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协作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正成为连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核心桥梁。2025年,随着感知、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协作机器人正加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中国企业凭借上游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和中游产品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崭露头角;同时,工业与非工业场景的双轮驱动,正在推动协作机器人从“自动化工具”向“智能伙伴”转型。
01
具身智能
推动协作机器人新角色
具身智能标志着人工智能从虚拟空间走向物理世界,智能不能脱离身体而存在,智能的形成和演化必须与感知、行动相结合。协作机器人正是这一理念的最直接体现,能感知外界环境,更能与人类进行安全、自然的互动,成为“有身体的智能体”。
在传统的AI系统中,算法往往停留在“认知层面”,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物理场景。
而协作机器人通过一体化的感知系统、控制算法和动力学设计,打通了“感知—决策—行动—反馈”的闭环。
例如,节卡机器人研发的一体化关节技术,将电机、编码器与驱动系统高度集成,使机器人具备高密度、低功耗的运动能力,为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载体提供了关键支撑,减少了本体重量,还提升了动态响应速度,让协作机器人能在更复杂的环境中执行高精度任务。
协作机器人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化,早期的工业机器人被限定在固定、封闭的工作区域中,以高速度和高重复性执行特定任务。
而协作机器人则通过软硬件的融合,突破了“人与机器隔离”的传统范式。
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安全、灵活、易用。
◎ 安全性来自ISO/TS 15066等国际标准,要求协作机器人在无围栏环境中能自动检测碰撞并即时减速或停止。如今领先机型的碰撞检测精度已达到±0.05毫米,能在接触瞬间感知力度变化。
◎ 灵活性则体现在模块化设计和“拖动示教”功能,操作员可直接拉动机械臂完成路径示范,机器随后可复现整个动作。
◎ 易用性方面,AI算法和语音交互的融合,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编程,真正实现“让机器人听懂人类语言”。
这种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人机共生”模式,让协作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工业制造,而成为面向多场景的通用平台。
从车间装配到餐饮服务,从实验室检测到教育实训,协作机器人正以“柔性智能体”的身份,逐步融入人类社会的日常运作体系。
02
国产化、自主化与智能化
的协同演进
2025年的协作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与供应链的双重变革期。上游零部件的国产替代率突破90%,中游厂商普遍向具身智能平台化转型,下游应用从工业制造延伸至生活服务场景,形成“自主可控—智能升级—场景爆发”的完整产业逻辑。
● 上游环节:从“补短板”到“领跑线”
协作机器人本体成本中,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三大核心部件占比高达70%。过去这些环节被日企和欧企垄断,而如今中国厂商已全面打破依赖。
◎ 节卡、遨博等企业在控制器领域采用ROS 2架构,自主开发高开放度控制系统,适配医疗、教育等非标准场景。
◎ 伺服系统方面,汇川技术与禾川科技的驱动器性能已逼近国际水准,部分型号在响应速度与抗干扰性上已优于进口品牌。
◎ 绿的谐波与来福谐波的减速器产品达到国际精度标准,使国内协作机器人厂商实现100%使用国产减速器,单机成本下降约30%。
中国协作机器人已具备从“自主可造”向“自主可优”的能力。零部件环节的技术闭环,不仅打破了供应链风险,也为后续智能算法的本地化优化提供了数据和硬件基础。
● 中游环节:具身智能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
当前,行业内出现两种不同的创新路径。
◎ 一类是节卡、遨博等专注协作机器人的企业,它们以AI算法与多模态感知为突破口,推出了融合视觉、语音、力控的JAKA EVO平台,使机器人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校准能力。
◎ 另一类是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如ABB和FANUC,通过推出高速、特种协作机型,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升级。
例如,ABB的PoWa系列协作机器人针对电子行业优化了微焊接与快速装配任务,而FANUC的防爆型CRX-10iA/L Paint进入汽车喷涂领域,实现了更高安全性与环境适应性。
● 下游环节:从“工厂”到“生活”的延展
协作机器人的应用正在突破传统工业边界。
◎ 2024年,中国市场中协作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和金属制品领域的渗透率持续上升,其中大负载机型在汽车装配、码垛环节增长最快。
◎ 与此同时,非工业领域成为新的增长极:医疗领域通过协作机器人实现样本自动检测与输送;教育领域建立基于机器人柔性制造的实训平台;而在餐饮和零售行业,双臂咖啡机器人、智能分餐系统已实现商业化落地。
