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小鹏科技日很有意思,AI加速从数字世界迈入物理世界,小鹏拿出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
主要的特点包括拟人的骨骼结构到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方案,自研的物理世界大模型到全栈软硬件一体架构,很有意思。时间点上,是考虑2026年底来量产这个高阶人形机器人。
01
拟人:机器人走向物理智能
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中,设计语言往往决定了其定位与应用深度,选择“极致拟人”是出于对“泛化智能”的理解——唯有让机器人在物理形态上无限接近人类。
其感知、交互和行为模型才能最大程度复用人类世界的数据体系。这也是何小鹏所强调的,“拟人不是目的,而是通往商用的必经之路”。
全新一代 IRON 机器人离开了传统“外壳拼装”的设计思路,而采用“由内而生”的仿生结构。
机器人具备完整的“骨骼—肌肉—皮肤”层级系统
◎ 骨架模仿人类脊柱的曲率和应力分布,支持1:1仿生脊椎运动,可实现自然的弯腰与转体动作。
◎ 肌肉层首次采用晶格材料包覆,使机器人在维持结构刚性的同时具备弹性与力量感;
◎ 而柔性皮肤通过无缝包覆工艺,结合触觉传感,实现了近似人类皮肤的反馈特性,多层结构不仅让动作更加顺畅,也为情感化交互奠定基础。
◎ IRON 拥有82个自由度,肩部自由度通过复用汽车底盘悬挂的双向机构,能实现人类式的耸肩与前夹胸动作;
◎ 手部采用行业最小谐波关节,1:1还原人手尺寸与驱动形式,具备22个自由度,可完成精细抓取。
◎ 脚部增加脚尖被动自由度,使得行走姿态更接近猫步,步伐轻盈而稳定。
在能源系统方面,IRON 行业首发搭载全固态电池技术,实现重量降低30%、能量密度提升30%,在250℃高温与300G冲击条件下仍可保持稳定,不起火、不爆裂,为机器人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IRON 是在“思考与行动”层面实现了AI驱动的物理智能,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总算力高达2250 TOPS。
首发集成小鹏自主研发的“物理世界大模型”,构建由VLT(视觉语言变换器)、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组成的“大小脑协同”架构。
通过该模型,IRON 能够进行多模态感知、语义推理、行动决策与实时交互,实现“看懂、想清、做对”的闭环行为逻辑,机器人具备了“对话、行走、交互”三大高阶智能能力,具身智能不再停留在实验室算法层,而真正进入到动态的物理世界。
在安全性层面,小鹏在传统“机器人三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第四法则”——主动安全保护。
这意味着机器人不仅遵守“不伤害人类”的原则,更需在多目标环境中实时计算“安全边界”,保护人类、环境与自身的多重安全。
这种规则的引入,使AI在物理空间的决策具有更强的伦理约束,也为未来的法规体系提供了实验范例。
02
全栈自研与产业化落地
相较于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挑战要复杂数倍。
汽车是“硬件驱动软件”的系统,而机器人则是“软件驱动硬件”的融合体。前者强调机械可靠性与车规品质,后者则要求实时学习、运动协调和自适应控制,几乎融合了视觉、语言、控制、能量、材料等全部学科。
小鹏来源于其“物理AI全栈自研体系”,覆盖算法、芯片、操作系统、动力单元和感知硬件的闭环生态,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约70%的技术底座上同源,包括VLA+VLM模型能力、AI训练框架与域控制器架构。
同源化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也使数据与算法的迁移成为可能,自动驾驶中的感知、定位、决策模块,可以无缝复用于机器人导航与行为预测。
小鹏已实现多项关键零部件自研。
灵巧手、谐波关节、电池包均为自主设计,并借鉴汽车制造经验引入铝镁合金复合材料,使结构减重20%~30%。
