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东方健康膳食:解锁中国人长寿的“食”秘宝典

医学论坛网

2周前

为何有些人坚持传统饮食却能远离高血压、糖尿病?为何东南沿海居民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顶刊的研究,揭开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EasternHealthyDietaryPattern,EHDP)的“长寿魔力”。

“十四五”收官当天,国新办宣布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比2020年整整多出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相当于全国“多活”了1500万年。这一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什么功不可没?医疗进步、医保、空气质量提升等等都是功臣,但对于大众来说,最接地气、最可复制的,莫过于饮食了。

图源:CMT

这可不是空口无凭的猜测,已有诸多科学研究证实,选择健康饮食,能显著提升成年人的身体与心肺健康水平。我们餐桌上的一蔬一饭,正是那把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长寿密钥”。从过去“吃不饱”导致的营养不良,到如今“吃不对”导致的肥胖、糖尿病数字骤升等等,餐桌的变迁正悄悄改写着生命轨迹。

为何有些人坚持传统饮食却能远离高血压、糖尿病?为何东南沿海居民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顶刊的研究,揭开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Eastern Healthy Dietary Pattern,EHDP)的“长寿魔力”。

实证东方饮食的健康力量

2025年9月,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项研究,为中国人的长寿密码增添了有力注脚。这项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依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这一宝贵数据库——该队列始于1989年,覆盖12省3市,每2-4年对同一批受访者进行追踪,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饮食健康数据库之一。研究团队纳入了1997至2015年间10,436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数据,数据收集极为严谨: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结合称重法,详细记录了800余种食物的摄入量与烹调方式,并同步收集死亡、社会人口学及生活方式等信息。

为了全面评估饮食质量,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了“饮食多样性评分(DDS)”和“中国健康饮食指数(CHEI)”双指标体系。DDS将食物分为9大类,根据每日摄入的种类计分,满分9分;CHEI则更为精细,包含17个组分,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等12项“鼓励食物”及红肉、盐等5项“限制食物”分别赋分,总分0-95。所有评分均随每次随访动态更新,并在统计分析中采用时间依赖Cox模型,精心校正了年龄、性别、BMI、吸烟、收入、能量摄入等多种混杂因素,确保了结果的稳健性。

研究最终揭示了“吃得对”的巨大健康收益:

多样性价值:每日摄入7类食物的人,其全因死亡风险比仅摄入4类食物者显著降低38%;平均每多吃3类天然食物,死亡风险下降27%。

图源:CMT

质量的力量:CHEI评分每提高10分,死亡风险降低18%;而CHEI最高分组的人群,其死亡风险比最低分组低了31%。

干预窗口:60岁以下人群和高收入群体从健康饮食中获益更为明显,这凸显了早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一项研究同样采用DDS发现,饮食种类更丰富的人,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更低。另一项聚焦中国老年人的研究,利用CHEI进行评估,结果明确显示,饮食质量最高的老年人,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这强有力地说明,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遵循EHDP的饮食原则,都能收获实实在在的长寿益处。那么这个神奇的长寿密码到底是什么?

筷子尖上的长寿秘密: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HDP根植于中医哲学,如“阴阳平衡”和“药食同源”,认为食物能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是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首次提出。它不是复古,也不是“地中海饮食”的汉化,而是扎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之中,以东南沿海一带(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的膳食习惯为蓝本提炼的“本土模板”——这里居民爱吃鱼虾、多吃蔬果、少盐少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岁。

图源:CMT

在此,有必要和国际上其他膳食模式对比,比如地中海饮食和得舒饮食(DASH Diet),地中海饮食以高橄榄油、高鱼类、高蔬果、适量葡萄酒为特点,广泛研究证实对心血管有益;得舒饮食主要用于降低血压,强调高钾、高钙、高镁、高膳食纤维、低钠,以大量乳制品、全谷物和坚果为基础。这些膳食模式虽已有明确证据显示有疾病预防、促进健康的功效,但从食材获取、饮食偏好、烹饪方式等存在明显不适合中国人的地方,比如我国居民普遍存在乳糖不耐受问题。

源于传统,优于传统。

HDP源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传统饮食习惯,以平衡、多样和季节性为原则,强调“食养合一”,在满足口味的同时,促进整体健康。

植物性食物为主: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占据膳食的主要部分。蔬菜和谷物常占每餐的70%以上,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和体重管理。

图源:CMT

适量动物蛋白:以鱼类、禽类和豆制品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有限。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豆制品如豆腐和豆浆提供优质植物蛋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健康油脂和调味品:常用植物油(如菜籽油、芝麻油)代替动物脂肪,并大量使用大蒜、姜、葱和香辛料,这些调味品不仅提升风味,还具有抗微生物和免疫调节功能。

低糖低盐:传统东方饮食较少依赖添加糖和精制盐,代之以天然甜味和发酵食品(如酱油和味噌),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

饮食多样性和季节性: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鼓励根据季节变化选择本地食材,确保营养全面且减少环境负担。

总之,EHDP=“江南沿海家常菜”+“现代营养量化”,既管得住慢病,又守得住中国胃。

如何践行东方健康饮食模式?

