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依旧,疯狂不再!于清教:电池新能源行业洞察与机会挖掘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10小时前

清教分析称,从投资扩产、出货量,以及横向对比各行各业的情况来看,电池新能源赛道依旧是潜力和趋势赛道,并孕育着多个细分百亿、千亿规模赛道,但市场增速曲线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无论是投资扩产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在大幅缩减。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

10月30日,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举办新能源产业专题沙龙暨产创融合对接活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受邀出席并围绕电池新能源行业前景与展望、现状与挑战、趋势及机会等作主旨演讲。

一、电池新能源行业前景与展望

于清教介绍,“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是电池新能源行业发展两大核心驱动:“碳中和”目标密集落地、资本大规模涌入清洁领域、传统能源巨头加速战略重构、新兴能源创新技术不断涌现。

电池新能源行业技术变革核心方向则围绕“清洁化和智能化”两大主线展开:清洁化与低碳化、多元化与互补性、智能化与数字化、分布化与去中心化、安全储能与高效集成。

与此同时,电池新能源需求市场正快速拓展:传统3C、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医疗器械、电动车、电动工具、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重卡、电动叉车、BBU(基带单元)、AGV、机器人、无人机、电动飞机、电动船舶……电池新能源行业需求市场在快速扩容的同时,也加速向“品质化和多元化”等方向升级。

二、电池新能源行业现状与挑战

针对电池新能源行业现状,于清教分析称,中国领跑优势正持续巩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主要贡献来自中国,占比已突破六成;储能电池,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约九成;中国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全球市占率均处于高水平,且呈上升趋势,2024年正极材料达89.6%,负极达95.9%,电解液达91.9%,隔膜达79.4%。

于清教预判,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2200万辆的目标可期。其中,中国预计产销超1600万辆。

在储能领域,国家层面已给出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工信部发布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明确,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3亿千瓦。

聚焦电池新能源行业挑战,于清教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动储市场:风口依旧,疯狂不再

于清教分析称,从投资扩产、出货量,以及横向对比各行各业的情况来看,电池新能源赛道依旧是潜力和趋势赛道,并孕育着多个细分百亿、千亿规模赛道,但市场增速曲线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无论是投资扩产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在大幅缩减。

“从近几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市场正经历严重的‘内卷式’竞争,价格战、亏损潮、停产潮、破产潮。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产能扩张应根据现有及潜在客户需求,适度超前,但不可盲目跟风投资。”于清教分析称,眼下全球锂电池行业遇到的危机,其实就是整个行业的“试错费”——从一窝蜂地野蛮扩张,到现在不得不学着走高质量发展路线,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这个转型期肯定会痛,会淘汰大量的企业,全球的玩家们都在铆足了劲,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定价权和话语权。

矿产资源:价格探底,博弈升级

于清教介绍,战略性矿产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货币”,目前的形势是:多方博弈,上游挺价意愿强烈,下游采购需求冷清。

受周期性供需错配与海外减产保价等因素影响,近十年来锂价已走过两轮较为明显的周期。第一轮周期(2015—2019年)中,锂价从4.2万元/吨一路攀升至18万元/吨高点,随后逐步回落至4.8万元/吨。第二轮周期自2020年启动,在2022年一度触及6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之后转入震荡下行通道,至2024年碳酸锂均价已回落至约9万元/吨。

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整体维持低位运行。年初吨价尚在8万元左右徘徊,至年中已下行至6万元区间,逐渐逼近外采矿山成本线,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出现成本倒挂。尽管近期锂价有所反弹,重回7万元/吨以上,但当前市场上行动力不足,下行空间也相对有限,整体呈现震荡趋稳态势。

电池关键材料:负重前行,竞争加剧

上游原材料价格长期低位运行,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难以提振,量升价跌。

其中,在正极材料领域,磷酸铁锂占据八成以上市场份额,三元材料受高镍技术门槛限制,竞争格局相对磷酸铁锂领域更稳固。

在负极材料领域,市场集中度高,随着一体化布局的推进,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在电解液领域,竞争加剧,CR5基于成本、客户、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预计市占率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在隔膜领域,竞争激烈,部分隔膜企业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以缓解较高的库存压力。

在于清教看来,在当前的下行调整周期下,四大主材竞争激烈,跨界布局的公司很难上桌,精耕细分赛道(例如硅碳复合材料、钠电池硬碳负极、固态电解质等新型材料),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司更容易突围。

三、电池新能源行业趋势及机会

“电池技术百家争鸣,现有技术体系迭代升级,新材料新工艺体系加速开发,至少在2030年之前,现有液态锂电池依旧是市场应用主力军。”于清教说,“同时,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路线有望迎来成长加速期。”

