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饲料市场
近几日,生猪市场开始出现企稳迹象。截至10月24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1.83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10元/公斤,月环比下跌6.41%,同比下跌32.9%。猪价连续5天上涨。9个省份均价下跌,16个上涨,其他持稳。 南方产区价格普遍上扬,北方市场小幅回调,区域间价差扩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向中新经纬表示,猪价持续下跌的核心原因是供给量的增加。“2024年第四季度能繁母猪处于产能高位,正好对应了今年第三季度商品猪出栏的高峰期。”
此外,朱增勇介绍,通常情况下:每年7月至9月猪价会有所上涨,基于该预期,部分养殖场、养殖户会产生压栏行为。但今年8月底、9月初,由于前期供应增加,猪价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上涨,造成了养殖端恐慌性出栏。而十一之后,随着季节性消费需求的回落,猪价继续下跌。
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邹莹吉也提到,今年以来,猪价整体呈现出先震荡下滑后加速下滑的走势,根本原因在于产能释放。“由于前期能繁母猪的增加,对应到今年9月份、10月份正好是生猪出栏量最多的时候,再加上9月份养殖端没有完成出栏计划,部分生猪延后到10月份出栏,所以10月份供应端压力比较大,以至于生猪价格持续探底,创下了近四年新低。”
至于猪价还会跌多久,朱增勇认为10月中旬的猪价或已是全年低位。“最近两天猪价有所反弹,但这种反弹更多是生猪出栏节奏恢复常态的表现,是市场的自我修复。猪价的反弹有利于提升市场信心,平缓出栏节奏。”
需求方面,正信期货指出,传统节假日后,市场需求量都会存在一定惯性回落后再逐渐恢复阶段,目前市场宰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10月下旬多地或迎来降温,在一定程度或小幅刺激需求回暖,但预期增量幅度有限。
供应端,结合新生仔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近月理论出栏压力犹存,加之规模场积极出栏以完成出栏计划,供应存在压力。二育方面,由于肥标价差扩大,二育集中入场补栏,特别是北方地区,支持现货市场价格企稳小涨,但是入场持续性仍需观察。需求端,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后市终端需求向好,只是当前白条走货速度不快,需求不及预期。总体来说,二育入场为价格带来短期支撑,生猪主力2601合约延续反弹,不过二育持续性有待观察,加上生猪供应压力不减,限制反弹空间。
当前,需求端的表现则相对疲软。尽管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来临,但由于供应增量更大,猪价仍难有起色。从屠宰数据看,10月份屠宰量降幅较预期收窄,与9月平均水平接近。11月份后,受天气转冷、腌腊备货等因素影响,屠宰量开始增加,预计12月份样本企业日均屠宰量环比增幅可能达到26.18%。然而,这种季节性的需求增加难以抵消供应端的压力,供需失衡格局在四季度难以根本性扭转。
二次育肥作为市场"调节器",对短期猪价影响显著。5月份数据显示,猪价降至低位后,二育补栏成本降低,且饲料价格不高,月内仍有二次育肥补栏情况。然而,随着生猪整体供应相对充足,二次育肥的空间相对缩小,近期二次育肥出栏占比明显下降。
后市来看,中辉期货表示,当前全国生猪出栏量保持高位,叠加养殖端悲观心态下的增量出栏行为,需求尚未出现明显改善迹象,供强需弱的格局短期难以扭转,生猪或延续弱势震荡行情。
朱增勇提到,随着天气转凉,南方开始进入腌腊季节,猪肉的消费需求会有所提升,对猪价具有一定支撑。不过在生猪供给整体比较充裕的前提下,猪价上涨空间有限。
“我们预计11月份猪价环比会有所上涨。随着天气转凉,终端需求会有所增加,南方开始腌腊,北方开始灌肠,相关需求的增加会对猪价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邹莹吉表示。
在四季度,二次育肥行为仍将是影响猪价波动的重要因素。11月份部分区域可能存在短线二次育肥补栏操作,这对猪价将形成一定支撑,但受制于供应持续增加,支撑力度有限。二次育肥户需谨慎操作,避免在供应充裕的背景下盲目追高。
国金证券认为,从供给端角度来看,接下来几个月生猪出栏环比持续增加,叠加控制二育增强,预计季节性累库空间有限,生猪价格仍有下探空间。短期来看,生猪价格仍有下降空间,近期行业产能在政策调控和供给压力下已经有所减少,同时行业价格已经跌破完全成本线,预计整体亏损下行业产能去化,目前板块景气度底部企稳。
邹莹吉提到,展望未来半年,生猪出栏量预计整体增加,而需求则随季节性波动,政策调控、二次育肥将影响生猪供应节奏,猪价或先下跌后低位震荡。
