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0日,由EVTank、海融网(hirohida.com)、电池网(itdcw.com)、伊维经济研究院、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5年度电池新能源行业竞争力品牌榜单正式出炉”。该竞争力榜单于ABEC 2014论坛上首次发布,现已连续发布12届。
“不惟一规模、不惟一产能、不惟一体制”是该榜单多年来坚持的重要评价原则。通过产能情况、产销数据、客户结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综合口碑、公司信用、产品品质、技术实力、经营机制、媒体披露等多维度指标构建全面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结合专家评定等定性指标最终筛选出各细分领域产业链十强企业名单。
2025年度的榜单,研究工作组主要对2025年以来中国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新能源乘用车及充电桩运营服务企业等八个细分领域,以及钠电池及固态电池两条新兴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与评定,目的主要是从多维度客观评价产业链企业的中长期核心竞争实力,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挖掘真正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为地方政府、投资机构、产业链企业、学术机构等筛选合作对象提供参考。
2025年中国锂电池行业负极材料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
1.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1
企业简介:贝特瑞(920185)成立于2000年8月,是北交所上市企业。公司在负极材料领域的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材料及其他新型负极材料等,在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体系上也有前瞻性布局。目前,贝特瑞在中国拥有多家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以印尼、摩洛哥海外基地以及日、韩、欧分公司等海外布局为支撑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年产能57.5万吨。公司主要客户有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LGES、SK On、三星SDI等全球知名锂电池企业。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超过43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超过26万吨。
上榜理由:贝特瑞在负极材料领域优势显著,在天然石墨负极业务实现了从石墨矿开采到成品的全链条管控,出货量位居行业第一;人造石墨负极业务形成焦原料-石墨化-包覆碳化一体化布局。公司依托于产品创新能力,在国内最早实现硅基负极规模化量产,出货量保持行业领先,CVD硅碳产品获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认可,预计2025年量产出货,新开发的CVD硅碳用多孔碳正式进入中试阶段;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均实现批量出货;公司开发了行业内首款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布局的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也实现验证出货。随着公司在新型电池等新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放量,通过产品销售、参股、合资等方式与客户开展全面合作,协同客户构建核心竞争力,其行业龙头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2.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2
企业简介:杉杉科技是杉杉股份(600884)旗下的负极材料业务主体,成立于1999年,主要产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硬碳等。公司在负极领域形成内蒙古、四川、云南三个一体化基地,目前已投产产能约50万吨。公司布局负极材料国内总产能70万吨,海外基地芬兰10万吨负极产能项目已完成EIA环评公示,具备后续工程建设条件。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Ultiumcells、比亚迪、LGES、ATL、孚能科技、珠海冠宇、欣旺达、远景、SK On等国内外主流电池企业。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34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超20万吨。
上榜理由:杉杉科技自1999年开始产业化负极材料,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已有20多年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实践,是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的先行者和技术引领者。杉杉科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动力电池领域6C+产品已实现量产出货;储能领域超长寿命负极产品正在转量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规模放量;硅基材料已成功突破石墨大颗粒量产控制技术并打通球形硅碳原料多孔碳自主合成技术,布局宁波硅基负极产能基地并实现批量出货,持续获得国内外客户认可;其自主设计的千吨级硬碳产线建成投产,已实现在钠电、锂电(含半固态/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领域的批量应用,并成功导入头部客户。杉杉科技在快充、硅基负极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和产能布局成效显著,相关产品已批量供应头部客户,持续巩固技术领先优势。
3. 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3
企业简介:中科星城2017年被中科电气(300035)收购,此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以及硅碳、硅氧、软碳、硬碳等新型负极材料,规划有湖南长沙、贵州铜仁、贵州贵安(宁德时代合资)、云南曲靖(亿纬锂能合资)、甘肃兰州、四川眉山、四川雅安国内七大生产基地以及阿曼海外全球最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石墨负极有效产能29.9万吨,在建产能5.76万吨,另规划新增海外阿曼项目。公司客户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蜂巢能源、ATL、LGES、SK On、三星SDI等国内外知名的锂电池企业。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22.6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15.7万吨,同比增长70.5%。
