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搞懂闻泰科技和安世半导体事件始末!

智车科技

2天前

特别是在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前沿领域,安世进行了大量投资,以顺应全球电气化和绿色能源的趋势。

“刀光剑影下,一场看似普通的商业故事,正演变为地缘政治的角力场。”

故事始于2018年。当时,身为全球智能手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巨头的闻泰科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购从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剥离的安世半导体。

这是一场典型的"蛇吞象"式并购。安世半导体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IDM公司,在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上全球第一、逻辑芯片全球第二,客户包括苹果三星华为、特斯拉、博世等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的巨头。而闻泰科技2017年账上货币资金仅153.68亿元,却要吞下估值超300亿元的安世。

历经三年、分三轮收购,到2020年,闻泰科技终于以约340亿元的对价,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彼时,这起并购被视为中国企业迈入全球半导体上游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六年后的今天,这场看似完美的联姻会在政治干预下濒临分崩离析。荷兰政府突然介入,以罕见的强制手段“冰封”了安世的全球运营,闻泰科技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对其核心利润来源的实际控制权。从商业奇迹到地缘危局,这六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桩成功的商业联姻,为何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蛇吞象”的世纪并购

要理解今日之困局,必须回溯到故事的起点。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略转型,其过程之复杂、决心之坚定,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在2018年之前,闻泰科技的身份是全球领先的手机ODM厂商。作为中国最早的手机IDH(独立设计公司)之一,它乘着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东风,依赖成本与规模优势,为全球主流品牌提供智能手机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服务。然而,这种模式的B面是利润极薄、议价能力弱、抗风险能力有限。为了摆脱这一困境,闻泰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上游——一个更具技术深度与产业控制力的赛道:半导体。

安世半导体并非无名之辈,它的前身是荷兰皇家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后成为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业务部门。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标准器件供应商,安世在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及功率MOSFET等领域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积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通信和消费电子等核心场景,客户包括博世、苹果、三星等全球巨头。在被闻泰收购前,该业务于2017年被以建广资产为首的中国财团从恩智浦手中收购,成为一家在荷兰独立运营的公司,这为闻泰后续的介入创造了条件。

闻泰科技对安世的收购,是一场精心策划、历时两年多的资本大戏,其复杂程度和交易规模在当时均创下纪录。整个收购涉及的总金额高达338亿元人民币,是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规模最大的跨境并购案。而在2018年宣布主要收购计划时,闻泰科技自身的市值尚不足200亿元,其魄力可见一斑。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股权转让,而是通过收购持有安世股权的多层级境内外基金份额来完成。整个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间接参股,2018年,闻泰牵头组建联合体,通过激烈竞拍,以114.35亿元的价格成功购得关键基金份额,从而间接持有安世约33.66%的权益。第二阶段取得控制权,随后,闻泰启动了更大规模的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多个基金持有人收购安世的剩余主要股权。至2019年12月,闻泰最终完成了对安世74.45%的间接控制,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第三阶段迈向100%控股,2020年,闻泰继续推进对剩余少数股权的收购,最终将持股比例提升至98.23%,并计划实现100%全资控股。

为完成这笔巨额交易,闻泰动用了包括银行并购贷款、关联方借款和股权融资在内的多样化融资工具,这是一次典型的杠杆收购。这既为公司带来了沉重的财务压力,也彰显了其将安世视为核心战略资产、志在必得的决心。

并购后的双赢与价值跃升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闻泰对安世的收购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在闻泰的主导下,安世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业绩的全面跃升,成为闻泰科技绝对的“利润奶牛”。这一时期的成功,与后来的政治干预形成了讽刺性的对比。

并购完成后,安世的经营质量和财务表现均显著超越历史水平。根据公开财报,安世的营收保持稳健,即便在半导体行业周期性疲软的2023年和2024年,其营收也分别达到了21.5亿美元和20.6亿美元,并在2024年实现了市场份额的逆势增长(从8.9%提升至9.7%)。

更重要的是,安世成为了闻泰科技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根据闻泰科技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整体实现归母净利润4.74亿元,而其半导体业务(即安世)同期的净利润高达12.61亿元。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安世的贡献,闻泰的整体财务将处于亏损状态。安世“利润奶牛”的地位无可撼动。

