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汽车市场的变局,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十年前,广本展厅里挤满排队提车的顾客,现在连销售顾问都开始兼职卖电动车了。”
在广州天河区某广汽本田4S店,资深销售经理陈明指着空荡荡的燃油车展厅,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他身后曾经摆放着雅阁、奥德赛的展台,如今已被一台造型前卫的本田P7取代。
这种“新旧交替”的场景,正在广州汽车市场频繁上演。
作为华南日系车的“大本营”,广州曾以“日系三强”(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为绝对主角,燃油车时代,这里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两辆挂着“H”或“T”的Logo。如今走进广州的汽车城,比亚迪的“仰望”店与特斯拉的体验中心比邻而居,蔚来的换电站甚至开进了广汽丰田的4S店停车场。
陈明翻出手机里的销售记录,2023年他经手的订单中,新能源车占比已从2020年的不足10%飙升至65%。这种变化并非孤例。据广州市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3年广州新能源车销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达72%,而日系品牌份额已跌破20%。
这个曾被誉为日系“大本营”的城墙,正被电动化浪潮一点点侵蚀。
从“港澳同款”到“广东专属”
一双人字拖,一件汗背心,腰间钥匙叮叮当,饮咗早茶去收租。
这样的广州土豪,你觉得该配一辆什么车?广州人心里的答案或许是丰田皇冠,或是雷克萨斯ES。
过去在问起广州人为何钟情日系车?他们认为这里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助力。
1983年,当时还隶属广东的海南行政区开放了部分进口权限,大量的日系车由海南进口、从广东被转卖到内陆。因此广东人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日系车。
与此同时,80年代广东与香港的“一河之隔”,更让日系车成为两地共同的“身份符号”。香港TVB剧中,丰田皇冠是富豪的座驾,本田雅阁是白领的标配,这些画面通过卫星电视和走私车商的“地下渠道”,悄然改变着广东人的汽车审美。
“当时一辆走私来的丰田皇冠要卖到30万元,相当于广州一套房的价格,但依然有人抢着买。”杨生回忆道。这种“港澳同款”的崇拜,让日系车在广东人心中建立起“可靠、耐用、有面子”的初始印象。
在广东人看来,日系车价格亲民、维修成本低、保值率高,完美契合广东人“精打细算”的生活哲学。
但这也是广东人认为“日系车消费群体偏中老年化”的原因之一。
之后在合资浪潮下,1996年、2003年、2004年,本田、日产、丰田这三大日系品牌硬是把生产线怼到了广州街坊家门口,南沙的广丰、花都的东风日产和黄埔的本田,市民出门遛弯都能看见运新车的大挂车。
这种地理优势还催生句名言:“买本地车,修车快过叫外卖。”
本地化优势带来了丰富的营销资源,比起其他地区,广东的日系品牌经销店覆盖得更全,技术支持更迅速,看车、购车也更方便。
而广州以及广东肥沃的土地,让日系车在这里开枝散叶。
2018年,广东GDP达9.73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流动人口近3000万的珠三角,成为日系车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广州楼价在一线城市最低,但汽车消费却最旺盛。”杨生分析道。2018年,广州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加40.6万,连续四年人口增长超过40万,人口新增带动了汽车消费。同时,广州汽车进入换购高峰,日系车凭借“省油、耐用、保值”的优势,成为换购首选。
据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日系车销量占全国20%,全省新车消费中,日系占比达44%,是德系车的22倍。丰田、本田在广东年销量均超30万辆,占其国内总销量的20%。
“车是代步工具,不是身份广告”的共识,也让雷克萨斯ES成为广东低调富豪的首选。数据统计,2023年广东雷克萨斯销量占全国总量的25%,其中ES车型占比超40%,凭借“经济适用”的特性,轩逸、卡罗拉等车型在广东的销量也占全国总销量的22%-28%。
而在全国日系车消费前六大城市中,广东占4席(广州、东莞、佛山、深圳),广州一地年销量超20万辆。
然而,日系车在广东的“顺风顺水”并非高枕无忧。
2011年,带着“华南战略”重任的大众“南下”,一汽-大众在佛山建厂后,又投资118亿元兴建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加速抢夺广东市场。传祺、吉利等自主品牌也来势汹汹,凭借“智能科技”“高性价比”的优势,逐渐蚕食日系车的市场份额。
“六年河东,六年河西,日系车在华也曾陷入低谷。”
一名丰田4S店负责人感慨道。2012年日系车在华销量暴跌,痛定思痛后加快导入新技术和新产品,才迎来2018年的“春天”。但尽管日系车在广东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浪潮再一次改变了市场格局。
在华南的失守与突围
2025年,广州天河区的比亚迪4S店内,销售经理王亮正忙着向客户介绍比亚迪汉EV的智能驾驶功能。
“十年前,日系车是这里年轻人的首选,现在他们进门就问‘能不能自动驾驶’‘续航多少公里’。”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新能源车零售量达91.6万辆,日系车市场份额已跌破20%,而自主品牌占比达72%。
从“日系情怀”到“国产真香”,这些年轻人为何不再为日系车买单?