节卡在印尼部署的咖啡机器人项目甚至带动门店订单量增长20%,验证了机器人在服务业的高效替代潜力。让协作机器人不仅承担生产工具的角色,更成为智能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正在从早期的欧美主导,过渡到“中国产业链引领、多国技术创新并行”的多极竞争格局。2024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达到6.8万台,同比增长25%;预计2025年将突破10万台,市场增速将继续维持在40%以上。
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增长的核心动力。
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约3万台,占全球市场44%,其中节卡、遨博、华沿等厂商占据国内六成以上份额。节卡凭借海外渠道布局,已进入丰田、特斯拉等车企供应链,跻身全球前三。
相比之下,欧美市场仍集中在高端制造与航空航天领域,日韩厂商则在电子、船舶领域保持领先。
在全球前五大厂商中,中国企业已占据三席,标志着行业竞争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优傲(UR)依旧保持全球第一,但其新机型UR7e、UR12e已针对中国用户进行深度定制,显示出国际厂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而韩企Neuromeca凭借AI力控算法获得浦项控股投资,聚焦船舶焊接与智能制造系统,与HD现代等合作,构建新一代AI制造生态。
协作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源于底层算法与系统集成。
当前的技术突破集中在三大领域:运动控制、力控算法、多模态感知。
◎ 运动控制方面,基于笛卡尔空间的路径规划和动态重规划算法,使机器人能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复杂轨迹操作;
◎ 力控算法通过阻抗控制模拟人类肌肉的柔性,使机器人在装配、焊接等任务中实现“力与位置”的双精准控制;
◎ 多模态感知融合3D视觉、六维力控与激光雷达,实现环境建模与实时避障,让机器人在动态场景中完成“自主抓取—递送”任务。
小结
202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进入“具身智能化”新阶段,、产业链全面自主化,上游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率超过90%;中游产品向AI融合和平台化方向演进,形成多模态感知的智能系统;应用场景从工业扩展至非工业,实现智能化社会的多层渗透。
原文标题 : 具身智能会对协作机器人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芝能科技出品
协作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正成为连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核心桥梁。2025年,随着感知、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协作机器人正加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中国企业凭借上游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和中游产品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崭露头角;同时,工业与非工业场景的双轮驱动,正在推动协作机器人从“自动化工具”向“智能伙伴”转型。
01
具身智能
推动协作机器人新角色
具身智能标志着人工智能从虚拟空间走向物理世界,智能不能脱离身体而存在,智能的形成和演化必须与感知、行动相结合。协作机器人正是这一理念的最直接体现,能感知外界环境,更能与人类进行安全、自然的互动,成为“有身体的智能体”。
在传统的AI系统中,算法往往停留在“认知层面”,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物理场景。
而协作机器人通过一体化的感知系统、控制算法和动力学设计,打通了“感知—决策—行动—反馈”的闭环。
例如,节卡机器人研发的一体化关节技术,将电机、编码器与驱动系统高度集成,使机器人具备高密度、低功耗的运动能力,为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载体提供了关键支撑,减少了本体重量,还提升了动态响应速度,让协作机器人能在更复杂的环境中执行高精度任务。
协作机器人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化,早期的工业机器人被限定在固定、封闭的工作区域中,以高速度和高重复性执行特定任务。
而协作机器人则通过软硬件的融合,突破了“人与机器隔离”的传统范式。
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安全、灵活、易用。
◎ 安全性来自ISO/TS 15066等国际标准,要求协作机器人在无围栏环境中能自动检测碰撞并即时减速或停止。如今领先机型的碰撞检测精度已达到±0.05毫米,能在接触瞬间感知力度变化。
◎ 灵活性则体现在模块化设计和“拖动示教”功能,操作员可直接拉动机械臂完成路径示范,机器随后可复现整个动作。
◎ 易用性方面,AI算法和语音交互的融合,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编程,真正实现“让机器人听懂人类语言”。