来源:饲料市场
近几日,生猪市场开始出现企稳迹象。截至10月24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1.83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10元/公斤,月环比下跌6.41%,同比下跌32.9%。猪价连续5天上涨。9个省份均价下跌,16个上涨,其他持稳。 南方产区价格普遍上扬,北方市场小幅回调,区域间价差扩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向中新经纬表示,猪价持续下跌的核心原因是供给量的增加。“2024年第四季度能繁母猪处于产能高位,正好对应了今年第三季度商品猪出栏的高峰期。”
此外,朱增勇介绍,通常情况下:每年7月至9月猪价会有所上涨,基于该预期,部分养殖场、养殖户会产生压栏行为。但今年8月底、9月初,由于前期供应增加,猪价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上涨,造成了养殖端恐慌性出栏。而十一之后,随着季节性消费需求的回落,猪价继续下跌。
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邹莹吉也提到,今年以来,猪价整体呈现出先震荡下滑后加速下滑的走势,根本原因在于产能释放。“由于前期能繁母猪的增加,对应到今年9月份、10月份正好是生猪出栏量最多的时候,再加上9月份养殖端没有完成出栏计划,部分生猪延后到10月份出栏,所以10月份供应端压力比较大,以至于生猪价格持续探底,创下了近四年新低。”
至于猪价还会跌多久,朱增勇认为10月中旬的猪价或已是全年低位。“最近两天猪价有所反弹,但这种反弹更多是生猪出栏节奏恢复常态的表现,是市场的自我修复。猪价的反弹有利于提升市场信心,平缓出栏节奏。”
需求方面,正信期货指出,传统节假日后,市场需求量都会存在一定惯性回落后再逐渐恢复阶段,目前市场宰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10月下旬多地或迎来降温,在一定程度或小幅刺激需求回暖,但预期增量幅度有限。
供应端,结合新生仔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近月理论出栏压力犹存,加之规模场积极出栏以完成出栏计划,供应存在压力。二育方面,由于肥标价差扩大,二育集中入场补栏,特别是北方地区,支持现货市场价格企稳小涨,但是入场持续性仍需观察。需求端,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后市终端需求向好,只是当前白条走货速度不快,需求不及预期。总体来说,二育入场为价格带来短期支撑,生猪主力2601合约延续反弹,不过二育持续性有待观察,加上生猪供应压力不减,限制反弹空间。
当前,需求端的表现则相对疲软。尽管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来临,但由于供应增量更大,猪价仍难有起色。从屠宰数据看,10月份屠宰量降幅较预期收窄,与9月平均水平接近。11月份后,受天气转冷、腌腊备货等因素影响,屠宰量开始增加,预计12月份样本企业日均屠宰量环比增幅可能达到26.18%。然而,这种季节性的需求增加难以抵消供应端的压力,供需失衡格局在四季度难以根本性扭转。
二次育肥作为市场"调节器",对短期猪价影响显著。5月份数据显示,猪价降至低位后,二育补栏成本降低,且饲料价格不高,月内仍有二次育肥补栏情况。然而,随着生猪整体供应相对充足,二次育肥的空间相对缩小,近期二次育肥出栏占比明显下降。
后市来看,中辉期货表示,当前全国生猪出栏量保持高位,叠加养殖端悲观心态下的增量出栏行为,需求尚未出现明显改善迹象,供强需弱的格局短期难以扭转,生猪或延续弱势震荡行情。
朱增勇提到,随着天气转凉,南方开始进入腌腊季节,猪肉的消费需求会有所提升,对猪价具有一定支撑。不过在生猪供给整体比较充裕的前提下,猪价上涨空间有限。
“我们预计11月份猪价环比会有所上涨。随着天气转凉,终端需求会有所增加,南方开始腌腊,北方开始灌肠,相关需求的增加会对猪价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邹莹吉表示。
在四季度,二次育肥行为仍将是影响猪价波动的重要因素。11月份部分区域可能存在短线二次育肥补栏操作,这对猪价将形成一定支撑,但受制于供应持续增加,支撑力度有限。二次育肥户需谨慎操作,避免在供应充裕的背景下盲目追高。
国金证券认为,从供给端角度来看,接下来几个月生猪出栏环比持续增加,叠加控制二育增强,预计季节性累库空间有限,生猪价格仍有下探空间。短期来看,生猪价格仍有下降空间,近期行业产能在政策调控和供给压力下已经有所减少,同时行业价格已经跌破完全成本线,预计整体亏损下行业产能去化,目前板块景气度底部企稳。
邹莹吉提到,展望未来半年,生猪出栏量预计整体增加,而需求则随季节性波动,政策调控、二次育肥将影响生猪供应节奏,猪价或先下跌后低位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