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仿真与路试比例多少才合理?

智车科技

3周前

L2/L2+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主要依赖视觉和雷达,工作场景以高速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为主,所涉及的行为决策相对简单,仿真系统可以很好地覆盖大多数验证场景;而L3以上系统需要面对如变道礼让、交通灯识别、行人判断等复杂交互,行为不确定性大,系统对感知精度、时序管理和动态决策的要求更高,对物理传感器建模精度也提出更高要求,此时仿真虽然依然是主力,但必须结合大量实车验证才能建立信任度。

在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验证环节的权重不断提升,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最终能否合法上路。整个验证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仿真验证与实车路试。仿真验证依赖虚拟环境对感知、决策与控制等模块进行海量测试,而路试则通过真实道路环境验证系统在自然状态下的表现。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合理的比例,不仅影响验证的效率和效果,还将直接决定项目的时间成本、技术风险和合规进程。

自动驾驶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长尾问题,也就是系统需要面对极其稀有但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边缘场景。传统驾驶环境虽然日常可见,但真正威胁驾驶安全的情形往往隐藏在罕见的交互逻辑中,比如一辆电瓶车突然从盲区驶出、一名儿童在夜间街角奔跑、卡车急转弯带来的遮挡阴影等都属于长尾问题。这些长尾场景在路测中极难遇见,还需依靠仿真系统构造出来,才能验证系统在极限条件下的鲁棒性。这正是仿真验证具备不可替代地位的根本原因。

仿真验证的最大技术优势在于“可控性”和“规模化”。目前业界主流的仿真平台如CARLA、LGSVL、IPG Carmaker、百度Apollo Simulation、Waymo Simulation Engine等,都可以构建可编程的测试环境,支持传感器数据建模、交通参与者行为脚本生成、交通规则设定、光照与天气变化等,使开发者能够系统性地测试复杂行为链。仿真平台还支持“并行测试”与“回放测试”,即可以在集群服务器上并行运行成千上万个测试任务,或对历史事故场景进行逐帧还原并进行干预控制。而真实路试每次只能覆盖一个时间段、一个车辆状态和一个随机事件的组合,效率远远不及仿真。

但是仿真不是万能的,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物理真实性不足和感知建模的复杂度上。自动驾驶依赖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进行环境感知,而仿真中的感知数据往往采用简化模型。即使是高清渲染引擎,也难以真实还原摄像头的曝光瑕疵、镜头畸变、雨雪污渍遮挡等问题,而激光雷达的回波能量衰减、多路径反射干扰等细节更是极难建模。正因如此,仿真环境中可能“看得清”的目标,在实车路试中却可能完全识别失败。此外,传感器之间的融合误差、控制执行器的响应延迟等也无法完全依靠仿真评估。这些必须依赖实车路试才能观察到真实反应。

因此,真正合理的做法是将仿真验证用于大规模测试覆盖率分析,发现系统设计缺陷与性能边界,而路试则用于验证系统在现实复杂环境中的“实战表现”。在整个验证闭环中,仿真应作为验证的主力承担者,用以覆盖绝大多数正常与边缘场景,约占70%~85%;而路试则作为最终验证手段,用以确认系统能否稳健运行在物理世界中,约占15%~30%。这种分工既能够充分发挥仿真的效率优势,又能保证系统在物理现实中的落地可靠性。

在不同研发阶段,这一比例会有所动态调整。系统初期开发阶段,算法迭代频繁、架构未稳定,优先使用仿真进行快速试错,此时仿真验证占比往往高达90%,甚至更高,仅进行少量的封闭场地测试或简化路试以验证感知硬件是否工作正常。随着系统日趋成熟,功能接口趋于稳定,验证的重点从“能不能跑”转向“跑得好不好”,系统需逐步进入复杂路况测试阶段,仿真与路试比例开始收敛,逐步趋近于7:3。在最终认证阶段或向监管机构提交安全报告前,往往需要大量路试数据,包括不同城市、不同天气与时段下的运行结果,这时路试占比会短暂提升,但依旧不会超过50%。

路试与仿真验证的结合并非简单的比例问题,更关键的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验证闭环。其中,基于场景的验证(Scenario-Based Testing)是核心方法,首先通过场景采集与分类构建覆盖性强的场景库(Scene Library),随后使用场景建模语言(如OpenSCENARIO)将其还原到仿真环境中进行高密度验证,当仿真发现系统可能存在功能边界或安全隐患时,再根据这些高风险场景选择性地进行定向路试。反之,若在真实路测中发现失败场景,则需回传至仿真平台进行复现与多版本对比分析。这种“场景驱动+验证闭环”的方法,正成为智能驾驶测试的主流。

