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病毒已经清零,腹水却反复,肝癌依旧敲门——丙型肝炎治愈后,肝硬化真的‘痊愈’了吗?
研究背景:病毒清零≠肝病归零
丙型肝炎(HCV)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广泛应用使得HCV的治愈率大幅提高,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改善仍不理想。Baveno Ⅶ共识首次提出了“再代偿肝硬化”的概念,即在消除或控制病因后,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但这一概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临床医生很快发现:门脉高压、肝癌、腹水依旧“阴魂不散”。Baveno Ⅶ共识首次把“再代偿肝硬化”写进定义——病因根除、症状消失、肝功能稳定≥12个月,可被视为“临床回弹”。然而,这个定义在HCV人群里只是“纸面标准”:发生率多少?谁更容易回弹?回弹后死亡率和肝癌风险真的降到“代偿”水平了吗?空白一个接一个。
2025年2月,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Recompensation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in hepatitis C patients after SVR: Prognostic implications”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把“再代偿”从概念拖进真实世界:用916例、4.5年随访的硬核数据,回答“回弹”到底值几分、坑在哪。
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系统评估SVR后肝硬化的再代偿情况及其预后影响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旨在系统评估丙型肝炎患者在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肝硬化的再代偿情况及其对死亡率和肝细胞癌(HCC)的影响。研究纳入了916例HCV相关肝硬化患者,随访时间至少为SVR后12个月。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失代偿事件被分为三组:代偿期、失代偿期和再代偿期。主要终点是确定SVR后12个月再代偿肝硬化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次要终点包括评估再代偿肝硬化对全因死亡率、HCC和肝相关事件的影响。研究中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基线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临床评估,以全面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时间依赖的Cox回归模型,研究评估了再代偿状态对长期预后的影响,确保了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代偿肝硬化显著改善预后,但HCC风险仍高
▌再代偿肝硬化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
研究首先关注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12个月内的再代偿情况。结果显示,在216例基线失代偿患者中,有137例(63.4%)成功实现了再代偿。这一比例在仅经历一次失代偿事件的患者中更高,达到71.8%,而在有多次失代偿事件的患者中仅为41.7%(p=0.0001)。这表明,失代偿事件的次数是影响再代偿的重要因素。此外,Child-Pugh评分也是再代偿的独立预测因素,评分较低的患者更有可能实现再代偿(OR 0.69,95%CI 0.53-0.89,p=0.005)。
▌再代偿肝硬化对死亡率的影响
在评估再代偿肝硬化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时,研究发现,代偿期患者的死亡率最低,为4.2%(28/663),再代偿期患者为36.5%(50/137),而持续失代偿期患者最高,达到50%(30/60)(p=0.0001)。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再代偿显著降低了死亡率,但与代偿期患者相比仍有差距。在多变量分析中,再代偿状态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CSHR 0.30,95%CI 0.19-0.49,p=0.0001),而代偿状态的死亡率更低(CSHR 0.09,95%CI 0.05-0.16,p=0.0001)。再代偿虽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其死亡率仍高于代偿期患者,这可能与再代偿患者在SVR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有关。
▌再代偿肝硬化对HCC发生率的影响
在HCC发生率方面,研究发现代偿期患者的HCC发生率最低,为4.4%(29/662),再代偿期患者为14.4%(19/132),而持续失代偿期患者为12.1%(7/58)(p=0.0001)。尽管再代偿期患者的HCC发生率低于持续失代偿期患者,但与代偿期患者相比仍有显著差异。在多变量分析中,再代偿状态与较高的HCC发生率相关(CSHR 2.12,95%CI 1.06-4.25,p=0.035),而持续失代偿期患者的HCC发生率更高(CSHR 2.49,95%CI 1.13-5.48,p=0.023)。尽管再代偿改善了肝功能,但HCC风险并未降低,这可能与HCV感染后肝脏的长期炎症和纤维化有关,即使在病毒清除后,这些病理变化仍可能促进HCC的发生。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再代偿肝硬化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但HCC和肝相关事件的风险并未降低。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提示在治疗丙型肝炎时,不仅要关注病毒清除,还要重视患者长期的肝功能监测和HCC筛查。
总结
本文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系统评估了丙型肝炎患者在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肝硬化的再代偿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发现,约三分之二的失代偿期患者在SVR后12个月实现了再代偿,显著提高了生存率,但HCC风险并未降低。这一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提示在治疗丙型肝炎时,不仅要关注病毒清除,还要重视患者长期的肝功能监测和HCC筛查。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首次系统验证了Baveno VII共识中再代偿肝硬化的定义,并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aacute;nchez-Torrijos Y, Fernández-Álvarez P, Rosales JM, et al.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recompensation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fter SVR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J]. J Hepatol. 2025 Sep;83(3):652-661. DOI: 10.1016/j.jhep.2025.02.041.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导语:病毒已经清零,腹水却反复,肝癌依旧敲门——丙型肝炎治愈后,肝硬化真的‘痊愈’了吗?