这种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人机共生”模式,让协作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工业制造,而成为面向多场景的通用平台。
从车间装配到餐饮服务,从实验室检测到教育实训,协作机器人正以“柔性智能体”的身份,逐步融入人类社会的日常运作体系。
02
国产化、自主化与智能化
的协同演进
2025年的协作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与供应链的双重变革期。上游零部件的国产替代率突破90%,中游厂商普遍向具身智能平台化转型,下游应用从工业制造延伸至生活服务场景,形成“自主可控—智能升级—场景爆发”的完整产业逻辑。
● 上游环节:从“补短板”到“领跑线”
协作机器人本体成本中,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三大核心部件占比高达70%。过去这些环节被日企和欧企垄断,而如今中国厂商已全面打破依赖。
◎ 节卡、遨博等企业在控制器领域采用ROS 2架构,自主开发高开放度控制系统,适配医疗、教育等非标准场景。
◎ 伺服系统方面,汇川技术与禾川科技的驱动器性能已逼近国际水准,部分型号在响应速度与抗干扰性上已优于进口品牌。
◎ 绿的谐波与来福谐波的减速器产品达到国际精度标准,使国内协作机器人厂商实现100%使用国产减速器,单机成本下降约30%。
中国协作机器人已具备从“自主可造”向“自主可优”的能力。零部件环节的技术闭环,不仅打破了供应链风险,也为后续智能算法的本地化优化提供了数据和硬件基础。
● 中游环节:具身智能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
当前,行业内出现两种不同的创新路径。
◎ 一类是节卡、遨博等专注协作机器人的企业,它们以AI算法与多模态感知为突破口,推出了融合视觉、语音、力控的JAKA EVO平台,使机器人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校准能力。
◎ 另一类是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如ABB和FANUC,通过推出高速、特种协作机型,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升级。
例如,ABB的PoWa系列协作机器人针对电子行业优化了微焊接与快速装配任务,而FANUC的防爆型CRX-10iA/L Paint进入汽车喷涂领域,实现了更高安全性与环境适应性。
● 下游环节:从“工厂”到“生活”的延展
协作机器人的应用正在突破传统工业边界。
◎ 2024年,中国市场中协作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和金属制品领域的渗透率持续上升,其中大负载机型在汽车装配、码垛环节增长最快。
◎ 与此同时,非工业领域成为新的增长极:医疗领域通过协作机器人实现样本自动检测与输送;教育领域建立基于机器人柔性制造的实训平台;而在餐饮和零售行业,双臂咖啡机器人、智能分餐系统已实现商业化落地。
节卡在印尼部署的咖啡机器人项目甚至带动门店订单量增长20%,验证了机器人在服务业的高效替代潜力。让协作机器人不仅承担生产工具的角色,更成为智能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正在从早期的欧美主导,过渡到“中国产业链引领、多国技术创新并行”的多极竞争格局。2024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达到6.8万台,同比增长25%;预计2025年将突破10万台,市场增速将继续维持在40%以上。
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增长的核心动力。
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约3万台,占全球市场44%,其中节卡、遨博、华沿等厂商占据国内六成以上份额。节卡凭借海外渠道布局,已进入丰田、特斯拉等车企供应链,跻身全球前三。
相比之下,欧美市场仍集中在高端制造与航空航天领域,日韩厂商则在电子、船舶领域保持领先。
在全球前五大厂商中,中国企业已占据三席,标志着行业竞争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优傲(UR)依旧保持全球第一,但其新机型UR7e、UR12e已针对中国用户进行深度定制,显示出国际厂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而韩企Neuromeca凭借AI力控算法获得浦项控股投资,聚焦船舶焊接与智能制造系统,与HD现代等合作,构建新一代AI制造生态。
协作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源于底层算法与系统集成。
当前的技术突破集中在三大领域:运动控制、力控算法、多模态感知。
◎ 运动控制方面,基于笛卡尔空间的路径规划和动态重规划算法,使机器人能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复杂轨迹操作;
◎ 力控算法通过阻抗控制模拟人类肌肉的柔性,使机器人在装配、焊接等任务中实现“力与位置”的双精准控制;
◎ 多模态感知融合3D视觉、六维力控与激光雷达,实现环境建模与实时避障,让机器人在动态场景中完成“自主抓取—递送”任务。
小结
202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进入“具身智能化”新阶段,、产业链全面自主化,上游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率超过90%;中游产品向AI融合和平台化方向演进,形成多模态感知的智能系统;应用场景从工业扩展至非工业,实现智能化社会的多层渗透。
原文标题 : 具身智能会对协作机器人产业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