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产业爆发,但还抢不了快递员饭碗

智车科技

12小时前

无人物流车的价格也有了下浮的空间:从2019-2021年间的20万-30万元,降至如今主流车型的5万元左右。

图片

当科技公司还在测试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时,无人物流配送已经在加速普及中。

2025年正成为无人物流车行业的“万台交付元年”。今年9月,新石器无人车宣布公司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万辆大关;几乎同时,九识智能也公布了累计交付超1万辆的亮眼成绩。

图源:网络

无人城配,这个曾经的“边缘”领域,如今已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中起量最快、商业化路径最明确、发展态势最猛的赛道。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25年城市末端无人配送产值将达到128亿元,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977亿元。

今年,整个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度:邮政、顺丰、三通一达等物流巨头集体加速无人配送落地;无人配送公司在资本寒冬中逆势拿到数十亿融资;更引人注目的是,德赛西威、佑驾创新、文远知行等上市公司也火速下场布局。

资本疯抢、巨头入局、场景爆发——曾经被质疑“技术陈旧、商业化前景不明”的无人配送,一夜之间成为各方争相涌入的新战场。

这场突如其来的热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它能否真正跑通商业模式,撑起一个全新的市场?

无人配送为什么突然爆发?

无人配送,简言之,就是实现货物从仓库到用户手中全程无人化运送的智能化物流体系。

如果你最近留心观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无人小车正穿梭在各地的街道社区。

这些没有驾驶员的配送车,不仅能在复杂路况中自主避障,还能顶着烈日、冒着雨水实现全天候不间断配送。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中国3600个区县中,已有超过1900个支持无人车上路,覆盖率达到53%,这意味着无人配送已经走进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

那么,这些无人车都集中在哪些地方呢?

先从城市来看,像北京亦庄、上海嘉定、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是最早拥抱无人车的。它们有完善的政策支持,也有财力补贴,加上本来就是电商物流的重镇,自然成了无人车的“试验田”。紧接着,武汉、西安、合肥、宁波这些实力不俗的二线城市也快速跟上,开始规模化部署。

具体到每个城市内部,无人车也不是满大街随便跑的。它们最先出现在那些管理规范、秩序良好的地方:园区和校园是最典型的场景。比如北京的亦庄园、深圳的南山科技园,还有各大高校校园。这些地方道路规整,人流量相对固定,非常适合无人车“练手”。

图源:网络

高端小区和新建社区也越来越常见。这些小区道路宽敞,物业管理规范,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高;政府划定的示范街区,比如上海嘉定的汽车城区域,成了无人车的“专属领地”。

再看它们都在送什么,主要聚焦在三个领域:送快递:把包裹从配送站运到小区驿站,替代了快递员最累的这段路;送外卖和生鲜:你点的咖啡、午餐,或者超市买的生鲜食品,可能正由无人车配送;在工厂园区内送货:在大型工业园区里,无人车承担着原材料和成品的中短途运输。

这个发展路径很清晰——无人配送率先在“政策友好、规则清晰、需求集中”的先锋城市的园区、校园和高端社区里,大规模替代快递员的标准化、高频次运输工作。然后,逐步向更多城市和更复杂的区域渗透,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新型物流网络。

这场突如其来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东风为行业发展扫清了障碍。今年5月,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广无人配送车等智能设备;而在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就已经为无人车技术的推广埋下伏笔。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加速开放路权并提供购置补贴。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超过200个城市已开放无人配送车路权,发放牌照或专属通行证,允许无人物流车在特定道路上行驶。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加速与硬件成本下降,使得无人物流车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限定区域和低速场景(时速≤40公里)已趋于成熟,尤其在园区、社区等固定路线上展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因此,无人物流车的价格也有了下浮的空间:从2019-2021年间的20万-30万元,降至如今主流车型的5万元左右。九识智能的E6裸车售价低至1.98万元,菜鸟GT-Lite叠加优惠后更是下探到1.68万元。

