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在10月中旬深度回调后近期强势反弹,沪指再次刷新十年新高并重新站上4000点整数关口。
关键点位的的收复,并非源于经济基本面的根本性扭转,而是市场风险偏好显著回升的直接结果。短期看,市场从缩量调整到缩量震荡后逐步步入放量反弹阶段,情绪面已成为短期主导力量。驱动风险偏好修复的核心动力来自内外共振:海外层面,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推动全球流动性宽松,更关键的是中美领导人计划会晤的消息,为前期压制市场的关税威胁与地缘不确定性释放缓和信号,直接降低市场上涨阻力;内部层面,10月10-20日跌幅越大的行业反弹力度越强,超跌反弹特征鲜明,叠加光伏“反内卷”政策预期、黄仁勋 GTC大会等事件催化,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
风险偏好回暖的背景下,市场结构性机会呈现业绩和政策共振的鲜明特征。截至10月 29日,超4200家公司披露三季报,万得全A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23%,整体盈利稳健;更亮眼的是科技与高端制造赛道,AI算力、半导体指数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增 56.51%、66.68%,储能、有色金属指数增速亦超30%,强劲业绩印证了产业趋势的确定性,成为资金的聚集地。同时,市场正围绕“十五五”规划展开前瞻性布局,政策蓝图清晰指向三大方向:一是科技主攻领域,如电子(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算力)、计算机(AI 应用)、机械设备(机器人);二是新质生产力与安全相关板块,包括稀有金属、贵金属、军工;三是基本面改善预期板块,如电新(固态电池、储能、风电)、医药(创新药、CXO),反内卷主题与大消费板块亦具备政策催化潜力。
然而4000点之上并非坦途,热闹的题材轮动背后,结构风险正悄然酝酿,核心警示信号来自机构持仓的高度集中。国投证券数据显示,基于基金三季报,A股机构投资者在科技(TMT)领域的仓位已突破40%,达40.16%—— 这一水平超过了2020-2022 年新能源浪潮时机构泛新能源持仓的峰值,虽未及2019-2021年 “茅指数”45% 左右的极致仓位,但40% 通常被视为一轮产业浪潮中机构持仓的关键阈值。过高的持仓集中度意味着交易拥挤,当前科技板块上涨既依赖产业趋势,也带有显著的资金驱动属性,一旦后续资金流入乏力或出现负面扰动,极易引发板块大幅波动,叠加热点轮动加快与量能不稳定,4000点上方大幅波动的概率值得警惕。
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4000点之上的配置,或许要更加考虑进攻与防御间寻求平衡:
1、投资者可积极参与科技、十五五规划等热门题材,但需摒弃盲目追高思维,通过核心叠加防御的组合控制风险,在布局高弹性题材的同时,适当增配银行、公用事业等低估值红利资产及国央企红利板块,利用其高股息特性熨平组合波动,避免单一赛道持仓过重导致的业绩剧烈起伏。
2、鉴于科技板块高仓位下波动性加剧,策略上不应在上涨阶段过度乐观,反而应珍惜波动后的回调机会,逢低增大优质科技标的仓位,以更合理成本博弈其长期产业趋势收益;同时需跳出热门赛道的局限,将视野延伸至资金尚未充分挖掘的领域,如十五五规划中估值偏低的细分板块、三季报边际改善的医药与电新板块,通过提前布局潜在轮动机会,提升组合的整体收益弹性。
总结来看,4000点之上的市场正演绎“风动、幡动与心动”的博弈。美联储降息带来的流动性宽松是“风动”,科技与十五五规划指引的产业趋势是“幡动”,而投资者的策略选择与心态把控则是“心动”。风与幡的共振创造了阶段机遇,但高仓位下的结构风险也不容忽视,唯有保持清醒认知,以均衡配置为主、逆向布局为辅,方能在震荡行情中行稳致远,既拥抱科技浪潮的成长红利,又规避交易拥挤的波动风险。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A股在10月中旬深度回调后近期强势反弹,沪指再次刷新十年新高并重新站上4000点整数关口。