研究背景:病毒清零≠肝病归零
丙型肝炎(HCV)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广泛应用使得HCV的治愈率大幅提高,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改善仍不理想。Baveno Ⅶ共识首次提出了“再代偿肝硬化”的概念,即在消除或控制病因后,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但这一概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临床医生很快发现:门脉高压、肝癌、腹水依旧“阴魂不散”。Baveno Ⅶ共识首次把“再代偿肝硬化”写进定义——病因根除、症状消失、肝功能稳定≥12个月,可被视为“临床回弹”。然而,这个定义在HCV人群里只是“纸面标准”:发生率多少?谁更容易回弹?回弹后死亡率和肝癌风险真的降到“代偿”水平了吗?空白一个接一个。
2025年2月,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Recompensation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in hepatitis C patients after SVR: Prognostic implications”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把“再代偿”从概念拖进真实世界:用916例、4.5年随访的硬核数据,回答“回弹”到底值几分、坑在哪。
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系统评估SVR后肝硬化的再代偿情况及其预后影响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旨在系统评估丙型肝炎患者在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肝硬化的再代偿情况及其对死亡率和肝细胞癌(HCC)的影响。研究纳入了916例HCV相关肝硬化患者,随访时间至少为SVR后12个月。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失代偿事件被分为三组:代偿期、失代偿期和再代偿期。主要终点是确定SVR后12个月再代偿肝硬化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次要终点包括评估再代偿肝硬化对全因死亡率、HCC和肝相关事件的影响。研究中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基线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临床评估,以全面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时间依赖的Cox回归模型,研究评估了再代偿状态对长期预后的影响,确保了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代偿肝硬化显著改善预后,但HCC风险仍高
▌再代偿肝硬化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
研究首先关注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12个月内的再代偿情况。结果显示,在216例基线失代偿患者中,有137例(63.4%)成功实现了再代偿。这一比例在仅经历一次失代偿事件的患者中更高,达到71.8%,而在有多次失代偿事件的患者中仅为41.7%(p=0.0001)。这表明,失代偿事件的次数是影响再代偿的重要因素。此外,Child-Pugh评分也是再代偿的独立预测因素,评分较低的患者更有可能实现再代偿(OR 0.69,95%CI 0.53-0.89,p=0.005)。
▌再代偿肝硬化对死亡率的影响
在评估再代偿肝硬化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时,研究发现,代偿期患者的死亡率最低,为4.2%(28/663),再代偿期患者为36.5%(50/137),而持续失代偿期患者最高,达到50%(30/60)(p=0.0001)。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再代偿显著降低了死亡率,但与代偿期患者相比仍有差距。在多变量分析中,再代偿状态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CSHR 0.30,95%CI 0.19-0.49,p=0.0001),而代偿状态的死亡率更低(CSHR 0.09,95%CI 0.05-0.16,p=0.0001)。再代偿虽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其死亡率仍高于代偿期患者,这可能与再代偿患者在SVR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有关。
▌再代偿肝硬化对HCC发生率的影响
在HCC发生率方面,研究发现代偿期患者的HCC发生率最低,为4.4%(29/662),再代偿期患者为14.4%(19/132),而持续失代偿期患者为12.1%(7/58)(p=0.0001)。尽管再代偿期患者的HCC发生率低于持续失代偿期患者,但与代偿期患者相比仍有显著差异。在多变量分析中,再代偿状态与较高的HCC发生率相关(CSHR 2.12,95%CI 1.06-4.25,p=0.035),而持续失代偿期患者的HCC发生率更高(CSHR 2.49,95%CI 1.13-5.48,p=0.023)。尽管再代偿改善了肝功能,但HCC风险并未降低,这可能与HCV感染后肝脏的长期炎症和纤维化有关,即使在病毒清除后,这些病理变化仍可能促进HCC的发生。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再代偿肝硬化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但HCC和肝相关事件的风险并未降低。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提示在治疗丙型肝炎时,不仅要关注病毒清除,还要重视患者长期的肝功能监测和HCC筛查。
总结
本文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系统评估了丙型肝炎患者在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肝硬化的再代偿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发现,约三分之二的失代偿期患者在SVR后12个月实现了再代偿,显著提高了生存率,但HCC风险并未降低。这一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提示在治疗丙型肝炎时,不仅要关注病毒清除,还要重视患者长期的肝功能监测和HCC筛查。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首次系统验证了Baveno VII共识中再代偿肝硬化的定义,并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aacute;nchez-Torrijos Y, Fernández-Álvarez P, Rosales JM, et al.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recompensation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fter SVR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J]. J Hepatol. 2025 Sep;83(3):652-661. DOI: 10.1016/j.jhep.2025.02.041.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