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9 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出口管制公告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湖面:自 11 月 8 日起,能量密度超 300Wh/kg 的高性能锂电池、叠片机等核心制造设备及关键材料将实施出口许可管理。
管制清单直指锂电池制造的核心环节:包括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的锂离子电池(含电芯和电池组)、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热压机、化成分容系统及分容柜等6类核心制造设备及相关技术。

图源:商务部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动汽车用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大多集中在250Wh/kg-290Wh/kg区间,而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低于210Wh/kg,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主流的锂电池产品出口,暂不需要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出口许可,仍可按照现有状态正常出口销售。
不过,作为现阶段国内电池企业主要攻克和着眼产业化的半固态、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300Wh/kg以上,未来这些产品出口,将需要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许可。
主要影响还是在核心设备及相关技术上。数据显示,我国锂电设备行业国产化率已突破 90%,关键工序装备国产化率超 80%,而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早已占据核心地位。
2024 年全球锂电池制造设备市场规模达 74.95 亿美元,亚太地区占比 73%,其中中国作为核心力量,贡献了绝大多数份额。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龙头企业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其中先导智能不仅拿下全球锂电设备市占率第一的宝座,更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三星 SDI 等国内外头部电池企业的 “标配供应商”,其累计获得的 3217 项国家授权专利,构筑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这种市场地位绝非偶然,而是十年间从技术跟跑到全面领跑的必然结果 —— 国内锂电设备市场规模从不足百亿元跃升至超 20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30%。
技术突破的深度与广度,更彰显了中国锂电设备的硬核底气。曾几何时,涂布机、卷绕机等核心设备长期被日本平野、韩国 PNT 等企业垄断,但如今中国企业已实现从 “进口替代” 到 “技术反超” 的跨越。
先导智能研发的干法涂布设备可支持 1000mm 幅宽高速生产,能耗降低 60%,固态电解质复合设备效率达到行业领先的 50m/min,这一技术参数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大族锂电的第五代 PACK 线实现 20+PPM 产能,单班月产能突破 300MWh,全流程自动化率最高可达 80%。
这些突破不仅体现在参数上,更重构了产业逻辑:中国企业不再是单纯交付机器,而是像先导智能那样,为客户提供包含 MES 系统的整线解决方案,用算法与数据赋予设备 “思考能力”,甚至与全球顶尖客户共定下一代电池生产标准。
这种 “设备 + 技术 + 标准” 的输出模式,让日韩企业的 “小而精” 优势相形见绌 —— 当中国企业已能交付智慧工厂时,传统设备商仍在比拼单机性能。
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势,更让中国锂电设备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全球锂电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环节的比拼,而是产业链整体实力的较量,而中国恰好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锂电产业生态:
从上游 96% 的人造石墨负极产能、85% 的正极材料产能,到中游覆盖前段、中段、后段的全系列设备供应,再到下游占全球七成的锂电池产能,形成了 “资源 - 材料 - 设备 - 回收” 的闭环体系。
这种生态协同让中国设备企业具备天然优势:设备研发可与材料配方、电池工艺深度联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图源:AI生成
出口管制引发的全球连锁反应,最终让世界幡然醒悟,原来中国锂电智能制造设备早已遥遥领先。
中国锂电设备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高端制造崛起的缩影。这次出口管制绝非 “封锁”,而是 “选择性开放” 的战略表达 —— 它标志着中国不再是被动接受全球秩序的 “世界工厂”,而是开始以产业链强者姿态定义游戏规则。
当芯片领域的 “卡脖子” 仍在警示我们核心技术自主的重要性时,锂电设备的突破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持续研发为核心,以全产业链协同为支撑,就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
这场出口限制犹如一次全球产业 “压力测试”,最终让世界清晰认知:中国锂电设备的强大,不仅在于市场份额的领先、技术参数的突破,更在于对产业链的深度掌控和对规则的制定能力。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已不再是单纯的参与者,而是领先的智能制造—— 这一点,在这次出口管制的镜像中,显得无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