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纺织“新意盎然”打响区域品牌

嘉兴日报

3天前

相比喷气式纺纱等传统纺纱技术,涡流纺纱技术具备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等显著优势,因而成为王江泾镇推动传统纺织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消费端,从春夏的瑜伽服、防晒衣,到秋冬的“三防”冲锋衣、锁温轻薄羽绒服,是什么卖点触发了你换新衣服的欲望?

在供给端,从家居布艺到新能源汽车,从农用膜到新能源电池膜,化纤织造产品走出衣柜、走出住宅,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习惯做织布生意的纺织企业能否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连日来,记者深入走访被誉为“中国织造名镇”的秀洲区王江泾镇纺织企业,尽力探寻“一根丝”将如何应对市场需求收缩、行业结构性分化提速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压力下的突围之路。

从海藻纤维到涡流纺纱“绿色制造”成为新卖点

从纺织原料创新到纺织技术革新,纺织行业推进“绿色制造”方兴未艾,为不少行业从业者带来全新机遇。

10年前,作为明效丰汇重要股东之一,王爱林决心从化学纺纱行业中抽身出来,一门心思生产亚麻纱。他的理由是:“我坚信走天然环保和高端升级路线符合纺织业未来发展趋势。”

他看准了趋势,也踩准了节奏。

10年间,嘉兴市本色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年产亚麻纱1200至1500吨,产能规模跻身嘉兴前五,满产产值规模超亿元。就在公司成立10周年之际,新厂房也竣工在即,达产后,企业整体产能将扩大到1800吨。“这主要得益于越来越热的内需市场带动。”王爱林认为,伴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扩张,天然纤维材料纺织品消费升温的趋势还在继续走高。

纺织原料更绿色是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一股新潮。原液着色、再生纤维素纤维、以海藻纤维和玉米纤维为代表的生物质纤维等绿色原料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织造创新夯实了绿色基底。

今年7月,在王江泾镇举行的2025年长丝织造行业产品创新大会上,海藻纤维面料等新品吸引了同行的目光。海藻纤维由海藻多糖为原材料制备而成,不仅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还有阻燃、可降解、抗静电等特性,可以较好地满足功能纺织品的需求。

安正时尚集团供应链总监张冠峰在大会上表示,“可持续时尚”是时下潮流所向,包含环保染色、原料循环再生、生物基面料等概念在内,“产品有了这些方向和概念,也有利于我们在营销端形成卖点,市场接受度也比较高。”他观察认为,当前可降解面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除原材料“换绿”之外,应用更节能环保的纺织设备和纺织技术织一根“绿丝”也是一个重要维度。

进入10月,天之华集团投资12亿元在秀洲区王江泾镇建设的集团总部一期项目即将结顶。不久之后,这里将崛起一座涡流纺纱“黑灯工厂”,以巩固其在作为涡流纺纱领域的龙头地位。

相比喷气式纺纱等传统纺纱技术,涡流纺纱技术具备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等显著优势,因而成为王江泾镇推动传统纺织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有了先进技术和全球最先进的设备作为支撑,天之华仍然将目光落在产品端,研发推出免上浆系列纱线、环保色纺纱线系列等差异化、高端化纱线,以环保低碳绿色复合原料为基础,打造绿色低碳产品矩阵。作为天之华拳头产品之一的再生涤纶系列纱线获得欧盟生态纺织品认证,出口印度、巴西等多个国家。

“市场之手”和“市长之手”两端发力,纺织业数字化、绿色化“两化”改造势不可挡。在“亩均论英雄”的指挥棒下,纺织业走上经营主体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之路,为区域纺织业实现绿色转型净化了市场,也奠定了基础。

从服饰面料到新材料场景拓展成为破局点

市场永远在变,纺织业不得不变。

借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亮相世界,又与波司登、特步、安踏、海澜之家、优衣库、ZARA、H&M等国内外品牌保持多年稳定合作,嘉兴市昶兴喷织有限公司近年来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石墨烯功能面料,分享着蓬勃升温的运动服装市场红利。

