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油气板块业绩分化明显

中国化工报

6小时前

前三季度,“三桶油”合计实现营收约4.6万亿元,同比下降约7%;合计净利润约2582亿元,同比下降约12%。

编者按截至10月31日,A股已有5437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三季报。其中,593家石油和化工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97万亿元,同比下降0.59%;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约0.4万亿元,同比下降6.18%。虽然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上市公司营收与净利润继续呈现“双降”态势,但较上半年降幅均有所收窄。那么,传统油气板块和基础化工板块表现如何?火热的新能源板块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本版特推出《前三季石化行业业绩分析》系列报道,为广大读者进行解读。

前三季度,国际油价逐季走低。受此影响,油气板块整体业绩继续承压。据统计,前三季度,油气开采、炼化、油服三大子板块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5.65万亿元,同比下降6.53%;合计实现净利润2829亿元,同比下降8.43%。但从细分领域看,业绩表现有所分化,油气开采、炼化板块业绩承压,而油服板块业绩继续稳中有进。

油气开采业绩承压  新能源业务露头角

受地缘政治、OPEC+增产、需求不振等多重因素影响,前三季度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其中,美国轻质原油期货主力合约均价由第一季度的71.5美元/桶跌至第三季度的63.74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均价由第一季度的75美元/桶跌至第三季度的67.32美元/桶。受此影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前三季度业绩均有所下滑。

据统计,前三季度,“三桶油”合计实现营收约4.6万亿元,同比下降约7%;合计净利润约2582亿元,同比下降约12%。

尽管“三桶油”主业承压,但新能源业务正加快布局,并崭露头角。

前三季度,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风光发电项目累计发电量5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2%。

中国石化正壮大新能源产业,积极布局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业务,加快推动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形成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

中国海油正加快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并推动CCUS技术研发与示范,致力于构建“油气+新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以确保公司在能源行业变革中行稳致远。

炼化板块盈利改善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前三季度,受下游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炼化板块业绩承压下行。前三季度,30家炼化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8448.94亿元,同比下跌4.97%;共实现净利润149.32亿元,同比下降1.69%。但从环比看,净利润却增长28.83%。

2025年,中国炼油行业面临深层次转型,正经历从单纯炼油向炼化一体化的深刻变革。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发布的《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而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炼油产能约9.5亿吨,扩能潮临近终点。

今年9月底,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严控新增炼油产能”“重点支持现有炼化企业‘减油增化’项目”。结合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的“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当前炼化行业正处于新一轮“反内卷”的关键节点。

对于未来炼化板块业绩走向,有证券机构认为,当前成品油需求已触及天花板,乙烯、对二甲苯等关键化工品自给率大幅提高,结构性供需矛盾凸显。政策端对新增炼油产能的“闸门”正在收紧,“十五五”期间炼油产能净淘汰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更严格的产能退出机制有望在未来2至3年落地,炼化行业集中度与产能利用率将同步提升,未来炼化板块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

油服板块景气上行  海外市场持续向好

继上半年交出不错的业绩答卷后,油服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延续着“好状态”。

前三季度,17家油服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1863亿元,同比增长4.03%;共实现净利润84.16亿元,同比增长6.29%。

虽然国际油价逐季走低,但整体价格依然保持中高位运行,油气公司投资意愿增强,油气端需求也在稳步提升,油服企业大额订单更是纷至沓来,加上国内增储上产行动的利好支撑,油服设备行业景气度得以持续提升。

从目前看,油气端的设备需求有所增长,油服公司业务洽谈活动明显增多,尤其是海外市场,订单有望保持增长势头。以海油工程为例,该公司近日与泰国PTTEP公司签署Bundled Phases 4 EPCI总包项目井口平台及海管新建工作包合同,预计合同金额8亿美元。另外,海油工程在今年三季度还收获了其他大单。该公司在8月底公告称,收到卡塔尔能源公司发来的中标通知书,确定公司为“BH”项目两个标段的中标人,中标金额约为40亿美元。

同样在三季度收获大订单的还有中油工程。据披露,该公司全资子公司管道局工程公司在9月下旬与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就伊拉克巴士拉省海水输送管道总包项目签署EPC承包合同,合同金额为25.24亿美元。年初至今,中油工程已在中东地区斩获六笔大额订单。

