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估值160亿
市场公开资料显示,BMZ成立于1994年,最初从中国、韩国等地采购锂离子电芯,再将其集成组装成电池模组和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园林工具及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8年,BMZ萌发自研自产电池的野心,收购了电池电芯品牌TerraE,并计划以此为基础,在2020年前建成德国本土首座大型锂电池工厂。据悉,BMZ曾承诺在初期花费3亿欧元建设4GWh产能,中期达到8GWh产能。
BMZ的布局重心也曾转移至商用车动力领域。2021年,BMZ与戴姆勒客车部门签下长期协议,据悉,该协议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电池供应合同之一,涉及动力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及供应。
在此基础上,2021年市场传出BMZ即将IPO消息,当时BMZ营收 4 亿欧元,估值达到约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超160亿元)。
2022 年,宝马继承人 Susanne Klatten 旗下的 SKion GmbH 收购 BMZ 20% 股份。
巅峰时 BMZ 全球员工超 2300 人,子公司遍布中、美、日、波兰等地。
陨落原因
“理想很丰满的,现实很骨感。”有消息称,BMZ收购的TerraE并未实现本土量产,其使用的电芯仍依赖亚洲一级供应商的生产线,主要产品是NMC/NCA及LFP类型电池,用于电动车电池系统的配套供应。
除此之外,有报道称BMZ失去了一家储能领域的主要客户,“该客户流失导致公司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包括法律纠纷和额外成本支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BMZ也曾试图紧急自救:2024年,该公司宣布将在德国境内裁员约20%,涉及约160个岗位,计划总共削减640个职位。创始人Bauer解释称,“我们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这是一次生存转型。否则,公司将难以为继。”
但这些努力未能扭转局势。近日,BMZ旗下两家德国子公司因资不抵债申请自主保护,并获当地法院批准。与此同时,BMZ控股也因对这两家公司承担担保责任,被迫同步申请破产保护。
据了解,BMZ管理层正着手制定重组方案,计划在破产程序完成后,将核心运营业务剥离至新的企业架构中。得益于股东提供的过渡性资金支持,公司表示现有客户关系将得以维持,业务不会立即中断。
一位德国汽车行业专家对此评价道:“那艘船已经驶离港口了。就像Northvolt的折戟一样,欧洲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动汽车电池产业的希望已然破灭。” 这句话道出了欧洲在新能源竞争中的尴尬处境。
彭博社最新的评论则称,欧洲试图打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主导地位的努力正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