上榜理由:中科星城专注锂电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二十余年,是最早布局动力锂电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客户渠道资源以及较强的研发实力和工程化应用能力。中科星城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更新,自研“快充负极包覆技术”应用于不同产品,超充石墨负极材料在多家客户实现批量应用并保持行业领先优势;积极布局硬碳、硅碳、磷碳等新型负极材料,硬碳负极产品实现量产,硅碳负极产品进入多家客户测评和平台开发阶段。在设备方面,中科星城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全自动智能型石墨化炉”具备电耗成本低、炉芯耗材费用少、自动化程度高、绿色环保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石墨化技术工艺和智能装备行业领先地位。
4. 石家庄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4
企业简介:尚太科技(001301)成立于2008年,公司以负极石墨化加工起家,2017年开始转型负极一体化研发、生产与销售,2018年实现批量供货。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极材料产能约25万吨,随着山西四期20万吨项目和马来西亚5万吨项目陆续投产,到2026年,公司总产能将超过50万吨。客户方面,公司已进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欣旺达、远景动力、瑞浦兰钧、派能科技等知名锂电厂商供应体系。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21.65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4.12万吨,同比增长68.5%。
上榜理由:尚太科技已开发并批量供应具备高倍率性能(≥4C)的快充产品,受市场需求的突破式发展,公司相关产品产销规模大幅提升。公司对固态电池以及其他前沿方向保持关注,已成立硅基负极材料专项业务主体,硅碳负极材料主要采用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已有三款成熟产品向部分客户开始测试和市场推进环节,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量产基地建设及更大规模生产设备引入,稳步推进市场与客户拓展。公司具备行业内较强的科研实力、规模化生产能力,拥有一定客户优势,将在现有差异化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技术和工艺优势。
5. 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5
企业简介:紫宸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璞泰来(603659)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产品有人造石墨负极、天然石墨负极和硅碳负极材料。公司目前拥有江西、溧阳、四川、内蒙古、安徽、吉林等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极材料总产能20万吨,石墨化加工产能15万吨及碳化加工配套产能15万吨。公司与宁德时代、比亚迪、ATL、三星SDI、LGES、中创新航、欣旺达、珠海冠宇、亿纬锂能等国内外锂电巨头深度合作。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13.2万吨;2025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7万吨。
上榜理由:依托母公司在碳素材料理论知识领域的丰富经验,紫宸科技持续位于全球中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企业的领先地位,产品凭借高容量、高压实密度、低膨胀、长循环、快充等特性占据全球中高端数码和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紫宸科技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并积极推进量产,快充负极新品已满足6C的性能要求,配合自产粘结剂的使用可满足8-10C快充性能要求,相关产品已通过多家客户产品技术认证,并已逐步开始批量出货;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可应用于高端消费领域和半固态/固态电池领域,已具备量产能力;CVD沉积硅碳负极产品实现小批量出货。在新材料方面,公司多孔碳材料、锂电硬碳、钠电硬碳和单壁碳管等已进入中试;并积极研究生物质石墨、高倍率型石墨、3D锂金属负极、干法电极新型石墨以及导电纳米管等新材料。紫宸科技凭借前瞻性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持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6.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6
企业简介:凯金新能源成立于2012年,主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固态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储能硬碳负极材料等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已先后在浙江湖州、青海西宁、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川乐山、贵州铜仁、江苏盐城及上海青浦等地设立多家子公司与生产基地,并已实施土耳其、斯洛伐克的海外工厂拓展,形成辐射全球的生产基地布局。截至目前,负极材料产能约36万吨,江苏凯金、乐山凯金、贵州凯金项目正在加速建设,预计2025年底公司产能将达到59万吨。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日本松下、LGES、SK On等国内外知名电池厂均为公司客户。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13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9.9万吨左右。
上榜理由:凯金新能源专注于人造石墨负极、硅基负极、储能硬碳负极材料等电池负极材料,在石墨负极领域出货量全球前五。凯金新能源负极技术覆盖石墨、硅基、硬碳三大体系,形成动力、消费类、储能电池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在新材料新技术领域,凯金新能源布局了普通硅氧、预锂硅氧、气相硅等硅基负极产品;其低成本钠电专用硬碳负极产品已实现量产;超360mAh/g高比能、超15,000次长循环、6C高功率石墨负极,获得下游客户广泛认可,产品当前供不应求。随着中东、欧美等地区全球布局完成,凯金新能源凭借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以及全球化的产能布局,其行业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7. 上海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7
企业简介:翔丰华(300890)成立于2009年,2020年9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用高端石墨类、硅碳类负极材料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素材料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拥有福建永安、四川遂宁两大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上半年,石墨负极材料产能9万吨,在建产能6万吨。公司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LGES、国轩高科、大众、极耀、楚能新能源等。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6.9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4.8万吨。