价格降低了,就为产业大规模布局打下了基础。

物流巨头的集体入场,则为行业爆发添上了最后一把火。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合作,计划未来落地10000台无人车;申通明确年底前投入2000台;圆通计划年内新增1500台;顺丰已投入超800辆,预计2025年规模将扩至8000辆。

图源:网络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邮政的7000台集中采购项目和京东物流“未来5年采购100万台”的雄心,彰显出行业巨头们对无人配送前景的坚定看好。

这一切的背后,直指物流行业的核心痛点。

快递末端配送长期依赖人力,面临着场景碎片化、车辆使用率低、人员成本高、配送延误率高等困境,无人配送车精准地提供了最后1-5公里的运力方案,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在运输环节的降本效果可达1/3甚至2/3以上。

图源:网络

从政策推动到技术成熟,从成本下降到巨头入场,多方因素共同促成了无人配送在2025年的集中爆发。这个曾经被视为“未来概念”的行业,正快速成为物流领域的新常态。

资本疯狂押注,巨头加速「抢地盘」

资本正在无人配送领域持续加注,但这场盛宴的背后,一场关乎行业终局的暗战早已悄然开启。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10个月,无人配送企业已获得近百亿元融资。新石器、九识智能等头部企业融资轮次密集,先后宣布交付量突破万辆大关,将行业推向了“万台元年”的里程碑。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分化与重组。

随着各路资本持续加码,无人配送行业已形成层次分明的竞争格局,而不同阵营的玩家,正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以新石器和九识智能为代表的初创企业正站在聚光灯下。据东吴证券数据,目前这两家企业合计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俨然成为行业双雄。

新石器选择“抱大腿”路径,深度绑定大客户,寻求稳定的订单来源;九识则走平民路线,用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灵活的订阅服务开拓中小客户市场。作为行业开拓者,两家企业成功地将无人配送车价格从百万元级别拉至万元区间,为行业普及立下汗马功劳。

图源:网络

但光鲜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存悖论:交付量破万的同时,他们既要承受价格战对利润的挤压,又要面对持续获取订单的压力。更重要的是,随着规模扩大,运维成本呈指数级增长,而他们在场景理解和运营经验上的短板正逐渐暴露。

相比之下,京东、菜鸟、美团等巨头玩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节奏。京东已推出自研L4级无人轻卡用于干线摆渡;中通投入2000多台无人车覆盖200多个城市。尽管手握订单、技术、资金三重优势,巨头们却显得格外谨慎。

这种谨慎背后是深谋远虑:在它们看来,维护品牌声誉远比追求扩张速度重要。更重要的是,巨头们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他们不满足于仅仅使用无人车,而是要构建从硬件到运营的完整闭环,将无人配送能力内化为自身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

此外,第三阵营的智驾厂商带来了新的变数。德赛西威凭借四十年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主打“车规级可靠性+低成本”路线;佑驾创新则将乘用车的先进自动驾驶技术迁移到无人配送领域,强调“智驾技术领先+场景适配快”。

同时,更多特色玩家正在涌入:文远知行推出无人物流车Robovan W5,Momenta凭借无图、端到端技术组建专业团队,优必选依托AGV小车经验跨界入场。这些技术型公司虽然带来了先进的解决方案,但同样面临着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适应挑战。

图源:网络

深入观察当前格局,一个清晰的终局正在浮现:在巨头主导下,无人配送车很可能像今天的云服务一样,最终沦为被少数巨头垄断的“社会基础设施”。

京东、菜鸟等物流巨头自建体系的核心目的,是构建更低的成本壁垒和更强的服务可控性。对于独立厂商而言,这意味着一道残酷的选择题:要么接受被收编的命运,成为巨头供应链中利润微薄的一环;要么退守到巨头不愿涉足的利基市场,在夹缝中求生存。

图源:网络

当下独立厂商的“万台交付”狂欢,很可能只是巨头生态全面崛起前的最后窗口期。随着巨头们完成技术验证和模式探索,他们凭借庞大的自有业务和资金实力,完全有能力在适当时机发动“闪电战”,快速收割市场。

