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每天这个时间段内吃完三餐,死亡风险最低,心血管更安全

医学论坛网

1周前

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老年人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超过50%相关(HR1.5),与男性的风险升高超过70%相关(HR1.7),与白人的风险升高超过50%相关(HR1.5)。

研究背景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时间管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种新兴的饮食模式——基于时间的饮食法,因其简单灵活而受到广泛关注。这种饮食方式强调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进食,而非简单地控制热量摄入。研究表明,这种饮食模式可能对改善血糖水平、血脂状况以及促进有益代谢产物(如酮体)的生成具有积极作用,从而减少氧化应激,改善心血管代谢健康。

然而,尽管这种饮食模式在改善健康指标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对人类寿命的长期影响仍存在诸多未知。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或短期人体试验上,且样本量较小,多聚焦于特定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患者或年轻人。这些局限性使得研究结果难以广泛推广,也限制了其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中的代表性。此外,关于进食时间窗与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开展长期营养干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如参与者依从性低、数据收集困难等。因此,迫切需要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饮食时间窗与人类寿命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全面的证据。

2025年9月,Aging Cell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Association of Eating Window With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的文章,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探讨了饮食窗口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饮食窗口与美国成年人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了2003—2018年NHANES数据,并与截至2019年12月的死亡记录相链接。分析样本包括33052名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他们在基线时完成了两次24小时饮食回忆。饮食窗口定义为每天首次和最后一次摄入任何含>0千卡的食物/饮料之间的时间。研究使用调查加权Cox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来模拟非线性关联,将饮食窗口作为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小于8.0小时/天、大于等于15.0小时/天)进行分析。研究还根据年龄、性别和种族/民族进行了分层分析。在中位随访时间为8年期间,共记录了4158例全因死亡、1277例心血管死亡和989例癌症死亡。

研究结果

进食时间窗与全因死亡率的U型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进食时间窗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图1)。具体而言,当进食时间窗约为11~12小时/天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P=0.004)。较短的进食时间窗(≤8小时/天)与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其风险比(HR)在完全调整模型中达到1.3及以上。与12.0~12.99小时/天的参考组相比,<8.00小时/天的进食时间窗类别使全因死亡风险上升34%(HR=1.34,95%CI:1.07~1.67,P=0.012)。此外,较长的进食时间窗(≥15.0小时/天)也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25%相关(HR=1.2595%CI:1.01~1.55,P=0.041)。这一结果表明,进食时间窗过短或过长均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维持适度的进食时间窗(约11~12小时/天)可能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图1 美国成年人全因死亡率与进食时间窗口关联性研究

进食时间窗与心血管死亡率的关联

在心血管死亡率方面,研究同样发现了进食时间窗与心血管死亡率之间的U型非线性关系(图2)。较短的进食时间窗(≤8小时/天)与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其风险比(HR)在完全调整模型中达到1.4及以上。特别是,在老年人(≥65岁)、男性以及白人受试者中,这种关联更为显著。例如,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老年人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超过50%相关(HR≥1.5),与男性的风险升高超过70%相关(HR≥1.7),与白人的风险升高超过50%相关(HR≥1.5)。这一结果提示,进食时间窗过短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这些高风险人群中。

图2 美国成年人饮食时间窗口与心血管死亡率关联的调查加权Cox回归模型

进食时间窗与癌症死亡率的关联

尽管在初步分析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癌症死亡风险升高相关,但在完全调整模型中,这种关联并未保持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癌症死亡率相对较低有关,限制了研究的统计功效。然而,在特定亚组中,如年轻/中年成年人(20~64岁)、女性以及白人受试者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癌症死亡风险的升高趋势仍然存在。这一结果表明,进食时间窗与癌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来验证。

不同人群中的差异

研究还发现,进食时间窗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在老年人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显著升高相关,而在年轻人中这种关联则不明显。此外,在男性和白人受试者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升高更为显著。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例如,老年人的代谢调节能力较弱,可能更容易受到进食时间窗变化的影响。而男性和白人受试者可能由于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进食时间窗的变化更为敏感。

总结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了进食时间窗与全因、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进食时间窗与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适度的进食时间窗(约11~12小时/天)与最低的死亡风险相关,而较短(≤8小时/天)和较长(≥15小时/天)的进食时间窗均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特别是在老年人、男性和白人受试者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显著升高更为显著。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进食时间窗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建议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进食时间窗与健康之间的潜在机制,并验证通过饮食干预优化进食时间窗对改善健康和延长寿命的效果。

参考文献

MAO Z, GRANT H, KRITCHEVSKY SB,et al. Association of eating window with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J]. Aging Cell, 2025:e70230. DOI: 10.1111/acel.70230