上榜理由:翔丰华坚持打造成为一流的以碳为基础元素、集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新型碳材料制造商。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公司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品线,坚持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并重的技术路线,并积极探索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硬碳负极、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领域,可适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已具备了产业化基本条件,硅碳负极处于小试阶段,硬碳负极已进入中试。同时,公司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拓PowerCo SE、SKOn等国际知名锂电池企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目前已通过PowerCo SE各项审核,产品小批量供货。未来,在自身产品技术优势的加持下,公司有望吸引一批新的国内外优质客户,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8. 河北坤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8
企业简介:坤天新能成立于2018年5月,前身为元氏县槐阳碳素/锂能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家石墨化代工企业转型为集负极前驱体粉碎、造粒、整形、纯化、成品等工序于一体的专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与生产企业。目前公司有河北、四川和云南三个基地,负极材料一体化自有产能已达到14万吨,云南二期项目8万吨产能正在建设中,到2025年总产能将达到22万吨。公司目前主要客户有亿纬锂能、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鹏辉能源、多氟多等。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8万吨左右;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6.5万吨。
上榜理由:坤天新能发展迅速,已成长为锂电负极材料独角兽企业,作为国内较早实现一体化基地模式的企业,已达成全工序自主掌控。公司2012年自主研发出箱式炉石墨化技术,极大地降低行业生产成本,2024年12月发布行业首创连续式石墨化工艺,进一步巩固行业生产工艺领先地位。坤天新能已完成在硅氧、硅碳、硬碳等新产品的布局,硅氧、硅碳产品已具备量产能力,硅碳已在河北基地实现量产,硬碳类产品已完成中试验证。在金融方面,坤天新能估值已经达到百亿元级别。未来,随着公司新产品逐步量产应用,IPO进程进一步推进,公司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9. 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9
企业简介:广东东岛成立于2011年,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碳负极、球形石墨等,公司目前天然石墨年产能约1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年产能约10万吨,规划在建广东雷州年产30万吨负极一体化项目,以及贵州义龙15万吨高端动力材料项目。公司主要客户包括韩国浦项、LGES、SDI、宁德时代、瑞浦兰钧、正力新能、比亚迪、天津力神、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多氟多等国内外客户。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14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4.9万吨。
上榜理由:广东东岛在天然石墨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行业首创渗透包覆技术,在材料改性以及循环寿命方面打破天然石墨性能瓶颈;自主研发连续式多级粉碎球化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梯度纯化技术与废液回收综合利用技术,在提高提纯效率的同时兼顾环保与成本优势。在人造石墨领域,公司采取“需求牵引+技术预研”双轮驱动的协同创新研发体系。公司积极在硅碳负极及其多孔碳载体等新型负极材料领域布局,已取得5项硅碳负极相关专利,硅碳负极试生产中,采用公司创新的气相沉积搭配二次碳包覆工艺技术,并积极开展多孔碳载体的研究。2025年6月新三板挂牌申请获受理,随着公司IPO成功推进以及新产品的量产应用,将对公司业务发展持续提供增长动力。
10. 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竞争力品牌:№10
企业简介:碳一新能成立于2022年,主营锂电池/钠电池负极材料业务,全域覆盖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系负极、锂碳及硬碳等全系负极业务。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极材料总产能突破30万吨,云南水富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年产3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一期)项目获批,计划2026年开始投产。公司海外基地韩国AONE的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工厂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投产,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为7.5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5.0万吨。
上榜理由:碳一新能虽成立时间不长,但已拥有多项颠覆性原创技术。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岳敏曾是贝特瑞的创始人之一,在业内具有丰富经验和资源。公司股东阵容强大,包括比亚迪、晨道资本、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红杉资本、深投控等知名产业链企业和资本,股东中包含行业顶尖的研发型专家——浙江大学杨德仁院士及杜宁教授。公司成立短时间内便形成多项创新技术,包括气相硅技术结合人造SEI膜方案,多孔碳基体设计、纳米硅气相沉积控制等技术,并与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强联合,建成了万吨级集成人造SEI膜的碳系、硅系负极产线,正批量中试,获得行业高度认可。碳一新能在行业经验和资源、资本支持、专家团队方面均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随着公司产能逐渐投产,未来出货量和行业地位将迅速增长。
