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一辆没有方向盘、没有安全员的小马智行Robotaxi缓缓停靠在浦东金桥的指定站点,路过的出租车司机摇下车窗,盯着这个“铁盒子”看了足足半分钟。这个夏天,上海街头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交通革命:百度萝卜快跑在金桥穿梭,智己自动驾驶车在临港环湖行驶,大众交通与百度合作的无人车甚至开进了花木街道。随之而来的,是出租车司机群体的普遍焦虑:当小马智行宣布自动驾驶套件成本大降 70%,当上海计划 2027 年开放 5000 公里自动驾驶道路,这些钢铁 “司机” 是不是真要抢饭碗了?事实上,从运营数据、合作模式到行业前景来看,Robotaxi 的到来更像是一场 “加法革命”—— 它不是来替代人类的,而是要与传统出行行业共同重构智能出行的版图。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和大伙儿聊聊这个事!
一、成本降了但规模未起:当下的 Robotaxi 还在 “练手期”
很多人担心 Robotaxi 会快速取代出租车,核心依据是 “技术成熟 + 成本下降” 的双重冲击。
但现实数据却显示,目前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还远未达到 “规模化替代” 的阶段,仍处于技术验证与模式探索的 “练手期”。
成本下降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曾几何时,一套 L4 级自动驾驶套件的价格高达数十万元,激光雷达单台成本就突破 1 万美元,让 Robotaxi 成为 “烧钱的奢侈品”。
但如今,技术迭代彻底改写了成本曲线:
小马智行的三款量产车型实现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下降 70%,百度第六代 Robotaxi 的 BOM 成本已降至 20.46 万元,激光雷达单价更是跌入 200 美元区间。
成本的降低直接体现在定价上,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合作的 Robotaxi,起步价 3 公里 14 元,超程后每公里 2.7 元,与上海普通出租车完全持平;
实测 7.8 公里路程,百度萝卜快跑的费用约 28 元,和传统打车几乎没有差异。
但价格接轨不代表竞争力对等,运营规模的差距堪称 “天壤之别”。
目前百度智行在金桥仅运营 5 辆 “萝卜快跑”,智己在临港的车队规模也只有 10 辆,这些车辆每天跑 60 多公里,而一位成熟出租车司机日均里程能轻松突破 300 公里。
即便是上海全域,当前部署的 Robotaxi 总量也仅有数百辆,而整个上海的出租车和网约车总量超过 10 万辆。
对比更鲜明的是订单量:上海 Robotaxi 日均订单,每辆车身不过十余单,且超六成集中在 20-35 岁的年轻群体中,尚未渗透到主流出行场景。
规模上不去,根源在于政策与技术的双重约束。
智己 L4 项目总工透露,每辆 Robotaxi 都要经过多部门的 “层层考核”,实行 “一车一牌照” 制度,新增车辆需要漫长的审批周期。
小马智行在金桥的 5 辆车虽能实现 10 分钟左右的接单响应,但要扩展到花木以外的区域,必须先增加车辆规模才能保证运营效率。
业内共识是,至少需要 100 辆以上的车队规模,企业才有可能探索单车营收平衡,而目前上海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达到这一标准。
二、不是对手是队友:“技术 + 运营” 的结对子模式
如果说规模不足是 Robotaxi 的 “先天短板”,那么上海推行的 “技术企业 + 传统出租” 结对子模式,则彻底打破了 “零和博弈” 的想象,让无人驾驶与传统行业形成了互补共赢的生态。
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让技术公司专注算法,让出租企业发挥经验。
2025 年上海发放的示范运营牌照,明确要求自动驾驶企业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组建合作实体,于是出现了 “小马智行 + 锦江出租”“百度智行 + 大众交通”“智己 + 强生” 的三组核心搭档。
对技术公司而言,这解决了落地运营的 “最后一公里” 难题:
强生、锦江等企业深耕上海数十年,清楚哪里的打车需求最集中,如何调度车辆效率最高,甚至能提供 “人工补位” 服务 —— 当 Robotaxi 到达站点而乘客未及时上车时,运营方会主动致电提醒,让 “无人驾驶” 配上 “有人服务”。
对传统出租车公司来说,这更是开辟了 “第二增长曲线”。
在网约车冲击下,传统出租车行业面临接单量下滑、司机流失的困境,而 Robotaxi 的加入让它们得以接入新技术赛道。
大众交通的工作人员曾表示,与百度合作后,其 APP 新增了 “智能打车” 入口,上线一个月就带来了 15% 的新用户,其中不乏以前只用法网约车的年轻人。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不需要出租公司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只需输出运营能力就能分享智能出行的红利,成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轻量模式”。
这种 “结对子” 模式已经展现出协同效应。
截至 2025 年 9 月,上海 Robotaxi 服务订单通过传统出租车平台接入的订单占比超七成。
