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个能源巨星,是它

智车科技

4天前

广袤的河西走廊北部,一座开创性的核能设施正在重塑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版图。...按测算,钍堆全面铺开后,中国化石能源依存度能从72%暴跌到40%,每年少进口5亿吨原油,省下3500亿美元外汇。

广袤的河西走廊北部,一座开创性的核能设施正在重塑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版图。

在甘肃民勤的荒漠深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日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实现钍燃料持续运行的熔盐堆。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结合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22万吨钍矿资源的重大发现,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能技术竞争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开辟了全新路径。

什么是钍基熔盐堆?

钍基熔盐堆,顾名思义,是以钍为核燃料、以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的先进核能系统。

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金属,在地壳中储量丰富,我国钍矿储量高达28万吨,是铀储量的3倍,位居世界第二。

与传统压水堆截然不同,钍基熔盐堆运用流动的熔盐载热技术,摆脱了高压容器的限制和大规模水冷却的依赖。

“这就像把‘核燃料’放在‘高温的盐’里流动发电,既安全又高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专家这样解释。

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钍基熔盐堆具有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和高温输出等优点。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国际公认最适配钍资源核能利用的堆型。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新探明的22万吨钍矿,为我国钍基熔盐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这些钍矿大多是稀土开采的伴生副产品,相当于“开采稀土附赠钍资源”,既能降低燃料成本,又能实现资源增值利用。

中国研发历程

从理论探索到工程实践,中国钍基熔盐堆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力量。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首次提出发展钍基熔盐堆的构想。

1970年,中国启动了写入中国核工业史的 “728工程” ,其最初目标就是研制和建设钍基熔盐堆。

鉴于当时国内科技与工业基础尚不足以支撑这一前沿技术,1972年转向更为成熟的压水堆路线,最终建成秦山核电站。

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重新布局这一技术路线。

全国近百所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瓶颈。

实验堆2020年1月开工建设,2024年6月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2024年10月完成全球首次熔盐堆钍燃料添加。

目前,科研团队正围绕添加钍燃料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

技术突破的意义

此次钍基熔盐堆实现的钍铀核燃料转换,是一项具有多重意义的重大技术突破。

资源利用方面,中国钍资源丰富,钍储量远高于铀储量,且与稀土资源伴生。高效利用钍资源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长达千年以上。 

中国铀资源储量有限,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钍基熔盐堆技术有望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技术原理上,钍基熔盐堆的技术核心是将核燃料钍-232溶解于高温液态氟化盐,形成循环流动的燃料熔盐。在堆芯核反应过程中,钍-232吸收中子,最终转变为可裂变物质铀-233,实现持续核反应。

实现钍铀循环意味着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地球上储量丰富的钍资源,建立全新的可持续核燃料供应体系。

安全特性方面,钍基熔盐堆表现卓越。相较于传统核电站,它采用高温常压运行模式,从根本上规避了高压系统带来的风险。

“一旦温度升得过高,核反应会自动下降直至停止,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事故。”上海应物所所长戴志敏如此解释。

此外,设计中还有“冷冻阀”等非能动安全措施,在异常工况下能将熔盐导入安全贮存罐,彻底预防重大事故。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将其评为 “失效安全” 的核能技术。

为何选址戈壁滩?

钍基熔盐堆落户甘肃民勤的戈壁荒漠,这一选址决策与其技术特点密切契合,同时也与我国内陆核电发展的现状相呼应。

传统核电站堪称 “耗水巨兽” ,单台百万千瓦级机组每小时需消耗数千吨冷却用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引发堆芯过热熔毁的严重后果。综合考量能源需求、技术进步、安全标准和公众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中国内陆核电站目前尚未开工建设。

而钍基熔盐堆犹如一位自备给养的沙漠旅者,其安全设计完全突破了传统核电站的局限。

该系统采用的高温熔盐,能在600-700°C工况下保持液态稳定,成为理想的热量传输介质。运行期间,不依赖外部水源补给,仅通过熔盐在密闭回路中的自然循环,即可有效带出堆芯热量。