把“长寿饮食”端上自家餐桌

第一步:主食“换装”

明天煮饭时,把一半白米换成糙米、小米或燕麦。如果觉得口感不习惯,可以先从三分之一开始。记住:全谷物要占主食的一半江山。

第二步:蔬菜“彩虹”行动

确保餐盘里至少有3种颜色的蔬菜:绿色(青菜)、红色(番茄)、黑色(木耳)。一个实用小技巧:周末把蔬菜切好分装,工作日直接下锅,5分钟搞定一盘。

第三步:蛋白质“选秀”大赛

记住这个优先顺序:豆制品>鱼虾>禽肉>红肉。具体来说:每周吃2-3次鱼,清蒸是比较好的选择,把豆腐、豆干当成优选,红肉控制在每周1-2次。

图源:CMT

第四步:调味“瘦身”

把家里的盐勺换成小号的,多用醋、柠檬汁、香料来调味。一个小秘密:用香菇、海带熬汤代替味精,既鲜美又健康。

进阶技巧:

吃饭顺序很重要:先喝汤,再吃菜,最后主食配蛋白质;

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30下,给大脑一个"我饱了"的信号;

八成饱最理想:感觉不饿了就停筷,给胃留点空间。

避开4个“健康陷阱”:

陷阱1:果汁=水果?错!1杯橙汁需4个橙子,糖浓缩且缺纤维,易升血糖;

陷阱2:蛋白粉替代豆制品?蛋白粉只有蛋白,豆制品含大豆异黄酮,护血管更全面;

陷阱3:迷信“超级食物”?奇亚籽、羽衣甘蓝性价比低,国产亚麻籽、菠菜营养相当;

陷阱4:只吃水煮菜养生?会缺蛋白和必需脂肪酸,免疫力下降,均衡才对。

三餐模板:简单易操作

早餐(10分钟搞定):

基础款:杂粮粥1碗(燕麦+小米)+水煮蛋1个+凉拌菠菜(山茶油调味)+无糖豆浆200ml;

快捷款:全麦面包2片+低脂牛奶250ml+香蕉1根+核桃2颗;

避坑:不吃油条、油饼,保证“全谷+蛋白+蔬果”三类。

午餐(职场人适配):

餐盘法则:1/4糙米饭+1/4清蒸鱼/豆腐+1/2蒜蓉西兰花;

加餐:下午3点吃100克蓝莓或原味酸奶,别吃高糖糕点;

外出就餐:主动要求“少盐少油”,避开红烧、干锅菜。

晚餐(清淡养胃):

推荐:山药小米粥1碗+香干炒芹菜+菌菇汤;

注意:19点前吃完,睡前3小时不进食,不喝浓肉汤(高嘌呤)。

结语

寿命多出的1.07岁,不仅是医院走廊里抢救回来的,也是10万顿饭一口一口攒出来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不需要你背卡路里、算克数,只要记住:每餐多一种颜色,每周多一次鱼虾,每天少一勺盐——最重要的是,把这种饮食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短期任务。毕竟,我们要吃的不是几周,而是一辈子,不是吗?

参考文献

[1]Wang X, Xuan J, Chen H,et al. Eastern healthy dietary patterns in relation to all-cause mortality[J]. Eur J Nutr. 2025 Sep 29;64(7):286. DOI: 10.1007/s00394-025-03807-6.

[2]Mozaffari H, Imamura F, Murphy RA,et al, Conklin AI. Protein diversity, type 2 diabetes, and effect modifiers: a multi-country prospective study[J]. Int J Epidemiol. 2025 Apr 12;54(3):dyaf057. DOI: 10.1093/ije/dyaf057.

[3]东方健康膳食——适合国人遵循的健康饮食方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https://wszx.wsjkw.sh.gov.cn/wjw-front/interview/review?id=006612

[4]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Basnet TB. Association of healthy dietary patterns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the community. Eur J Prev Cardiol[J]. 2023 Oct 10;30(14):1448-1449. DOI: 10.1093/eurjpc/zwad157.

