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海通宏观:本次关税摩擦对市场的影响预计会相对可控

梁中华宏观研究

2小时前

近期美国特朗普政府又开始酝酿对一些国家挑起关税摩擦,也引起市场诸多的关注。国泰海通宏观认为对于外部环境变化不需要太悲观。就像在2024年年度展望报告当中提到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看起来是有力量的,但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

尽管外部环境有不确定性,但经历过今年4月份的对等关税“实验”以后,国泰海通宏观认为本次关税摩擦对于市场的影响可能会相对可控,而真正影响中国资产走势的不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是自身经济、政策的发展。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供给端竞争力越来越强,需求端得到政策进一步的提振,就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中国资产的投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不妨先回顾一下今年4月份美国发起的关税摩擦的影响。在4月初美国政府发起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税摩擦,全球风险资产普遍出现了大幅的下跌。但在一周之后,特朗普对于关税政策的强硬态度就已经出现了软化,全球风险资产的价格出现了普遍的大幅反弹,主要的资产价格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都回到了对等关税加征之前的水平。

为什么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态度会出现如此快速的软化?美国为什么很难长期坚持对其他经济体的高关税政策?归根到底,是因为美国很难长时间逆着经济规律做事情。短期来看,美国政府可以发起一些违背经济规律、市场原则的政策,但这样做也会给美国的经济、民生、金融市场带来诸多的问题,导致美国国内的压力明显增大。而当这种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政府的态度纠偏是必然的事情。

在过去几年,国泰海通宏观团队反复强调,中国供给端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国泰海通宏观做了大量的国别研究,对一系列新兴经济体(如越南、印尼、印度、巴西、甚至中东等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国泰海通宏观发现,较多新兴经济体在发展制造业方面都存在诸多掣肘,短期内很难快速替代中国的制造业。而制造业也不可能大量的回流美国,美国也很难承接。所以在2018年以后,美国对中国的直接贸易依赖下降,但仍然需要通过其他第三方国家与中国建立间接的贸易联系。

所以虽然关税政策短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中长期来看,沿着经济规律演绎又是相对确定的。如果美国执意违反经济规律,利用关税政策快速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而美国自己又不能大量生产制造业产品,其他经济体也很难快速替代中国的制造能力,那样美国国内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当美国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关税政策的纠偏将是大概率的。所以在4月份对等关税落地以后,美国的股票、债券、美元汇率都出现了快速的下跌,其实当时关税对美国经济、通胀的影响还没有明显出现,而金融市场的剧烈反应已经迫使美国政府纠偏了政策。

所以本次关税再起波澜,国泰海通宏观认为政策的纠偏其实只是时间问题,对市场的影响预计会相对可控。一方面,目前美国宣布的关税政策是在11月初执行,两国还有谈判的时间和空间,是否会落地新增关税还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即使新加关税落地,预计特朗普政府最终还是会纠偏政策,这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宏观视角看,本次关税冲击和4月那次相比,国泰海通宏观认为也需要考虑其他几方面因素。首先,市场是有“经验”和“记忆”的。4月份,全球是初次经历美国对主要经济体的对等关税,关税摩擦到底会持续多久,可能加码的幅度有多大,美国政府是否会纠偏、以及纠偏速度会多快,都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但经历了4月的关税摩擦“实验”后,市场是会有“经验”和“记忆”的,尤其是风险资产先经历大幅调整,之后又快速收复跌幅,甚至创出了新高。

其次,中国的应对经验更丰富。经过4月的关税实验以后,我国有望在应对方式和工具上更加精准有效。例如在4月初对等关税落地时,我国风险资产也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异常波动,之后在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风险资产普遍触底反弹。在企业层面上,出口型企业也逐渐找到了应对关税的办法。

此外,当前的宏观信心和预期会更强一些。4月时大家不仅担心外部风险的冲击,也对国内的经济需求端、供给端有一定的顾虑。但在过去几个月,我国供给端的优势没有被限制住,需求侧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信心和预期是比之前更强的。

所以总结来说,国泰海通宏观认为,外部因素的短期波动对国内的边际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而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国内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只要继续坚持做正确的事,就没什么好怕的。

