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纯,变高级了?」
近日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火了起来。
起因是有消费者发现,一直以小城市和小县城步行街为主阵地的平价服装品牌YISHION以纯,突然以「黑标店」的形式,开进了成都、长沙和珠海等地的高端购物中心,简约高级的产品与门店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10 月 1 日,成都最热闹的春熙路上更是「长」出了一栋五层楼高的以纯旗舰店。占地面积超 4000 平方米的美学空间内,涵盖以纯男女装和童装全系列产品,并按照黑标、休闲、新经典以及奥特莱斯分成了不同专区。
开业前夕,以纯特别官宣明星李沁为品牌大使,并在多个一线城市地标投放大屏广告,邀请粉丝和消费者打卡分享,与过往的低调姿态行程鲜明反差。人们不禁感慨,「以纯怎么突然和印象中不一样了?」
经品牌星球时尚调查发现,以纯这次品牌升级并非空穴来风,早在 2023 年就埋下了伏笔:
2023 年 5 月,以纯在朗石战略咨询公司的指导下,启动「更适穿的中国快时尚」战略,引领品牌升级回归主流。
2024 年初,以纯在产品、商品、门店、零售、运营、供应链环节展开系统化升级专项,打造黑标新业态,从「传统休闲」走向「适穿时尚」。
2024 年 8 月,以纯首家黑标店落地成都金牛凯德,首月营业额即达 130 万元,同比增长 178%,创历史新高,客单件单价均大幅提升,当月即成为商场同楼层品牌销售第一。
2025 年,以纯黑标店在国内全面推广,于 1 月登陆珠海斗门万达、长沙松雅湖吾悦和福建宁德万达,三店同开,5 月又同步在惠州、深圳、南宁、哈尔滨和保定等地开了九家新店。
一套组合拳下,是以纯想要重返服装品牌一线战场的野心。从三四线步行街头到一线商场,这个国民服饰品牌的翻身仗,远比想象中要精彩。
质变,从「批发大王」到「中国休闲服第一品牌」
如果在十年前提起以纯,很多人的印象是「小镇青年的衣柜」、「县城商业街的霸主」。它质量扎实、价格亲民,但与「时尚」、「潮流」似乎总隔着一层距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与森马、美特斯邦威和太平鸟同期出现的国民品牌,在近年的市场沉浮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韧性路径——没有大张旗鼓地营销,却悄然完成了品牌内核的刷新;虽未上市,但在全球已成规模,年销售额连续 14 年超百亿。
如此逆袭的背后,是一场贯穿品牌发展史、静水流深式的战略进化,以及对市场需求转向的精准判断。
作为一家拥有近 30 年历史的服装品牌,以纯前身是国内重要服装制造基地东莞虎门众多服装厂中的一员,彼时生意最火时「每天最多能批发出 7 万件服装」,创始人郭东林曾如此回忆道。
然而随着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郭东林很快意识到以批发为主的经营模式不是长久之计。在和团队一起对市场进行深入走访后,佐丹奴、班尼路和真维斯以及森马、美特斯邦威等日渐兴起的休闲服装品牌引起了他的注意。
于是在世纪交接的关键节点,郭东林果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毅然放弃如日中天的批发生意,全面转向品牌特许专卖模式。
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豪赌,意味着要主动砍掉最直接、最快速的现金流,去投入一场结果未知的品牌长跑。
2000 年 8 月,郭东林正式注册成立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原东莞市东越服装有限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品牌「YISHION以纯」。
该名字源于年轻一族追求个性真实和时尚的心境,英文名则是「以」的拼音和「FASHION(时尚)」一词的有机组合。