关键点位的的收复,并非源于经济基本面的根本性扭转,而是市场风险偏好显著回升的直接结果。短期看,市场从缩量调整到缩量震荡后逐步步入放量反弹阶段,情绪面已成为短期主导力量。驱动风险偏好修复的核心动力来自内外共振:海外层面,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推动全球流动性宽松,更关键的是中美领导人计划会晤的消息,为前期压制市场的关税威胁与地缘不确定性释放缓和信号,直接降低市场上涨阻力;内部层面,10月10-20日跌幅越大的行业反弹力度越强,超跌反弹特征鲜明,叠加光伏“反内卷”政策预期、黄仁勋 GTC大会等事件催化,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
风险偏好回暖的背景下,市场结构性机会呈现业绩和政策共振的鲜明特征。截至10月 29日,超4200家公司披露三季报,万得全A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23%,整体盈利稳健;更亮眼的是科技与高端制造赛道,AI算力、半导体指数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增 56.51%、66.68%,储能、有色金属指数增速亦超30%,强劲业绩印证了产业趋势的确定性,成为资金的聚集地。同时,市场正围绕“十五五”规划展开前瞻性布局,政策蓝图清晰指向三大方向:一是科技主攻领域,如电子(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算力)、计算机(AI 应用)、机械设备(机器人);二是新质生产力与安全相关板块,包括稀有金属、贵金属、军工;三是基本面改善预期板块,如电新(固态电池、储能、风电)、医药(创新药、CXO),反内卷主题与大消费板块亦具备政策催化潜力。
然而4000点之上并非坦途,热闹的题材轮动背后,结构风险正悄然酝酿,核心警示信号来自机构持仓的高度集中。国投证券数据显示,基于基金三季报,A股机构投资者在科技(TMT)领域的仓位已突破40%,达40.16%—— 这一水平超过了2020-2022 年新能源浪潮时机构泛新能源持仓的峰值,虽未及2019-2021年 “茅指数”45% 左右的极致仓位,但40% 通常被视为一轮产业浪潮中机构持仓的关键阈值。过高的持仓集中度意味着交易拥挤,当前科技板块上涨既依赖产业趋势,也带有显著的资金驱动属性,一旦后续资金流入乏力或出现负面扰动,极易引发板块大幅波动,叠加热点轮动加快与量能不稳定,4000点上方大幅波动的概率值得警惕。
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4000点之上的配置,或许要更加考虑进攻与防御间寻求平衡:
1、投资者可积极参与科技、十五五规划等热门题材,但需摒弃盲目追高思维,通过核心叠加防御的组合控制风险,在布局高弹性题材的同时,适当增配银行、公用事业等低估值红利资产及国央企红利板块,利用其高股息特性熨平组合波动,避免单一赛道持仓过重导致的业绩剧烈起伏。
2、鉴于科技板块高仓位下波动性加剧,策略上不应在上涨阶段过度乐观,反而应珍惜波动后的回调机会,逢低增大优质科技标的仓位,以更合理成本博弈其长期产业趋势收益;同时需跳出热门赛道的局限,将视野延伸至资金尚未充分挖掘的领域,如十五五规划中估值偏低的细分板块、三季报边际改善的医药与电新板块,通过提前布局潜在轮动机会,提升组合的整体收益弹性。
总结来看,4000点之上的市场正演绎“风动、幡动与心动”的博弈。美联储降息带来的流动性宽松是“风动”,科技与十五五规划指引的产业趋势是“幡动”,而投资者的策略选择与心态把控则是“心动”。风与幡的共振创造了阶段机遇,但高仓位下的结构风险也不容忽视,唯有保持清醒认知,以均衡配置为主、逆向布局为辅,方能在震荡行情中行稳致远,既拥抱科技浪潮的成长红利,又规避交易拥挤的波动风险。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