有司机师傅算了一笔账:“现在 Robotaxi 主要跑早晚高峰的固定线路,接的都是我们以前抢不到的写字楼订单,反而把小区周边的短途单留给了我们,互补性很强。”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 Robotaxi 运营密集的浦东区域,传统出租车的空驶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3 个百分点,因为智能调度系统帮司机减少了盲目寻客的里程。
三、司机的未来:从方向盘后到屏幕前
在洋山港,自动驾驶集卡已经给出了启示:
原本需要3000名集卡司机三班倒的物流体系,现在只需500名远程监控员。
这些监控员多数是从司机转岗,经过3个月培训后,单人可同时监控5辆车。
出租车行业可能复制这条路径:
老司机转型运营顾问,培训AI应对复杂路况;
中年司机转向远程保障,处理突发异常;
年轻司机学习车队管理,转向技术岗位。
拨开 “抢饭碗” 的迷雾会发现,Robotaxi 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替代人类司机,而是填补传统出行模式的空白,在人类难以高效服务的场景中发挥优势。
某自动驾驶企业正在开发“AI教练系统”,邀请20年驾龄的老师傅给算法“上课”:
如何识别老人蹒跚过街时的潜在风险,如何预判学校门口孩子的奔跑轨迹。
这些经验正在变成代码,反过来提升AI的驾驶能力。
四、更大的战场:Robotaxi只是智能交通的先锋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数据:
智己在临港设置的58个上下车站点,每天产生5000次上下车行为数据;
百度在金桥的路侧传感器,已积累10万次路口决策案例;
小马智行的调度系统正在学习预测区域出行需求。
这些数据最终将服务于更宏大的目标——智慧城市交通大脑。
当Robotaxi达到千辆规模时,其产生的实时路况数据价值,可能超过运营收入本身。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技术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类更专注于有温度、有创意的工作。
上海街头的这些无人驾驶出租车,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和人类司机一起,把 “出行” 这件事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解放日报 报道《Robotaxi冲上上海街头,到底是不是来跟出租司机抢饭碗的?》 作者:杜晨薇 徐心远
#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无人车 #上海
原文标题 : 上海街头自动驾驶Robotaxi真相:无人车日均收入不够交电费,出租车司机笑了,不是对手是队友!
引言当一辆没有方向盘、没有安全员的小马智行Robotaxi缓缓停靠在浦东金桥的指定站点,路过的出租车司机摇下车窗,盯着这个“铁盒子”看了足足半分钟。这个夏天,上海街头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交通革命:百度萝卜快跑在金桥穿梭,智己自动驾驶车在临港环湖行驶,大众交通与百度合作的无人车甚至开进了花木街道。随之而来的,是出租车司机群体的普遍焦虑:当小马智行宣布自动驾驶套件成本大降 70%,当上海计划 2027 年开放 5000 公里自动驾驶道路,这些钢铁 “司机” 是不是真要抢饭碗了?事实上,从运营数据、合作模式到行业前景来看,Robotaxi 的到来更像是一场 “加法革命”—— 它不是来替代人类的,而是要与传统出行行业共同重构智能出行的版图。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和大伙儿聊聊这个事!
一、成本降了但规模未起:当下的 Robotaxi 还在 “练手期”
很多人担心 Robotaxi 会快速取代出租车,核心依据是 “技术成熟 + 成本下降” 的双重冲击。
但现实数据却显示,目前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还远未达到 “规模化替代” 的阶段,仍处于技术验证与模式探索的 “练手期”。
成本下降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曾几何时,一套 L4 级自动驾驶套件的价格高达数十万元,激光雷达单台成本就突破 1 万美元,让 Robotaxi 成为 “烧钱的奢侈品”。
但如今,技术迭代彻底改写了成本曲线:
小马智行的三款量产车型实现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下降 70%,百度第六代 Robotaxi 的 BOM 成本已降至 20.46 万元,激光雷达单价更是跌入 200 美元区间。
成本的降低直接体现在定价上,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合作的 Robotaxi,起步价 3 公里 14 元,超程后每公里 2.7 元,与上海普通出租车完全持平;
实测 7.8 公里路程,百度萝卜快跑的费用约 28 元,和传统打车几乎没有差异。
但价格接轨不代表竞争力对等,运营规模的差距堪称 “天壤之别”。
目前百度智行在金桥仅运营 5 辆 “萝卜快跑”,智己在临港的车队规模也只有 10 辆,这些车辆每天跑 60 多公里,而一位成熟出租车司机日均里程能轻松突破 300 公里。
即便是上海全域,当前部署的 Robotaxi 总量也仅有数百辆,而整个上海的出租车和网约车总量超过 10 万辆。
对比更鲜明的是订单量:上海 Robotaxi 日均订单,每辆车身不过十余单,且超六成集中在 20-35 岁的年轻群体中,尚未渗透到主流出行场景。