为何有些人坚持传统饮食却能远离高血压、糖尿病?为何东南沿海居民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顶刊的研究,揭开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EasternHealthyDietaryPattern,EHDP)的“长寿魔力”。

“十四五”收官当天,国新办宣布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比2020年整整多出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相当于全国“多活”了1500万年。这一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什么功不可没?医疗进步、医保、空气质量提升等等都是功臣,但对于大众来说,最接地气、最可复制的,莫过于饮食了。

图源:CMT

这可不是空口无凭的猜测,已有诸多科学研究证实,选择健康饮食,能显著提升成年人的身体与心肺健康水平。我们餐桌上的一蔬一饭,正是那把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长寿密钥”。从过去“吃不饱”导致的营养不良,到如今“吃不对”导致的肥胖、糖尿病数字骤升等等,餐桌的变迁正悄悄改写着生命轨迹。

为何有些人坚持传统饮食却能远离高血压、糖尿病?为何东南沿海居民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顶刊的研究,揭开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Eastern Healthy Dietary Pattern,EHDP)的“长寿魔力”。

实证东方饮食的健康力量

2025年9月,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项研究,为中国人的长寿密码增添了有力注脚。这项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依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这一宝贵数据库——该队列始于1989年,覆盖12省3市,每2-4年对同一批受访者进行追踪,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饮食健康数据库之一。研究团队纳入了1997至2015年间10,436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数据,数据收集极为严谨: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结合称重法,详细记录了800余种食物的摄入量与烹调方式,并同步收集死亡、社会人口学及生活方式等信息。

为了全面评估饮食质量,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了“饮食多样性评分(DDS)”和“中国健康饮食指数(CHEI)”双指标体系。DDS将食物分为9大类,根据每日摄入的种类计分,满分9分;CHEI则更为精细,包含17个组分,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等12项“鼓励食物”及红肉、盐等5项“限制食物”分别赋分,总分0-95。所有评分均随每次随访动态更新,并在统计分析中采用时间依赖Cox模型,精心校正了年龄、性别、BMI、吸烟、收入、能量摄入等多种混杂因素,确保了结果的稳健性。

研究最终揭示了“吃得对”的巨大健康收益:

多样性价值:每日摄入7类食物的人,其全因死亡风险比仅摄入4类食物者显著降低38%;平均每多吃3类天然食物,死亡风险下降27%。

图源:CMT

质量的力量:CHEI评分每提高10分,死亡风险降低18%;而CHEI最高分组的人群,其死亡风险比最低分组低了31%。

干预窗口:60岁以下人群和高收入群体从健康饮食中获益更为明显,这凸显了早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一项研究同样采用DDS发现,饮食种类更丰富的人,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更低。另一项聚焦中国老年人的研究,利用CHEI进行评估,结果明确显示,饮食质量最高的老年人,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这强有力地说明,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遵循EHDP的饮食原则,都能收获实实在在的长寿益处。那么这个神奇的长寿密码到底是什么?

筷子尖上的长寿秘密: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HDP根植于中医哲学,如“阴阳平衡”和“药食同源”,认为食物能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是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首次提出。它不是复古,也不是“地中海饮食”的汉化,而是扎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之中,以东南沿海一带(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的膳食习惯为蓝本提炼的“本土模板”——这里居民爱吃鱼虾、多吃蔬果、少盐少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岁。

图源:CMT

在此,有必要和国际上其他膳食模式对比,比如地中海饮食和得舒饮食(DASH Diet),地中海饮食以高橄榄油、高鱼类、高蔬果、适量葡萄酒为特点,广泛研究证实对心血管有益;得舒饮食主要用于降低血压,强调高钾、高钙、高镁、高膳食纤维、低钠,以大量乳制品、全谷物和坚果为基础。这些膳食模式虽已有明确证据显示有疾病预防、促进健康的功效,但从食材获取、饮食偏好、烹饪方式等存在明显不适合中国人的地方,比如我国居民普遍存在乳糖不耐受问题。

源于传统,优于传统。

HDP源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传统饮食习惯,以平衡、多样和季节性为原则,强调“食养合一”,在满足口味的同时,促进整体健康。

植物性食物为主: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占据膳食的主要部分。蔬菜和谷物常占每餐的70%以上,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和体重管理。

图源:CMT

适量动物蛋白:以鱼类、禽类和豆制品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有限。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豆制品如豆腐和豆浆提供优质植物蛋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健康油脂和调味品:常用植物油(如菜籽油、芝麻油)代替动物脂肪,并大量使用大蒜、姜、葱和香辛料,这些调味品不仅提升风味,还具有抗微生物和免疫调节功能。

低糖低盐:传统东方饮食较少依赖添加糖和精制盐,代之以天然甜味和发酵食品(如酱油和味噌),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

饮食多样性和季节性: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鼓励根据季节变化选择本地食材,确保营养全面且减少环境负担。

总之,EHDP=“江南沿海家常菜”+“现代营养量化”,既管得住慢病,又守得住中国胃。

如何践行东方健康饮食模式?