产品端,以纯主打平价优质的时尚服饰,一边通过自有工厂和产品质检中心来确保生产效率和品质,一边聘有大量经验丰富、具有现代专业知识的设计师,推出多种款式与花样,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多样性需求。
渠道端,以纯选择直营和特许加盟模式进行扩张,发展初期旗下专卖店数量几乎以 30%的年复合增长率崛起。
为快速提升品牌认知,公司还在短时间内斥巨资对「以纯」品牌进行策划包装,从设计、风格到门店陈列,都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并于 2002 年签下陆毅、范冰冰等明星为代言人,两年后更换为更受年轻人喜爱的港星古天乐与张柏芝。
同一时期,美特斯邦威以 1000 万元一年的价格签下了华语歌坛新天王周杰伦,森马则找来谢霆锋站台。
事实证明,以纯从批发转向品牌专卖的决定是正确的。
当其他服装制造企业终于意识到品牌专卖和特约加盟模式的蓝海后,以纯凭借灵活的销售方式以及大众化的价格,成为了广大消费者的购物首选,坐实了「中国休闲服第一品牌」的称号。
以纯的门店招牌更是遍布国内一线以及二三线城市的街头,甚至扩张到了海外,并于 2006 年拿下德国世界杯休闲类服装生产销售的中国独家代理权。
以退为进,做行业的逆行者
以纯的第二次命运考验,出现在 2011 至 2013 年。
随着 Zara、HM、Gap 和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的涌入一线城市,中国年轻人的时尚审美不断提升,休闲服装不再流行,一度沦为「土」的标志。
另一边,更加干净舒适的购物中心取代步行街成为人们新的休闲场所,以淘宝为主阵地的电商服装品牌,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和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接连冲击下,国内服饰品牌开启了新一轮的转型。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个性化与国际化。
具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路径,一种是向「Zara 们」看齐,从产品到品牌营销和门店模式做出相应的升级,一种则是通过收购国际品牌来为自己赋能,以此开辟新的增长点。
面对行业风向的转变,以纯却有着自己一套打法。
品牌端,以纯顺势提出了「SHARE IN 时尚快分享」的口号,把「时尚」和「快」作为品牌产业模式的优势和重点发展方向。
时任营销负责人王琪解释道,以纯主要消费群体为职场新人和学生,这类消费群体喜欢娱乐、购物、社交和网络,喜欢分享,新口号正好呼应了这一特点,既体现了以纯的企业观念,也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
为能更好地将前沿的潮流时尚转化为真正适合中国年轻人的款式,以纯于 2012 年起陆续在英国、日本和香港等海内外及地区设立工作室,并聘请了多名国内外服装设计师担任产品设计顾问。
渠道端,以纯选择剑走偏锋,调头向二三线以及更下沉的县级市发力,用实惠好看的休闲服装,填补这些地区年轻人对时尚和性价比的双重需求「空白」。
比一线城市便宜的租金和相对小的竞争压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服饰,让以纯在下沉市场有了绝对优势和充分的生长空间。
当森马、美特斯邦威和太平鸟纷纷拥抱直营,开设各种超级大店的时候,以纯在各地人流量最高的步行街和商业街遍地开花,是许多小镇和城市青年的时尚之选。
针对如火如荼的线上市场,以纯则以退为进——短暂试水电商后,于 2013 年全面「下线」,退出天猫、京东以及独立商城等线上渠道,转而推出线上专供服饰品牌 A21,以极高的性价比和更年轻的营销方式,触达习惯网购的一代。
有业内人士分析道,如此切割既能维护以纯庞大经销商的权益,避免品牌线上与线下同类货品「打架」,也能通过 A21 开辟线上市场,把握新时代的机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A21 是「Always 21」的简称,作为带有传统基因的线上品牌,其自上线之日起就配备了与国际接轨的买手团队,以及成熟灵活的产品供应机制和严格的价格调整策略,几乎不参与平台活动。