通过车规级装配工艺与工业机器人精度结合,正在构建具备批量制造能力的机器人生产体系,在广州建立了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厂”,专门用于采集与训练机器人行为数据,解决了行业普遍面临的“缺乏训练数据”难题,让AI模型能在海量物理交互中持续进化。
在量产目标上,于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率先进入导览、导购与工业巡检等商业场景。首批生态合作伙伴包括宝钢集团,IRON 将在其工厂中承担巡检、监测等复杂任务,实现AI与工业制造的融合。
宝钢的参与不仅是应用试点,更是对机器人在高风险、重复性劳动中的替代价值的验证。
小鹏采取“应用先行、生态共建”的策略。
通过开放SDK接口,向全球开发者提供运动控制、语义理解与视觉识别等API能力,推动形成开放式应用生态,有助于拓宽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也为小鹏自身积累更多数据与算法反馈,形成正向循环。
规模化量产的挑战仍不容低估。
人形机器人对供应链的要求远高于汽车行业,其核心关节、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目前仍处于定制化阶段,成本高昂且良率有限。
小鹏试图通过垂直整合与车企供应链资源共享,缓解零部件短缺问题,但在生产稳定性与认证体系上仍需时间积累。
另一方面,AI大模型的推理能耗与延迟也是限制量产的技术瓶颈,如何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降低功耗,将决定机器人能否实现商用级运行。
小鹏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路径上走得比多数竞争者更系统,单一科研原型,而是从AI算法、硬件体系、场景落地到生态构建的一体化实践,思路与特斯拉Optimus的自闭环逻辑类似,但在材料工艺与人机交互体验上更强调拟人与安全,并通过中国制造体系的灵活性降低量产门槛。
小结
过去十年,AI主要存在于数据与语义空间,而如今,它正通过机器人、智能汽车、无人系统渗透进物理世界。小鹏选择以“物理AI”作为战略底座,将AI的思考、行动与交互统一在真实世界中演化。
原文标题 : 小鹏科技日2025:全新一代 IRON 人形机器人
芝能科技出品
小鹏科技日很有意思,AI加速从数字世界迈入物理世界,小鹏拿出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
主要的特点包括拟人的骨骼结构到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方案,自研的物理世界大模型到全栈软硬件一体架构,很有意思。时间点上,是考虑2026年底来量产这个高阶人形机器人。
01
拟人:机器人走向物理智能
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中,设计语言往往决定了其定位与应用深度,选择“极致拟人”是出于对“泛化智能”的理解——唯有让机器人在物理形态上无限接近人类。
其感知、交互和行为模型才能最大程度复用人类世界的数据体系。这也是何小鹏所强调的,“拟人不是目的,而是通往商用的必经之路”。
全新一代 IRON 机器人离开了传统“外壳拼装”的设计思路,而采用“由内而生”的仿生结构。
机器人具备完整的“骨骼—肌肉—皮肤”层级系统
◎ 骨架模仿人类脊柱的曲率和应力分布,支持1:1仿生脊椎运动,可实现自然的弯腰与转体动作。
◎ 肌肉层首次采用晶格材料包覆,使机器人在维持结构刚性的同时具备弹性与力量感;
◎ 而柔性皮肤通过无缝包覆工艺,结合触觉传感,实现了近似人类皮肤的反馈特性,多层结构不仅让动作更加顺畅,也为情感化交互奠定基础。
◎ IRON 拥有82个自由度,肩部自由度通过复用汽车底盘悬挂的双向机构,能实现人类式的耸肩与前夹胸动作;
◎ 手部采用行业最小谐波关节,1:1还原人手尺寸与驱动形式,具备22个自由度,可完成精细抓取。
◎ 脚部增加脚尖被动自由度,使得行走姿态更接近猫步,步伐轻盈而稳定。
在能源系统方面,IRON 行业首发搭载全固态电池技术,实现重量降低30%、能量密度提升30%,在250℃高温与300G冲击条件下仍可保持稳定,不起火、不爆裂,为机器人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IRON 是在“思考与行动”层面实现了AI驱动的物理智能,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总算力高达2250 TOPS。
