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金融业和新动能行业表现较好,但居民出行、消费等行业表现较差。
9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土木工程建筑业和房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50%以下,显示投资相关建筑活动短期增长乏力,需进一步加强项目衔接力度,推进项目资金加快落地。
9月制造业PMI为49.8%,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强于季节性。五大分项指数整体回升。金九银十的产销旺季叠加扩内需促增长政策发力,制造业表现出供需两旺场景,其中生产扩张幅度尤为显著。但生产持续强于需求,叠加反内卷力度缓和,物价转向环比下降。
9月以来,政策持续温和发力。政府债继续加快发行,央行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多个一线城市放松地产市场管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支持服务消费政策持续加码等,共同带动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边际好转。
当前政策处于“持续用力、适时加力”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渐进式、托底式特征。由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压力相对可控,政策更多着眼于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双重目标。预计“十五五”规划也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文 丨 温彬 王静文
一、服务业:弱于季节性
9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疫前同期平均变动上涨0.4个百分点),明显弱于季节性。
分项来看,9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至46.7%;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下降0.7个百分点至56.3%;从业人员指数持平于上月45.9%,均为去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
分行业看,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以上,且好于去年同期,资本市场服务商务指数略有回落;新动能行业持续向好,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个月稳定在60%以上,互联网及软件技术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个月稳定在55%以上;受暑期效应消退影响,与居民出行消费密切相关的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落至临界点以下。
从佐证指标看,9月国内航班执行量、四大一线城市地铁客运量、电影票房均环比上月下降,基本符合季节性特征。
二、建筑业:弱于季节性
9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疫前同期平均上涨1.4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
分项看,新订单指数上升1.6个百分点至42.2%,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上升0.7个百分点至52.4%,均有所改善,但从业人员指数下降3.9个百分点至39.7%。
分行业看,土木工程建筑业和房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50%以下,显示投资相关建筑活动短期增长乏力,需进一步加强项目衔接力度,推进项目资金加快落地。
从佐证指标看,基建方面,9月沥青装置开工率均值为34.4%,较上月大幅反弹,达到202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出,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蓄力反弹。
房地产方面,高频数据显示,9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上涨9.0%,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环比上升14.4%,均体现出“金九”特征。但成交土地溢价率由上月的3.7%回落至2.6%,二手房继续以价换量,市场仍待企稳。
三、制造业:强于季节性
9月制造业PMI为49.8%,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疫前同期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强于季节性。
五大分项指数整体回升。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较上月回升1.1、0.2、0.5、0.6和0.3个百分点。但9月制造业动能指标(制造业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下降1.2个百分点至1.5%。
具体来看,9月制造业运行表现出五个方面特征:
一是需求小幅回升。9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7%,连续两个月回升,但略弱于季节性表现(疫前同期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随着高温多雨极端天气影响基本消退,叠加扩内需促增长政策继续发力,制造业市场需求端趋稳恢复。
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至47.8%,略强于季节性表现(疫前同期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从韩国9月前20天出口同比增长13.5%,较上月的7.5%反弹来看,外需仍有韧性。
二是生产加速扩张。制造业部分行业迎来产销旺季,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共同带来制造业整体生产活动加快扩张。9月制造业生产指数回升1.1个百分点至51.9%(疫前同期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强于季节性。但生产持续快于需求,会继续对价格形成压力。
三是企业补库意愿回升。9月产成品库存指数回升1.4个百分点至48.2%,部分行业企业在销售旺季预期下增加产成品储备。原材料库存回升0.5个百分点48.5%,达到年内最高水平;采购量指数回升1.2个百分点至51.6%,达到4月以来最高水平;9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回升0.4个百分点至54.1%,连续三个月回升。企业信心有所恢复。
四是下游行业景气度上升。9月高耗能行业PMI为47.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1.9%、51.6%和50.6%,分别比上月+1.4、-0.3和+1.4个百分点,均好于制造业整体。特别是消费品行业,已回到荣枯线之上,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五是企业景气度分化。大型企业PMI为5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高于临界点,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中型企业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景气水平回落;小型企业PMI为48.2%,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改善,推断应与出口韧性有关。