A21 还特别注重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每个季度的服装都会提前制作样衣上传,也会用微博、微信和微淘等工具,让粉丝票选喜欢的款式,经过综合评分后再进行生产,以此有效提升产品的动销率。
得益于此,A21 在淘宝上线初期,销售额基本保持每个月 100%的增长率,不到半年便成为天猫新风尚排名第二的线上品牌,最新粉丝数为 720 万。
不难发现,以纯在这个阶段的「生存法则」是不急于跟随主流大势,而是依据自身优势,去找到真正契合品牌的主场。
毕竟,枪打出头鸟,被忽略的「蛋糕」却往往就是下一个风口。这种长期主义视角和基于经验沉淀的思考,让以纯接二连三地在时代浪潮中,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也塑造了坚韧、务实的基因。
重返一线,用多品牌与年轻化破局
如果说前两次逆袭,让以纯在竞争激烈的街头顺利活了下来,那么最近几年的静默布局,则让它修炼出了真正变成「国际时尚品牌」的底气。
进入 2020 年后,随着年轻人不断涌向大城市,下沉市场的消费力与时尚需求持续萎缩,以纯的大盘逐渐受到影响。而此时恰逢 Zara 等快时尚开启高端化转型,越卖越贵,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开始寻求平价的替代品。
嗅到这一机会的以纯,迎来第三次升级。
这时的以纯已颇具规模——旗下业务包括 YISHION以纯、YISHION Y:2、以纯童装和 TEEBOX 等品牌,涵盖男装、女装、童装及青少年服饰与配饰,每年 SKU 多达 10000 多款。
虽然没有打通线上渠道,但以纯在全国发展出了 6000 多家专卖店,销售网点不仅覆盖北国内 32 个省、市、自治区,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沙特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也设有门店,会员总数超 3000 万,年零售额逾 150 亿元。
显然,无论是品牌规模还是整体体量,以纯都不输中国市场上任何一个服饰品牌,这还是在没有进行过任何大型破圈营销的前提下达成的。
然而由于其过往的经验主要还是面向下沉市场,且普遍以加盟的形式扩张,「县城步行街品牌」的刻板认知成为了一种桎梏。
为打破僵局,近两年以纯一直围绕「更适穿的中国快时尚」的全新定位,对内进行精心打磨:
主品牌以纯在已有的基础上新增黑标系列,通过对高品质面料的执着追求与创新应用,研发经典廓形与匠心工艺,重新定义自然时尚的日常着装哲学。
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快反产品创新体系」,采用「70%基础款+ 30%潮流元素」的模块化开发模式,并定期举办时尚趋势发布会或时装秀,保持新鲜感。
针对更年轻的潮流人群,对旗下潮流品牌 TEEBOX 进行全面的迭代,以更具设计感和街头元素的产品和空间体验,直接对话 Z 世代。
作为配合,以纯还悄然进行了门店升级,并集中发力各城市的高端购物中心,开设黑标店。2024 年底,TEEBOX 华中首店在长沙万象城以全新的形象揭幕,产品定价范围随之上调。
在营销方面,以纯也采用了更与时俱进的方式与消费者互动,例如在新店开业期间邀请各大时尚博主担任一日店长,设置染漆扇、照片亭等趣味活动与装置,在社交平台上主动发起相关话题吸引更多关注。
针对抖音和小红书等主流社交媒体,以纯全面启用年轻时尚的面孔出镜,用创意十足的方式演绎各种品牌服饰,还联合穿搭博主与素人消费者产出 UGC 内容,部分在抖音单月播放量超 2 亿次。
遇到重大营销节点,以纯会发起线上话题,与线下事件联动,提升门店客流量。除此之外,以纯还推出了校园营销计划「青春合伙人」,覆盖 300 余所高校,渗透青少年心智,构建品牌的年轻社群。
这一番雕琢,让以纯在不稀释品牌原始势能的前提下,悄然完成了对年轻市场的「合围」。
会是下一个「国民 Zara」吗?