在他们看来,日系车赖以生存的“省油”标签,在电驱技术面前已无竞争力。
例如比亚迪秦L DM-i实测百公里油耗2.9L,满油满电续航2000公里,而同价位卡罗拉双擎亏电油耗约4L且续航差距显著。新能源车使用成本更低:纯电车百公里电费仅11-15元,仅为燃油车油费的1/5。
此外,新能源车保养成本仅为燃油车一半,且普遍提供8年或终身三电质保,而燃油车质保期通常仅3年/5万公里。
“以前开卡罗拉,一个月油费要800元,现在开电车,电费不到200元。”在广州天河区工作的程序员小李算了一笔账,“省下的钱够我每周吃两次早茶了。”
而广州的的士大哥也开始换埃安、比亚迪们,因为充电比加油每月可以怒省两千。
所以即使消费群体开始发生变化,但广州人骨子里购车注重实用性与性价比的习惯并没有改变。
毕竟这一代年轻人刷着新能源测评视频长大,国产车智能座舱的科技感比“开不坏的丰田”更有吸引力。
特别是相较于15万级自主品牌已标配L2级驾驶辅助、自动泊车、高清双联屏等智能配置。反观同级日系车,智能化配置覆盖率低,车机系统交互体验落后一代。
“日系车的车机系统像‘老年机’,自主品牌像‘智能手机’。”00后消费者小陈吐槽道,“自主品牌能语音控制空调、导航,还能打游戏,日系车连CarPlay都要选装。”
据J.D.Power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智能化配置覆盖率远超同价位日系车。以15万级车型为例,自主品牌平均搭载12项智能配置,而日系车仅5项。
可以说这些年轻人弃选日系车,本质是消费逻辑从“工具属性”向“科技体验”的转变。当新能源车在成本、政策、技术、设计四个维度全面超越日系车时,市场选择已无需犹豫。
然而,失守并不意味着终结。
对于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品牌而言,华南地区市场既是“最后的堡垒”,同时也将是完成新能源转型的重地。
面对新能源浪潮的冲击,日系车企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向来保守的日系汽车品牌,从今年开始纷纷推出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智能电动车型,任命本地高管掌管关键项目,并对销售体系深度重组。
他们尝试以彻底的自我改造,重新赢回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
在广汽丰田的生产线上,一辆辆铂智3X正加急装配。这款起售价仅10.98万的纯电SUV,搭载了华为智驾与Momenta激光雷达系统,上市三个月订单逼近3万辆。
与此同时,东风日产N7以50天破2万大定的成绩横扫主流市场。
“我们跟以前的合资公司不同了,现在我们高度认可本地研发团队的能力,也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在中国,我们的研发团队拥有高度的话语权,包括产品性能、动力配置等。我们不像传统合资公司那样等总部反馈来指导行动的模式,更多是由国内团队来决策。”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表示。
而广汽本田P7则在坚守技术主义底线的前提下,用19.99万元的一口价不断向中国市场的靠拢。
不难看出,在这场生死时速的转型赛中,丰田开放生态链、日产复制中国模式、本田坚守技术基因。虽是三条迥异的突围路线,但他们都试图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找回主动权。
不过市场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然不多。
2025年11月2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广州站现场,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作为港澳广深四城中唯一以科创企业家身份压轴的传递者,手举火炬在广州珠江新城划出一道弧线,这座曾以“日系三强”为荣的汽车之城,正悄然完成一场从“燃油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转身。
日系品牌在华南市场的“大本营”地位,已不再是不可撼动的铁律,当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中国智造”,当政策导向明确指向“双碳”目标,日系品牌若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曾经的“大本营”或许将彻底沦为历史。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当后生仔开始“抛弃”日系,广州上演“诸神黄昏”
广州汽车市场的变局,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十年前,广本展厅里挤满排队提车的顾客,现在连销售顾问都开始兼职卖电动车了。”
在广州天河区某广汽本田4S店,资深销售经理陈明指着空荡荡的燃油车展厅,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他身后曾经摆放着雅阁、奥德赛的展台,如今已被一台造型前卫的本田P7取代。
这种“新旧交替”的场景,正在广州汽车市场频繁上演。