目前,无人配送的使用场景已拓展至快递物流、即时物流、生鲜冷链、社区零售等多个领域。根据《运联智库》的研究,国内用于城市配送的车辆保有量约1500万辆,市场潜力确实巨大。

但这场角逐的本质,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或产品竞争,而是生态与生态的对抗。

拼的不是硬件,是理解物流的深度

当下,各路资本与人才正加速涌入无人配送赛道,但喧嚣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看似火爆的行业,至今仍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从表面看,无人配送企业的收入来源相当多元:硬件销售价格已从早期的百万元降至如今的1-2万元;租赁模式让客户可以灵活选择;软件订阅借鉴特斯拉模式,按季度或月度收费;再加上运力平台服务费和各类增值服务,构成了“硬件低价+软件订阅+运力平台”的复合商业模式。

然而,这套看似完美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却依然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在实际运营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令人尴尬的场景:无人车拖着卡住的电动车继续前行,两车在路口“吵架”导致交通堵塞;;还有的无人车轮胎被卡,竟大声发出“救救我”的求助声。

这些看似滑稽的场景,实则暴露出现有技术在应对复杂路况时的深层次局限。

深入分析,行业面临着三重核心挑战:

首先是制造与销售的鸿沟。依托中国成熟的制造业基础,生产无人配送车已非难事,但实现规模化销售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企业面对的是理性的企业客户,他们更关注产品的实用性、风险管控能力和长期价值,而非单纯的价格优势。

其次是硬件与软件的失衡。虽然核心部件可以便捷采购,但将其整合成稳定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却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技术难题。客户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切实解决配送痛点的完整解决方案,而非简单的硬件堆砌。

最致命的是运营维护的复杂性。当车队规模扩大到数十甚至上百台时,考验的就不仅是单车技术,更是整体运营体系的支撑能力。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远程控制中心、地面运维团队,并具备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图源:网络

所以,笔者认为,无人配送的最终赢家,大概率不是技术最顶尖的,而是最懂规模化运营和成本控制的。

当硬件同质化加剧、价格战打响,竞争的核心正从“谁能造出更好的车”转向“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管理上万台车的日常运营”。这涉及到能源补给、维修保养、调度算法、路权谈判等一套复杂的运营体系。技术只是获得参赛资格的入场券,运营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除此之外,行业还面临着标准缺失的困境:道路通行权的界定、事故责任的认定、数据安全的保障等重要问题,都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少车辆在运营两三年后就开始出现频繁故障,与真正的“车规级”标准尚有差距。

图源:网络

尽管2025年无人配送的爆发势不可挡,但这个赛道注定不会让所有参与者都获得成功。最终能够胜出的企业,必然是那些深入理解物流场景需求,构建了从供应链到运营服务的完整生态的玩家。

在这个既考验技术硬实力又注重运营软实力的领域,单一优势已难以支撑企业走得太远。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与生态的全面较量。

结语:快递员会面临下岗潮吗?

无人配送的爆发,并非简单地用机器取代人,而是正在重塑末端配送的作业流程,形成“无人车负责规模型运输,快递员负责个性化服务”的新协作模式。

在新的配送体系中,无人配送车充当着“移动驿站”的角色,负责将数百个包裹从区域分拣中心批量运送到社区驿站。这段“枢纽到驿站”的骨干运输,替代了快递员以往需要骑着满载的三轮车多次往返的重复性劳动。

当包裹被无人车高效运抵驿站后,快递员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他们从繁重的长途运输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在驿站进行包裹的最终分拣、保管,以及完成上门配送、需要当面签收的贵重件、或处理客户疑难问题等需要人情味和灵活性的服务。

