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湖湾,如何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超级孵化器”

奔流财经社

12小时前

走进滨湖区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一楼展厅一块复刻版罗塞塔石碑格外显眼。

玻璃橱窗内,古埃及“圣书体”文字镌刻着几千年前的文明,与之并排的是6厘米×6厘米大小的五维光存储芯片,一片薄薄的透明芯片,内存高达100T,理论寿命138亿年,记录人类文明的方式推向新的纪元。

就是这一块小小的芯片,正在推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在这一场变革中,全球的芯片发展已然成为一场“速度之争”,电子芯片的发展如遇“大象盘山”之境,从科研界到产业界,纷纷寻求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这其中,就包括在深度布局在集成电路产业且“家底丰厚”的滨湖。

就在最近,一则消息又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无锡滨湖在集成电路上的“硬底气”。

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首片6寸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晶圆在国内首个光子芯片中试线下线,同时实现了超低损耗、超高带宽的高性能薄膜铌酸锂调制器芯片的规模化量产,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的滨湖,堪称一座集成电路产业未来的“超级孵化器”。

它是怎么做到的?

产业高地的基石

滨湖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根深叶茂”,远远超乎想象。

1990年,为振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集成电路的 “908”工程建设计划。这项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发起对集成电路产业大规模、先进水平的集中冲击,核心是建成一条月产1.2万片、6英寸、0.8-1.0微米的芯片生产线。

尽管从经济投资来看,“908”工程并不算成功,但从整体社会效益来看,“908”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国家培养和锻炼了大批集成电路的专业人才,也为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意义非凡的“908”工程,正是在无锡滨湖展开的。

因此,滨湖区可以说是国家最早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地区之一,很多人从这项工程中出来后依旧从事集成电路行业,并在无锡开枝散叶。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无锡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海威半导体、硅动力微电子和力芯微电子等一批IC设计企业就在这块土地上诞生,集成电路的产业齿轮就这样不知疲倦地转动起来。

这段历史,为滨湖日后发展成一座集成电路“超级孵化器”奠定了基础。此后,滨湖一直致力于打造一片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高端集聚区。

2009年,滨湖区依托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共建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打造以设计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随着园区落成,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滨湖集成电路的产业版图上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归博士等一批创新科研人才近悦远来,一家接着一家集成电路关联企业在这里落地开花。

以国际国内知名龙头型高端IC设计项目为核心,园区集聚起一批技术过硬、未来可期的优质企业,其中很多都是业内龙头:

中科芯,曾研制中国首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承担过500多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是国内承担重大专项最多的企业之一;

华大国奇,产品以电源管理芯片、时钟芯片、通讯接口芯片、用于物联网传感器芯片为主,企业所有开发的项目产品为正向模拟电路设计,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更上一层楼

多年沉淀之后,这里的集成电路企业已是群英荟萃,但滨湖还在持续不断补链强链,并且确立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

4年前,滨湖的芯片版图再次迎来一次重大更新。

2021年,无锡滨湖区、上海交通大学、蠡湖经济开发区三方携手,集地方之力、上海交大之智,共同建设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在无锡率先布局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以高端光子芯片的研发为核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化应用。

4年之间,集成电路产业的“追逐战”在这所研究院中打响。

仅用三年时间,中试线首批设备入场,同年,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到今年六月份,首批芯片晶圆流片成功,如此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几乎不可能再复制。

成功流片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结合。

研究院核心团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深耕光量子计算领域10多年,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其中单片集成128个全同量子光源的阵列芯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院物理载体迅速建成,则得益于无锡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重视,研究院从方案论证到组织专家评审等程序性内容,都以“光速”来推进。滨湖区特地成立专班小组,根据轻重缓急解决研究院遇到的各类问题。“研发之外,从采购设备、机台装配到环境评价等,政府部门都给予了我们鼎力支持。”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投资促进部部长李军说。

除了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外,2012年清华大学与无锡共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同样是滨湖区不可或缺的科创载体。

如今的清华无锡研究院,已逐步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双碳技术、物联网、高端装备和生物医学六大技术研发重点领域。

细数建院以来的孵化成果,有这样一组数据:建成了微纳电子与系统芯片、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能源物联网等37个研究中心,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150余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500项;2022年度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超40亿元,各项税金超3亿元……

聚焦集成电路产业,从这里走出的企业,更是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比如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开始7年时间就实现了上市,2019年登陆深交所,成为无锡首家集成电路设计上市企业,也是清华无锡院培育孵化的首家上市企业,曾被誉为“国产射频第一股”。

还有今年入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的无锡芯领域微电子有限公司。他们2019年入驻清华无锡研究院,主要产品包括高性能计算芯片、高速互连芯片、工业控制芯片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高性能服务器、数据中心、互联通信、医疗设备、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领域。