当前主流企业构建的验证体系大致包括五大层级,第一层是“离线数据回放”,即通过采集历史驾驶数据进行感知与决策模块的回放测试,验证软件对现实场景的解释能力;第二层是“虚拟仿真闭环”,在仿真环境中接入完整的传感器模拟与车辆动力学模型,实现感知-决策-控制的全链路测试;第三层是“硬件在环”(HIL),即将仿真平台与真实控制器(如ECU、VPU)连接,检验其响应速度与控制逻辑;第四层是“封闭场地测试”,主要在试车场对已知场景进行验证;第五层才是“公开道路测试”,让系统在自然条件中接受全面挑战。在这一结构下,前两层由仿真主导,后三层由路试主导。合理的比例调度,依赖对每一层级测试目的与手段的清晰认识。

不同类型的自动驾驶系统对验证比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L2/L2+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主要依赖视觉和雷达,工作场景以高速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为主,所涉及的行为决策相对简单,仿真系统可以很好地覆盖大多数验证场景;而L3以上系统需要面对如变道礼让、交通灯识别、行人判断等复杂交互,行为不确定性大,系统对感知精度、时序管理和动态决策的要求更高,对物理传感器建模精度也提出更高要求,此时仿真虽然依然是主力,但必须结合大量实车验证才能建立信任度。L4系统甚至可能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取消驾驶员监控责任,对安全验证的标准接近航空级别,其路试投入比L2系统要高得多,但整体比例仍然建议控制在30%以内。

监管体系的演进也进一步推动了仿真在验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中国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就要求道路测试安全性自我声明应随同以下证明材料((八)道路测试主体自行开展的模拟仿真测试与测试区(场)等特定区域实车测试的说明材料)提交至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未来,随着“场景覆盖率评估”工具与“场景数据库共享平台”的建设完善,行业有望形成一套更标准化的仿真-实车协同验证规范,进一步推动仿真验证成为主流。

由此可见,自动驾驶系统的验证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仿真为主,路试为辅”的动态过程。仿真验证以其规模优势、可控性与高效性,在验证体系中占据主导,特别适合覆盖海量正常与边缘场景;而路试则以其真实性与不可预测性,为系统提供最后一道保险,验证其在现实世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合理的比例应根据开发阶段、功能等级、预算安排和风险容忍度动态调整,将仿真与路试的比例控制在70%~85%与15%~30%之间,或是当前最为合理的选择。只有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自动驾驶才能真正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安全彼岸。

-- END --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仿真与路试比例多少才合理?

L2/L2+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主要依赖视觉和雷达,工作场景以高速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为主,所涉及的行为决策相对简单,仿真系统可以很好地覆盖大多数验证场景;而L3以上系统需要面对如变道礼让、交通灯识别、行人判断等复杂交互,行为不确定性大,系统对感知精度、时序管理和动态决策的要求更高,对物理传感器建模精度也提出更高要求,此时仿真虽然依然是主力,但必须结合大量实车验证才能建立信任度。

在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验证环节的权重不断提升,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最终能否合法上路。整个验证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仿真验证与实车路试。仿真验证依赖虚拟环境对感知、决策与控制等模块进行海量测试,而路试则通过真实道路环境验证系统在自然状态下的表现。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合理的比例,不仅影响验证的效率和效果,还将直接决定项目的时间成本、技术风险和合规进程。

自动驾驶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长尾问题,也就是系统需要面对极其稀有但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边缘场景。传统驾驶环境虽然日常可见,但真正威胁驾驶安全的情形往往隐藏在罕见的交互逻辑中,比如一辆电瓶车突然从盲区驶出、一名儿童在夜间街角奔跑、卡车急转弯带来的遮挡阴影等都属于长尾问题。这些长尾场景在路测中极难遇见,还需依靠仿真系统构造出来,才能验证系统在极限条件下的鲁棒性。这正是仿真验证具备不可替代地位的根本原因。

仿真验证的最大技术优势在于“可控性”和“规模化”。目前业界主流的仿真平台如CARLA、LGSVL、IPG Carmaker、百度Apollo Simulation、Waymo Simulation Engine等,都可以构建可编程的测试环境,支持传感器数据建模、交通参与者行为脚本生成、交通规则设定、光照与天气变化等,使开发者能够系统性地测试复杂行为链。仿真平台还支持“并行测试”与“回放测试”,即可以在集群服务器上并行运行成千上万个测试任务,或对历史事故场景进行逐帧还原并进行干预控制。而真实路试每次只能覆盖一个时间段、一个车辆状态和一个随机事件的组合,效率远远不及仿真。

