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西越来越便宜了,你却仍旧不敢消费?

来源:理财周刊

1天前

作为消费者,不是不知道东西便宜了,而是不知道自己的钱包还能否继续鼓下去。...中国的富裕阶层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可是却往往叹息“没什么好东西消费”。...正是对收入预期产生了不稳定的感觉,所以消费者不敢消费了。

服装鞋帽、瓜果梨桃、车子、房子,很多东西越来越便宜了,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也接二连三地出台,可是为什么人们还是缺乏消费热情呢?

不敢消费的深层逻辑

2025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跌幅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除了1月为0.5%、6月为0.1%之外,其他几个月均没有取得正值;2月降至-0.7%,3月至7月稳定在-0.1%至0.1%区间,8月进一步降至-0.4%。

再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感受来看,的确东西便宜了:现在新车的功能越来越强、配置越来越高,可是价格降了一截;房地产价格“跌跌不休”,有些地方新房价格已经“腰斩”;图书、服装几乎全年打折,折扣力度也更大;就连前几年还很刚性的“国际高中”,为了招到学生也开始降低学费了。

简单来说,之所以商品价格下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商家、企业开始“卷价格”。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表面看来这当然很好。

然而,物价长期下降并非有利于经济发展。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产品价格的下降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导致企业不敢投资、不敢招人。同时,每一个消费者也都是打工人,企业的利润下降最终会影响到个人的收入。正是对收入预期产生了不稳定的感觉,所以消费者不敢消费了。而消费不景气,进一步拖累企业,进一步影响收入预期。于是,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作为消费者,不是不知道东西便宜了,而是不知道自己的钱包还能否继续鼓下去。

中国当前经济现状

中国面临的“消费”难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疫情期间,面对百年不遇的经济下滑,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均开启多轮“全民发钱”模式,以刺激消费。中国在当时未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疫情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迅速复苏,没有出现通缩。中国的情况是: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自2022年9月CPI同比增速就整体进入缓慢下滑通道,2023年7月CPI为年内首次为负值,8月由负转正为0.1%,但9月再次下跌至0%,10月、11月、12月则连续三个月为负数。加上2024年1月份数据,在5个月内CPI数据没有取得正增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已经是明显的“通缩”迹象,表明当前环境下,消费者的信心严重不足。然而,当时国家统计局、主流媒体、经济学家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不存在通缩的基础。

2024年9月6日,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前央行行长易纲公开表示:“中国仍在复苏,不过相对缓慢,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广泛的价格衡量指标已连续几季呈负值,未来几季应使GDP平减指数转正。”至此,中国的通缩问题才被予以重视。9月下旬,中国宏观政策转向,出台一系列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然而,复苏之路并不平坦。“GDP平减指数”是比CPI更全面、准确反映经济冷暖的指数。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的报告:截至2025年二季度,我国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9个季度持续为负,且二季度GDP平减指数较一季度进一步走负。从7、8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大概率继续为负值。

以上数据,说明中国当前通缩状况非常严重。在如此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目前出现了明显的观望情绪,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8月份二手房数据显示,二手房价格加速下跌。

提振消费“两手”都要硬

2024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4.5%,明显低于60%左右的历史平均值。这说明,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及资产价值缩水的双重影响下,消费者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更加谨慎,倾向于增加储蓄而非扩大消费。 

因此,要想打破目前的僵局,必须在消费供给端、收入端同时发力,“两手”都要硬。

首先,要持续加大优质服务性消费供给。

中国的富裕阶层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可是却往往叹息“没什么好东西消费”。事实确实如此,尤其在服务性消费领域,富裕阶层希望更好的优质医疗、更专业的金融服务、更便捷的养老设施……

此外,在商品性消费方面,也有潜力可挖。例如:中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西班牙生食火腿,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制作火腿的传统,为啥搞不出物美价廉的本土生食火腿?再例如:猕猴桃产自中国,可是和新西兰猕猴桃相比,国产猕猴桃品质相差甚远,2024年中国猕猴桃进口量超18万吨,货值超7亿美元。

当然,企业要想在消费领域提供优质供给,离不开投资,所以国家也需要在这些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追求卓越、推陈出新,而不是一味在“老地方”卷价格。

其次,要继续增收减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是提振消费的根本所在,在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生活成本方面,依然有潜力可挖。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就增收而言,短期内可将消费补贴由商品扩围至服务,长期需通过稳就业、稳资产、强社保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提供增量和预期安全垫。

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重大问题。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指出:“未来五年,推动内需增长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与政策设计真正顺应民心。”

他认为,“若能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就业预期,就能够有效增强居民的安全感,从而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对企业而言,投资决策同样受到损失厌恶的影响。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企业家更倾向于保持谨慎。然而,一旦政策方向清晰、市场预期稳定,企业便会更有信心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因此,提升政策确定性,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内需激励。”

作为消费者,不是不知道东西便宜了,而是不知道自己的钱包还能否继续鼓下去。...中国的富裕阶层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可是却往往叹息“没什么好东西消费”。...正是对收入预期产生了不稳定的感觉,所以消费者不敢消费了。

服装鞋帽、瓜果梨桃、车子、房子,很多东西越来越便宜了,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也接二连三地出台,可是为什么人们还是缺乏消费热情呢?