正是凭借这套 “自给自足”的冷却方案,钍基熔盐堆突破了传统核电的选址限制。它不再需要像常规核电站那样 “临水而建” ,因而能够建立在甘肃民勤的荒漠环境中。

未来应用前景

团队负责人戴志敏表示,团队将以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示范应用为目标,加速技术迭代与工程转化。

实验堆是钍基熔盐堆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前正处于实验运行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取各种运行数据,验证关键技术,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堆型设计提供支撑。

钍基熔盐堆将重塑我国能源安全格局。按测算,钍堆全面铺开后,中国化石能源依存度能从72%暴跌到40%,每年少进口5亿吨原油,省下3500亿美元外汇。

在能源自主性方面,我国28万吨钍储量按当前能耗计算,可满足长达数千年的能源需求,从根本上摆脱对进口核燃料的依赖。

在平衡核电安全与发展方面,钍基熔盐堆代表了理想解决方案。它既解决了内陆地区发展核电的选址难题,又通过本质安全设计消除了公众对核安全的担忧。

传统核电站因依赖水冷却,存在堆芯熔毁引发核泄漏的风险,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而钍基熔盐堆在出现任何事故时都能自然停下来,不会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堪称“想炸都炸不了”的核电站。

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是可以全覆盖“一带一路”区域的清洁高效能源系统,能够与高温熔盐储能、制氢、太阳能、风能及化工产业协同发展,从而构建多能融合的低碳综合能源体系和绿色化工模式。

科研团队目标在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并实现并网发电。从实验堆到示范堆,这条路或许仍需十年磨一剑,但它注定会改变中国能源格局。

技术的种子已在戈壁滩上发芽,它承载的不仅是中国核能的未来,更是一个能源自立、绿色发展的民族愿景。

原文标题 : 中国下一个能源巨星,是它

广袤的河西走廊北部,一座开创性的核能设施正在重塑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版图。...按测算,钍堆全面铺开后,中国化石能源依存度能从72%暴跌到40%,每年少进口5亿吨原油,省下3500亿美元外汇。

广袤的河西走廊北部,一座开创性的核能设施正在重塑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版图。

在甘肃民勤的荒漠深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日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实现钍燃料持续运行的熔盐堆。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结合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22万吨钍矿资源的重大发现,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能技术竞争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开辟了全新路径。

什么是钍基熔盐堆?

钍基熔盐堆,顾名思义,是以钍为核燃料、以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的先进核能系统。

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金属,在地壳中储量丰富,我国钍矿储量高达28万吨,是铀储量的3倍,位居世界第二。

与传统压水堆截然不同,钍基熔盐堆运用流动的熔盐载热技术,摆脱了高压容器的限制和大规模水冷却的依赖。

“这就像把‘核燃料’放在‘高温的盐’里流动发电,既安全又高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专家这样解释。

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钍基熔盐堆具有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和高温输出等优点。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国际公认最适配钍资源核能利用的堆型。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新探明的22万吨钍矿,为我国钍基熔盐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这些钍矿大多是稀土开采的伴生副产品,相当于“开采稀土附赠钍资源”,既能降低燃料成本,又能实现资源增值利用。

中国研发历程

从理论探索到工程实践,中国钍基熔盐堆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力量。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首次提出发展钍基熔盐堆的构想。

1970年,中国启动了写入中国核工业史的 “728工程” ,其最初目标就是研制和建设钍基熔盐堆。

鉴于当时国内科技与工业基础尚不足以支撑这一前沿技术,1972年转向更为成熟的压水堆路线,最终建成秦山核电站。

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重新布局这一技术路线。

全国近百所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瓶颈。

实验堆2020年1月开工建设,2024年6月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2024年10月完成全球首次熔盐堆钍燃料添加。