【编者按】10月10日,由EVTank、海融网(hirohida.com)、电池网(itdcw.com)、伊维经济研究院、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5年度电池新能源行业竞争力品牌榜单正式出炉”。该竞争力榜单于ABEC 2014论坛上首次发布,现已连续发布12届。
“不惟一规模、不惟一产能、不惟一体制”是该榜单多年来坚持的重要评价原则。通过产能情况、产销数据、客户结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综合口碑、公司信用、产品品质、技术实力、经营机制、媒体披露等多维度指标构建全面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结合专家评定等定性指标最终筛选出各细分领域产业链十强企业名单。
2025年度的榜单,研究工作组主要对2025年以来中国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新能源乘用车及充电桩运营服务企业等八个细分领域,以及钠电池及固态电池两条新兴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与评定,目的主要是从多维度客观评价产业链企业的中长期核心竞争实力,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挖掘真正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为地方政府、投资机构、产业链企业、学术机构等筛选合作对象提供参考。
2025年中国锂电池行业负极材料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
1.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1
企业简介:贝特瑞(920185)成立于2000年8月,是北交所上市企业。公司在负极材料领域的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材料及其他新型负极材料等,在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体系上也有前瞻性布局。目前,贝特瑞在中国拥有多家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以印尼、摩洛哥海外基地以及日、韩、欧分公司等海外布局为支撑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年产能57.5万吨。公司主要客户有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LGES、SK On、三星SDI等全球知名锂电池企业。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超过43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超过26万吨。
上榜理由:贝特瑞在负极材料领域优势显著,在天然石墨负极业务实现了从石墨矿开采到成品的全链条管控,出货量位居行业第一;人造石墨负极业务形成焦原料-石墨化-包覆碳化一体化布局。公司依托于产品创新能力,在国内最早实现硅基负极规模化量产,出货量保持行业领先,CVD硅碳产品获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认可,预计2025年量产出货,新开发的CVD硅碳用多孔碳正式进入中试阶段;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均实现批量出货;公司开发了行业内首款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布局的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也实现验证出货。随着公司在新型电池等新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放量,通过产品销售、参股、合资等方式与客户开展全面合作,协同客户构建核心竞争力,其行业龙头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2.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2
企业简介:杉杉科技是杉杉股份(600884)旗下的负极材料业务主体,成立于1999年,主要产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硬碳等。公司在负极领域形成内蒙古、四川、云南三个一体化基地,目前已投产产能约50万吨。公司布局负极材料国内总产能70万吨,海外基地芬兰10万吨负极产能项目已完成EIA环评公示,具备后续工程建设条件。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Ultiumcells、比亚迪、LGES、ATL、孚能科技、珠海冠宇、欣旺达、远景、SK On等国内外主流电池企业。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34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超20万吨。
上榜理由:杉杉科技自1999年开始产业化负极材料,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已有20多年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实践,是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的先行者和技术引领者。杉杉科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动力电池领域6C+产品已实现量产出货;储能领域超长寿命负极产品正在转量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规模放量;硅基材料已成功突破石墨大颗粒量产控制技术并打通球形硅碳原料多孔碳自主合成技术,布局宁波硅基负极产能基地并实现批量出货,持续获得国内外客户认可;其自主设计的千吨级硬碳产线建成投产,已实现在钠电、锂电(含半固态/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领域的批量应用,并成功导入头部客户。杉杉科技在快充、硅基负极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和产能布局成效显著,相关产品已批量供应头部客户,持续巩固技术领先优势。
3. 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3
企业简介:中科星城2017年被中科电气(300035)收购,此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以及硅碳、硅氧、软碳、硬碳等新型负极材料,规划有湖南长沙、贵州铜仁、贵州贵安(宁德时代合资)、云南曲靖(亿纬锂能合资)、甘肃兰州、四川眉山、四川雅安国内七大生产基地以及阿曼海外全球最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石墨负极有效产能29.9万吨,在建产能5.76万吨,另规划新增海外阿曼项目。公司客户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蜂巢能源、ATL、LGES、SK On、三星SDI等国内外知名的锂电池企业。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22.6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15.7万吨,同比增长70.5%。