在闻泰的支持下,安世的战略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过去三年间,研发投资增长超过150%,新增了近千项全球专利。特别是在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前沿领域,安世进行了大量投资,以顺应全球电气化和绿色能源的趋势。同时,安世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表现出色,获得了8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SLL),并荣获EcoVadis金牌认证,位列行业前5%。

总而言之,这桩并购在商业上实现了“1+1>2”的共赢。闻泰科技借此完成了从低端制造向高科技核心产业的华丽转身,而安世这家欧洲老牌企业则获得了充足的资源支持,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一个完美的方向发展,直到地缘政治的阴云开始聚集。

地缘政治的致命引信

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在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代,这曾是许多跨国企业的信条。然而,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白热化,这条界线变得日益模糊。安世事件的爆发,其根源并非经营不善或商业纠纷,而是地缘政治压力的致命传导。

自2018年以来,美国将半导体产业视为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关键领域,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多种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被迫面临选边站队的压力,欧洲国家在其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荷兰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的所在地,自然成为这场博弈的前沿阵地。

美国对闻泰和安世的打击是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最终通过“长臂管辖”点燃了导火索。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2024年12月):美国商务部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源自美国的技术。但当时,该限制并未直接适用于其在荷兰的子公司安世。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新规,宣布自2025年11月底起,将出口管制范围扩大到实体清单上公司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这一规则的变更,直接将100%由闻泰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拖入了美国管制的漩涡。

事件的真正引爆点来自一份荷兰法院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官员曾向荷兰方面明确表示,安世的中国CEO张学政“必须被替换”(will have to be replaced),这是安世获得美国实体清单规则豁免的前提条件。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美国的直接政治干预是此次危机的关键推手。

面对美国的巨大压力,荷兰政府的选择逐渐清晰。近年来,荷兰已多次追随美国,逐步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政策。在此次安世事件中,荷兰政府最终选择站在地缘政治而非商业自由的一边。其对“国家安全”的考量,显然压倒了对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承诺,为后续的强制干预铺平了道路。

荷兰政府与当地法院的组合拳

在美国的政治压力和“长臂管辖”规则的双重作用下,一场针对安世控制权的“合法”剥夺行动在荷兰上演。荷兰法院与政府部门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其行动之迅速、手段之激烈,堪称史无前例。

在美国新规的压力下,安世半导体的内部矛盾被迅速激化。据媒体报道,安世的首席法务官联合两名高级管理人员,以“合规”为名向荷兰法院提起诉讼,其核心诉求是要求母公司闻泰科技将对安世的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从而使安世能够规避美国的管制。闻泰科技方面则指责,此举本质是“借政治压力剥夺股东权利、颠覆公司合法治理结构”,是与荷兰政府后续行动高度联动的“夺权”行为。

2025年10月7日,荷兰阿姆斯特丹企业法庭作出紧急裁决。法庭以“有充分理由怀疑管理不善”为由,包括对即将到来的美国制裁准备不足、未按承诺设立拥有决策权的监事会等,下令立即暂停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安世CEO职务。这一裁决,瞬间剥夺了闻泰科技在人事任命上的最高控制权,为政府的下一步行动清除了障碍。

法院裁决之后,荷兰政府祭出了终极手段,根据闻泰科技10月12日的公告,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已于9月30日下达部长令,并采取了惊人的行动。

首先荷兰方面援引一部极为罕见、制定于冷战时期(1952年)且从未被使用过的法律——《商品供应法》。声称为了“防止安世生产的商品在紧急情况下变得不可用”,从而保护荷兰和欧洲的经济安全与技术主权。最后荷兰方面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及其遍布全球的30个法律主体实施为期一年的运营冻结。在此期间,禁止公司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运营和关键人员进行任何调整,除非获得荷兰政府的明确许可。

这一系列操作的后果是,闻泰科技虽然在法律上仍是安世的股东,享有经济权益,但已暂时失去了对这家年收入近150亿元人民币的核心子公司的实际运营控制权。一场商业并购的成果,就这样被政治力量“釜底抽薪”。

