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格林教授,给钙钛矿泼了一盆冷水!

智车科技

6天前

就目前来看,我并不认为已经出现了某种钙钛矿配方,能够满足大规模市场应用所要求的长期稳定性,更谈不上支撑到吉瓦级产能的部署。...意味着很有可能还有其他材料一直“躺在那儿”,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它们,或者还没意识到它们可以用在光伏叠层上,而且在稳定性方面可能比钙钛矿更好。

赶碳号,重构电新产业价值 

最近,赶碳号一直想一篇关于钙钛矿产业化的文章,主要是圈外人的确有可能被一些钙钛矿企业的宣传给忽悠了。有知情人士向赶碳号透露,无锡某家钙钛矿龙头企业,号称实现GW级产能,但实际上真正的产量连百兆瓦都没有,也就是几十兆瓦,产品要么用于概念性项目展示,要么用于各类展会。对这种说法,赶碳号一开始有些半信半疑。

直到在几个月前,赶碳号在一次出差途中偶遇沈文忠教授,非正式地向他请教这一问题。沈教授不愧学者求真务实风范,他直言不讳,钙钛矿首先要解决稳定性,接下来才能探讨钙钛矿叠层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前景。

昨天,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储能产业大会的专访环节,赶碳号与光伏媒体同仁有幸采访了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他的回答,是令人震惊的。

01

钙钛矿商业化,可能遥遥无期

昨天,有媒体向马丁·格林教授提问:现在有不少企业已经在推进晶硅/钙钛矿叠层组件的量产。您预计大致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GW级的量产?

马丁·格林教授: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第一点,关键挑战在于稳定性。从效率角度看,钙钛矿本身已经做得很好了。当前最高效率主要还停留在非常小面积的器件上,但从实验片放大到大面积器件、再到组件,从纯技术角度讲,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放大是可以做到的。

真正的问题是稳定性。晶硅是一项非常稳定的技术,而迄今为止,钙钛矿的稳定性都远远达不到要求,两者在这一点上的匹配并不好。围绕钙钛矿稳定性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就目前来看,我并不认为已经出现了某种钙钛矿配方,能够满足大规模市场应用所要求的长期稳定性,更谈不上支撑到吉瓦级产能的部署。要找到一种真正稳定的钙钛矿材料,可能要五年,也可能要十年,也有可能永远找不到——历史上也有材料是在探索很久之后被放弃的。

至于你问的“什么时候能到 GW 级量产”,我的判断是:“只有在稳定性问题真正被解决之后,叠层技术才有可能放大到 GW 级的量产规模。在那之前,很难给出一个负责任的时间表。”

02

人工智能,有可能找到钙钛矿的替代品

有媒体提问,如果未来五年内,钙钛矿的稳定性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那是不是意味着它会错过最佳的商业化窗口?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哪些替代路径可以提升电池效率?

马丁·格林教授:

在和晶硅搭配做叠层电池的候选材料中,钙钛矿目前当然是最主要的竞争者。但别忘了,钙钛矿作为光伏材料,其实也就是在 2009 年左右才真正被发现并重视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有可能还有其他材料一直“躺在那儿”,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它们,或者还没意识到它们可以用在光伏叠层上,而且在稳定性方面可能比钙钛矿更好。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现在有机会用全新的方式去搜索这些新材料:通过 AI,大规模、高效率地筛选材料组合和结构,这有一定概率找到“下一代钙钛矿级别”的候选材料。这是一个方向。

另一方面,我认为行业已经非常清楚:钙钛矿不是一条“轻松的路”,难度很大。如果大家还想在效率上继续往上走,就必须同时认真看一看其他路径,比如高效背接触晶硅电池,以及一些过去提出过、但近年少有人关注的概念——这些思路都值得重新拿出来好好看看。

所以,在我眼里的图景是:一方面,继续努力解决钙钛矿的稳定性问题,也许会成功,也许不会;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其他新材料和新结构,包括依托 AI 去发现新材料,以及基于背接触结构、光谱转换等思路来“榨干”晶硅的潜力。

这两条线应该是并行推进的,而不是只押在钙钛矿一条路上。

03

光伏下一次技术大迁移,将发生在哪里?

