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蚕桑产业 闯出“新丝路”

农村信息报

1周前

早在本世纪初,因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浙江蚕桑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其中,历时6年培育出天然彩色茧品种“星丝路1号”,通过基因调控技术使蚕体合成金黄色色素并沉积于茧丝中。

古往今来,浙江素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蚕桑产业也是名副其实的历史经典产业。近年来,浙江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重探索,抓转型,强服务,大力推进工厂化养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加快一二三产融合,让蚕桑这一古老产业在转型中焕发新生。

在转型中发力:

从农户散养到工厂“智造”

走进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无菌车间内,25℃的恒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饲料清香。“你看,这些三龄蚕正沿着饲料槽进食。以前蚕农养蚕种一年只能养3-4批,而我们在这一模式下,可以做到一天投养一批。”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公司负责人金耀戴着无菌手套,俯身向记者介绍玻璃养殖箱内的蚕宝宝。

在这里,没有传统蚕房的闷热与异味,取而代之的是无菌车间和智能控制系统。工厂内200余台设备组成“蚕宝宝生产线”,通过AI算法能根据蚕的生长阶段自动调节温湿度、光照和饲料投放量。“譬如当系统检测到蚕进入眠期,饲料输送管会自动暂停,湿度超过65%时,新风系统则会立即启动。”金耀介绍。

浙江省关于桑蚕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始于2018年。早在本世纪初,因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浙江蚕桑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由此,国家提出“东桑西移”战略,引导蚕桑业从浙江、江苏等东部产区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数据显示,浙江桑园面积从2019年的47.6万亩缩减至2024年的23.2万亩,传统养殖户锐减至8.1万户。

为摆脱困境,陌桑公司联合省农科院等组建攻关团队,历时7年,突破全龄人工饲料配方、无菌养殖环境控制等核心技术,在缩短养殖期、在提高养殖面积利用率的同时,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产能。这种工厂化模式单批次产量达70-80吨。预计陌桑公司今年蚕茧产量可达2.4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75%,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厂化养蚕基地。

而在这场产业转型中,农户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角色。桐乡市洲泉镇永秀蚕桑专业合作社与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负责桑叶种植与初加工,农户收入构成从“卖蚕茧的收入”变为“土地流转费+桑叶收购费+合作社利润分红”。65岁的蚕农李娟芳正是这里的一名员工,“以前养蚕要凌晨起来采叶、喂蚕,现在把桑园流转给合作社,我来这里打工,每月能拿3000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比自己养蚕一年能多赚3万元。”在工厂化模式带动下,不少像李娟芳这样的老蚕农实现了“轻松赚钱”。

科技引领突破:

从“一粒种子”到“数字基因”

当生产端完成智能化升级后,种业创新正成为产业跃升的新引擎。

在传统桑蚕种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绍兴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品种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与抗病育种攻关,培育出高附加值、适应性强的新型蚕种。

针对传统白茧印染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痛点,“大禹蚕种”通过构建“农场+科研院所”研发机制,与绍兴文理学院共同创建“大禹蚕种”博士创新站,成功选育“星丝路1号”“农科5号”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蚕品种。

其中,历时6年培育出天然彩色茧品种“星丝路1号”,通过基因调控技术使蚕体合成金黄色色素并沉积于茧丝中。“这种无需化学染料的天然彩色蚕丝,抑菌率达99%,以婚嫁蚕丝被为例,产品售价较普通白茧被提高3倍,带动60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负责人赵根松介绍道。

而“农科5号”则是“大禹蚕种”针对高温多湿环境易引发病害等现实因素培育的抗病毒品种。该品种在35℃高温、85%湿度环境下,蚕存活率较传统品种提高40%,单盒产茧量稳定在38公斤以上。目前,该品种已覆盖钱塘江以南10余个县(市、区),年供应一代杂交种超5万张,成为该蚕区主推品种。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浙江省是蚕种生产大省,在研发应用雄蚕、彩色茧丝、家蚕性别控制、人工饲料专用蚕品种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不仅在全国最早实现了品牌化,满足本省及国内20余个省(区、市)需求的同时,还远销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均出口一代杂交蚕种近30万张,年雄蚕推广量达10万张左右。此外,浙江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桑苗繁育基地,年产嫁接苗4亿株左右,全国市场占有率超80%。

“链”出52亿产业:

从“一根蚕丝”到“生态经济”

桐乡“丝绸小镇”的智能生产车间内,机械臂忙碌不停。有的精准抓取蚕丝被芯,有的将被芯与被面缝合,有的进行质检包装,整个生产线仅需5名工人操作,每小时可生产30条蚕丝被,是传统手工制作的10倍。