规模上不去,根源在于政策与技术的双重约束。
智己 L4 项目总工透露,每辆 Robotaxi 都要经过多部门的 “层层考核”,实行 “一车一牌照” 制度,新增车辆需要漫长的审批周期。
小马智行在金桥的 5 辆车虽能实现 10 分钟左右的接单响应,但要扩展到花木以外的区域,必须先增加车辆规模才能保证运营效率。
业内共识是,至少需要 100 辆以上的车队规模,企业才有可能探索单车营收平衡,而目前上海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达到这一标准。
二、不是对手是队友:“技术 + 运营” 的结对子模式
如果说规模不足是 Robotaxi 的 “先天短板”,那么上海推行的 “技术企业 + 传统出租” 结对子模式,则彻底打破了 “零和博弈” 的想象,让无人驾驶与传统行业形成了互补共赢的生态。
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让技术公司专注算法,让出租企业发挥经验。
2025 年上海发放的示范运营牌照,明确要求自动驾驶企业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组建合作实体,于是出现了 “小马智行 + 锦江出租”“百度智行 + 大众交通”“智己 + 强生” 的三组核心搭档。
对技术公司而言,这解决了落地运营的 “最后一公里” 难题:
强生、锦江等企业深耕上海数十年,清楚哪里的打车需求最集中,如何调度车辆效率最高,甚至能提供 “人工补位” 服务 —— 当 Robotaxi 到达站点而乘客未及时上车时,运营方会主动致电提醒,让 “无人驾驶” 配上 “有人服务”。
对传统出租车公司来说,这更是开辟了 “第二增长曲线”。
在网约车冲击下,传统出租车行业面临接单量下滑、司机流失的困境,而 Robotaxi 的加入让它们得以接入新技术赛道。
大众交通的工作人员曾表示,与百度合作后,其 APP 新增了 “智能打车” 入口,上线一个月就带来了 15% 的新用户,其中不乏以前只用法网约车的年轻人。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不需要出租公司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只需输出运营能力就能分享智能出行的红利,成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轻量模式”。
这种 “结对子” 模式已经展现出协同效应。
截至 2025 年 9 月,上海 Robotaxi 服务订单通过传统出租车平台接入的订单占比超七成。
有司机师傅算了一笔账:“现在 Robotaxi 主要跑早晚高峰的固定线路,接的都是我们以前抢不到的写字楼订单,反而把小区周边的短途单留给了我们,互补性很强。”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 Robotaxi 运营密集的浦东区域,传统出租车的空驶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3 个百分点,因为智能调度系统帮司机减少了盲目寻客的里程。
三、司机的未来:从方向盘后到屏幕前
在洋山港,自动驾驶集卡已经给出了启示:
原本需要3000名集卡司机三班倒的物流体系,现在只需500名远程监控员。
这些监控员多数是从司机转岗,经过3个月培训后,单人可同时监控5辆车。
出租车行业可能复制这条路径:
老司机转型运营顾问,培训AI应对复杂路况;
中年司机转向远程保障,处理突发异常;
年轻司机学习车队管理,转向技术岗位。
拨开 “抢饭碗” 的迷雾会发现,Robotaxi 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替代人类司机,而是填补传统出行模式的空白,在人类难以高效服务的场景中发挥优势。
某自动驾驶企业正在开发“AI教练系统”,邀请20年驾龄的老师傅给算法“上课”:
如何识别老人蹒跚过街时的潜在风险,如何预判学校门口孩子的奔跑轨迹。
这些经验正在变成代码,反过来提升AI的驾驶能力。
四、更大的战场:Robotaxi只是智能交通的先锋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数据:
智己在临港设置的58个上下车站点,每天产生5000次上下车行为数据;
百度在金桥的路侧传感器,已积累10万次路口决策案例;
小马智行的调度系统正在学习预测区域出行需求。
这些数据最终将服务于更宏大的目标——智慧城市交通大脑。
当Robotaxi达到千辆规模时,其产生的实时路况数据价值,可能超过运营收入本身。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技术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类更专注于有温度、有创意的工作。
上海街头的这些无人驾驶出租车,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和人类司机一起,把 “出行” 这件事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解放日报 报道《Robotaxi冲上上海街头,到底是不是来跟出租司机抢饭碗的?》 作者:杜晨薇 徐心远
#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无人车 #上海
原文标题 : 上海街头自动驾驶Robotaxi真相:无人车日均收入不够交电费,出租车司机笑了,不是对手是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