作为华南日系车的“大本营”,广州曾以“日系三强”(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为绝对主角,燃油车时代,这里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两辆挂着“H”或“T”的Logo。如今走进广州的汽车城,比亚迪的“仰望”店与特斯拉的体验中心比邻而居,蔚来的换电站甚至开进了广汽丰田的4S店停车场。
陈明翻出手机里的销售记录,2023年他经手的订单中,新能源车占比已从2020年的不足10%飙升至65%。这种变化并非孤例。据广州市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3年广州新能源车销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达72%,而日系品牌份额已跌破20%。
这个曾被誉为日系“大本营”的城墙,正被电动化浪潮一点点侵蚀。
从“港澳同款”到“广东专属”
一双人字拖,一件汗背心,腰间钥匙叮叮当,饮咗早茶去收租。
这样的广州土豪,你觉得该配一辆什么车?广州人心里的答案或许是丰田皇冠,或是雷克萨斯ES。
过去在问起广州人为何钟情日系车?他们认为这里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助力。
1983年,当时还隶属广东的海南行政区开放了部分进口权限,大量的日系车由海南进口、从广东被转卖到内陆。因此广东人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日系车。
与此同时,80年代广东与香港的“一河之隔”,更让日系车成为两地共同的“身份符号”。香港TVB剧中,丰田皇冠是富豪的座驾,本田雅阁是白领的标配,这些画面通过卫星电视和走私车商的“地下渠道”,悄然改变着广东人的汽车审美。
“当时一辆走私来的丰田皇冠要卖到30万元,相当于广州一套房的价格,但依然有人抢着买。”杨生回忆道。这种“港澳同款”的崇拜,让日系车在广东人心中建立起“可靠、耐用、有面子”的初始印象。
在广东人看来,日系车价格亲民、维修成本低、保值率高,完美契合广东人“精打细算”的生活哲学。
但这也是广东人认为“日系车消费群体偏中老年化”的原因之一。
之后在合资浪潮下,1996年、2003年、2004年,本田、日产、丰田这三大日系品牌硬是把生产线怼到了广州街坊家门口,南沙的广丰、花都的东风日产和黄埔的本田,市民出门遛弯都能看见运新车的大挂车。
这种地理优势还催生句名言:“买本地车,修车快过叫外卖。”
本地化优势带来了丰富的营销资源,比起其他地区,广东的日系品牌经销店覆盖得更全,技术支持更迅速,看车、购车也更方便。
而广州以及广东肥沃的土地,让日系车在这里开枝散叶。
2018年,广东GDP达9.73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流动人口近3000万的珠三角,成为日系车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广州楼价在一线城市最低,但汽车消费却最旺盛。”杨生分析道。2018年,广州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加40.6万,连续四年人口增长超过40万,人口新增带动了汽车消费。同时,广州汽车进入换购高峰,日系车凭借“省油、耐用、保值”的优势,成为换购首选。
据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日系车销量占全国20%,全省新车消费中,日系占比达44%,是德系车的22倍。丰田、本田在广东年销量均超30万辆,占其国内总销量的20%。
“车是代步工具,不是身份广告”的共识,也让雷克萨斯ES成为广东低调富豪的首选。数据统计,2023年广东雷克萨斯销量占全国总量的25%,其中ES车型占比超40%,凭借“经济适用”的特性,轩逸、卡罗拉等车型在广东的销量也占全国总销量的22%-28%。
而在全国日系车消费前六大城市中,广东占4席(广州、东莞、佛山、深圳),广州一地年销量超20万辆。
然而,日系车在广东的“顺风顺水”并非高枕无忧。
2011年,带着“华南战略”重任的大众“南下”,一汽-大众在佛山建厂后,又投资118亿元兴建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加速抢夺广东市场。传祺、吉利等自主品牌也来势汹汹,凭借“智能科技”“高性价比”的优势,逐渐蚕食日系车的市场份额。
“六年河东,六年河西,日系车在华也曾陷入低谷。”
一名丰田4S店负责人感慨道。2012年日系车在华销量暴跌,痛定思痛后加快导入新技术和新产品,才迎来2018年的“春天”。但尽管日系车在广东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浪潮再一次改变了市场格局。
在华南的失守与突围
2025年,广州天河区的比亚迪4S店内,销售经理王亮正忙着向客户介绍比亚迪汉EV的智能驾驶功能。
“十年前,日系车是这里年轻人的首选,现在他们进门就问‘能不能自动驾驶’‘续航多少公里’。”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新能源车零售量达91.6万辆,日系车市场份额已跌破20%,而自主品牌占比达72%。
从“日系情怀”到“国产真香”,这些年轻人为何不再为日系车买单?