回顾以纯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它并非一个聚光灯下的品牌,却有着极其强大和稳定的内核:
渠道韧性:自有工厂、质检中心与早期建立的加盟网络,是稳固的基本盘;
伙伴韧性:不惜放弃电商红利,在低谷期与加盟商共度时艰,积累了深厚的信任资本;
产品韧性:通过多品牌矩阵,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触发新增长点。
隐藏其中的底层逻辑,是一种东方文化独有的「互利思维」——与西方文化的竞争思维相对,它强调集体和谐、人际关系以及长期合作以实现共同利益,而非零和博弈。
所以,以纯会是下一个「国民 Zara」吗?目前看来,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的以纯或许是众多选手中最具备实力的一个。
不少消费者看到以纯「黑标店」后,纷纷表示感到惊喜,对品牌刮目相看,直言购物中心又多了一个买得起的「时尚目的地」,更有网友主动要求,希望以纯能到他们所在的城市开设门店,关于以纯重开电商业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这源于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人群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变高,但依然想穿的时尚好看的需求。
需要警惕的是,面对流量红利的诱惑能否保持克制,将是以纯的一大挑战。
要知道在此之前已有多个前车之鉴,例如一度被称为「中国版 Zara」的拉夏贝尔,最终以关店 9000 家和退市收场,美特斯邦威也曾想对标 Zara,却在盲目追随中迷失自我,至今仍在摸索出路。
此外,快时尚的赛道仍然十分拥挤,消费者选择众多,忠诚度有待考量。
嗅到下行机会的美国快时尚 Forever 21 于近日发布全新战略,在中国市场焕新出发,将本土化策略置于战略核心,在产品、价格以及渠道、营销上建立全新本土化体系,致力于与中国消费者建立长期、互信的品牌连接。
「时代的眼泪」休闲服装品牌Esprit也将卷土重来,于 11 月强势回归,将延续品牌核心基因,焕新升级产品线,为追求时尚与舒适感的中国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与此同时,Zara 自身在持续迭代升级,用各种新颖的创意和联名,以及一城一店一网的「减法」守擂,从更高的维度,夯实品牌在中国年轻消费者心中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力。
而市场瞬息万变,机会从来都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比起「国民 Zara」,我们更期待看到的,是以纯继续在激烈竞争中,有力地走出自己的专属道路。
「以纯,变高级了?」
近日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火了起来。
起因是有消费者发现,一直以小城市和小县城步行街为主阵地的平价服装品牌YISHION以纯,突然以「黑标店」的形式,开进了成都、长沙和珠海等地的高端购物中心,简约高级的产品与门店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10 月 1 日,成都最热闹的春熙路上更是「长」出了一栋五层楼高的以纯旗舰店。占地面积超 4000 平方米的美学空间内,涵盖以纯男女装和童装全系列产品,并按照黑标、休闲、新经典以及奥特莱斯分成了不同专区。
开业前夕,以纯特别官宣明星李沁为品牌大使,并在多个一线城市地标投放大屏广告,邀请粉丝和消费者打卡分享,与过往的低调姿态行程鲜明反差。人们不禁感慨,「以纯怎么突然和印象中不一样了?」
经品牌星球时尚调查发现,以纯这次品牌升级并非空穴来风,早在 2023 年就埋下了伏笔:
2023 年 5 月,以纯在朗石战略咨询公司的指导下,启动「更适穿的中国快时尚」战略,引领品牌升级回归主流。
2024 年初,以纯在产品、商品、门店、零售、运营、供应链环节展开系统化升级专项,打造黑标新业态,从「传统休闲」走向「适穿时尚」。
2024 年 8 月,以纯首家黑标店落地成都金牛凯德,首月营业额即达 130 万元,同比增长 178%,创历史新高,客单件单价均大幅提升,当月即成为商场同楼层品牌销售第一。
2025 年,以纯黑标店在国内全面推广,于 1 月登陆珠海斗门万达、长沙松雅湖吾悦和福建宁德万达,三店同开,5 月又同步在惠州、深圳、南宁、哈尔滨和保定等地开了九家新店。