上榜理由:中科星城专注锂电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二十余年,是最早布局动力锂电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客户渠道资源以及较强的研发实力和工程化应用能力。中科星城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更新,自研“快充负极包覆技术”应用于不同产品,超充石墨负极材料在多家客户实现批量应用并保持行业领先优势;积极布局硬碳、硅碳、磷碳等新型负极材料,硬碳负极产品实现量产,硅碳负极产品进入多家客户测评和平台开发阶段。在设备方面,中科星城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全自动智能型石墨化炉”具备电耗成本低、炉芯耗材费用少、自动化程度高、绿色环保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石墨化技术工艺和智能装备行业领先地位。
4. 石家庄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4
企业简介:尚太科技(001301)成立于2008年,公司以负极石墨化加工起家,2017年开始转型负极一体化研发、生产与销售,2018年实现批量供货。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极材料产能约25万吨,随着山西四期20万吨项目和马来西亚5万吨项目陆续投产,到2026年,公司总产能将超过50万吨。客户方面,公司已进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欣旺达、远景动力、瑞浦兰钧、派能科技等知名锂电厂商供应体系。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21.65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4.12万吨,同比增长68.5%。
上榜理由:尚太科技已开发并批量供应具备高倍率性能(≥4C)的快充产品,受市场需求的突破式发展,公司相关产品产销规模大幅提升。公司对固态电池以及其他前沿方向保持关注,已成立硅基负极材料专项业务主体,硅碳负极材料主要采用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已有三款成熟产品向部分客户开始测试和市场推进环节,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量产基地建设及更大规模生产设备引入,稳步推进市场与客户拓展。公司具备行业内较强的科研实力、规模化生产能力,拥有一定客户优势,将在现有差异化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技术和工艺优势。
5. 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5
企业简介:紫宸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璞泰来(603659)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产品有人造石墨负极、天然石墨负极和硅碳负极材料。公司目前拥有江西、溧阳、四川、内蒙古、安徽、吉林等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极材料总产能20万吨,石墨化加工产能15万吨及碳化加工配套产能15万吨。公司与宁德时代、比亚迪、ATL、三星SDI、LGES、中创新航、欣旺达、珠海冠宇、亿纬锂能等国内外锂电巨头深度合作。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13.2万吨;2025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7万吨。
上榜理由:依托母公司在碳素材料理论知识领域的丰富经验,紫宸科技持续位于全球中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企业的领先地位,产品凭借高容量、高压实密度、低膨胀、长循环、快充等特性占据全球中高端数码和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紫宸科技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并积极推进量产,快充负极新品已满足6C的性能要求,配合自产粘结剂的使用可满足8-10C快充性能要求,相关产品已通过多家客户产品技术认证,并已逐步开始批量出货;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可应用于高端消费领域和半固态/固态电池领域,已具备量产能力;CVD沉积硅碳负极产品实现小批量出货。在新材料方面,公司多孔碳材料、锂电硬碳、钠电硬碳和单壁碳管等已进入中试;并积极研究生物质石墨、高倍率型石墨、3D锂金属负极、干法电极新型石墨以及导电纳米管等新材料。紫宸科技凭借前瞻性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持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6.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6
企业简介:凯金新能源成立于2012年,主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固态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储能硬碳负极材料等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已先后在浙江湖州、青海西宁、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川乐山、贵州铜仁、江苏盐城及上海青浦等地设立多家子公司与生产基地,并已实施土耳其、斯洛伐克的海外工厂拓展,形成辐射全球的生产基地布局。截至目前,负极材料产能约36万吨,江苏凯金、乐山凯金、贵州凯金项目正在加速建设,预计2025年底公司产能将达到59万吨。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日本松下、LGES、SK On等国内外知名电池厂均为公司客户。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13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9.9万吨左右。
上榜理由:凯金新能源专注于人造石墨负极、硅基负极、储能硬碳负极材料等电池负极材料,在石墨负极领域出货量全球前五。凯金新能源负极技术覆盖石墨、硅基、硬碳三大体系,形成动力、消费类、储能电池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在新材料新技术领域,凯金新能源布局了普通硅氧、预锂硅氧、气相硅等硅基负极产品;其低成本钠电专用硬碳负极产品已实现量产;超360mAh/g高比能、超15,000次长循环、6C高功率石墨负极,获得下游客户广泛认可,产品当前供不应求。随着中东、欧美等地区全球布局完成,凯金新能源凭借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以及全球化的产能布局,其行业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7. 上海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7
企业简介:翔丰华(300890)成立于2009年,2020年9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用高端石墨类、硅碳类负极材料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素材料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拥有福建永安、四川遂宁两大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上半年,石墨负极材料产能9万吨,在建产能6万吨。公司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LGES、国轩高科、大众、极耀、楚能新能源等。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6.9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4.8万吨。