锂电池:万亿赛道综合优势稳固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行业年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超过1.2万亿元,2023年、2024年分别超过1.4万亿元、1.2万亿元。至此,我国锂电池行业年总产值已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

锂电池行业这条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长坡厚雪、空间广阔的万亿级赛道,完整覆盖了从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材料制备、高端装备制造、电芯与PACK生产,到终端应用及梯次利用与回收的各个环节,已催生数十个百亿乃至千亿级的细分市场。

更重要的是,我国在锂电池多个核心环节已建立起系统性的全球优势,无论是产品体系、技术攻坚、成本控制,还是供应链效率与产能规模,均展现出难以撼动的综合竞争力。

固态电池:“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速

于清教介绍,在新型电池领域,固态电池领域正迎来关键发展期。国内企业沿着半固态、准固态到全固态的渐进式技术路线稳步推进,目前已有GWh级别订单逐步落地,产业化拐点正加速显现,预计2025–2026年将迎来中试线建设高峰,2027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2030年左右进入规模化出货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因其编织的孔道结构与可设计性,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与奥马尔·亚吉(Omar M. Yaghi)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MOF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消息显示,随着MOF材料体系和合成工艺的持续优化,这一框架材料重塑界面的策略有望在下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中发挥关键作用,加速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钠电池:多元化场景加速渗透

在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配套能力持续提升的推动下,钠电池正加速向储能、小动力、商用车等多元场景渗透。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仅为0.7GWh,2024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约为3.7GWh,同比增长428%,2025年上半年钠离子电池出货量3.5GWh。钠电与锂电、铅酸电池之间逐步形成互补共生的新生态。

于清教提到,目前钠电池市场渗透较慢的原因主要是: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得钠电池相对锂电池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

作为新一代电池的代表,固态电池及钠电池的远期市场前景毋庸置疑,但在现阶段,考虑到成本、性能、技术、安全性等因素,主要作为锂电池的补充技术使用,多个锂固混合、锂钠混合示范项目已在推进中。

于清教总结道,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增速不及预期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干扰,电池新能源行业“卷”度空前,“降价潮”“去库潮”席卷产业链各个环节,头部企业压力重重,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展望未来,挑战下蕴藏机遇。于清教建议,投资布局重点聚焦:新能源矿产资源的保障,充分挖掘细分市场增长潜力与新风口创新红利,以及产业链股权投资和智能装备国产化机遇。

ABEC 2025

清教分析称,从投资扩产、出货量,以及横向对比各行各业的情况来看,电池新能源赛道依旧是潜力和趋势赛道,并孕育着多个细分百亿、千亿规模赛道,但市场增速曲线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无论是投资扩产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在大幅缩减。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

10月30日,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举办新能源产业专题沙龙暨产创融合对接活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受邀出席并围绕电池新能源行业前景与展望、现状与挑战、趋势及机会等作主旨演讲。

一、电池新能源行业前景与展望

于清教介绍,“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是电池新能源行业发展两大核心驱动:“碳中和”目标密集落地、资本大规模涌入清洁领域、传统能源巨头加速战略重构、新兴能源创新技术不断涌现。

电池新能源行业技术变革核心方向则围绕“清洁化和智能化”两大主线展开:清洁化与低碳化、多元化与互补性、智能化与数字化、分布化与去中心化、安全储能与高效集成。

与此同时,电池新能源需求市场正快速拓展:传统3C、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医疗器械、电动车、电动工具、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重卡、电动叉车、BBU(基带单元)、AGV、机器人、无人机、电动飞机、电动船舶……电池新能源行业需求市场在快速扩容的同时,也加速向“品质化和多元化”等方向升级。

二、电池新能源行业现状与挑战

针对电池新能源行业现状,于清教分析称,中国领跑优势正持续巩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主要贡献来自中国,占比已突破六成;储能电池,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约九成;中国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全球市占率均处于高水平,且呈上升趋势,2024年正极材料达89.6%,负极达95.9%,电解液达91.9%,隔膜达79.4%。

于清教预判,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2200万辆的目标可期。其中,中国预计产销超1600万辆。

在储能领域,国家层面已给出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工信部发布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明确,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3亿千瓦。

聚焦电池新能源行业挑战,于清教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动储市场:风口依旧,疯狂不再

于清教分析称,从投资扩产、出货量,以及横向对比各行各业的情况来看,电池新能源赛道依旧是潜力和趋势赛道,并孕育着多个细分百亿、千亿规模赛道,但市场增速曲线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无论是投资扩产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在大幅缩减。

