RoboBus已在26个城市部署,车辆超过200辆。

03

无人配送进入爆发期

轻舟智航与奇瑞商用车启动战略合作之际,无人配送市场正迎来从示范运营迈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点。在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行业逐步突破原有发展瓶颈,进入加速扩张的新阶段。

政策支持持续强化,为商业化铺平道路。 

202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无人物流车在封闭园区、港口和城市配送等场景开展示范运营,并推动建立统一标准体系。

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金华等城市也陆续发布实施细则,开展测试牌照与运营许可发放工作。其中,金华市将无人物流列为智慧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计划到2026年实现重点物流园区无人物流覆盖率达80%——这也成为轻舟智航与奇瑞选择在此率先落地运营的重要原因。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电商与即时零售持续发展,城市配送需求不断扩大。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市场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28%,而行业运力缺口却同比扩大至15%。

与此同时,传统配送模式面临人力成本攀升、效率不足等挑战。数据显示,末端配送成本已占物流总成本的30%以上,因人力短缺导致的配送延误问题日益凸显。无人物流车具备24小时连续作业能力,在提升效率与控制成本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契合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

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共同推动商业化进程提速。 

随着自动驾驶算法持续优化与国产芯片技术突破,2023至2025年间,无人物流车的整车价格降幅超过80%,运行可靠性也同步提升。轻舟智航与奇瑞通过联合开发与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了车辆综合运营成本,目前已逐步接近传统人工配送的水平。

当前,无人配送赛道已形成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生态格局。除轻舟智航与奇瑞外,百度Apollo与福田汽车、京东物流与江铃汽车等合作项目也相继落地,“科技公司+传统车企”的跨界联动成为行业常态。与此同时,顺丰、菜鸟等物流企业也在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构建自有无人配送体系。行业竞争正从单一技术比拼,转向“技术+制造+场景+运营”的全链条综合能力较量。

尽管发展势头强劲,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法规层面,无人物流车的路权开放、事故责任认定等尚未完全明确;技术层面,复杂交通环境下的应急处理能力仍需加强;运营层面,跨场景适配与服务体系构建也有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轻舟智航与奇瑞采用的“技术公司输出算法+车企提供量产能力”合作模式,为破解商业化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送的规模化商用并非任,无人配何企业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场景运营与政策监管等多环节协同发力。如今,穿梭在金华物流园区中的无人物流车,正是这场深远行业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END-

原文标题 : 无人配送迎来“破局者”?轻舟与奇瑞双向奔赴

轻舟智航的产品全面支持英伟达、地平线和高通三大主流芯片平台,这种“平台化”策略使其能够灵活适配国内外众多主机厂的不同车型需求。...在L2+业务推进的同时,轻舟智航仍保持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物流场景成为其技术落地的重要方向。

作者 | 王凌方

编辑 | 章涟漪

“要用无人驾驶技术把商用车重新做一遍!”

11月15日的轻舟智航与奇瑞商用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的这句宣言,为这场跨界合作定下了清晰的基调。

当天,自动驾驶公司轻舟智航与汽车制造商奇瑞正式牵手,宣布联合进军L4级无人物流赛道。更关键的是,双方合作的首款量产级无人物流车已率先在金华、苏州、芜湖等城市落地运营,实现了“签约即量产、落地即运营”。

尹同跃亲自站台的这场合作,不仅是轻舟智航与奇瑞的资源互补,更折射出主流车企对无人物流赛道的看好。

01

技术与制造的双向奔赴

这次合作并非单纯的技术授权模式,而是构建了“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场景落地-全球推广”的全链条协同体系。

根据合作协议,轻舟智航输出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包括经过近百万台NOA量产验证的感知算法、决策控制系统及数据闭环能力;奇瑞商用车则投入整车研发制造经验、供应链体系及全球化运营网络。双方联合打造的车规级无人驾驶商用车平台,形成了三方面核心特征。

一是品牌协同,优势互补。奇瑞作为国内汽车工业全球化布局的代表性企业,在商用车领域拥有渠道布局和品牌认知;轻舟智航则聚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研发,是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二者结合,奠定了合作基础。

二是产品差异化,正向开发。 与市场上多数基于现有车型改装的无人物流产品不同,双方联合开发的首款车型采用正向开发模式,遵循车规级标准,搭载轻舟智航针对物流场景优化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同时结合奇瑞商用车在载重量、续航能力等方面的定制化设计。