简单来说,无人车是“腿”,扩展了快递员的运输半径和负重能力;快递员是“大脑和手”,专注于提供机器无法替代的终端服务。 

图源:网络

无人配送的规模化普及,确实正在深刻改变快递员的工作日常。不过,与其简单称之为“下岗潮”,不如说我们正见证着一场悄然而至的职业进化——岗位结构在调整,技能要求在升级,但“人”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在重新定位。

变化首先体现在工作内容的转型上。快递员这个职业的需求依然旺盛,但职责正从单纯的“运输工”蜕变为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管家”。他们需要管理无人车车队、处理异常件、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技术操作与人际沟通的能力变得同等重要。

更令人期待的是,全新的职业机会正在涌现。“无人车运维员”这个几年前还不存在的岗位,如今已成为行业新需求。

这些专业人员负责无人车的日常保养、清洁、充电换电、故障排查和现场救援——比如当无人车在雨中卡在路边时,及时前往解围。这为快递员开辟了一条清晰的转型通道,让熟悉配送场景的他们能够无缝衔接至新技术岗位。

图源:网络

随着效率的提升,收入结构也在悄然变化。通过与无人车协同作业,一个快递员能够服务更广的区域,处理更多的包裹,收入空间理论上得以提升。不过,计薪方式可能更注重综合服务能力,从单一的“按件计费”转向“底薪+绩效”的复合模式,这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结来说,无人配送的爆发短期内不会导致快递员大规模失业,而是启动了一场深刻的“人机重组”。 它迫使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面对一个未来:重复性的、重体力的运输任务将由机器承担,而人类的价值将更多体现在管理机器和提供有温度、有弹性的服务上。

这个转型过程必然伴随阵痛,但它将物流行业推向了一个更高效、也更需要技能的新阶段。

参考资料:

1、《1 万台,无人城配规模之战打响了》汽车之心

2、《43亿热钱,砸向中国L4无人配送一哥》智能车参考

3、《无人配送车价格战“卷”入万元!谁能成为最后赢家?》南都周刊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ditor@chreview.cn广告及商务合作|bd@chreview.cn

原文标题 : 无人配送产业爆发,但还抢不了快递员饭碗

无人物流车的价格也有了下浮的空间:从2019-2021年间的20万-30万元,降至如今主流车型的5万元左右。

图片

当科技公司还在测试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时,无人物流配送已经在加速普及中。

2025年正成为无人物流车行业的“万台交付元年”。今年9月,新石器无人车宣布公司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万辆大关;几乎同时,九识智能也公布了累计交付超1万辆的亮眼成绩。

图源:网络

无人城配,这个曾经的“边缘”领域,如今已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中起量最快、商业化路径最明确、发展态势最猛的赛道。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25年城市末端无人配送产值将达到128亿元,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977亿元。

今年,整个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度:邮政、顺丰、三通一达等物流巨头集体加速无人配送落地;无人配送公司在资本寒冬中逆势拿到数十亿融资;更引人注目的是,德赛西威、佑驾创新、文远知行等上市公司也火速下场布局。

资本疯抢、巨头入局、场景爆发——曾经被质疑“技术陈旧、商业化前景不明”的无人配送,一夜之间成为各方争相涌入的新战场。

这场突如其来的热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它能否真正跑通商业模式,撑起一个全新的市场?

无人配送为什么突然爆发?

无人配送,简言之,就是实现货物从仓库到用户手中全程无人化运送的智能化物流体系。

如果你最近留心观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无人小车正穿梭在各地的街道社区。

这些没有驾驶员的配送车,不仅能在复杂路况中自主避障,还能顶着烈日、冒着雨水实现全天候不间断配送。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中国3600个区县中,已有超过1900个支持无人车上路,覆盖率达到53%,这意味着无人配送已经走进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

那么,这些无人车都集中在哪些地方呢?