近年来,中国油服企业正加速“走出去”。凭借领先的技术和显著的成本优势,中国油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在国际油价维持相对高位的背景下,油服企业的业绩有望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三桶油”合计实现营收约4.6万亿元,同比下降约7%;合计净利润约2582亿元,同比下降约12%。

编者按截至10月31日,A股已有5437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三季报。其中,593家石油和化工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97万亿元,同比下降0.59%;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约0.4万亿元,同比下降6.18%。虽然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上市公司营收与净利润继续呈现“双降”态势,但较上半年降幅均有所收窄。那么,传统油气板块和基础化工板块表现如何?火热的新能源板块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本版特推出《前三季石化行业业绩分析》系列报道,为广大读者进行解读。

前三季度,国际油价逐季走低。受此影响,油气板块整体业绩继续承压。据统计,前三季度,油气开采、炼化、油服三大子板块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5.65万亿元,同比下降6.53%;合计实现净利润2829亿元,同比下降8.43%。但从细分领域看,业绩表现有所分化,油气开采、炼化板块业绩承压,而油服板块业绩继续稳中有进。

油气开采业绩承压  新能源业务露头角

受地缘政治、OPEC+增产、需求不振等多重因素影响,前三季度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其中,美国轻质原油期货主力合约均价由第一季度的71.5美元/桶跌至第三季度的63.74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均价由第一季度的75美元/桶跌至第三季度的67.32美元/桶。受此影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前三季度业绩均有所下滑。

据统计,前三季度,“三桶油”合计实现营收约4.6万亿元,同比下降约7%;合计净利润约2582亿元,同比下降约12%。

尽管“三桶油”主业承压,但新能源业务正加快布局,并崭露头角。

前三季度,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风光发电项目累计发电量5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2%。

中国石化正壮大新能源产业,积极布局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业务,加快推动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形成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

中国海油正加快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并推动CCUS技术研发与示范,致力于构建“油气+新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以确保公司在能源行业变革中行稳致远。

炼化板块盈利改善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前三季度,受下游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炼化板块业绩承压下行。前三季度,30家炼化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8448.94亿元,同比下跌4.97%;共实现净利润149.32亿元,同比下降1.69%。但从环比看,净利润却增长28.83%。

2025年,中国炼油行业面临深层次转型,正经历从单纯炼油向炼化一体化的深刻变革。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发布的《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而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炼油产能约9.5亿吨,扩能潮临近终点。

今年9月底,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严控新增炼油产能”“重点支持现有炼化企业‘减油增化’项目”。结合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的“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当前炼化行业正处于新一轮“反内卷”的关键节点。

对于未来炼化板块业绩走向,有证券机构认为,当前成品油需求已触及天花板,乙烯、对二甲苯等关键化工品自给率大幅提高,结构性供需矛盾凸显。政策端对新增炼油产能的“闸门”正在收紧,“十五五”期间炼油产能净淘汰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更严格的产能退出机制有望在未来2至3年落地,炼化行业集中度与产能利用率将同步提升,未来炼化板块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

油服板块景气上行  海外市场持续向好

继上半年交出不错的业绩答卷后,油服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延续着“好状态”。

前三季度,17家油服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1863亿元,同比增长4.03%;共实现净利润84.16亿元,同比增长6.29%。

虽然国际油价逐季走低,但整体价格依然保持中高位运行,油气公司投资意愿增强,油气端需求也在稳步提升,油服企业大额订单更是纷至沓来,加上国内增储上产行动的利好支撑,油服设备行业景气度得以持续提升。

从目前看,油气端的设备需求有所增长,油服公司业务洽谈活动明显增多,尤其是海外市场,订单有望保持增长势头。以海油工程为例,该公司近日与泰国PTTEP公司签署Bundled Phases 4 EPCI总包项目井口平台及海管新建工作包合同,预计合同金额8亿美元。另外,海油工程在今年三季度还收获了其他大单。该公司在8月底公告称,收到卡塔尔能源公司发来的中标通知书,确定公司为“BH”项目两个标段的中标人,中标金额约为40亿美元。

同样在三季度收获大订单的还有中油工程。据披露,该公司全资子公司管道局工程公司在9月下旬与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就伊拉克巴士拉省海水输送管道总包项目签署EPC承包合同,合同金额为25.24亿美元。年初至今,中油工程已在中东地区斩获六笔大额订单。

近年来,中国油服企业正加速“走出去”。凭借领先的技术和显著的成本优势,中国油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在国际油价维持相对高位的背景下,油服企业的业绩有望持续向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