赶碳号的现场提问是,最近行业开始关注HIBC这类复合结构的杂化背接触电池。您预计它大概还需要多少年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走向大规模量产?在未来是否有可能比钙钛矿更快地变成现实?另外,其在未来取代现有主流技术比如TBC、HBC的节奏,会不会像当年TOPCon取代PERC那样快?

马丁·格林教授:

我认为,各种背接触技术的商业化,会比钙钛矿快得多。

在我看来,行业下一次大的技术迁移,会是向高效率的背接触电池过渡。而钙钛矿这条路线,因为稳定性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所以它的时间表是“无限期往后推迟”的——什么时候能真正迈过稳定性这道门槛,目前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研究不依赖钙钛矿叠层、继续提升晶硅电池效率的其他办法。比如,重新审视一些“比较老”的概念——像通过“上转换”(up-conversion)等手段,把目前硅电池中被浪费掉的部分红外光子利用起来,从而进一步抬高效率极限。

有媒体提问:现在行业里有几种高效电池技术路线在竞争,您怎么看它们之间的优劣?未来两三年,光伏电池的主流技术格局会往哪一条路线上演变?

马丁·格林教授:

要在它们之间选出“最好”的一条,其实很难,因为这些都是很优秀的技术路线。

如果回顾光伏过去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晰的趋势:技术一直在向“更高效率”演进。在此之前,行业用了大约四十年时间都在使用一种“标准”电池结构,随后很快就全面转向了 PERC;而从 PERC 再切换到 TOPCon,同样发生得非常快,根本原因就是效率更高。

我判断,今后电池技术还会继续沿着“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推进。在现有可以看到的路线里,背接触电池——无论是采用 TOPCon 接触、还是异质结接触,或者两者的组合——都能提供最高的效率。所以,我认为下一次大的产业代际转换,就会是向背接触电池过渡。

如果从TOPCon之后的演进来讲,我看好我们现在称作HBC、TBC 和 HTBC的这些结构:用 TOPCon 做背接触的是TBC,用异质结做背接触的是HBC,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混合背接触结构是 HTBC。

在我看来,行业下一步的大转向,就会是在这些高效背接触技术之间展开。

04

光伏产业的终极瓶颈

有媒体问,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宏大目标下,您认为未来光伏产业的终极瓶颈是什么?是技术和成本问题、电网消纳能力问题,还是资源和环境约束?再往未来三十年看,光伏发电有望给全球能源结构和人类低碳生活带来哪些根本性改变?

马丁·格林教授:

从我目前看到的情况,最大瓶颈已经不再是成本或制造能力,而是电网的消纳能力——也就是你说的“电网能否吸收这么多光伏发电”。

传统电网的设计思路,是围绕若干集中式的大电源,而不是围绕大量分布在各处的小型发电单元。所以,要适应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发电,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

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年里,光伏产业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全球装机量年均增速大约在30% 左右,这是一个30%的复合增长速度;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出,制造端的扩产能力并不是主要约束,行业在“把工厂建出来”这件事上运转得相当不错。

就成本而言,光伏发电已经是国际能源署认定的“人类历史上最便宜的电力来源”。也就是说,成本已经降到了不再构成推广瓶颈的水平——当然,光伏再便宜一些,会进一步推动装机增长,我也相信成本还会继续下降,但成本已经不是现在这道“终极约束”了。

所以,如果要说现阶段、乃至可预见未来的关键瓶颈,我会把票投给:电网和系统层面的消纳与调度能力,而不是电池片本身的成本或制造能力。

有媒体问,现在光伏正在加速和储能、AI、氢能等融合,出现了“光储充一体化”、“虚拟电厂(VPP)”等新业态。您怎么看这些模式对未来能源系统的颠覆性影响?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最大的技术挑战和商业模式创新点分别是什么?