荷兰政府的强制干预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引发了一场席卷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层面的连锁反应和激烈博弈。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控”局面,闻泰科技迅速做出反应,公司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谴责荷兰政府的行为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和“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对待”,并誓言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和商业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积极寻求中国政府的支持。然而,资本市场已闻风而动,公告发布后,闻泰科技股价连续暴跌,市值在短时间内大幅蒸发。雪上加霜的是,此次危机爆发时,闻泰正处在高层管理团队的交接过渡期。2025年8月,新任的“90后”董事长杨沐刚刚上任,两个月后便迎来了这场空前的极限压力测试。

面对荷兰的行动,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精准而有力的反制措施。根据安世半导体的公告,中国商务部已于10月4日(即荷兰法院裁决之前、政府密令之后)发布出口管制令,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的元器件和成品。这一措施的精准之处在于,安世半导体约70%的后端封装测试产能位于中国广东,该基地是其全球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方的反制无异于扼住了安世全球交付的“咽喉”,形成了强大的博弈筹码。随后,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也接连发声,坚决反对荷兰的干预行为。

安世事件的影响迅速从金融和政治领域蔓延至实体经济,首当其冲的便是全球汽车产业。安世是汽车半导体领域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尤其在车用晶体管、二极管等基础但关键的元器件市场,其全球市场份额高达约40%。宝马、丰田、大众、奔驰等几乎所有主流汽车制造商都是其客户。

中国的出口管制令发出后,安世的芯片出货立即中断。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等行业组织迅速发出紧急警告,称如果争端无法迅速解决,全球汽车生产线可能在“数周内”因关键零部件断供而面临停摆风险,一场新的全球“缺芯”危机一触即发。

随着供应链危机的迫近,事件迅速演变为外交层面的直接对话。据报道,荷兰经济部长已表示,希望与中方展开磋商,以寻求解除中国的出口管制。与此同时,安世内部的控制权争夺也趋于白热化。有消息称,安世的中国区员工被告知要无视来自荷兰总部的指令,并坚称公司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表明公司的内部治理已经陷入分裂和对抗的混乱状态。

后全球化时代的商业警示录

闻泰与安世的六年风云,从一桩商业教科书式的“蛇吞象”并购,演变为一场地缘政治驱动的“冰封局”,其过程令人唏嘘。这起事件本质上是一起在全球化退潮和“科技脱钩”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商业逻辑被地缘政治强行扭曲的标志性案例。

它为所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半导体等敏感科技领域,跨境投资和并购面临的政治风险已空前加剧,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市场和财务风险。

曾经清晰的“国家安全”概念正被一些西方国家无限泛化,成为其干预市场、限制竞争,乃至剥夺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万能工具”。企业在构建全球供应链时,不仅要考虑成本和效率,更必须将地缘政治风险纳入核心考量,避免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

截至2025年10月下旬,安世半导体的最终归属依然悬而未决。这场围绕技术、资本和主权的激烈拉锯战,其结局不仅将决定闻泰和安世的命运,更将为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商业规则,留下一个深刻而沉重的时代印记。

作者:尼古编辑:尼克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参考资料:“冰封”的芯片,烦恼的闻泰科技 杠杆收购与巨额商誉:闻泰科技“蛇吞象”并购安世的财务风险与应对曾是“中国最激进科技并购”,闻泰收购安世半导体梦碎地缘政治闻泰科技 安世半导体事件分析 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导体遭“冻结” 闻泰科技回应:已启动一切法律与外交途径Dutch govt accused of freezing operations of Chinese semiconductor giant's chipmaker Nexperia反制!中国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Explained: Dutch Move to Take Control of Nexperia and Its Impact on Europe’s Chip Industry强制接管!荷兰冻结中企140亿资产,外籍高管暂停中企CEO职务 闻泰科技的“安世之乱”中方刚打响反制,荷兰的请求就来了,希望与中国合作,将制裁解除 

Automakers face potential production delays as Nexperia halts chip shipments

Minister to talk with China to lift export ban on Nexperia chips闻泰科技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争夺:跨境并购的制度陷阱与产业链重构营收147亿的半导体龙头资产突遭荷兰冻结,闻泰科技:坚决反对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个别外籍管理层以“合规”为名、行夺权之实的行为予以谴责

-END-

原文标题 : 一文带你搞懂闻泰科技和安世半导体事件始末!