与昶兴喷织“由大而强”的发展之路不同,嘉兴市大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鉴钊从一名纺织车间工人起步干到车间主任、厂长,最后自己创办企业。他的目标一直很“专”,那就是做高端服装纺织面料——醋酸纤维,迄今企业年产值破亿元。去年,企业投资1.01亿元自建厂房,面积是现在租用厂房的2.5倍,产值也有望再上新台阶。肖鉴钊相信,虽然市场有波动,但高端市场更抗风险。

今年7月,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发布报告认为,石墨烯、气凝胶、抑菌、抗紫外线、菌草纤维等新功能纤维不断推广,促进了功能性面料的深度开发;而醋酸、铜氨丝、天丝等高端纤维供给质量提升,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面料的需求;不同种类、规格、性能的加弹丝、加捻丝、包覆丝等深加工纤维不断涌现,改善了面料的外观、手感和服用性能。这些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为行业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既创造了需求,也满足了需求。

细分领域,各自精彩。王江泾镇老纺织人沈柏根在传统服装面料行业奋斗了30多年后,如今在“第二战线”上重拾创业快感。2017年,他创办搏乐(嘉兴)非织造科技有限公司,杀入抑菌湿巾、洗脸巾等一次性用品行业。如今企业已完成一次增资扩产,年产值突破2.5亿元,正在谋划二次增资扩产。他说:“传统服装面料的竞争已经非常充分了,要做当然就做向上增长的行业。”

观察发现,织造之变折射的仍然是企业推动产业向创新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的简单逻辑,有着企业立足当下降本增效的现实考量和立足长远求生存求发展的布局谋划。

而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角度来看,从“一根丝”到“一匹布”,经过30多年发展,王江泾已经串联起了一个百亿级纺织产业集群。作为“中国织造名镇”,王江泾镇正在重塑纺织业影响力,当下正通过招引一批、扩产一批、技改一批的“三个一批”政策,推动纺织业转型提升。截至目前,全镇新增纺织业项目51个,总投资51.9亿元。其中技改项目46个,总投资32亿元,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36亿元;拿地扩产项目5个,总投资19.9亿元,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26.7亿元,有望帮助王江泾纺织业规上工业产值在未来再上一个百亿台阶。同时加快推动高端纺织和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联动培育,加快实现从传统工业大镇到现代化智造高地的转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可以看到,一方面,一部分王江泾镇纺织企业主动求变,从织造大前端“穿越”到终端,与家具、装修等产品跨界融合,力争搭建更强大的多元生态;另一方面,当下,大部分纺织企业仍然从事传统服饰家居面料生产,依托现代技术设备和传统市场优势,在赚规模化生产的钱,区域产业的整体创新动力不足。

反观与王江泾接壤的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在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强力带动下,该镇早已跻身纺织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为核心,聚焦功能纤维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盛泽实现了从传统纺织到功能新材料的重大转型,可谓王江泾纺织业创新发展的“他山之石”。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东风下,王江泾与盛泽两地纺织产业互相交叠,企业联动发展,通过区域间多维度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从国内常见到国外稀缺“走出去”成为新起点;

我省是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作为典型的外向型产业,纺织产业“走出去”已经深深融入产业发展血脉。观察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兴市场正在成为王江泾纺织业开启新“丝”路的新方向。

今年9月中旬,王江泾镇组织11家纺织企业赴俄罗斯开拓市场。不久前,部分企业刚刚从迪拜考察中东市场回国,嘉兴市周业纺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从2018年开始试水做外贸,企业通过自营出口已经将产品销售到孟加拉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并在越南自建海外仓。

在嘉兴市昶兴喷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林看来,中国是纺织大国,许多产品和技术虽然在国内常见,但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缺乏成熟的喷织工艺纺织厂以及成体系的纺织工业,“我们有空间、有机遇,也有能力推动产能向外消化。”

此次俄罗斯之行,王永林就看到了机会。俄罗斯服装产业长期依赖进口。去年,为提升本土服装市场份额,俄罗斯推出纺织企业补贴政策,以突破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低等瓶颈。王永林通过俄中商务园了解行业现状和相关政策,积极寻找合作机会。

地方政府也在千方百计助推纺织产业加快“丝路出海”。今年初以来,王江泾“丝路通”纺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毕。“我们希望通过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海外直销中心、搭建纺织产业跨境电商平台等多种方式,打响王江泾‘丝路通’这一区域产业品牌,推动产业出海。”王江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比喷气式纺纱等传统纺纱技术,涡流纺纱技术具备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等显著优势,因而成为王江泾镇推动传统纺织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消费端,从春夏的瑜伽服、防晒衣,到秋冬的“三防”冲锋衣、锁温轻薄羽绒服,是什么卖点触发了你换新衣服的欲望?

