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组件时代已来 建立新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现有光伏组件评价体系源于十几年前,当时市场以多晶组件为主,只有正面发电,因此行业将组件正面效率作为核心指标,并成为了行业共识。
随着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光伏组件迅速进入双面时代。2024年国内双面组件市占率已提升至77.6%,双面组件背面率普遍提到80%以上,背面发电贡献最高可达16.55%。
背面发电价值显著增强,背面率已成为终端客户组件选型的的重要指标。
这一点,在电力市场化交易先行一步的海外市场,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法国电力公司、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阿联酋Masdar等电力巨头,在项目招标文件中就明确要求组件背面率≥80%。当然,国内央国企也已在采购时对组件背面率提出了要求。
值此关键时刻,国内上网电价政策的变动,从市场层面倒逼行业加速重构组件评价体系进程。
2025年1月,136号文正式印发,明确5月31日后的新增光伏项目发电量将全部参与市场化交易,光伏上网电价从固定电价进入市场化交易,这意味着对光伏电站投资测算模型和逻辑将彻底重构。其中,建立新的组件发电评价体系是第一要务。
综合效率公式 终端客户的“收益密码”
基于此,天合光能在SNEC论坛上倡导,新能源全面入市背景下,应建立以“组件综合效率与综合发电”为核心的评价新体系,优化电站投资测算模型和逻辑,助力客户提升投资收益率。

这一新的标准体系将背面发电贡献纳入考核,兼顾了正面功率、组件背面功率和地表反射率因子,符合双面组件时代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新能源全面入市背景下,终端客户电站投资测算的“收益密码”。
以关注度较高的TOPCon组件和BC组件为例,在现有的组件发电评价体系中,正面功率较高的BC组件似乎有优势,但考虑到BC组件背面率和TOPCon组件存在10%-15%的差距,BC综合效率反而低于TOPCon组件,在背面反射率高的地区,TOPCon组件的发电优势会更为明显。
因此,若能建立以综合效率和综合发电为核心的全新评价体系,终端客户在组件选型时,就能穿透正面效率的迷雾,采购综合发电收益更高的光伏组件,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TOPCon组件优势明显 未来5年将稳居主流
当前,TOPCon组件在全球光伏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随着行业进入TOPCon 2.0时代,TOPCon组件背面率普遍提升至85%,BC与TOPCon仍有10%-15%的差距。此外,新能源全面入市后,TOPCon组件的低辐照优势进一步放大,实现了发电“增量”和“质量”的“双向奔赴”。
以地表反射率25%—30%的青海地区模拟数据为例,对比其它高效技术产品,TOPCon 2.0/3.0组件发电总量高2%—3%,而在早晚高电价时段,发电增益高达4.14%;当峰谷电价差为0.1—0.4元/度时,对应加权电价提高0.25—0.58分/度,客户投资内部收益率(IRR)可相应提高0.68%—0.94%,对应100MW电站年收益可达百万元。
以上数据,都说明现有的组件评价体系,无法全面精准衡量当下双面组件的发电价值,及时建立新的组件评价体系,有利于新能源全面入市背景下,终端客户可以更加客观的采购组件产品。
近期,天合光能基于i-TOPCon Ultra的至尊N型650W/740W系列组件已开启全球交付,加速推进 TOPCon 2.0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未来,随着双面全钝化接触技术、光陷阱技术、超细栅线技术的导入,TOPCon组件每年将实现0.3-0.4%的电池效率提升,背面率还将提升至85%以上,进一步放大综合发电优势。
这也是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多个第三方机构,均预测未来5年内,TOPCon组件仍将保持主流地位的底层逻辑。
结语
2025年9月,中国宣布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中国光伏产业需要新一轮的量质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其中,沙戈荒、海洋、高纬度雪地场景将成为光伏电站的重要增量,地表反射率高,背面发电贡献不容忽视,及时建立新的光伏组件评价体系,有利于终端客户尽快优化电站投资测算模型和逻辑,对于光伏发电渗透至更多应用场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