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3000吨光伏项目!又一跨界企业紧急离场

智车科技

2周前

10月8日,*ST建艺(002789.SZ)一纸公告宣告了其跨界光伏梦想的终结。...然而,此次单晶硅项目的终止,似乎预示着公司的跨界步伐正在放缓。

10月8日,*ST建艺(002789.SZ)一纸公告宣告了其跨界光伏梦想的终结。公司决定正式终止年产3000吨单晶硅棒项目,这距离其高调进军光伏上游领域仅仅过去一年时间。

“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及各方战略调整”,*ST建艺在公告中如此解释项目终止原因。

据悉,负责实施该项目的参股公司广东建艺正耀新能源有限公司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始终未开展实质性经营。

项目终止:从雄心勃勃到悄然离场

这场始于2024年8月的跨界尝试,在经历短短一年后便画上了句号。

根据当时公告,*ST建艺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广东建艺平远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广东正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平远县绿洲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建艺正耀。

其中正耀新材料以设备出资6000万元持股60%,建艺平远以货币及厂房出资3000万元持股30%,平远绿洲投资以货币出资1000万元持股10%。

这一投资曾被定位为*ST建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公司曾在投资公告中表示,该项目将“促进公司新能源板块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助力公司从传统建筑装饰企业向多元发展的产业集团转型。

然而,美好的规划未能照进现实。

行业剧变:单晶硅赛道挤满玩家

*ST建艺所指的“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在光伏行业感受尤为明显。

过去两年,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光伏产业迎来投资热潮。不仅行业内企业大规模扩产,众多跨界者也纷纷涌入,导致单晶硅等上游环节产能快速扩张。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单晶硅片价格持续走低,较年初下降超过40%。产能过剩压力之下,即使是行业龙头企业也面临着盈利下滑的挑战。

某龙头企业负责人曾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行业供需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复存在。该公司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行业将经历一轮洗牌,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将逐步退出。

在这种背景下,*ST建艺作为行业新进入者,面临着技术积累不足、规模效应欠缺、成本控制难度大等先天劣势,项目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项目终止并未对*ST建艺造成实质性财务冲击。

公告显示,建艺正耀作为参股公司,不纳入*ST建艺合并报表范围。更关键的是,该公司自成立以来未开展实际经营,未配置人员,亦未产生任何债权债务及实质性运营成本。

这一特殊情况使得*ST建艺得以实现零成本撤退,避免了在光伏行业下行周期中陷入更深的投资泥潭。

业绩承压:中报利润下滑3486.81%

跨界尝试遇阻的同时,*ST建艺的主营业务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58亿元,同比下降28.37%;净亏损1.88亿元,同比下滑3486.81%。

从同业比较来看,*ST建艺在已披露半年报的建筑装饰企业中营收规模排名靠前,仅次于金螳螂、维业股份,显示出公司在行业中仍保持一定的规模优势。

然而,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出现下滑,导致盈利端表现持续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面临挑战的背景下,*ST建艺的融资渠道仍然保持通畅。半年报显示,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同期转正,这为后续经营提供了一定保障。

战略转向:从多元扩张到聚焦核心

公开资料显示,*ST建艺成立于1994年,于2016年登陆深交所。2021年12月,珠海市香洲区属国有企业正方集团正式入主成为公司实控人。

公司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在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领域具备较强实力。近年来,公司持续推进从单一装饰业务向多元化战略转型。

然而,此次单晶硅项目的终止,似乎预示着公司的跨界步伐正在放缓。据悉,公司未来或将更多资源聚焦于与大工程平台协同性更强的业务领域。

今年上半年,在控股股东支持下,*ST建艺已开启资产盘活工作,旨在优化资产结构并增厚利润,提升抗风险能力。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已签约未完工合同金额达22亿元,近期还获得了总价逾3.5亿元的订单,其中包含香港市场及新能源相关项目。

在光伏产业告别野蛮生长的今天,*ST建艺的急刹车并非个案。

据行业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至少三家上市公司宣布终止或暂缓光伏制造项目。在产业周期与市场规律面前,理性的战略收缩或许比盲目的跨界扩张更为可贵。