一套组合拳下,是以纯想要重返服装品牌一线战场的野心。从三四线步行街头到一线商场,这个国民服饰品牌的翻身仗,远比想象中要精彩。
质变,从「批发大王」到「中国休闲服第一品牌」
如果在十年前提起以纯,很多人的印象是「小镇青年的衣柜」、「县城商业街的霸主」。它质量扎实、价格亲民,但与「时尚」、「潮流」似乎总隔着一层距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与森马、美特斯邦威和太平鸟同期出现的国民品牌,在近年的市场沉浮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韧性路径——没有大张旗鼓地营销,却悄然完成了品牌内核的刷新;虽未上市,但在全球已成规模,年销售额连续 14 年超百亿。
如此逆袭的背后,是一场贯穿品牌发展史、静水流深式的战略进化,以及对市场需求转向的精准判断。
作为一家拥有近 30 年历史的服装品牌,以纯前身是国内重要服装制造基地东莞虎门众多服装厂中的一员,彼时生意最火时「每天最多能批发出 7 万件服装」,创始人郭东林曾如此回忆道。
然而随着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郭东林很快意识到以批发为主的经营模式不是长久之计。在和团队一起对市场进行深入走访后,佐丹奴、班尼路和真维斯以及森马、美特斯邦威等日渐兴起的休闲服装品牌引起了他的注意。
于是在世纪交接的关键节点,郭东林果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毅然放弃如日中天的批发生意,全面转向品牌特许专卖模式。
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豪赌,意味着要主动砍掉最直接、最快速的现金流,去投入一场结果未知的品牌长跑。
2000 年 8 月,郭东林正式注册成立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原东莞市东越服装有限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品牌「YISHION以纯」。
该名字源于年轻一族追求个性真实和时尚的心境,英文名则是「以」的拼音和「FASHION(时尚)」一词的有机组合。
产品端,以纯主打平价优质的时尚服饰,一边通过自有工厂和产品质检中心来确保生产效率和品质,一边聘有大量经验丰富、具有现代专业知识的设计师,推出多种款式与花样,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多样性需求。
渠道端,以纯选择直营和特许加盟模式进行扩张,发展初期旗下专卖店数量几乎以 30%的年复合增长率崛起。
为快速提升品牌认知,公司还在短时间内斥巨资对「以纯」品牌进行策划包装,从设计、风格到门店陈列,都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并于 2002 年签下陆毅、范冰冰等明星为代言人,两年后更换为更受年轻人喜爱的港星古天乐与张柏芝。
同一时期,美特斯邦威以 1000 万元一年的价格签下了华语歌坛新天王周杰伦,森马则找来谢霆锋站台。
事实证明,以纯从批发转向品牌专卖的决定是正确的。
当其他服装制造企业终于意识到品牌专卖和特约加盟模式的蓝海后,以纯凭借灵活的销售方式以及大众化的价格,成为了广大消费者的购物首选,坐实了「中国休闲服第一品牌」的称号。
以纯的门店招牌更是遍布国内一线以及二三线城市的街头,甚至扩张到了海外,并于 2006 年拿下德国世界杯休闲类服装生产销售的中国独家代理权。
以退为进,做行业的逆行者
以纯的第二次命运考验,出现在 2011 至 2013 年。
随着 Zara、HM、Gap 和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的涌入一线城市,中国年轻人的时尚审美不断提升,休闲服装不再流行,一度沦为「土」的标志。
另一边,更加干净舒适的购物中心取代步行街成为人们新的休闲场所,以淘宝为主阵地的电商服装品牌,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和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接连冲击下,国内服饰品牌开启了新一轮的转型。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个性化与国际化。