特别是在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前沿领域,安世进行了大量投资,以顺应全球电气化和绿色能源的趋势。

“刀光剑影下,一场看似普通的商业故事,正演变为地缘政治的角力场。”

故事始于2018年。当时,身为全球智能手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巨头的闻泰科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购从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剥离的安世半导体。

这是一场典型的"蛇吞象"式并购。安世半导体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IDM公司,在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上全球第一、逻辑芯片全球第二,客户包括苹果三星华为、特斯拉、博世等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的巨头。而闻泰科技2017年账上货币资金仅153.68亿元,却要吞下估值超300亿元的安世。

历经三年、分三轮收购,到2020年,闻泰科技终于以约340亿元的对价,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彼时,这起并购被视为中国企业迈入全球半导体上游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六年后的今天,这场看似完美的联姻会在政治干预下濒临分崩离析。荷兰政府突然介入,以罕见的强制手段“冰封”了安世的全球运营,闻泰科技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对其核心利润来源的实际控制权。从商业奇迹到地缘危局,这六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桩成功的商业联姻,为何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蛇吞象”的世纪并购

要理解今日之困局,必须回溯到故事的起点。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略转型,其过程之复杂、决心之坚定,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在2018年之前,闻泰科技的身份是全球领先的手机ODM厂商。作为中国最早的手机IDH(独立设计公司)之一,它乘着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东风,依赖成本与规模优势,为全球主流品牌提供智能手机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服务。然而,这种模式的B面是利润极薄、议价能力弱、抗风险能力有限。为了摆脱这一困境,闻泰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上游——一个更具技术深度与产业控制力的赛道:半导体。

安世半导体并非无名之辈,它的前身是荷兰皇家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后成为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业务部门。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标准器件供应商,安世在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及功率MOSFET等领域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积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通信和消费电子等核心场景,客户包括博世、苹果、三星等全球巨头。在被闻泰收购前,该业务于2017年被以建广资产为首的中国财团从恩智浦手中收购,成为一家在荷兰独立运营的公司,这为闻泰后续的介入创造了条件。

闻泰科技对安世的收购,是一场精心策划、历时两年多的资本大戏,其复杂程度和交易规模在当时均创下纪录。整个收购涉及的总金额高达338亿元人民币,是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规模最大的跨境并购案。而在2018年宣布主要收购计划时,闻泰科技自身的市值尚不足200亿元,其魄力可见一斑。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股权转让,而是通过收购持有安世股权的多层级境内外基金份额来完成。整个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间接参股,2018年,闻泰牵头组建联合体,通过激烈竞拍,以114.35亿元的价格成功购得关键基金份额,从而间接持有安世约33.66%的权益。第二阶段取得控制权,随后,闻泰启动了更大规模的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多个基金持有人收购安世的剩余主要股权。至2019年12月,闻泰最终完成了对安世74.45%的间接控制,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第三阶段迈向100%控股,2020年,闻泰继续推进对剩余少数股权的收购,最终将持股比例提升至98.23%,并计划实现100%全资控股。

为完成这笔巨额交易,闻泰动用了包括银行并购贷款、关联方借款和股权融资在内的多样化融资工具,这是一次典型的杠杆收购。这既为公司带来了沉重的财务压力,也彰显了其将安世视为核心战略资产、志在必得的决心。

并购后的双赢与价值跃升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闻泰对安世的收购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在闻泰的主导下,安世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业绩的全面跃升,成为闻泰科技绝对的“利润奶牛”。这一时期的成功,与后来的政治干预形成了讽刺性的对比。

并购完成后,安世的经营质量和财务表现均显著超越历史水平。根据公开财报,安世的营收保持稳健,即便在半导体行业周期性疲软的2023年和2024年,其营收也分别达到了21.5亿美元和20.6亿美元,并在2024年实现了市场份额的逆势增长(从8.9%提升至9.7%)。

更重要的是,安世成为了闻泰科技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根据闻泰科技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整体实现归母净利润4.74亿元,而其半导体业务(即安世)同期的净利润高达12.61亿元。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安世的贡献,闻泰的整体财务将处于亏损状态。安世“利润奶牛”的地位无可撼动。