10月8日,*ST建艺(002789.SZ)一纸公告宣告了其跨界光伏梦想的终结。...然而,此次单晶硅项目的终止,似乎预示着公司的跨界步伐正在放缓。

10月8日,*ST建艺(002789.SZ)一纸公告宣告了其跨界光伏梦想的终结。公司决定正式终止年产3000吨单晶硅棒项目,这距离其高调进军光伏上游领域仅仅过去一年时间。

“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及各方战略调整”,*ST建艺在公告中如此解释项目终止原因。

据悉,负责实施该项目的参股公司广东建艺正耀新能源有限公司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始终未开展实质性经营。

项目终止:从雄心勃勃到悄然离场

这场始于2024年8月的跨界尝试,在经历短短一年后便画上了句号。

根据当时公告,*ST建艺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广东建艺平远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广东正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平远县绿洲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建艺正耀。

其中正耀新材料以设备出资6000万元持股60%,建艺平远以货币及厂房出资3000万元持股30%,平远绿洲投资以货币出资1000万元持股10%。

这一投资曾被定位为*ST建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公司曾在投资公告中表示,该项目将“促进公司新能源板块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助力公司从传统建筑装饰企业向多元发展的产业集团转型。

然而,美好的规划未能照进现实。

行业剧变:单晶硅赛道挤满玩家

*ST建艺所指的“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在光伏行业感受尤为明显。

过去两年,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光伏产业迎来投资热潮。不仅行业内企业大规模扩产,众多跨界者也纷纷涌入,导致单晶硅等上游环节产能快速扩张。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单晶硅片价格持续走低,较年初下降超过40%。产能过剩压力之下,即使是行业龙头企业也面临着盈利下滑的挑战。

某龙头企业负责人曾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行业供需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复存在。该公司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行业将经历一轮洗牌,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将逐步退出。

在这种背景下,*ST建艺作为行业新进入者,面临着技术积累不足、规模效应欠缺、成本控制难度大等先天劣势,项目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项目终止并未对*ST建艺造成实质性财务冲击。

公告显示,建艺正耀作为参股公司,不纳入*ST建艺合并报表范围。更关键的是,该公司自成立以来未开展实际经营,未配置人员,亦未产生任何债权债务及实质性运营成本。

这一特殊情况使得*ST建艺得以实现零成本撤退,避免了在光伏行业下行周期中陷入更深的投资泥潭。

业绩承压:中报利润下滑3486.81%

跨界尝试遇阻的同时,*ST建艺的主营业务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58亿元,同比下降28.37%;净亏损1.88亿元,同比下滑3486.81%。

从同业比较来看,*ST建艺在已披露半年报的建筑装饰企业中营收规模排名靠前,仅次于金螳螂、维业股份,显示出公司在行业中仍保持一定的规模优势。

然而,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出现下滑,导致盈利端表现持续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面临挑战的背景下,*ST建艺的融资渠道仍然保持通畅。半年报显示,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同期转正,这为后续经营提供了一定保障。

战略转向:从多元扩张到聚焦核心

公开资料显示,*ST建艺成立于1994年,于2016年登陆深交所。2021年12月,珠海市香洲区属国有企业正方集团正式入主成为公司实控人。

公司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在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领域具备较强实力。近年来,公司持续推进从单一装饰业务向多元化战略转型。

然而,此次单晶硅项目的终止,似乎预示着公司的跨界步伐正在放缓。据悉,公司未来或将更多资源聚焦于与大工程平台协同性更强的业务领域。

今年上半年,在控股股东支持下,*ST建艺已开启资产盘活工作,旨在优化资产结构并增厚利润,提升抗风险能力。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已签约未完工合同金额达22亿元,近期还获得了总价逾3.5亿元的订单,其中包含香港市场及新能源相关项目。

在光伏产业告别野蛮生长的今天,*ST建艺的急刹车并非个案。

据行业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至少三家上市公司宣布终止或暂缓光伏制造项目。在产业周期与市场规律面前,理性的战略收缩或许比盲目的跨界扩张更为可贵。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