把“长寿饮食”端上自家餐桌

第一步:主食“换装”

明天煮饭时,把一半白米换成糙米、小米或燕麦。如果觉得口感不习惯,可以先从三分之一开始。记住:全谷物要占主食的一半江山。

第二步:蔬菜“彩虹”行动

确保餐盘里至少有3种颜色的蔬菜:绿色(青菜)、红色(番茄)、黑色(木耳)。一个实用小技巧:周末把蔬菜切好分装,工作日直接下锅,5分钟搞定一盘。

第三步:蛋白质“选秀”大赛

记住这个优先顺序:豆制品>鱼虾>禽肉>红肉。具体来说:每周吃2-3次鱼,清蒸是比较好的选择,把豆腐、豆干当成优选,红肉控制在每周1-2次。

图源:CMT

第四步:调味“瘦身”

把家里的盐勺换成小号的,多用醋、柠檬汁、香料来调味。一个小秘密:用香菇、海带熬汤代替味精,既鲜美又健康。

进阶技巧:

吃饭顺序很重要:先喝汤,再吃菜,最后主食配蛋白质;

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30下,给大脑一个"我饱了"的信号;

八成饱最理想:感觉不饿了就停筷,给胃留点空间。

避开4个“健康陷阱”:

陷阱1:果汁=水果?错!1杯橙汁需4个橙子,糖浓缩且缺纤维,易升血糖;

陷阱2:蛋白粉替代豆制品?蛋白粉只有蛋白,豆制品含大豆异黄酮,护血管更全面;

陷阱3:迷信“超级食物”?奇亚籽、羽衣甘蓝性价比低,国产亚麻籽、菠菜营养相当;

陷阱4:只吃水煮菜养生?会缺蛋白和必需脂肪酸,免疫力下降,均衡才对。

三餐模板:简单易操作

早餐(10分钟搞定):

基础款:杂粮粥1碗(燕麦+小米)+水煮蛋1个+凉拌菠菜(山茶油调味)+无糖豆浆200ml;

快捷款:全麦面包2片+低脂牛奶250ml+香蕉1根+核桃2颗;

避坑:不吃油条、油饼,保证“全谷+蛋白+蔬果”三类。

午餐(职场人适配):

餐盘法则:1/4糙米饭+1/4清蒸鱼/豆腐+1/2蒜蓉西兰花;

加餐:下午3点吃100克蓝莓或原味酸奶,别吃高糖糕点;

外出就餐:主动要求“少盐少油”,避开红烧、干锅菜。

晚餐(清淡养胃):

推荐:山药小米粥1碗+香干炒芹菜+菌菇汤;

注意:19点前吃完,睡前3小时不进食,不喝浓肉汤(高嘌呤)。

结语

寿命多出的1.07岁,不仅是医院走廊里抢救回来的,也是10万顿饭一口一口攒出来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不需要你背卡路里、算克数,只要记住:每餐多一种颜色,每周多一次鱼虾,每天少一勺盐——最重要的是,把这种饮食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短期任务。毕竟,我们要吃的不是几周,而是一辈子,不是吗?

参考文献

[1]Wang X, Xuan J, Chen H,et al. Eastern healthy dietary patterns in relation to all-cause mortality[J]. Eur J Nutr. 2025 Sep 29;64(7):286. DOI: 10.1007/s00394-025-03807-6.

[2]Mozaffari H, Imamura F, Murphy RA,et al, Conklin AI. Protein diversity, type 2 diabetes, and effect modifiers: a multi-country prospective study[J]. Int J Epidemiol. 2025 Apr 12;54(3):dyaf057. DOI: 10.1093/ije/dyaf057.

[3]东方健康膳食——适合国人遵循的健康饮食方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https://wszx.wsjkw.sh.gov.cn/wjw-front/interview/review?id=006612

[4]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Basnet TB. Association of healthy dietary patterns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the community. Eur J Prev Cardiol[J]. 2023 Oct 10;30(14):1448-1449. DOI: 10.1093/eurjpc/zwad157.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