马丁·格林教授:

在澳大利亚,目前光伏发电已经贡献了大约 20% 的全国用电量。尽管中国的光伏装机总量远远高于澳大利亚,但在中国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还没这么高。所以,澳大利亚正在面对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其他国家未来会遇到的问题

在澳大利亚,绝大多数光伏系统都是居民屋顶电站,由家庭私人持有。随着光伏占比的升高,储能的安装也在快速增加:近期主要是锂电池储能和抽水蓄能这两类方案;同时,和世界其他很多地区一样,人们对氢能作为中长期储能和能源载体,也非常感兴趣。

可以看到的趋势是:家庭开始对自己的“发电和用电”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通过家庭储能系统和智能控制设备,把发电和负荷更好地匹配起来。从更长远来看,这会推动电力系统朝着一个方向演进:“更多分布式的、自主的发电者”,每个家庭或用户既是用电者,也是一定程度上的“电力生产者”,并主动管理自己的用电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价格信号和商业模式创新会非常关键。澳大利亚马上要做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政府计划在中午时段实行“零电价”或者接近免费的电价,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一部分本来集中在晚高峰的用电需求,引导到太阳能最充足的中午时段。

这个试验背后的逻辑,就是你提到的那种“系统层面的大调整”——通过电价机制、负荷转移、用户侧储能和智能控制,让可再生能源发电曲线用电负荷曲线契合得更好。

所以,在我看来:技术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在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条件下,重新设计电网和控制系统,使之能够安全、稳定地接纳高比例的光伏和风电;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会出现很多类似“中午免费电”“峰谷分时电价+储能”“用户侧聚合参与电网调度”的方案,用各种方式去激励负荷跟着太阳走,而不是让电网单向为负荷服务。

05

中国光伏的全球化

有媒体问,中国现在是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者,但在各国都强调供应链本地化的背景下,中国该如何跳出“单纯输出制造产能”的模式,建立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马丁·格林教授:

这是个相当难回答的问题。

光伏技术方面,中国目前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以至于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很难想象还有哪个国家能在竞争力上真正追上来。在这样的格局下,如果其他国家希望在本国发展光伏制造业,我认为大概率需要中国企业的参与

一种我能看到的可行模式是,通过合资公司,或者由中国企业在当地设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一方面满足当地“要有本地制造”的政治和产业诉求,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国家能够获得真正有竞争力的光伏技术。

所以,我可以想象,未来中国企业在全球扮演的角色,会是在不同国家设立制造基地,通过合资或子公司形式把技术和产能“本地化”输出,形成一种新的、中国主导的全球布局模式。

后 记

赶碳号认为,马丁·格林教授更多是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学术的维度上看待钙钛矿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他强调的是材料体系的长期稳定性、全寿命度电成本,以及在电网消纳、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真实作用,而不是单一效率纪录或短期情绪。马丁·格林教授的鲜明观点,可以给在当前受到热捧的钙钛矿降降温。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还是投资者,都有必要冷静冷静。

另外,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如果想要持续领跑,肯定不能固守在已有优势上,必须要在不确定的技术路线上提前布局、主动试错。钙钛矿也好,甚至是尚未被发现的新材料,越是存在不确定性,机会就越大。风投,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在关系到下一代电池技术主导权的方向上,我们宁可做错,也不能错过,避免让竞争对手通过新技术直接翻盘。

所以,我们不是简单地赌一把,而是在已有产业体系和工程能力基础上,理性承担一部分必要的技术风险,既要听得进去像马丁·格林教授这样的冷静提醒,又要保留足够的进取心和试错空间,真正做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未来下注。

赶碳号联想到当下火爆的AI,算力硬件目前大洋对岸显然更强,但是未来的AI应用,我们大概率会遥遥领先。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也许,下一代的光伏技术大跃迁,就是通过AI来实现也未可知。

编审:侦碳

欢迎转评赞!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原文标题 : 马丁·格林教授,给钙钛矿泼了一盆冷水!