首发集成小鹏自主研发的“物理世界大模型”,构建由VLT(视觉语言变换器)、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组成的“大小脑协同”架构。
通过该模型,IRON 能够进行多模态感知、语义推理、行动决策与实时交互,实现“看懂、想清、做对”的闭环行为逻辑,机器人具备了“对话、行走、交互”三大高阶智能能力,具身智能不再停留在实验室算法层,而真正进入到动态的物理世界。
在安全性层面,小鹏在传统“机器人三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第四法则”——主动安全保护。
这意味着机器人不仅遵守“不伤害人类”的原则,更需在多目标环境中实时计算“安全边界”,保护人类、环境与自身的多重安全。
这种规则的引入,使AI在物理空间的决策具有更强的伦理约束,也为未来的法规体系提供了实验范例。
02
全栈自研与产业化落地
相较于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挑战要复杂数倍。
汽车是“硬件驱动软件”的系统,而机器人则是“软件驱动硬件”的融合体。前者强调机械可靠性与车规品质,后者则要求实时学习、运动协调和自适应控制,几乎融合了视觉、语言、控制、能量、材料等全部学科。
小鹏来源于其“物理AI全栈自研体系”,覆盖算法、芯片、操作系统、动力单元和感知硬件的闭环生态,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约70%的技术底座上同源,包括VLA+VLM模型能力、AI训练框架与域控制器架构。
同源化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也使数据与算法的迁移成为可能,自动驾驶中的感知、定位、决策模块,可以无缝复用于机器人导航与行为预测。
小鹏已实现多项关键零部件自研。
灵巧手、谐波关节、电池包均为自主设计,并借鉴汽车制造经验引入铝镁合金复合材料,使结构减重20%~30%。
通过车规级装配工艺与工业机器人精度结合,正在构建具备批量制造能力的机器人生产体系,在广州建立了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厂”,专门用于采集与训练机器人行为数据,解决了行业普遍面临的“缺乏训练数据”难题,让AI模型能在海量物理交互中持续进化。
在量产目标上,于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率先进入导览、导购与工业巡检等商业场景。首批生态合作伙伴包括宝钢集团,IRON 将在其工厂中承担巡检、监测等复杂任务,实现AI与工业制造的融合。
宝钢的参与不仅是应用试点,更是对机器人在高风险、重复性劳动中的替代价值的验证。
小鹏采取“应用先行、生态共建”的策略。
通过开放SDK接口,向全球开发者提供运动控制、语义理解与视觉识别等API能力,推动形成开放式应用生态,有助于拓宽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也为小鹏自身积累更多数据与算法反馈,形成正向循环。
规模化量产的挑战仍不容低估。
人形机器人对供应链的要求远高于汽车行业,其核心关节、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目前仍处于定制化阶段,成本高昂且良率有限。
小鹏试图通过垂直整合与车企供应链资源共享,缓解零部件短缺问题,但在生产稳定性与认证体系上仍需时间积累。
另一方面,AI大模型的推理能耗与延迟也是限制量产的技术瓶颈,如何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降低功耗,将决定机器人能否实现商用级运行。
小鹏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路径上走得比多数竞争者更系统,单一科研原型,而是从AI算法、硬件体系、场景落地到生态构建的一体化实践,思路与特斯拉Optimus的自闭环逻辑类似,但在材料工艺与人机交互体验上更强调拟人与安全,并通过中国制造体系的灵活性降低量产门槛。
小结
过去十年,AI主要存在于数据与语义空间,而如今,它正通过机器人、智能汽车、无人系统渗透进物理世界。小鹏选择以“物理AI”作为战略底座,将AI的思考、行动与交互统一在真实世界中演化。
原文标题 : 小鹏科技日2025:全新一代 IRON 人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