该车型配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可实现复杂园区环境下的360度感知,在阴雨、逆光等复杂天气条件下可保持运行稳定性。截至目前,该车型已在苏州、金华、芜湖等城市的物流园区、工业园区投入运营,完成零部件运输至终端配送的多场景验证。

三是全球化布局,拓展市场空间。依托奇瑞商用车的全球交付与售后网络,双方合作的无人物流产品已启动海外市场调研,计划2026年进入东南亚、欧洲等区域市场。

轻舟智航CEO于骞表示:“此次我们与奇瑞商用车的合作,标志着轻舟智航形成了‘出行+物流’双线商业化落地布局。我们将把经过大规模量产验证的领先技术与数据闭环能力,高效赋能无人物流车的开发,携手奇瑞商用车打造为量产而生的行业顶尖L4无人物流产品,以技术创新助力全球物流行业新升级。”

02

轻舟现状:L2规模化与L4场景突破

之所以能快速推进与奇瑞在无人物流领域的合作,源于轻舟智航长期坚持的两条线战略。一方面通过L2+级辅助驾驶的大规模量产实现商业收入,另一方面借助L4级自动驾驶的场景化研发积累技术能力。这一战略使公司在行业调整期仍保持了稳健的业务增长。

L2+业务是轻舟智航的核心营收来源之一。轻舟智航的L2++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QPilot,装机量已突破60万辆,并预计在2026年初覆盖百万辆车型。这一庞大的量产规模,构成了其技术持续迭代的“燃料”和“数据护城河”。

轻舟智航的产品全面支持英伟达、地平线和高通三大主流芯片平台,这种“平台化”策略使其能够灵活适配国内外众多主机厂的不同车型需求。据悉,其已与国内多家主流主机厂合作,有数十款车型正在量产进程中。

在L2+业务推进的同时,轻舟智航仍保持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物流场景成为其技术落地的重要方向。轻舟智航早期以L4级无人驾驶小巴为切入点,在封闭园区、景区等场景积累了运营经验。目前其RoboBus已在26个城市部署,车辆超过200辆。

03

无人配送进入爆发期

轻舟智航与奇瑞商用车启动战略合作之际,无人配送市场正迎来从示范运营迈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点。在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行业逐步突破原有发展瓶颈,进入加速扩张的新阶段。

政策支持持续强化,为商业化铺平道路。 

202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无人物流车在封闭园区、港口和城市配送等场景开展示范运营,并推动建立统一标准体系。

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金华等城市也陆续发布实施细则,开展测试牌照与运营许可发放工作。其中,金华市将无人物流列为智慧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计划到2026年实现重点物流园区无人物流覆盖率达80%——这也成为轻舟智航与奇瑞选择在此率先落地运营的重要原因。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电商与即时零售持续发展,城市配送需求不断扩大。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市场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28%,而行业运力缺口却同比扩大至15%。

与此同时,传统配送模式面临人力成本攀升、效率不足等挑战。数据显示,末端配送成本已占物流总成本的30%以上,因人力短缺导致的配送延误问题日益凸显。无人物流车具备24小时连续作业能力,在提升效率与控制成本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契合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

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共同推动商业化进程提速。 

随着自动驾驶算法持续优化与国产芯片技术突破,2023至2025年间,无人物流车的整车价格降幅超过80%,运行可靠性也同步提升。轻舟智航与奇瑞通过联合开发与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了车辆综合运营成本,目前已逐步接近传统人工配送的水平。

当前,无人配送赛道已形成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生态格局。除轻舟智航与奇瑞外,百度Apollo与福田汽车、京东物流与江铃汽车等合作项目也相继落地,“科技公司+传统车企”的跨界联动成为行业常态。与此同时,顺丰、菜鸟等物流企业也在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构建自有无人配送体系。行业竞争正从单一技术比拼,转向“技术+制造+场景+运营”的全链条综合能力较量。

尽管发展势头强劲,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法规层面,无人物流车的路权开放、事故责任认定等尚未完全明确;技术层面,复杂交通环境下的应急处理能力仍需加强;运营层面,跨场景适配与服务体系构建也有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轻舟智航与奇瑞采用的“技术公司输出算法+车企提供量产能力”合作模式,为破解商业化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送的规模化商用并非任,无人配何企业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场景运营与政策监管等多环节协同发力。如今,穿梭在金华物流园区中的无人物流车,正是这场深远行业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END-

原文标题 : 无人配送迎来“破局者”?轻舟与奇瑞双向奔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