风险提示:全球地缘风险;美国政策的不确定风险;监管政策变化风险。


近期美国特朗普政府又开始酝酿对一些国家挑起关税摩擦,也引起市场诸多的关注。国泰海通宏观认为对于外部环境变化不需要太悲观。就像在2024年年度展望报告当中提到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看起来是有力量的,但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

尽管外部环境有不确定性,但经历过今年4月份的对等关税“实验”以后,国泰海通宏观认为本次关税摩擦对于市场的影响可能会相对可控,而真正影响中国资产走势的不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是自身经济、政策的发展。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供给端竞争力越来越强,需求端得到政策进一步的提振,就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中国资产的投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不妨先回顾一下今年4月份美国发起的关税摩擦的影响。在4月初美国政府发起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税摩擦,全球风险资产普遍出现了大幅的下跌。但在一周之后,特朗普对于关税政策的强硬态度就已经出现了软化,全球风险资产的价格出现了普遍的大幅反弹,主要的资产价格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都回到了对等关税加征之前的水平。

为什么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态度会出现如此快速的软化?美国为什么很难长期坚持对其他经济体的高关税政策?归根到底,是因为美国很难长时间逆着经济规律做事情。短期来看,美国政府可以发起一些违背经济规律、市场原则的政策,但这样做也会给美国的经济、民生、金融市场带来诸多的问题,导致美国国内的压力明显增大。而当这种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政府的态度纠偏是必然的事情。

在过去几年,国泰海通宏观团队反复强调,中国供给端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国泰海通宏观做了大量的国别研究,对一系列新兴经济体(如越南、印尼、印度、巴西、甚至中东等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国泰海通宏观发现,较多新兴经济体在发展制造业方面都存在诸多掣肘,短期内很难快速替代中国的制造业。而制造业也不可能大量的回流美国,美国也很难承接。所以在2018年以后,美国对中国的直接贸易依赖下降,但仍然需要通过其他第三方国家与中国建立间接的贸易联系。

所以虽然关税政策短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中长期来看,沿着经济规律演绎又是相对确定的。如果美国执意违反经济规律,利用关税政策快速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而美国自己又不能大量生产制造业产品,其他经济体也很难快速替代中国的制造能力,那样美国国内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当美国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关税政策的纠偏将是大概率的。所以在4月份对等关税落地以后,美国的股票、债券、美元汇率都出现了快速的下跌,其实当时关税对美国经济、通胀的影响还没有明显出现,而金融市场的剧烈反应已经迫使美国政府纠偏了政策。

所以本次关税再起波澜,国泰海通宏观认为政策的纠偏其实只是时间问题,对市场的影响预计会相对可控。一方面,目前美国宣布的关税政策是在11月初执行,两国还有谈判的时间和空间,是否会落地新增关税还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即使新加关税落地,预计特朗普政府最终还是会纠偏政策,这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宏观视角看,本次关税冲击和4月那次相比,国泰海通宏观认为也需要考虑其他几方面因素。首先,市场是有“经验”和“记忆”的。4月份,全球是初次经历美国对主要经济体的对等关税,关税摩擦到底会持续多久,可能加码的幅度有多大,美国政府是否会纠偏、以及纠偏速度会多快,都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但经历了4月的关税摩擦“实验”后,市场是会有“经验”和“记忆”的,尤其是风险资产先经历大幅调整,之后又快速收复跌幅,甚至创出了新高。

其次,中国的应对经验更丰富。经过4月的关税实验以后,我国有望在应对方式和工具上更加精准有效。例如在4月初对等关税落地时,我国风险资产也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异常波动,之后在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风险资产普遍触底反弹。在企业层面上,出口型企业也逐渐找到了应对关税的办法。

此外,当前的宏观信心和预期会更强一些。4月时大家不仅担心外部风险的冲击,也对国内的经济需求端、供给端有一定的顾虑。但在过去几个月,我国供给端的优势没有被限制住,需求侧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信心和预期是比之前更强的。

所以总结来说,国泰海通宏观认为,外部因素的短期波动对国内的边际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而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国内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只要继续坚持做正确的事,就没什么好怕的。

风险提示:全球地缘风险;美国政策的不确定风险;监管政策变化风险。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