先从城市来看,像北京亦庄、上海嘉定、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是最早拥抱无人车的。它们有完善的政策支持,也有财力补贴,加上本来就是电商物流的重镇,自然成了无人车的“试验田”。紧接着,武汉、西安、合肥、宁波这些实力不俗的二线城市也快速跟上,开始规模化部署。

具体到每个城市内部,无人车也不是满大街随便跑的。它们最先出现在那些管理规范、秩序良好的地方:园区和校园是最典型的场景。比如北京的亦庄园、深圳的南山科技园,还有各大高校校园。这些地方道路规整,人流量相对固定,非常适合无人车“练手”。

图源:网络

高端小区和新建社区也越来越常见。这些小区道路宽敞,物业管理规范,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高;政府划定的示范街区,比如上海嘉定的汽车城区域,成了无人车的“专属领地”。

再看它们都在送什么,主要聚焦在三个领域:送快递:把包裹从配送站运到小区驿站,替代了快递员最累的这段路;送外卖和生鲜:你点的咖啡、午餐,或者超市买的生鲜食品,可能正由无人车配送;在工厂园区内送货:在大型工业园区里,无人车承担着原材料和成品的中短途运输。

这个发展路径很清晰——无人配送率先在“政策友好、规则清晰、需求集中”的先锋城市的园区、校园和高端社区里,大规模替代快递员的标准化、高频次运输工作。然后,逐步向更多城市和更复杂的区域渗透,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新型物流网络。

这场突如其来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东风为行业发展扫清了障碍。今年5月,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广无人配送车等智能设备;而在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就已经为无人车技术的推广埋下伏笔。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加速开放路权并提供购置补贴。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超过200个城市已开放无人配送车路权,发放牌照或专属通行证,允许无人物流车在特定道路上行驶。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加速与硬件成本下降,使得无人物流车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限定区域和低速场景(时速≤40公里)已趋于成熟,尤其在园区、社区等固定路线上展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因此,无人物流车的价格也有了下浮的空间:从2019-2021年间的20万-30万元,降至如今主流车型的5万元左右。九识智能的E6裸车售价低至1.98万元,菜鸟GT-Lite叠加优惠后更是下探到1.68万元。

价格降低了,就为产业大规模布局打下了基础。

物流巨头的集体入场,则为行业爆发添上了最后一把火。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合作,计划未来落地10000台无人车;申通明确年底前投入2000台;圆通计划年内新增1500台;顺丰已投入超800辆,预计2025年规模将扩至8000辆。

图源:网络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邮政的7000台集中采购项目和京东物流“未来5年采购100万台”的雄心,彰显出行业巨头们对无人配送前景的坚定看好。

这一切的背后,直指物流行业的核心痛点。

快递末端配送长期依赖人力,面临着场景碎片化、车辆使用率低、人员成本高、配送延误率高等困境,无人配送车精准地提供了最后1-5公里的运力方案,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在运输环节的降本效果可达1/3甚至2/3以上。

图源:网络

从政策推动到技术成熟,从成本下降到巨头入场,多方因素共同促成了无人配送在2025年的集中爆发。这个曾经被视为“未来概念”的行业,正快速成为物流领域的新常态。

资本疯狂押注,巨头加速「抢地盘」

资本正在无人配送领域持续加注,但这场盛宴的背后,一场关乎行业终局的暗战早已悄然开启。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10个月,无人配送企业已获得近百亿元融资。新石器、九识智能等头部企业融资轮次密集,先后宣布交付量突破万辆大关,将行业推向了“万台元年”的里程碑。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分化与重组。

随着各路资本持续加码,无人配送行业已形成层次分明的竞争格局,而不同阵营的玩家,正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以新石器和九识智能为代表的初创企业正站在聚光灯下。据东吴证券数据,目前这两家企业合计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俨然成为行业双雄。

新石器选择“抱大腿”路径,深度绑定大客户,寻求稳定的订单来源;九识则走平民路线,用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灵活的订阅服务开拓中小客户市场。作为行业开拓者,两家企业成功地将无人配送车价格从百万元级别拉至万元区间,为行业普及立下汗马功劳。