就目前来看,我并不认为已经出现了某种钙钛矿配方,能够满足大规模市场应用所要求的长期稳定性,更谈不上支撑到吉瓦级产能的部署。...意味着很有可能还有其他材料一直“躺在那儿”,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它们,或者还没意识到它们可以用在光伏叠层上,而且在稳定性方面可能比钙钛矿更好。

赶碳号,重构电新产业价值 

最近,赶碳号一直想一篇关于钙钛矿产业化的文章,主要是圈外人的确有可能被一些钙钛矿企业的宣传给忽悠了。有知情人士向赶碳号透露,无锡某家钙钛矿龙头企业,号称实现GW级产能,但实际上真正的产量连百兆瓦都没有,也就是几十兆瓦,产品要么用于概念性项目展示,要么用于各类展会。对这种说法,赶碳号一开始有些半信半疑。

直到在几个月前,赶碳号在一次出差途中偶遇沈文忠教授,非正式地向他请教这一问题。沈教授不愧学者求真务实风范,他直言不讳,钙钛矿首先要解决稳定性,接下来才能探讨钙钛矿叠层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前景。

昨天,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储能产业大会的专访环节,赶碳号与光伏媒体同仁有幸采访了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他的回答,是令人震惊的。

01

钙钛矿商业化,可能遥遥无期

昨天,有媒体向马丁·格林教授提问:现在有不少企业已经在推进晶硅/钙钛矿叠层组件的量产。您预计大致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GW级的量产?

马丁·格林教授: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第一点,关键挑战在于稳定性。从效率角度看,钙钛矿本身已经做得很好了。当前最高效率主要还停留在非常小面积的器件上,但从实验片放大到大面积器件、再到组件,从纯技术角度讲,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放大是可以做到的。

真正的问题是稳定性。晶硅是一项非常稳定的技术,而迄今为止,钙钛矿的稳定性都远远达不到要求,两者在这一点上的匹配并不好。围绕钙钛矿稳定性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就目前来看,我并不认为已经出现了某种钙钛矿配方,能够满足大规模市场应用所要求的长期稳定性,更谈不上支撑到吉瓦级产能的部署。要找到一种真正稳定的钙钛矿材料,可能要五年,也可能要十年,也有可能永远找不到——历史上也有材料是在探索很久之后被放弃的。

至于你问的“什么时候能到 GW 级量产”,我的判断是:“只有在稳定性问题真正被解决之后,叠层技术才有可能放大到 GW 级的量产规模。在那之前,很难给出一个负责任的时间表。”

02

人工智能,有可能找到钙钛矿的替代品

有媒体提问,如果未来五年内,钙钛矿的稳定性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那是不是意味着它会错过最佳的商业化窗口?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哪些替代路径可以提升电池效率?

马丁·格林教授:

在和晶硅搭配做叠层电池的候选材料中,钙钛矿目前当然是最主要的竞争者。但别忘了,钙钛矿作为光伏材料,其实也就是在 2009 年左右才真正被发现并重视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有可能还有其他材料一直“躺在那儿”,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它们,或者还没意识到它们可以用在光伏叠层上,而且在稳定性方面可能比钙钛矿更好。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现在有机会用全新的方式去搜索这些新材料:通过 AI,大规模、高效率地筛选材料组合和结构,这有一定概率找到“下一代钙钛矿级别”的候选材料。这是一个方向。

另一方面,我认为行业已经非常清楚:钙钛矿不是一条“轻松的路”,难度很大。如果大家还想在效率上继续往上走,就必须同时认真看一看其他路径,比如高效背接触晶硅电池,以及一些过去提出过、但近年少有人关注的概念——这些思路都值得重新拿出来好好看看。

所以,在我眼里的图景是:一方面,继续努力解决钙钛矿的稳定性问题,也许会成功,也许不会;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其他新材料和新结构,包括依托 AI 去发现新材料,以及基于背接触结构、光谱转换等思路来“榨干”晶硅的潜力。

这两条线应该是并行推进的,而不是只押在钙钛矿一条路上。

03

光伏下一次技术大迁移,将发生在哪里?