在供给端,从家居布艺到新能源汽车,从农用膜到新能源电池膜,化纤织造产品走出衣柜、走出住宅,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习惯做织布生意的纺织企业能否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连日来,记者深入走访被誉为“中国织造名镇”的秀洲区王江泾镇纺织企业,尽力探寻“一根丝”将如何应对市场需求收缩、行业结构性分化提速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压力下的突围之路。

从海藻纤维到涡流纺纱“绿色制造”成为新卖点

从纺织原料创新到纺织技术革新,纺织行业推进“绿色制造”方兴未艾,为不少行业从业者带来全新机遇。

10年前,作为明效丰汇重要股东之一,王爱林决心从化学纺纱行业中抽身出来,一门心思生产亚麻纱。他的理由是:“我坚信走天然环保和高端升级路线符合纺织业未来发展趋势。”

他看准了趋势,也踩准了节奏。

10年间,嘉兴市本色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年产亚麻纱1200至1500吨,产能规模跻身嘉兴前五,满产产值规模超亿元。就在公司成立10周年之际,新厂房也竣工在即,达产后,企业整体产能将扩大到1800吨。“这主要得益于越来越热的内需市场带动。”王爱林认为,伴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扩张,天然纤维材料纺织品消费升温的趋势还在继续走高。

纺织原料更绿色是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一股新潮。原液着色、再生纤维素纤维、以海藻纤维和玉米纤维为代表的生物质纤维等绿色原料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织造创新夯实了绿色基底。

今年7月,在王江泾镇举行的2025年长丝织造行业产品创新大会上,海藻纤维面料等新品吸引了同行的目光。海藻纤维由海藻多糖为原材料制备而成,不仅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还有阻燃、可降解、抗静电等特性,可以较好地满足功能纺织品的需求。

安正时尚集团供应链总监张冠峰在大会上表示,“可持续时尚”是时下潮流所向,包含环保染色、原料循环再生、生物基面料等概念在内,“产品有了这些方向和概念,也有利于我们在营销端形成卖点,市场接受度也比较高。”他观察认为,当前可降解面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除原材料“换绿”之外,应用更节能环保的纺织设备和纺织技术织一根“绿丝”也是一个重要维度。

进入10月,天之华集团投资12亿元在秀洲区王江泾镇建设的集团总部一期项目即将结顶。不久之后,这里将崛起一座涡流纺纱“黑灯工厂”,以巩固其在作为涡流纺纱领域的龙头地位。

相比喷气式纺纱等传统纺纱技术,涡流纺纱技术具备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等显著优势,因而成为王江泾镇推动传统纺织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有了先进技术和全球最先进的设备作为支撑,天之华仍然将目光落在产品端,研发推出免上浆系列纱线、环保色纺纱线系列等差异化、高端化纱线,以环保低碳绿色复合原料为基础,打造绿色低碳产品矩阵。作为天之华拳头产品之一的再生涤纶系列纱线获得欧盟生态纺织品认证,出口印度、巴西等多个国家。

“市场之手”和“市长之手”两端发力,纺织业数字化、绿色化“两化”改造势不可挡。在“亩均论英雄”的指挥棒下,纺织业走上经营主体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之路,为区域纺织业实现绿色转型净化了市场,也奠定了基础。

从服饰面料到新材料场景拓展成为破局点

市场永远在变,纺织业不得不变。

借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亮相世界,又与波司登、特步、安踏、海澜之家、优衣库、ZARA、H&M等国内外品牌保持多年稳定合作,嘉兴市昶兴喷织有限公司近年来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石墨烯功能面料,分享着蓬勃升温的运动服装市场红利。