但是仿真不是万能的,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物理真实性不足和感知建模的复杂度上。自动驾驶依赖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进行环境感知,而仿真中的感知数据往往采用简化模型。即使是高清渲染引擎,也难以真实还原摄像头的曝光瑕疵、镜头畸变、雨雪污渍遮挡等问题,而激光雷达的回波能量衰减、多路径反射干扰等细节更是极难建模。正因如此,仿真环境中可能“看得清”的目标,在实车路试中却可能完全识别失败。此外,传感器之间的融合误差、控制执行器的响应延迟等也无法完全依靠仿真评估。这些必须依赖实车路试才能观察到真实反应。

因此,真正合理的做法是将仿真验证用于大规模测试覆盖率分析,发现系统设计缺陷与性能边界,而路试则用于验证系统在现实复杂环境中的“实战表现”。在整个验证闭环中,仿真应作为验证的主力承担者,用以覆盖绝大多数正常与边缘场景,约占70%~85%;而路试则作为最终验证手段,用以确认系统能否稳健运行在物理世界中,约占15%~30%。这种分工既能够充分发挥仿真的效率优势,又能保证系统在物理现实中的落地可靠性。

在不同研发阶段,这一比例会有所动态调整。系统初期开发阶段,算法迭代频繁、架构未稳定,优先使用仿真进行快速试错,此时仿真验证占比往往高达90%,甚至更高,仅进行少量的封闭场地测试或简化路试以验证感知硬件是否工作正常。随着系统日趋成熟,功能接口趋于稳定,验证的重点从“能不能跑”转向“跑得好不好”,系统需逐步进入复杂路况测试阶段,仿真与路试比例开始收敛,逐步趋近于7:3。在最终认证阶段或向监管机构提交安全报告前,往往需要大量路试数据,包括不同城市、不同天气与时段下的运行结果,这时路试占比会短暂提升,但依旧不会超过50%。

路试与仿真验证的结合并非简单的比例问题,更关键的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验证闭环。其中,基于场景的验证(Scenario-Based Testing)是核心方法,首先通过场景采集与分类构建覆盖性强的场景库(Scene Library),随后使用场景建模语言(如OpenSCENARIO)将其还原到仿真环境中进行高密度验证,当仿真发现系统可能存在功能边界或安全隐患时,再根据这些高风险场景选择性地进行定向路试。反之,若在真实路测中发现失败场景,则需回传至仿真平台进行复现与多版本对比分析。这种“场景驱动+验证闭环”的方法,正成为智能驾驶测试的主流。

当前主流企业构建的验证体系大致包括五大层级,第一层是“离线数据回放”,即通过采集历史驾驶数据进行感知与决策模块的回放测试,验证软件对现实场景的解释能力;第二层是“虚拟仿真闭环”,在仿真环境中接入完整的传感器模拟与车辆动力学模型,实现感知-决策-控制的全链路测试;第三层是“硬件在环”(HIL),即将仿真平台与真实控制器(如ECU、VPU)连接,检验其响应速度与控制逻辑;第四层是“封闭场地测试”,主要在试车场对已知场景进行验证;第五层才是“公开道路测试”,让系统在自然条件中接受全面挑战。在这一结构下,前两层由仿真主导,后三层由路试主导。合理的比例调度,依赖对每一层级测试目的与手段的清晰认识。

不同类型的自动驾驶系统对验证比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L2/L2+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主要依赖视觉和雷达,工作场景以高速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为主,所涉及的行为决策相对简单,仿真系统可以很好地覆盖大多数验证场景;而L3以上系统需要面对如变道礼让、交通灯识别、行人判断等复杂交互,行为不确定性大,系统对感知精度、时序管理和动态决策的要求更高,对物理传感器建模精度也提出更高要求,此时仿真虽然依然是主力,但必须结合大量实车验证才能建立信任度。L4系统甚至可能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取消驾驶员监控责任,对安全验证的标准接近航空级别,其路试投入比L2系统要高得多,但整体比例仍然建议控制在30%以内。

监管体系的演进也进一步推动了仿真在验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中国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就要求道路测试安全性自我声明应随同以下证明材料((八)道路测试主体自行开展的模拟仿真测试与测试区(场)等特定区域实车测试的说明材料)提交至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未来,随着“场景覆盖率评估”工具与“场景数据库共享平台”的建设完善,行业有望形成一套更标准化的仿真-实车协同验证规范,进一步推动仿真验证成为主流。

由此可见,自动驾驶系统的验证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仿真为主,路试为辅”的动态过程。仿真验证以其规模优势、可控性与高效性,在验证体系中占据主导,特别适合覆盖海量正常与边缘场景;而路试则以其真实性与不可预测性,为系统提供最后一道保险,验证其在现实世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合理的比例应根据开发阶段、功能等级、预算安排和风险容忍度动态调整,将仿真与路试的比例控制在70%~85%与15%~30%之间,或是当前最为合理的选择。只有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自动驾驶才能真正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安全彼岸。

-- END --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仿真与路试比例多少才合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