具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路径,一种是向「Zara 们」看齐,从产品到品牌营销和门店模式做出相应的升级,一种则是通过收购国际品牌来为自己赋能,以此开辟新的增长点。
面对行业风向的转变,以纯却有着自己一套打法。
品牌端,以纯顺势提出了「SHARE IN 时尚快分享」的口号,把「时尚」和「快」作为品牌产业模式的优势和重点发展方向。
时任营销负责人王琪解释道,以纯主要消费群体为职场新人和学生,这类消费群体喜欢娱乐、购物、社交和网络,喜欢分享,新口号正好呼应了这一特点,既体现了以纯的企业观念,也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
为能更好地将前沿的潮流时尚转化为真正适合中国年轻人的款式,以纯于 2012 年起陆续在英国、日本和香港等海内外及地区设立工作室,并聘请了多名国内外服装设计师担任产品设计顾问。
渠道端,以纯选择剑走偏锋,调头向二三线以及更下沉的县级市发力,用实惠好看的休闲服装,填补这些地区年轻人对时尚和性价比的双重需求「空白」。
比一线城市便宜的租金和相对小的竞争压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服饰,让以纯在下沉市场有了绝对优势和充分的生长空间。
当森马、美特斯邦威和太平鸟纷纷拥抱直营,开设各种超级大店的时候,以纯在各地人流量最高的步行街和商业街遍地开花,是许多小镇和城市青年的时尚之选。
针对如火如荼的线上市场,以纯则以退为进——短暂试水电商后,于 2013 年全面「下线」,退出天猫、京东以及独立商城等线上渠道,转而推出线上专供服饰品牌 A21,以极高的性价比和更年轻的营销方式,触达习惯网购的一代。
有业内人士分析道,如此切割既能维护以纯庞大经销商的权益,避免品牌线上与线下同类货品「打架」,也能通过 A21 开辟线上市场,把握新时代的机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A21 是「Always 21」的简称,作为带有传统基因的线上品牌,其自上线之日起就配备了与国际接轨的买手团队,以及成熟灵活的产品供应机制和严格的价格调整策略,几乎不参与平台活动。
A21 还特别注重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每个季度的服装都会提前制作样衣上传,也会用微博、微信和微淘等工具,让粉丝票选喜欢的款式,经过综合评分后再进行生产,以此有效提升产品的动销率。
得益于此,A21 在淘宝上线初期,销售额基本保持每个月 100%的增长率,不到半年便成为天猫新风尚排名第二的线上品牌,最新粉丝数为 720 万。
不难发现,以纯在这个阶段的「生存法则」是不急于跟随主流大势,而是依据自身优势,去找到真正契合品牌的主场。
毕竟,枪打出头鸟,被忽略的「蛋糕」却往往就是下一个风口。这种长期主义视角和基于经验沉淀的思考,让以纯接二连三地在时代浪潮中,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也塑造了坚韧、务实的基因。
重返一线,用多品牌与年轻化破局
如果说前两次逆袭,让以纯在竞争激烈的街头顺利活了下来,那么最近几年的静默布局,则让它修炼出了真正变成「国际时尚品牌」的底气。
进入 2020 年后,随着年轻人不断涌向大城市,下沉市场的消费力与时尚需求持续萎缩,以纯的大盘逐渐受到影响。而此时恰逢 Zara 等快时尚开启高端化转型,越卖越贵,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开始寻求平价的替代品。
嗅到这一机会的以纯,迎来第三次升级。
这时的以纯已颇具规模——旗下业务包括 YISHION以纯、YISHION Y:2、以纯童装和 TEEBOX 等品牌,涵盖男装、女装、童装及青少年服饰与配饰,每年 SKU 多达 10000 多款。
虽然没有打通线上渠道,但以纯在全国发展出了 6000 多家专卖店,销售网点不仅覆盖北国内 32 个省、市、自治区,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沙特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也设有门店,会员总数超 3000 万,年零售额逾 150 亿元。
显然,无论是品牌规模还是整体体量,以纯都不输中国市场上任何一个服饰品牌,这还是在没有进行过任何大型破圈营销的前提下达成的。
然而由于其过往的经验主要还是面向下沉市场,且普遍以加盟的形式扩张,「县城步行街品牌」的刻板认知成为了一种桎梏。
为打破僵局,近两年以纯一直围绕「更适穿的中国快时尚」的全新定位,对内进行精心打磨:
主品牌以纯在已有的基础上新增黑标系列,通过对高品质面料的执着追求与创新应用,研发经典廓形与匠心工艺,重新定义自然时尚的日常着装哲学。
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快反产品创新体系」,采用「70%基础款+ 30%潮流元素」的模块化开发模式,并定期举办时尚趋势发布会或时装秀,保持新鲜感。
针对更年轻的潮流人群,对旗下潮流品牌 TEEBOX 进行全面的迭代,以更具设计感和街头元素的产品和空间体验,直接对话 Z 世代。
作为配合,以纯还悄然进行了门店升级,并集中发力各城市的高端购物中心,开设黑标店。2024 年底,TEEBOX 华中首店在长沙万象城以全新的形象揭幕,产品定价范围随之上调。
在营销方面,以纯也采用了更与时俱进的方式与消费者互动,例如在新店开业期间邀请各大时尚博主担任一日店长,设置染漆扇、照片亭等趣味活动与装置,在社交平台上主动发起相关话题吸引更多关注。
针对抖音和小红书等主流社交媒体,以纯全面启用年轻时尚的面孔出镜,用创意十足的方式演绎各种品牌服饰,还联合穿搭博主与素人消费者产出 UGC 内容,部分在抖音单月播放量超 2 亿次。
遇到重大营销节点,以纯会发起线上话题,与线下事件联动,提升门店客流量。除此之外,以纯还推出了校园营销计划「青春合伙人」,覆盖 300 余所高校,渗透青少年心智,构建品牌的年轻社群。
这一番雕琢,让以纯在不稀释品牌原始势能的前提下,悄然完成了对年轻市场的「合围」。
会是下一个「国民 Zara」吗?
回顾以纯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它并非一个聚光灯下的品牌,却有着极其强大和稳定的内核:
渠道韧性:自有工厂、质检中心与早期建立的加盟网络,是稳固的基本盘;
伙伴韧性:不惜放弃电商红利,在低谷期与加盟商共度时艰,积累了深厚的信任资本;
产品韧性:通过多品牌矩阵,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触发新增长点。
隐藏其中的底层逻辑,是一种东方文化独有的「互利思维」——与西方文化的竞争思维相对,它强调集体和谐、人际关系以及长期合作以实现共同利益,而非零和博弈。
所以,以纯会是下一个「国民 Zara」吗?目前看来,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的以纯或许是众多选手中最具备实力的一个。
不少消费者看到以纯「黑标店」后,纷纷表示感到惊喜,对品牌刮目相看,直言购物中心又多了一个买得起的「时尚目的地」,更有网友主动要求,希望以纯能到他们所在的城市开设门店,关于以纯重开电商业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这源于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人群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变高,但依然想穿的时尚好看的需求。
需要警惕的是,面对流量红利的诱惑能否保持克制,将是以纯的一大挑战。
要知道在此之前已有多个前车之鉴,例如一度被称为「中国版 Zara」的拉夏贝尔,最终以关店 9000 家和退市收场,美特斯邦威也曾想对标 Zara,却在盲目追随中迷失自我,至今仍在摸索出路。
此外,快时尚的赛道仍然十分拥挤,消费者选择众多,忠诚度有待考量。
嗅到下行机会的美国快时尚 Forever 21 于近日发布全新战略,在中国市场焕新出发,将本土化策略置于战略核心,在产品、价格以及渠道、营销上建立全新本土化体系,致力于与中国消费者建立长期、互信的品牌连接。
「时代的眼泪」休闲服装品牌Esprit也将卷土重来,于 11 月强势回归,将延续品牌核心基因,焕新升级产品线,为追求时尚与舒适感的中国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与此同时,Zara 自身在持续迭代升级,用各种新颖的创意和联名,以及一城一店一网的「减法」守擂,从更高的维度,夯实品牌在中国年轻消费者心中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力。
而市场瞬息万变,机会从来都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比起「国民 Zara」,我们更期待看到的,是以纯继续在激烈竞争中,有力地走出自己的专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