与昶兴喷织“由大而强”的发展之路不同,嘉兴市大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鉴钊从一名纺织车间工人起步干到车间主任、厂长,最后自己创办企业。他的目标一直很“专”,那就是做高端服装纺织面料——醋酸纤维,迄今企业年产值破亿元。去年,企业投资1.01亿元自建厂房,面积是现在租用厂房的2.5倍,产值也有望再上新台阶。肖鉴钊相信,虽然市场有波动,但高端市场更抗风险。

今年7月,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发布报告认为,石墨烯、气凝胶、抑菌、抗紫外线、菌草纤维等新功能纤维不断推广,促进了功能性面料的深度开发;而醋酸、铜氨丝、天丝等高端纤维供给质量提升,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面料的需求;不同种类、规格、性能的加弹丝、加捻丝、包覆丝等深加工纤维不断涌现,改善了面料的外观、手感和服用性能。这些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为行业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既创造了需求,也满足了需求。

细分领域,各自精彩。王江泾镇老纺织人沈柏根在传统服装面料行业奋斗了30多年后,如今在“第二战线”上重拾创业快感。2017年,他创办搏乐(嘉兴)非织造科技有限公司,杀入抑菌湿巾、洗脸巾等一次性用品行业。如今企业已完成一次增资扩产,年产值突破2.5亿元,正在谋划二次增资扩产。他说:“传统服装面料的竞争已经非常充分了,要做当然就做向上增长的行业。”

观察发现,织造之变折射的仍然是企业推动产业向创新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的简单逻辑,有着企业立足当下降本增效的现实考量和立足长远求生存求发展的布局谋划。

而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角度来看,从“一根丝”到“一匹布”,经过30多年发展,王江泾已经串联起了一个百亿级纺织产业集群。作为“中国织造名镇”,王江泾镇正在重塑纺织业影响力,当下正通过招引一批、扩产一批、技改一批的“三个一批”政策,推动纺织业转型提升。截至目前,全镇新增纺织业项目51个,总投资51.9亿元。其中技改项目46个,总投资32亿元,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36亿元;拿地扩产项目5个,总投资19.9亿元,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26.7亿元,有望帮助王江泾纺织业规上工业产值在未来再上一个百亿台阶。同时加快推动高端纺织和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联动培育,加快实现从传统工业大镇到现代化智造高地的转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可以看到,一方面,一部分王江泾镇纺织企业主动求变,从织造大前端“穿越”到终端,与家具、装修等产品跨界融合,力争搭建更强大的多元生态;另一方面,当下,大部分纺织企业仍然从事传统服饰家居面料生产,依托现代技术设备和传统市场优势,在赚规模化生产的钱,区域产业的整体创新动力不足。

反观与王江泾接壤的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在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强力带动下,该镇早已跻身纺织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为核心,聚焦功能纤维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盛泽实现了从传统纺织到功能新材料的重大转型,可谓王江泾纺织业创新发展的“他山之石”。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东风下,王江泾与盛泽两地纺织产业互相交叠,企业联动发展,通过区域间多维度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从国内常见到国外稀缺“走出去”成为新起点;

我省是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作为典型的外向型产业,纺织产业“走出去”已经深深融入产业发展血脉。观察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兴市场正在成为王江泾纺织业开启新“丝”路的新方向。

今年9月中旬,王江泾镇组织11家纺织企业赴俄罗斯开拓市场。不久前,部分企业刚刚从迪拜考察中东市场回国,嘉兴市周业纺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从2018年开始试水做外贸,企业通过自营出口已经将产品销售到孟加拉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并在越南自建海外仓。

在嘉兴市昶兴喷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林看来,中国是纺织大国,许多产品和技术虽然在国内常见,但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缺乏成熟的喷织工艺纺织厂以及成体系的纺织工业,“我们有空间、有机遇,也有能力推动产能向外消化。”

此次俄罗斯之行,王永林就看到了机会。俄罗斯服装产业长期依赖进口。去年,为提升本土服装市场份额,俄罗斯推出纺织企业补贴政策,以突破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低等瓶颈。王永林通过俄中商务园了解行业现状和相关政策,积极寻找合作机会。

地方政府也在千方百计助推纺织产业加快“丝路出海”。今年初以来,王江泾“丝路通”纺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毕。“我们希望通过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海外直销中心、搭建纺织产业跨境电商平台等多种方式,打响王江泾‘丝路通’这一区域产业品牌,推动产业出海。”王江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