“从近几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市场正经历严重的‘内卷式’竞争,价格战、亏损潮、停产潮、破产潮。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产能扩张应根据现有及潜在客户需求,适度超前,但不可盲目跟风投资。”于清教分析称,眼下全球锂电池行业遇到的危机,其实就是整个行业的“试错费”——从一窝蜂地野蛮扩张,到现在不得不学着走高质量发展路线,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这个转型期肯定会痛,会淘汰大量的企业,全球的玩家们都在铆足了劲,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定价权和话语权。

矿产资源:价格探底,博弈升级

于清教介绍,战略性矿产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货币”,目前的形势是:多方博弈,上游挺价意愿强烈,下游采购需求冷清。

受周期性供需错配与海外减产保价等因素影响,近十年来锂价已走过两轮较为明显的周期。第一轮周期(2015—2019年)中,锂价从4.2万元/吨一路攀升至18万元/吨高点,随后逐步回落至4.8万元/吨。第二轮周期自2020年启动,在2022年一度触及6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之后转入震荡下行通道,至2024年碳酸锂均价已回落至约9万元/吨。

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整体维持低位运行。年初吨价尚在8万元左右徘徊,至年中已下行至6万元区间,逐渐逼近外采矿山成本线,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出现成本倒挂。尽管近期锂价有所反弹,重回7万元/吨以上,但当前市场上行动力不足,下行空间也相对有限,整体呈现震荡趋稳态势。

电池关键材料:负重前行,竞争加剧

上游原材料价格长期低位运行,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难以提振,量升价跌。

其中,在正极材料领域,磷酸铁锂占据八成以上市场份额,三元材料受高镍技术门槛限制,竞争格局相对磷酸铁锂领域更稳固。

在负极材料领域,市场集中度高,随着一体化布局的推进,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在电解液领域,竞争加剧,CR5基于成本、客户、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预计市占率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在隔膜领域,竞争激烈,部分隔膜企业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以缓解较高的库存压力。

在于清教看来,在当前的下行调整周期下,四大主材竞争激烈,跨界布局的公司很难上桌,精耕细分赛道(例如硅碳复合材料、钠电池硬碳负极、固态电解质等新型材料),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司更容易突围。

三、电池新能源行业趋势及机会

“电池技术百家争鸣,现有技术体系迭代升级,新材料新工艺体系加速开发,至少在2030年之前,现有液态锂电池依旧是市场应用主力军。”于清教说,“同时,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路线有望迎来成长加速期。”

锂电池:万亿赛道综合优势稳固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行业年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超过1.2万亿元,2023年、2024年分别超过1.4万亿元、1.2万亿元。至此,我国锂电池行业年总产值已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

锂电池行业这条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长坡厚雪、空间广阔的万亿级赛道,完整覆盖了从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材料制备、高端装备制造、电芯与PACK生产,到终端应用及梯次利用与回收的各个环节,已催生数十个百亿乃至千亿级的细分市场。

更重要的是,我国在锂电池多个核心环节已建立起系统性的全球优势,无论是产品体系、技术攻坚、成本控制,还是供应链效率与产能规模,均展现出难以撼动的综合竞争力。

固态电池:“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速

于清教介绍,在新型电池领域,固态电池领域正迎来关键发展期。国内企业沿着半固态、准固态到全固态的渐进式技术路线稳步推进,目前已有GWh级别订单逐步落地,产业化拐点正加速显现,预计2025–2026年将迎来中试线建设高峰,2027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2030年左右进入规模化出货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因其编织的孔道结构与可设计性,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与奥马尔·亚吉(Omar M. Yaghi)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MOF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消息显示,随着MOF材料体系和合成工艺的持续优化,这一框架材料重塑界面的策略有望在下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中发挥关键作用,加速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钠电池:多元化场景加速渗透

在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配套能力持续提升的推动下,钠电池正加速向储能、小动力、商用车等多元场景渗透。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仅为0.7GWh,2024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约为3.7GWh,同比增长428%,2025年上半年钠离子电池出货量3.5GWh。钠电与锂电、铅酸电池之间逐步形成互补共生的新生态。

于清教提到,目前钠电池市场渗透较慢的原因主要是: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得钠电池相对锂电池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

作为新一代电池的代表,固态电池及钠电池的远期市场前景毋庸置疑,但在现阶段,考虑到成本、性能、技术、安全性等因素,主要作为锂电池的补充技术使用,多个锂固混合、锂钠混合示范项目已在推进中。

于清教总结道,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增速不及预期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干扰,电池新能源行业“卷”度空前,“降价潮”“去库潮”席卷产业链各个环节,头部企业压力重重,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展望未来,挑战下蕴藏机遇。于清教建议,投资布局重点聚焦:新能源矿产资源的保障,充分挖掘细分市场增长潜力与新风口创新红利,以及产业链股权投资和智能装备国产化机遇。

ABEC 202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