在闻泰的支持下,安世的战略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过去三年间,研发投资增长超过150%,新增了近千项全球专利。特别是在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前沿领域,安世进行了大量投资,以顺应全球电气化和绿色能源的趋势。同时,安世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表现出色,获得了8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SLL),并荣获EcoVadis金牌认证,位列行业前5%。

总而言之,这桩并购在商业上实现了“1+1>2”的共赢。闻泰科技借此完成了从低端制造向高科技核心产业的华丽转身,而安世这家欧洲老牌企业则获得了充足的资源支持,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一个完美的方向发展,直到地缘政治的阴云开始聚集。

地缘政治的致命引信

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在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代,这曾是许多跨国企业的信条。然而,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白热化,这条界线变得日益模糊。安世事件的爆发,其根源并非经营不善或商业纠纷,而是地缘政治压力的致命传导。

自2018年以来,美国将半导体产业视为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关键领域,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多种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被迫面临选边站队的压力,欧洲国家在其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荷兰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的所在地,自然成为这场博弈的前沿阵地。

美国对闻泰和安世的打击是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最终通过“长臂管辖”点燃了导火索。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2024年12月):美国商务部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源自美国的技术。但当时,该限制并未直接适用于其在荷兰的子公司安世。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新规,宣布自2025年11月底起,将出口管制范围扩大到实体清单上公司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这一规则的变更,直接将100%由闻泰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拖入了美国管制的漩涡。

事件的真正引爆点来自一份荷兰法院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官员曾向荷兰方面明确表示,安世的中国CEO张学政“必须被替换”(will have to be replaced),这是安世获得美国实体清单规则豁免的前提条件。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美国的直接政治干预是此次危机的关键推手。

面对美国的巨大压力,荷兰政府的选择逐渐清晰。近年来,荷兰已多次追随美国,逐步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政策。在此次安世事件中,荷兰政府最终选择站在地缘政治而非商业自由的一边。其对“国家安全”的考量,显然压倒了对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承诺,为后续的强制干预铺平了道路。

荷兰政府与当地法院的组合拳

在美国的政治压力和“长臂管辖”规则的双重作用下,一场针对安世控制权的“合法”剥夺行动在荷兰上演。荷兰法院与政府部门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其行动之迅速、手段之激烈,堪称史无前例。

在美国新规的压力下,安世半导体的内部矛盾被迅速激化。据媒体报道,安世的首席法务官联合两名高级管理人员,以“合规”为名向荷兰法院提起诉讼,其核心诉求是要求母公司闻泰科技将对安世的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从而使安世能够规避美国的管制。闻泰科技方面则指责,此举本质是“借政治压力剥夺股东权利、颠覆公司合法治理结构”,是与荷兰政府后续行动高度联动的“夺权”行为。

2025年10月7日,荷兰阿姆斯特丹企业法庭作出紧急裁决。法庭以“有充分理由怀疑管理不善”为由,包括对即将到来的美国制裁准备不足、未按承诺设立拥有决策权的监事会等,下令立即暂停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安世CEO职务。这一裁决,瞬间剥夺了闻泰科技在人事任命上的最高控制权,为政府的下一步行动清除了障碍。

法院裁决之后,荷兰政府祭出了终极手段,根据闻泰科技10月12日的公告,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已于9月30日下达部长令,并采取了惊人的行动。

首先荷兰方面援引一部极为罕见、制定于冷战时期(1952年)且从未被使用过的法律——《商品供应法》。声称为了“防止安世生产的商品在紧急情况下变得不可用”,从而保护荷兰和欧洲的经济安全与技术主权。最后荷兰方面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及其遍布全球的30个法律主体实施为期一年的运营冻结。在此期间,禁止公司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运营和关键人员进行任何调整,除非获得荷兰政府的明确许可。

这一系列操作的后果是,闻泰科技虽然在法律上仍是安世的股东,享有经济权益,但已暂时失去了对这家年收入近150亿元人民币的核心子公司的实际运营控制权。一场商业并购的成果,就这样被政治力量“釜底抽薪”。