图源:网络

但光鲜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存悖论:交付量破万的同时,他们既要承受价格战对利润的挤压,又要面对持续获取订单的压力。更重要的是,随着规模扩大,运维成本呈指数级增长,而他们在场景理解和运营经验上的短板正逐渐暴露。

相比之下,京东、菜鸟、美团等巨头玩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节奏。京东已推出自研L4级无人轻卡用于干线摆渡;中通投入2000多台无人车覆盖200多个城市。尽管手握订单、技术、资金三重优势,巨头们却显得格外谨慎。

这种谨慎背后是深谋远虑:在它们看来,维护品牌声誉远比追求扩张速度重要。更重要的是,巨头们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他们不满足于仅仅使用无人车,而是要构建从硬件到运营的完整闭环,将无人配送能力内化为自身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

此外,第三阵营的智驾厂商带来了新的变数。德赛西威凭借四十年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主打“车规级可靠性+低成本”路线;佑驾创新则将乘用车的先进自动驾驶技术迁移到无人配送领域,强调“智驾技术领先+场景适配快”。

同时,更多特色玩家正在涌入:文远知行推出无人物流车Robovan W5,Momenta凭借无图、端到端技术组建专业团队,优必选依托AGV小车经验跨界入场。这些技术型公司虽然带来了先进的解决方案,但同样面临着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适应挑战。

图源:网络

深入观察当前格局,一个清晰的终局正在浮现:在巨头主导下,无人配送车很可能像今天的云服务一样,最终沦为被少数巨头垄断的“社会基础设施”。

京东、菜鸟等物流巨头自建体系的核心目的,是构建更低的成本壁垒和更强的服务可控性。对于独立厂商而言,这意味着一道残酷的选择题:要么接受被收编的命运,成为巨头供应链中利润微薄的一环;要么退守到巨头不愿涉足的利基市场,在夹缝中求生存。

图源:网络

当下独立厂商的“万台交付”狂欢,很可能只是巨头生态全面崛起前的最后窗口期。随着巨头们完成技术验证和模式探索,他们凭借庞大的自有业务和资金实力,完全有能力在适当时机发动“闪电战”,快速收割市场。

目前,无人配送的使用场景已拓展至快递物流、即时物流、生鲜冷链、社区零售等多个领域。根据《运联智库》的研究,国内用于城市配送的车辆保有量约1500万辆,市场潜力确实巨大。

但这场角逐的本质,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或产品竞争,而是生态与生态的对抗。

拼的不是硬件,是理解物流的深度

当下,各路资本与人才正加速涌入无人配送赛道,但喧嚣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看似火爆的行业,至今仍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从表面看,无人配送企业的收入来源相当多元:硬件销售价格已从早期的百万元降至如今的1-2万元;租赁模式让客户可以灵活选择;软件订阅借鉴特斯拉模式,按季度或月度收费;再加上运力平台服务费和各类增值服务,构成了“硬件低价+软件订阅+运力平台”的复合商业模式。

然而,这套看似完美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却依然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在实际运营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令人尴尬的场景:无人车拖着卡住的电动车继续前行,两车在路口“吵架”导致交通堵塞;;还有的无人车轮胎被卡,竟大声发出“救救我”的求助声。

这些看似滑稽的场景,实则暴露出现有技术在应对复杂路况时的深层次局限。

深入分析,行业面临着三重核心挑战:

首先是制造与销售的鸿沟。依托中国成熟的制造业基础,生产无人配送车已非难事,但实现规模化销售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企业面对的是理性的企业客户,他们更关注产品的实用性、风险管控能力和长期价值,而非单纯的价格优势。

其次是硬件与软件的失衡。虽然核心部件可以便捷采购,但将其整合成稳定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却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技术难题。客户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切实解决配送痛点的完整解决方案,而非简单的硬件堆砌。

最致命的是运营维护的复杂性。当车队规模扩大到数十甚至上百台时,考验的就不仅是单车技术,更是整体运营体系的支撑能力。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远程控制中心、地面运维团队,并具备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图源:网络