软硬兼备的孵化密码

2024年,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创投专委会发布《2024中未来独角兽TOP100榜单》。在颇受业界关注的是,在集成电路领域10家企业中,无锡市滨湖区企业利普思半导体、云途半导体以及与滨湖有深度合作的图灵量子联袂登榜。

滨湖区能取得如此成绩,绕不开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便是滨湖区的“硬实力”。高度集中的产业生态是集成电路的产业特性,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任何环节的短板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在一些关键环节甚至会出现“卡脖子”的风险。

最难搞定的环节在于芯片的测试分析环节。

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来说,用于测试的各种仪器尤其是大型高端仪器的购置费用非常高,难以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区域而言,测试分析的公共验证平台缺乏会导致装备和材料的国产化替代验证较难开展,国产化装备的生产验证周期过长,不利于产业链上设备企业的布局。

为此,滨湖成立了一个芯片“体检中心”——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建有近500平方米的专业检测分析实验室,可使用SEM、FIB等相关检测、分析与试验设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切实支撑。

除了服务本地集成电路产业之外,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的客户,还有很多来自苏州、上海、安徽等长三角地区。来自安徽的安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享受到了这个平台的好处,在该平台上,他们不仅完成了量子测试分析,而且在平台助力下,还与国内多家知名电子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第二点原因便是滨湖的“软实力”。滨湖区完善的配套与优秀的政策,是让集成电路产业的“软着陆”的重要托手。

滨湖区密集出台了《滨湖区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的政策意见2.0》等政策文件,持续提升集成电路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壮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

为了更好地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滨湖整合了省内集成电路领域的优质科技资源,开展技术支撑、技术服务、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综合和信息服务等全方位公共科技服务,充分满足初创型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设计要求。

第七届无锡太湖创芯会议、2025集成电路创新发展大会、2025滨湖区集成电路行业创新设计技能竞赛等一系列产业相关活动搭建起行业交流平台,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人才、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

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太湖人才”“滨湖之光”等招才、揽才计划和政策不断汇聚优质人才,为高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及时“输血”。

软硬结合造就了现在滨湖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地图”,目前区域内已集聚相关企业近200家。截至2024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拥有规上企业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7家。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先行区,滨湖区未来还将以怎样的思路继续向前,将来还会拿出多少傲人的成绩?这一切,值得所有人期待。


走进滨湖区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一楼展厅一块复刻版罗塞塔石碑格外显眼。

玻璃橱窗内,古埃及“圣书体”文字镌刻着几千年前的文明,与之并排的是6厘米×6厘米大小的五维光存储芯片,一片薄薄的透明芯片,内存高达100T,理论寿命138亿年,记录人类文明的方式推向新的纪元。

就是这一块小小的芯片,正在推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在这一场变革中,全球的芯片发展已然成为一场“速度之争”,电子芯片的发展如遇“大象盘山”之境,从科研界到产业界,纷纷寻求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这其中,就包括在深度布局在集成电路产业且“家底丰厚”的滨湖。

就在最近,一则消息又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无锡滨湖在集成电路上的“硬底气”。

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首片6寸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晶圆在国内首个光子芯片中试线下线,同时实现了超低损耗、超高带宽的高性能薄膜铌酸锂调制器芯片的规模化量产,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的滨湖,堪称一座集成电路产业未来的“超级孵化器”。

它是怎么做到的?

产业高地的基石

滨湖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根深叶茂”,远远超乎想象。

1990年,为振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集成电路的 “908”工程建设计划。这项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发起对集成电路产业大规模、先进水平的集中冲击,核心是建成一条月产1.2万片、6英寸、0.8-1.0微米的芯片生产线。

尽管从经济投资来看,“908”工程并不算成功,但从整体社会效益来看,“908”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国家培养和锻炼了大批集成电路的专业人才,也为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意义非凡的“908”工程,正是在无锡滨湖展开的。

因此,滨湖区可以说是国家最早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地区之一,很多人从这项工程中出来后依旧从事集成电路行业,并在无锡开枝散叶。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无锡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海威半导体、硅动力微电子和力芯微电子等一批IC设计企业就在这块土地上诞生,集成电路的产业齿轮就这样不知疲倦地转动起来。

这段历史,为滨湖日后发展成一座集成电路“超级孵化器”奠定了基础。此后,滨湖一直致力于打造一片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高端集聚区。

2009年,滨湖区依托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共建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打造以设计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随着园区落成,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滨湖集成电路的产业版图上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归博士等一批创新科研人才近悦远来,一家接着一家集成电路关联企业在这里落地开花。

以国际国内知名龙头型高端IC设计项目为核心,园区集聚起一批技术过硬、未来可期的优质企业,其中很多都是业内龙头:

中科芯,曾研制中国首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承担过500多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是国内承担重大专项最多的企业之一;

华大国奇,产品以电源管理芯片、时钟芯片、通讯接口芯片、用于物联网传感器芯片为主,企业所有开发的项目产品为正向模拟电路设计,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更上一层楼

多年沉淀之后,这里的集成电路企业已是群英荟萃,但滨湖还在持续不断补链强链,并且确立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

4年前,滨湖的芯片版图再次迎来一次重大更新。

2021年,无锡滨湖区、上海交通大学、蠡湖经济开发区三方携手,集地方之力、上海交大之智,共同建设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在无锡率先布局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以高端光子芯片的研发为核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化应用。

4年之间,集成电路产业的“追逐战”在这所研究院中打响。

仅用三年时间,中试线首批设备入场,同年,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到今年六月份,首批芯片晶圆流片成功,如此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几乎不可能再复制。

成功流片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结合。

研究院核心团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深耕光量子计算领域10多年,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其中单片集成128个全同量子光源的阵列芯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院物理载体迅速建成,则得益于无锡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重视,研究院从方案论证到组织专家评审等程序性内容,都以“光速”来推进。滨湖区特地成立专班小组,根据轻重缓急解决研究院遇到的各类问题。“研发之外,从采购设备、机台装配到环境评价等,政府部门都给予了我们鼎力支持。”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投资促进部部长李军说。

除了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外,2012年清华大学与无锡共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同样是滨湖区不可或缺的科创载体。

如今的清华无锡研究院,已逐步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双碳技术、物联网、高端装备和生物医学六大技术研发重点领域。

细数建院以来的孵化成果,有这样一组数据:建成了微纳电子与系统芯片、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能源物联网等37个研究中心,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150余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500项;2022年度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超40亿元,各项税金超3亿元……

聚焦集成电路产业,从这里走出的企业,更是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比如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开始7年时间就实现了上市,2019年登陆深交所,成为无锡首家集成电路设计上市企业,也是清华无锡院培育孵化的首家上市企业,曾被誉为“国产射频第一股”。

还有今年入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的无锡芯领域微电子有限公司。他们2019年入驻清华无锡研究院,主要产品包括高性能计算芯片、高速互连芯片、工业控制芯片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高性能服务器、数据中心、互联通信、医疗设备、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领域。

软硬兼备的孵化密码

2024年,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创投专委会发布《2024中未来独角兽TOP100榜单》。在颇受业界关注的是,在集成电路领域10家企业中,无锡市滨湖区企业利普思半导体、云途半导体以及与滨湖有深度合作的图灵量子联袂登榜。

滨湖区能取得如此成绩,绕不开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便是滨湖区的“硬实力”。高度集中的产业生态是集成电路的产业特性,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任何环节的短板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在一些关键环节甚至会出现“卡脖子”的风险。

最难搞定的环节在于芯片的测试分析环节。

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来说,用于测试的各种仪器尤其是大型高端仪器的购置费用非常高,难以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区域而言,测试分析的公共验证平台缺乏会导致装备和材料的国产化替代验证较难开展,国产化装备的生产验证周期过长,不利于产业链上设备企业的布局。

为此,滨湖成立了一个芯片“体检中心”——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建有近500平方米的专业检测分析实验室,可使用SEM、FIB等相关检测、分析与试验设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切实支撑。

除了服务本地集成电路产业之外,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的客户,还有很多来自苏州、上海、安徽等长三角地区。来自安徽的安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享受到了这个平台的好处,在该平台上,他们不仅完成了量子测试分析,而且在平台助力下,还与国内多家知名电子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第二点原因便是滨湖的“软实力”。滨湖区完善的配套与优秀的政策,是让集成电路产业的“软着陆”的重要托手。

滨湖区密集出台了《滨湖区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的政策意见2.0》等政策文件,持续提升集成电路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壮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

为了更好地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滨湖整合了省内集成电路领域的优质科技资源,开展技术支撑、技术服务、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综合和信息服务等全方位公共科技服务,充分满足初创型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设计要求。

第七届无锡太湖创芯会议、2025集成电路创新发展大会、2025滨湖区集成电路行业创新设计技能竞赛等一系列产业相关活动搭建起行业交流平台,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人才、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

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太湖人才”“滨湖之光”等招才、揽才计划和政策不断汇聚优质人才,为高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及时“输血”。

软硬结合造就了现在滨湖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地图”,目前区域内已集聚相关企业近200家。截至2024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拥有规上企业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7家。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先行区,滨湖区未来还将以怎样的思路继续向前,将来还会拿出多少傲人的成绩?这一切,值得所有人期待。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