在他们看来,日系车赖以生存的“省油”标签,在电驱技术面前已无竞争力。
例如比亚迪秦L DM-i实测百公里油耗2.9L,满油满电续航2000公里,而同价位卡罗拉双擎亏电油耗约4L且续航差距显著。新能源车使用成本更低:纯电车百公里电费仅11-15元,仅为燃油车油费的1/5。
此外,新能源车保养成本仅为燃油车一半,且普遍提供8年或终身三电质保,而燃油车质保期通常仅3年/5万公里。
“以前开卡罗拉,一个月油费要800元,现在开电车,电费不到200元。”在广州天河区工作的程序员小李算了一笔账,“省下的钱够我每周吃两次早茶了。”
而广州的的士大哥也开始换埃安、比亚迪们,因为充电比加油每月可以怒省两千。
所以即使消费群体开始发生变化,但广州人骨子里购车注重实用性与性价比的习惯并没有改变。
毕竟这一代年轻人刷着新能源测评视频长大,国产车智能座舱的科技感比“开不坏的丰田”更有吸引力。
特别是相较于15万级自主品牌已标配L2级驾驶辅助、自动泊车、高清双联屏等智能配置。反观同级日系车,智能化配置覆盖率低,车机系统交互体验落后一代。
“日系车的车机系统像‘老年机’,自主品牌像‘智能手机’。”00后消费者小陈吐槽道,“自主品牌能语音控制空调、导航,还能打游戏,日系车连CarPlay都要选装。”
据J.D.Power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智能化配置覆盖率远超同价位日系车。以15万级车型为例,自主品牌平均搭载12项智能配置,而日系车仅5项。
可以说这些年轻人弃选日系车,本质是消费逻辑从“工具属性”向“科技体验”的转变。当新能源车在成本、政策、技术、设计四个维度全面超越日系车时,市场选择已无需犹豫。
然而,失守并不意味着终结。
对于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品牌而言,华南地区市场既是“最后的堡垒”,同时也将是完成新能源转型的重地。
面对新能源浪潮的冲击,日系车企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向来保守的日系汽车品牌,从今年开始纷纷推出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智能电动车型,任命本地高管掌管关键项目,并对销售体系深度重组。
他们尝试以彻底的自我改造,重新赢回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
在广汽丰田的生产线上,一辆辆铂智3X正加急装配。这款起售价仅10.98万的纯电SUV,搭载了华为智驾与Momenta激光雷达系统,上市三个月订单逼近3万辆。
与此同时,东风日产N7以50天破2万大定的成绩横扫主流市场。
“我们跟以前的合资公司不同了,现在我们高度认可本地研发团队的能力,也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在中国,我们的研发团队拥有高度的话语权,包括产品性能、动力配置等。我们不像传统合资公司那样等总部反馈来指导行动的模式,更多是由国内团队来决策。”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表示。
而广汽本田P7则在坚守技术主义底线的前提下,用19.99万元的一口价不断向中国市场的靠拢。
不难看出,在这场生死时速的转型赛中,丰田开放生态链、日产复制中国模式、本田坚守技术基因。虽是三条迥异的突围路线,但他们都试图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找回主动权。
不过市场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然不多。
2025年11月2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广州站现场,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作为港澳广深四城中唯一以科创企业家身份压轴的传递者,手举火炬在广州珠江新城划出一道弧线,这座曾以“日系三强”为荣的汽车之城,正悄然完成一场从“燃油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转身。
日系品牌在华南市场的“大本营”地位,已不再是不可撼动的铁律,当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中国智造”,当政策导向明确指向“双碳”目标,日系品牌若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曾经的“大本营”或许将彻底沦为历史。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当后生仔开始“抛弃”日系,广州上演“诸神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