所以,笔者认为,无人配送的最终赢家,大概率不是技术最顶尖的,而是最懂规模化运营和成本控制的。

当硬件同质化加剧、价格战打响,竞争的核心正从“谁能造出更好的车”转向“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管理上万台车的日常运营”。这涉及到能源补给、维修保养、调度算法、路权谈判等一套复杂的运营体系。技术只是获得参赛资格的入场券,运营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除此之外,行业还面临着标准缺失的困境:道路通行权的界定、事故责任的认定、数据安全的保障等重要问题,都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少车辆在运营两三年后就开始出现频繁故障,与真正的“车规级”标准尚有差距。

图源:网络

尽管2025年无人配送的爆发势不可挡,但这个赛道注定不会让所有参与者都获得成功。最终能够胜出的企业,必然是那些深入理解物流场景需求,构建了从供应链到运营服务的完整生态的玩家。

在这个既考验技术硬实力又注重运营软实力的领域,单一优势已难以支撑企业走得太远。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与生态的全面较量。

结语:快递员会面临下岗潮吗?

无人配送的爆发,并非简单地用机器取代人,而是正在重塑末端配送的作业流程,形成“无人车负责规模型运输,快递员负责个性化服务”的新协作模式。

在新的配送体系中,无人配送车充当着“移动驿站”的角色,负责将数百个包裹从区域分拣中心批量运送到社区驿站。这段“枢纽到驿站”的骨干运输,替代了快递员以往需要骑着满载的三轮车多次往返的重复性劳动。

当包裹被无人车高效运抵驿站后,快递员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他们从繁重的长途运输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在驿站进行包裹的最终分拣、保管,以及完成上门配送、需要当面签收的贵重件、或处理客户疑难问题等需要人情味和灵活性的服务。

简单来说,无人车是“腿”,扩展了快递员的运输半径和负重能力;快递员是“大脑和手”,专注于提供机器无法替代的终端服务。 

图源:网络

无人配送的规模化普及,确实正在深刻改变快递员的工作日常。不过,与其简单称之为“下岗潮”,不如说我们正见证着一场悄然而至的职业进化——岗位结构在调整,技能要求在升级,但“人”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在重新定位。

变化首先体现在工作内容的转型上。快递员这个职业的需求依然旺盛,但职责正从单纯的“运输工”蜕变为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管家”。他们需要管理无人车车队、处理异常件、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技术操作与人际沟通的能力变得同等重要。

更令人期待的是,全新的职业机会正在涌现。“无人车运维员”这个几年前还不存在的岗位,如今已成为行业新需求。

这些专业人员负责无人车的日常保养、清洁、充电换电、故障排查和现场救援——比如当无人车在雨中卡在路边时,及时前往解围。这为快递员开辟了一条清晰的转型通道,让熟悉配送场景的他们能够无缝衔接至新技术岗位。

图源:网络

随着效率的提升,收入结构也在悄然变化。通过与无人车协同作业,一个快递员能够服务更广的区域,处理更多的包裹,收入空间理论上得以提升。不过,计薪方式可能更注重综合服务能力,从单一的“按件计费”转向“底薪+绩效”的复合模式,这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结来说,无人配送的爆发短期内不会导致快递员大规模失业,而是启动了一场深刻的“人机重组”。 它迫使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面对一个未来:重复性的、重体力的运输任务将由机器承担,而人类的价值将更多体现在管理机器和提供有温度、有弹性的服务上。

这个转型过程必然伴随阵痛,但它将物流行业推向了一个更高效、也更需要技能的新阶段。

参考资料:

1、《1 万台,无人城配规模之战打响了》汽车之心

2、《43亿热钱,砸向中国L4无人配送一哥》智能车参考

3、《无人配送车价格战“卷”入万元!谁能成为最后赢家?》南都周刊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ditor@chreview.cn广告及商务合作|bd@chreview.cn

原文标题 : 无人配送产业爆发,但还抢不了快递员饭碗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