赶碳号的现场提问是,最近行业开始关注HIBC这类复合结构的杂化背接触电池。您预计它大概还需要多少年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走向大规模量产?在未来是否有可能比钙钛矿更快地变成现实?另外,其在未来取代现有主流技术比如TBC、HBC的节奏,会不会像当年TOPCon取代PERC那样快?

马丁·格林教授:

我认为,各种背接触技术的商业化,会比钙钛矿快得多。

在我看来,行业下一次大的技术迁移,会是向高效率的背接触电池过渡。而钙钛矿这条路线,因为稳定性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所以它的时间表是“无限期往后推迟”的——什么时候能真正迈过稳定性这道门槛,目前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研究不依赖钙钛矿叠层、继续提升晶硅电池效率的其他办法。比如,重新审视一些“比较老”的概念——像通过“上转换”(up-conversion)等手段,把目前硅电池中被浪费掉的部分红外光子利用起来,从而进一步抬高效率极限。

有媒体提问:现在行业里有几种高效电池技术路线在竞争,您怎么看它们之间的优劣?未来两三年,光伏电池的主流技术格局会往哪一条路线上演变?

马丁·格林教授:

要在它们之间选出“最好”的一条,其实很难,因为这些都是很优秀的技术路线。

如果回顾光伏过去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晰的趋势:技术一直在向“更高效率”演进。在此之前,行业用了大约四十年时间都在使用一种“标准”电池结构,随后很快就全面转向了 PERC;而从 PERC 再切换到 TOPCon,同样发生得非常快,根本原因就是效率更高。

我判断,今后电池技术还会继续沿着“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推进。在现有可以看到的路线里,背接触电池——无论是采用 TOPCon 接触、还是异质结接触,或者两者的组合——都能提供最高的效率。所以,我认为下一次大的产业代际转换,就会是向背接触电池过渡。

如果从TOPCon之后的演进来讲,我看好我们现在称作HBC、TBC 和 HTBC的这些结构:用 TOPCon 做背接触的是TBC,用异质结做背接触的是HBC,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混合背接触结构是 HTBC。

在我看来,行业下一步的大转向,就会是在这些高效背接触技术之间展开。

04

光伏产业的终极瓶颈

有媒体问,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宏大目标下,您认为未来光伏产业的终极瓶颈是什么?是技术和成本问题、电网消纳能力问题,还是资源和环境约束?再往未来三十年看,光伏发电有望给全球能源结构和人类低碳生活带来哪些根本性改变?

马丁·格林教授:

从我目前看到的情况,最大瓶颈已经不再是成本或制造能力,而是电网的消纳能力——也就是你说的“电网能否吸收这么多光伏发电”。

传统电网的设计思路,是围绕若干集中式的大电源,而不是围绕大量分布在各处的小型发电单元。所以,要适应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发电,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

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年里,光伏产业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全球装机量年均增速大约在30% 左右,这是一个30%的复合增长速度;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出,制造端的扩产能力并不是主要约束,行业在“把工厂建出来”这件事上运转得相当不错。

就成本而言,光伏发电已经是国际能源署认定的“人类历史上最便宜的电力来源”。也就是说,成本已经降到了不再构成推广瓶颈的水平——当然,光伏再便宜一些,会进一步推动装机增长,我也相信成本还会继续下降,但成本已经不是现在这道“终极约束”了。

所以,如果要说现阶段、乃至可预见未来的关键瓶颈,我会把票投给:电网和系统层面的消纳与调度能力,而不是电池片本身的成本或制造能力。

有媒体问,现在光伏正在加速和储能、AI、氢能等融合,出现了“光储充一体化”、“虚拟电厂(VPP)”等新业态。您怎么看这些模式对未来能源系统的颠覆性影响?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最大的技术挑战和商业模式创新点分别是什么?