上榜理由:翔丰华坚持打造成为一流的以碳为基础元素、集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新型碳材料制造商。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公司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品线,坚持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并重的技术路线,并积极探索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硬碳负极、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领域,可适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已具备了产业化基本条件,硅碳负极处于小试阶段,硬碳负极已进入中试。同时,公司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拓PowerCo SE、SKOn等国际知名锂电池企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目前已通过PowerCo SE各项审核,产品小批量供货。未来,在自身产品技术优势的加持下,公司有望吸引一批新的国内外优质客户,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8. 河北坤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8
企业简介:坤天新能成立于2018年5月,前身为元氏县槐阳碳素/锂能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家石墨化代工企业转型为集负极前驱体粉碎、造粒、整形、纯化、成品等工序于一体的专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与生产企业。目前公司有河北、四川和云南三个基地,负极材料一体化自有产能已达到14万吨,云南二期项目8万吨产能正在建设中,到2025年总产能将达到22万吨。公司目前主要客户有亿纬锂能、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鹏辉能源、多氟多等。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8万吨左右;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6.5万吨。
上榜理由:坤天新能发展迅速,已成长为锂电负极材料独角兽企业,作为国内较早实现一体化基地模式的企业,已达成全工序自主掌控。公司2012年自主研发出箱式炉石墨化技术,极大地降低行业生产成本,2024年12月发布行业首创连续式石墨化工艺,进一步巩固行业生产工艺领先地位。坤天新能已完成在硅氧、硅碳、硬碳等新产品的布局,硅氧、硅碳产品已具备量产能力,硅碳已在河北基地实现量产,硬碳类产品已完成中试验证。在金融方面,坤天新能估值已经达到百亿元级别。未来,随着公司新产品逐步量产应用,IPO进程进一步推进,公司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9. 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力品牌:№9
企业简介:广东东岛成立于2011年,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碳负极、球形石墨等,公司目前天然石墨年产能约1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年产能约10万吨,规划在建广东雷州年产30万吨负极一体化项目,以及贵州义龙15万吨高端动力材料项目。公司主要客户包括韩国浦项、LGES、SDI、宁德时代、瑞浦兰钧、正力新能、比亚迪、天津力神、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多氟多等国内外客户。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14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4.9万吨。
上榜理由:广东东岛在天然石墨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行业首创渗透包覆技术,在材料改性以及循环寿命方面打破天然石墨性能瓶颈;自主研发连续式多级粉碎球化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梯度纯化技术与废液回收综合利用技术,在提高提纯效率的同时兼顾环保与成本优势。在人造石墨领域,公司采取“需求牵引+技术预研”双轮驱动的协同创新研发体系。公司积极在硅碳负极及其多孔碳载体等新型负极材料领域布局,已取得5项硅碳负极相关专利,硅碳负极试生产中,采用公司创新的气相沉积搭配二次碳包覆工艺技术,并积极开展多孔碳载体的研究。2025年6月新三板挂牌申请获受理,随着公司IPO成功推进以及新产品的量产应用,将对公司业务发展持续提供增长动力。
10. 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竞争力品牌:№10
企业简介:碳一新能成立于2022年,主营锂电池/钠电池负极材料业务,全域覆盖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系负极、锂碳及硬碳等全系负极业务。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极材料总产能突破30万吨,云南水富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年产3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一期)项目获批,计划2026年开始投产。公司海外基地韩国AONE的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工厂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投产,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为7.5万吨;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5.0万吨。
上榜理由:碳一新能虽成立时间不长,但已拥有多项颠覆性原创技术。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岳敏曾是贝特瑞的创始人之一,在业内具有丰富经验和资源。公司股东阵容强大,包括比亚迪、晨道资本、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红杉资本、深投控等知名产业链企业和资本,股东中包含行业顶尖的研发型专家——浙江大学杨德仁院士及杜宁教授。公司成立短时间内便形成多项创新技术,包括气相硅技术结合人造SEI膜方案,多孔碳基体设计、纳米硅气相沉积控制等技术,并与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强联合,建成了万吨级集成人造SEI膜的碳系、硅系负极产线,正批量中试,获得行业高度认可。碳一新能在行业经验和资源、资本支持、专家团队方面均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随着公司产能逐渐投产,未来出货量和行业地位将迅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