目前,科研团队正围绕添加钍燃料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

技术突破的意义

此次钍基熔盐堆实现的钍铀核燃料转换,是一项具有多重意义的重大技术突破。

资源利用方面,中国钍资源丰富,钍储量远高于铀储量,且与稀土资源伴生。高效利用钍资源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长达千年以上。 

中国铀资源储量有限,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钍基熔盐堆技术有望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技术原理上,钍基熔盐堆的技术核心是将核燃料钍-232溶解于高温液态氟化盐,形成循环流动的燃料熔盐。在堆芯核反应过程中,钍-232吸收中子,最终转变为可裂变物质铀-233,实现持续核反应。

实现钍铀循环意味着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地球上储量丰富的钍资源,建立全新的可持续核燃料供应体系。

安全特性方面,钍基熔盐堆表现卓越。相较于传统核电站,它采用高温常压运行模式,从根本上规避了高压系统带来的风险。

“一旦温度升得过高,核反应会自动下降直至停止,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事故。”上海应物所所长戴志敏如此解释。

此外,设计中还有“冷冻阀”等非能动安全措施,在异常工况下能将熔盐导入安全贮存罐,彻底预防重大事故。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将其评为 “失效安全” 的核能技术。

为何选址戈壁滩?

钍基熔盐堆落户甘肃民勤的戈壁荒漠,这一选址决策与其技术特点密切契合,同时也与我国内陆核电发展的现状相呼应。

传统核电站堪称 “耗水巨兽” ,单台百万千瓦级机组每小时需消耗数千吨冷却用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引发堆芯过热熔毁的严重后果。综合考量能源需求、技术进步、安全标准和公众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中国内陆核电站目前尚未开工建设。

而钍基熔盐堆犹如一位自备给养的沙漠旅者,其安全设计完全突破了传统核电站的局限。

该系统采用的高温熔盐,能在600-700°C工况下保持液态稳定,成为理想的热量传输介质。运行期间,不依赖外部水源补给,仅通过熔盐在密闭回路中的自然循环,即可有效带出堆芯热量。

正是凭借这套 “自给自足”的冷却方案,钍基熔盐堆突破了传统核电的选址限制。它不再需要像常规核电站那样 “临水而建” ,因而能够建立在甘肃民勤的荒漠环境中。

未来应用前景

团队负责人戴志敏表示,团队将以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示范应用为目标,加速技术迭代与工程转化。

实验堆是钍基熔盐堆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前正处于实验运行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取各种运行数据,验证关键技术,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堆型设计提供支撑。

钍基熔盐堆将重塑我国能源安全格局。按测算,钍堆全面铺开后,中国化石能源依存度能从72%暴跌到40%,每年少进口5亿吨原油,省下3500亿美元外汇。

在能源自主性方面,我国28万吨钍储量按当前能耗计算,可满足长达数千年的能源需求,从根本上摆脱对进口核燃料的依赖。

在平衡核电安全与发展方面,钍基熔盐堆代表了理想解决方案。它既解决了内陆地区发展核电的选址难题,又通过本质安全设计消除了公众对核安全的担忧。

传统核电站因依赖水冷却,存在堆芯熔毁引发核泄漏的风险,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而钍基熔盐堆在出现任何事故时都能自然停下来,不会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堪称“想炸都炸不了”的核电站。

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是可以全覆盖“一带一路”区域的清洁高效能源系统,能够与高温熔盐储能、制氢、太阳能、风能及化工产业协同发展,从而构建多能融合的低碳综合能源体系和绿色化工模式。

科研团队目标在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并实现并网发电。从实验堆到示范堆,这条路或许仍需十年磨一剑,但它注定会改变中国能源格局。

技术的种子已在戈壁滩上发芽,它承载的不仅是中国核能的未来,更是一个能源自立、绿色发展的民族愿景。

原文标题 : 中国下一个能源巨星,是它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