车间旁的直播室内,主播小林正拿着一条印有苏绣图案的蚕丝被展示解说着。“家人们看,这款被芯采用100%双宫茧蚕丝,还添加了蚕丝蛋白。”旁边手机下单提示音响个不停。

这样的场景在浙江丝绸企业中早已成为常态。随着消费升级,传统蚕丝企业纷纷拥抱全新消费模式:万事利集团开发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消费者在软件上完成个性化丝巾的设计,最快仅需半小时,便能拥有一款私人定制的印花精美丝巾;桐乡“丝立方”品牌搭建直播矩阵,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12个直播间,2024年电商销售额占比达55%。

资源的全值开发,让桑蚕产业价值实现倍增。在南太湖新区的中禾宝桑超级工厂,4条NFC桑葚汁无菌灌装线“火力全开”,该企业研发总监杨祎表示,后期公司还将新增3条灌装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每小时产能可达13万瓶。同时,规划用废弃桑果渣做发酵果汁、桑枝制豆腐猫砂、桑叶加工茶饮等,努力实现全产业链零废弃。另一面,湖州“桑之源”公司则将桑叶制成桑叶茶、桑叶面条,其中桑叶茶富含黄酮类物质。嘉兴“蚕缘”公司用蚕沙(蚕的排泄物)制作保健枕,通过高温灭菌、粉碎、定型等工艺,让蚕沙枕具有安神助眠功效……据统计,2024年,全省蚕桑产业产值18.9亿元,综合产值52亿元,实现“蚕桑全身都是宝”的价值升级。

传承千年的产业再度焕活,必须得到文化赋能的加持。湖州市南浔区的“桑基鱼塘”景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眼下,游客在这里可戴上VR设备,“穿越”回古代蚕桑作坊,体验缫丝、织绸技艺。现实场景中,非遗传承人会现场展示“辑里湖丝”制作工艺,游客可亲手剥茧抽丝,制作简易丝绸制品。不仅如此,景区还推出“桑果采摘季”“蚕花节”等活动。数据显示,2024年,该景区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3倍。

当古老丝绸遇见数字浪潮,浙江蚕桑业正用创新证明,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再造,让千年产业焕发新生。

早在本世纪初,因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浙江蚕桑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其中,历时6年培育出天然彩色茧品种“星丝路1号”,通过基因调控技术使蚕体合成金黄色色素并沉积于茧丝中。

古往今来,浙江素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蚕桑产业也是名副其实的历史经典产业。近年来,浙江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重探索,抓转型,强服务,大力推进工厂化养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加快一二三产融合,让蚕桑这一古老产业在转型中焕发新生。

在转型中发力:

从农户散养到工厂“智造”

走进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无菌车间内,25℃的恒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饲料清香。“你看,这些三龄蚕正沿着饲料槽进食。以前蚕农养蚕种一年只能养3-4批,而我们在这一模式下,可以做到一天投养一批。”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公司负责人金耀戴着无菌手套,俯身向记者介绍玻璃养殖箱内的蚕宝宝。

在这里,没有传统蚕房的闷热与异味,取而代之的是无菌车间和智能控制系统。工厂内200余台设备组成“蚕宝宝生产线”,通过AI算法能根据蚕的生长阶段自动调节温湿度、光照和饲料投放量。“譬如当系统检测到蚕进入眠期,饲料输送管会自动暂停,湿度超过65%时,新风系统则会立即启动。”金耀介绍。

浙江省关于桑蚕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始于2018年。早在本世纪初,因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浙江蚕桑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由此,国家提出“东桑西移”战略,引导蚕桑业从浙江、江苏等东部产区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数据显示,浙江桑园面积从2019年的47.6万亩缩减至2024年的23.2万亩,传统养殖户锐减至8.1万户。

为摆脱困境,陌桑公司联合省农科院等组建攻关团队,历时7年,突破全龄人工饲料配方、无菌养殖环境控制等核心技术,在缩短养殖期、在提高养殖面积利用率的同时,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产能。这种工厂化模式单批次产量达70-80吨。预计陌桑公司今年蚕茧产量可达2.4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75%,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厂化养蚕基地。