马丁·格林教授:

在澳大利亚,目前光伏发电已经贡献了大约 20% 的全国用电量。尽管中国的光伏装机总量远远高于澳大利亚,但在中国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还没这么高。所以,澳大利亚正在面对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其他国家未来会遇到的问题

在澳大利亚,绝大多数光伏系统都是居民屋顶电站,由家庭私人持有。随着光伏占比的升高,储能的安装也在快速增加:近期主要是锂电池储能和抽水蓄能这两类方案;同时,和世界其他很多地区一样,人们对氢能作为中长期储能和能源载体,也非常感兴趣。

可以看到的趋势是:家庭开始对自己的“发电和用电”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通过家庭储能系统和智能控制设备,把发电和负荷更好地匹配起来。从更长远来看,这会推动电力系统朝着一个方向演进:“更多分布式的、自主的发电者”,每个家庭或用户既是用电者,也是一定程度上的“电力生产者”,并主动管理自己的用电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价格信号和商业模式创新会非常关键。澳大利亚马上要做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政府计划在中午时段实行“零电价”或者接近免费的电价,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一部分本来集中在晚高峰的用电需求,引导到太阳能最充足的中午时段。

这个试验背后的逻辑,就是你提到的那种“系统层面的大调整”——通过电价机制、负荷转移、用户侧储能和智能控制,让可再生能源发电曲线用电负荷曲线契合得更好。

所以,在我看来:技术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在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条件下,重新设计电网和控制系统,使之能够安全、稳定地接纳高比例的光伏和风电;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会出现很多类似“中午免费电”“峰谷分时电价+储能”“用户侧聚合参与电网调度”的方案,用各种方式去激励负荷跟着太阳走,而不是让电网单向为负荷服务。

05

中国光伏的全球化

有媒体问,中国现在是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者,但在各国都强调供应链本地化的背景下,中国该如何跳出“单纯输出制造产能”的模式,建立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马丁·格林教授:

这是个相当难回答的问题。

光伏技术方面,中国目前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以至于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很难想象还有哪个国家能在竞争力上真正追上来。在这样的格局下,如果其他国家希望在本国发展光伏制造业,我认为大概率需要中国企业的参与

一种我能看到的可行模式是,通过合资公司,或者由中国企业在当地设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一方面满足当地“要有本地制造”的政治和产业诉求,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国家能够获得真正有竞争力的光伏技术。

所以,我可以想象,未来中国企业在全球扮演的角色,会是在不同国家设立制造基地,通过合资或子公司形式把技术和产能“本地化”输出,形成一种新的、中国主导的全球布局模式。

后 记

赶碳号认为,马丁·格林教授更多是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学术的维度上看待钙钛矿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他强调的是材料体系的长期稳定性、全寿命度电成本,以及在电网消纳、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真实作用,而不是单一效率纪录或短期情绪。马丁·格林教授的鲜明观点,可以给在当前受到热捧的钙钛矿降降温。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还是投资者,都有必要冷静冷静。

另外,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如果想要持续领跑,肯定不能固守在已有优势上,必须要在不确定的技术路线上提前布局、主动试错。钙钛矿也好,甚至是尚未被发现的新材料,越是存在不确定性,机会就越大。风投,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在关系到下一代电池技术主导权的方向上,我们宁可做错,也不能错过,避免让竞争对手通过新技术直接翻盘。

所以,我们不是简单地赌一把,而是在已有产业体系和工程能力基础上,理性承担一部分必要的技术风险,既要听得进去像马丁·格林教授这样的冷静提醒,又要保留足够的进取心和试错空间,真正做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未来下注。

赶碳号联想到当下火爆的AI,算力硬件目前大洋对岸显然更强,但是未来的AI应用,我们大概率会遥遥领先。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也许,下一代的光伏技术大跃迁,就是通过AI来实现也未可知。

编审:侦碳

欢迎转评赞!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原文标题 : 马丁·格林教授,给钙钛矿泼了一盆冷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