荷兰政府的强制干预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引发了一场席卷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层面的连锁反应和激烈博弈。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控”局面,闻泰科技迅速做出反应,公司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谴责荷兰政府的行为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和“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对待”,并誓言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和商业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积极寻求中国政府的支持。然而,资本市场已闻风而动,公告发布后,闻泰科技股价连续暴跌,市值在短时间内大幅蒸发。雪上加霜的是,此次危机爆发时,闻泰正处在高层管理团队的交接过渡期。2025年8月,新任的“90后”董事长杨沐刚刚上任,两个月后便迎来了这场空前的极限压力测试。

面对荷兰的行动,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精准而有力的反制措施。根据安世半导体的公告,中国商务部已于10月4日(即荷兰法院裁决之前、政府密令之后)发布出口管制令,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的元器件和成品。这一措施的精准之处在于,安世半导体约70%的后端封装测试产能位于中国广东,该基地是其全球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方的反制无异于扼住了安世全球交付的“咽喉”,形成了强大的博弈筹码。随后,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也接连发声,坚决反对荷兰的干预行为。

安世事件的影响迅速从金融和政治领域蔓延至实体经济,首当其冲的便是全球汽车产业。安世是汽车半导体领域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尤其在车用晶体管、二极管等基础但关键的元器件市场,其全球市场份额高达约40%。宝马、丰田、大众、奔驰等几乎所有主流汽车制造商都是其客户。

中国的出口管制令发出后,安世的芯片出货立即中断。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等行业组织迅速发出紧急警告,称如果争端无法迅速解决,全球汽车生产线可能在“数周内”因关键零部件断供而面临停摆风险,一场新的全球“缺芯”危机一触即发。

随着供应链危机的迫近,事件迅速演变为外交层面的直接对话。据报道,荷兰经济部长已表示,希望与中方展开磋商,以寻求解除中国的出口管制。与此同时,安世内部的控制权争夺也趋于白热化。有消息称,安世的中国区员工被告知要无视来自荷兰总部的指令,并坚称公司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表明公司的内部治理已经陷入分裂和对抗的混乱状态。

后全球化时代的商业警示录

闻泰与安世的六年风云,从一桩商业教科书式的“蛇吞象”并购,演变为一场地缘政治驱动的“冰封局”,其过程令人唏嘘。这起事件本质上是一起在全球化退潮和“科技脱钩”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商业逻辑被地缘政治强行扭曲的标志性案例。

它为所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半导体等敏感科技领域,跨境投资和并购面临的政治风险已空前加剧,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市场和财务风险。

曾经清晰的“国家安全”概念正被一些西方国家无限泛化,成为其干预市场、限制竞争,乃至剥夺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万能工具”。企业在构建全球供应链时,不仅要考虑成本和效率,更必须将地缘政治风险纳入核心考量,避免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

截至2025年10月下旬,安世半导体的最终归属依然悬而未决。这场围绕技术、资本和主权的激烈拉锯战,其结局不仅将决定闻泰和安世的命运,更将为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商业规则,留下一个深刻而沉重的时代印记。

作者:尼古编辑:尼克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参考资料:“冰封”的芯片,烦恼的闻泰科技 杠杆收购与巨额商誉:闻泰科技“蛇吞象”并购安世的财务风险与应对曾是“中国最激进科技并购”,闻泰收购安世半导体梦碎地缘政治闻泰科技 安世半导体事件分析 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导体遭“冻结” 闻泰科技回应:已启动一切法律与外交途径Dutch govt accused of freezing operations of Chinese semiconductor giant's chipmaker Nexperia反制!中国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Explained: Dutch Move to Take Control of Nexperia and Its Impact on Europe’s Chip Industry强制接管!荷兰冻结中企140亿资产,外籍高管暂停中企CEO职务 闻泰科技的“安世之乱”中方刚打响反制,荷兰的请求就来了,希望与中国合作,将制裁解除 

Automakers face potential production delays as Nexperia halts chip shipments

Minister to talk with China to lift export ban on Nexperia chips闻泰科技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争夺:跨境并购的制度陷阱与产业链重构营收147亿的半导体龙头资产突遭荷兰冻结,闻泰科技:坚决反对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个别外籍管理层以“合规”为名、行夺权之实的行为予以谴责

-END-

原文标题 : 一文带你搞懂闻泰科技和安世半导体事件始末!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