而在这场产业转型中,农户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角色。桐乡市洲泉镇永秀蚕桑专业合作社与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负责桑叶种植与初加工,农户收入构成从“卖蚕茧的收入”变为“土地流转费+桑叶收购费+合作社利润分红”。65岁的蚕农李娟芳正是这里的一名员工,“以前养蚕要凌晨起来采叶、喂蚕,现在把桑园流转给合作社,我来这里打工,每月能拿3000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比自己养蚕一年能多赚3万元。”在工厂化模式带动下,不少像李娟芳这样的老蚕农实现了“轻松赚钱”。

科技引领突破:

从“一粒种子”到“数字基因”

当生产端完成智能化升级后,种业创新正成为产业跃升的新引擎。

在传统桑蚕种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绍兴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品种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与抗病育种攻关,培育出高附加值、适应性强的新型蚕种。

针对传统白茧印染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痛点,“大禹蚕种”通过构建“农场+科研院所”研发机制,与绍兴文理学院共同创建“大禹蚕种”博士创新站,成功选育“星丝路1号”“农科5号”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蚕品种。

其中,历时6年培育出天然彩色茧品种“星丝路1号”,通过基因调控技术使蚕体合成金黄色色素并沉积于茧丝中。“这种无需化学染料的天然彩色蚕丝,抑菌率达99%,以婚嫁蚕丝被为例,产品售价较普通白茧被提高3倍,带动60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负责人赵根松介绍道。

而“农科5号”则是“大禹蚕种”针对高温多湿环境易引发病害等现实因素培育的抗病毒品种。该品种在35℃高温、85%湿度环境下,蚕存活率较传统品种提高40%,单盒产茧量稳定在38公斤以上。目前,该品种已覆盖钱塘江以南10余个县(市、区),年供应一代杂交种超5万张,成为该蚕区主推品种。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浙江省是蚕种生产大省,在研发应用雄蚕、彩色茧丝、家蚕性别控制、人工饲料专用蚕品种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不仅在全国最早实现了品牌化,满足本省及国内20余个省(区、市)需求的同时,还远销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均出口一代杂交蚕种近30万张,年雄蚕推广量达10万张左右。此外,浙江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桑苗繁育基地,年产嫁接苗4亿株左右,全国市场占有率超80%。

“链”出52亿产业:

从“一根蚕丝”到“生态经济”

桐乡“丝绸小镇”的智能生产车间内,机械臂忙碌不停。有的精准抓取蚕丝被芯,有的将被芯与被面缝合,有的进行质检包装,整个生产线仅需5名工人操作,每小时可生产30条蚕丝被,是传统手工制作的10倍。

车间旁的直播室内,主播小林正拿着一条印有苏绣图案的蚕丝被展示解说着。“家人们看,这款被芯采用100%双宫茧蚕丝,还添加了蚕丝蛋白。”旁边手机下单提示音响个不停。

这样的场景在浙江丝绸企业中早已成为常态。随着消费升级,传统蚕丝企业纷纷拥抱全新消费模式:万事利集团开发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消费者在软件上完成个性化丝巾的设计,最快仅需半小时,便能拥有一款私人定制的印花精美丝巾;桐乡“丝立方”品牌搭建直播矩阵,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12个直播间,2024年电商销售额占比达55%。

资源的全值开发,让桑蚕产业价值实现倍增。在南太湖新区的中禾宝桑超级工厂,4条NFC桑葚汁无菌灌装线“火力全开”,该企业研发总监杨祎表示,后期公司还将新增3条灌装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每小时产能可达13万瓶。同时,规划用废弃桑果渣做发酵果汁、桑枝制豆腐猫砂、桑叶加工茶饮等,努力实现全产业链零废弃。另一面,湖州“桑之源”公司则将桑叶制成桑叶茶、桑叶面条,其中桑叶茶富含黄酮类物质。嘉兴“蚕缘”公司用蚕沙(蚕的排泄物)制作保健枕,通过高温灭菌、粉碎、定型等工艺,让蚕沙枕具有安神助眠功效……据统计,2024年,全省蚕桑产业产值18.9亿元,综合产值52亿元,实现“蚕桑全身都是宝”的价值升级。

传承千年的产业再度焕活,必须得到文化赋能的加持。湖州市南浔区的“桑基鱼塘”景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眼下,游客在这里可戴上VR设备,“穿越”回古代蚕桑作坊,体验缫丝、织绸技艺。现实场景中,非遗传承人会现场展示“辑里湖丝”制作工艺,游客可亲手剥茧抽丝,制作简易丝绸制品。不仅如此,景区还推出“桑果采摘季”“蚕花节”等活动。数据显示,2024年,该景区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3倍。

当古老丝绸遇见数字浪潮,浙江蚕桑业正用创新证明,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再造,让千年产业焕发新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