不敢消费的深层逻辑

2025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跌幅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除了1月为0.5%、6月为0.1%之外,其他几个月均没有取得正值;2月降至-0.7%,3月至7月稳定在-0.1%至0.1%区间,8月进一步降至-0.4%。

再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感受来看,的确东西便宜了:现在新车的功能越来越强、配置越来越高,可是价格降了一截;房地产价格“跌跌不休”,有些地方新房价格已经“腰斩”;图书、服装几乎全年打折,折扣力度也更大;就连前几年还很刚性的“国际高中”,为了招到学生也开始降低学费了。

简单来说,之所以商品价格下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商家、企业开始“卷价格”。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表面看来这当然很好。

然而,物价长期下降并非有利于经济发展。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产品价格的下降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导致企业不敢投资、不敢招人。同时,每一个消费者也都是打工人,企业的利润下降最终会影响到个人的收入。正是对收入预期产生了不稳定的感觉,所以消费者不敢消费了。而消费不景气,进一步拖累企业,进一步影响收入预期。于是,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作为消费者,不是不知道东西便宜了,而是不知道自己的钱包还能否继续鼓下去。

中国当前经济现状

中国面临的“消费”难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疫情期间,面对百年不遇的经济下滑,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均开启多轮“全民发钱”模式,以刺激消费。中国在当时未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疫情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迅速复苏,没有出现通缩。中国的情况是: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自2022年9月CPI同比增速就整体进入缓慢下滑通道,2023年7月CPI为年内首次为负值,8月由负转正为0.1%,但9月再次下跌至0%,10月、11月、12月则连续三个月为负数。加上2024年1月份数据,在5个月内CPI数据没有取得正增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已经是明显的“通缩”迹象,表明当前环境下,消费者的信心严重不足。然而,当时国家统计局、主流媒体、经济学家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不存在通缩的基础。

2024年9月6日,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前央行行长易纲公开表示:“中国仍在复苏,不过相对缓慢,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广泛的价格衡量指标已连续几季呈负值,未来几季应使GDP平减指数转正。”至此,中国的通缩问题才被予以重视。9月下旬,中国宏观政策转向,出台一系列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然而,复苏之路并不平坦。“GDP平减指数”是比CPI更全面、准确反映经济冷暖的指数。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的报告:截至2025年二季度,我国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9个季度持续为负,且二季度GDP平减指数较一季度进一步走负。从7、8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大概率继续为负值。

以上数据,说明中国当前通缩状况非常严重。在如此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目前出现了明显的观望情绪,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8月份二手房数据显示,二手房价格加速下跌。

提振消费“两手”都要硬

2024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4.5%,明显低于60%左右的历史平均值。这说明,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及资产价值缩水的双重影响下,消费者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更加谨慎,倾向于增加储蓄而非扩大消费。 

因此,要想打破目前的僵局,必须在消费供给端、收入端同时发力,“两手”都要硬。

首先,要持续加大优质服务性消费供给。

中国的富裕阶层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可是却往往叹息“没什么好东西消费”。事实确实如此,尤其在服务性消费领域,富裕阶层希望更好的优质医疗、更专业的金融服务、更便捷的养老设施……

此外,在商品性消费方面,也有潜力可挖。例如:中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西班牙生食火腿,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制作火腿的传统,为啥搞不出物美价廉的本土生食火腿?再例如:猕猴桃产自中国,可是和新西兰猕猴桃相比,国产猕猴桃品质相差甚远,2024年中国猕猴桃进口量超18万吨,货值超7亿美元。

当然,企业要想在消费领域提供优质供给,离不开投资,所以国家也需要在这些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追求卓越、推陈出新,而不是一味在“老地方”卷价格。

其次,要继续增收减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是提振消费的根本所在,在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生活成本方面,依然有潜力可挖。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就增收而言,短期内可将消费补贴由商品扩围至服务,长期需通过稳就业、稳资产、强社保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提供增量和预期安全垫。

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重大问题。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指出:“未来五年,推动内需增长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与政策设计真正顺应民心。”

他认为,“若能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就业预期,就能够有效增强居民的安全感,从而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对企业而言,投资决策同样受到损失厌恶的影响。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企业家更倾向于保持谨慎。然而,一旦政策方向清晰、市场预期稳定,企业便会更有信心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因此,提升政策确定性,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内需激励。”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