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老年人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超过50%相关(HR1.5),与男性的风险升高超过70%相关(HR1.7),与白人的风险升高超过50%相关(HR1.5)。

研究背景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时间管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种新兴的饮食模式——基于时间的饮食法,因其简单灵活而受到广泛关注。这种饮食方式强调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进食,而非简单地控制热量摄入。研究表明,这种饮食模式可能对改善血糖水平、血脂状况以及促进有益代谢产物(如酮体)的生成具有积极作用,从而减少氧化应激,改善心血管代谢健康。

然而,尽管这种饮食模式在改善健康指标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对人类寿命的长期影响仍存在诸多未知。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或短期人体试验上,且样本量较小,多聚焦于特定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患者或年轻人。这些局限性使得研究结果难以广泛推广,也限制了其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中的代表性。此外,关于进食时间窗与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开展长期营养干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如参与者依从性低、数据收集困难等。因此,迫切需要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饮食时间窗与人类寿命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全面的证据。

2025年9月,Aging Cell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Association of Eating Window With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的文章,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探讨了饮食窗口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饮食窗口与美国成年人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了2003—2018年NHANES数据,并与截至2019年12月的死亡记录相链接。分析样本包括33052名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他们在基线时完成了两次24小时饮食回忆。饮食窗口定义为每天首次和最后一次摄入任何含>0千卡的食物/饮料之间的时间。研究使用调查加权Cox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来模拟非线性关联,将饮食窗口作为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小于8.0小时/天、大于等于15.0小时/天)进行分析。研究还根据年龄、性别和种族/民族进行了分层分析。在中位随访时间为8年期间,共记录了4158例全因死亡、1277例心血管死亡和989例癌症死亡。

研究结果

进食时间窗与全因死亡率的U型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进食时间窗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图1)。具体而言,当进食时间窗约为11~12小时/天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P=0.004)。较短的进食时间窗(≤8小时/天)与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其风险比(HR)在完全调整模型中达到1.3及以上。与12.0~12.99小时/天的参考组相比,<8.00小时/天的进食时间窗类别使全因死亡风险上升34%(HR=1.34,95%CI:1.07~1.67,P=0.012)。此外,较长的进食时间窗(≥15.0小时/天)也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25%相关(HR=1.2595%CI:1.01~1.55,P=0.041)。这一结果表明,进食时间窗过短或过长均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维持适度的进食时间窗(约11~12小时/天)可能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图1 美国成年人全因死亡率与进食时间窗口关联性研究

进食时间窗与心血管死亡率的关联

在心血管死亡率方面,研究同样发现了进食时间窗与心血管死亡率之间的U型非线性关系(图2)。较短的进食时间窗(≤8小时/天)与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其风险比(HR)在完全调整模型中达到1.4及以上。特别是,在老年人(≥65岁)、男性以及白人受试者中,这种关联更为显著。例如,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老年人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超过50%相关(HR≥1.5),与男性的风险升高超过70%相关(HR≥1.7),与白人的风险升高超过50%相关(HR≥1.5)。这一结果提示,进食时间窗过短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这些高风险人群中。

图2 美国成年人饮食时间窗口与心血管死亡率关联的调查加权Cox回归模型

进食时间窗与癌症死亡率的关联

尽管在初步分析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癌症死亡风险升高相关,但在完全调整模型中,这种关联并未保持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癌症死亡率相对较低有关,限制了研究的统计功效。然而,在特定亚组中,如年轻/中年成年人(20~64岁)、女性以及白人受试者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癌症死亡风险的升高趋势仍然存在。这一结果表明,进食时间窗与癌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来验证。

不同人群中的差异

研究还发现,进食时间窗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在老年人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显著升高相关,而在年轻人中这种关联则不明显。此外,在男性和白人受试者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升高更为显著。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例如,老年人的代谢调节能力较弱,可能更容易受到进食时间窗变化的影响。而男性和白人受试者可能由于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进食时间窗的变化更为敏感。

总结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了进食时间窗与全因、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进食时间窗与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适度的进食时间窗(约11~12小时/天)与最低的死亡风险相关,而较短(≤8小时/天)和较长(≥15小时/天)的进食时间窗均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特别是在老年人、男性和白人受试者中,较短的进食时间窗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显著升高更为显著。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进食时间窗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建议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进食时间窗与健康之间的潜在机制,并验证通过饮食干预优化进食时间窗对改善健康和延长寿命的效果。

参考文献

MAO Z, GRANT H, KRITCHEVSKY SB,et al. Association of eating window with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J]. Aging Cell, 2025:e70230. DOI: 10.1111/acel.70230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