四、价格:环比下降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3.2%和48.2%,分别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的连续回升态势。购进价格指数涨幅持续大于出厂价格指数,企业利润空间将会受到挤压。
从国际看,9月CRB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上升1.7%,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大都较上月上涨。其中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窄幅震荡,当月均值环比上涨0.5%,主要受到地缘政治升温与OPEC+增产因素的双重影响。金属价格月度均值环比上涨2.4%,其中金价迭创新高,工业原料价格月度均值环比上升0.7%。
从国内看,9月南华工业品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降1.0%,9月反内卷政策力度整体缓和,而需求端支撑有限,导致工业品价格走低。其中,能化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跌1.5%,金属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跌0.6%。主要产品中,受房地产业相对低迷等因素影响,螺纹钢、平板玻璃价格均环比下降且降幅有所扩大,水泥价格环比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截至9月19日,商务部按周公布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降0.7%,结束了此前两个月的环比上涨。
基于PMI指标和高频数据判断,预计9月PPI环比转为小幅下降,但由于基数原因,预计同比降幅由上月的-2.9%收窄至-2.5%左右。
五、政策:温和发力
从景气指标来看,9月经济表现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受生活性服务业拖累,服务业景气度超季节性下滑;二是建筑业略有回升,但弱于季节性,基建和房地产均待改善;三是制造业强于季节性,稳增长政策落地显效和外需仍有韧性带动景气好转,但随着反内卷政策转向更注重精准性和可持续性,物价略有回落。
9月以来,政策持续温和发力。政府债继续加快发行,央行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多个一线城市放松地产市场管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支持服务消费政策持续加码等,共同带动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边际好转。
财政政策方面,9月国债、地方债继续加快发行,但由于支出前置,剩余空间有限。9月12日,财政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及财政政策始终留有后手,“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这意味着明年的财政资源将会提前一部分到四季度来使用,形成政策接续。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通过7天期、14天期逆回购和MLF等工具,持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将此前的“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改为“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并新增“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删掉了“用好用足存量政策,加力实施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的表述,调整为“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预计短期内货币政策将保持观望,以用好现有工具为主。
市场期待已久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加速启动。发改委在9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将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后续将督促各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入关键期。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26份“十五五”专题调研报告,涵盖产业升级、民生保障、区域协调等领域,为规划编制提供决策支撑;工信部召开“十五五”规划企业座谈会,邀请一汽、华为等企业参与,强调“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9月29日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四中全会召开时间,“十五五”规划已呼之欲出。
总体来看,当前的宏观政策处于“持续用力、适时加力”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渐进式、托底式特征。由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压力相对可控,政策更多着眼于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双重目标。预计“十五五”规划也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摘要
9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金融业和新动能行业表现较好,但居民出行、消费等行业表现较差。
9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土木工程建筑业和房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50%以下,显示投资相关建筑活动短期增长乏力,需进一步加强项目衔接力度,推进项目资金加快落地。
9月制造业PMI为49.8%,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强于季节性。五大分项指数整体回升。金九银十的产销旺季叠加扩内需促增长政策发力,制造业表现出供需两旺场景,其中生产扩张幅度尤为显著。但生产持续强于需求,叠加反内卷力度缓和,物价转向环比下降。
9月以来,政策持续温和发力。政府债继续加快发行,央行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多个一线城市放松地产市场管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支持服务消费政策持续加码等,共同带动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边际好转。
当前政策处于“持续用力、适时加力”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渐进式、托底式特征。由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压力相对可控,政策更多着眼于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双重目标。预计“十五五”规划也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文 丨 温彬 王静文
一、服务业:弱于季节性
9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疫前同期平均变动上涨0.4个百分点),明显弱于季节性。
分项来看,9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至46.7%;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下降0.7个百分点至56.3%;从业人员指数持平于上月45.9%,均为去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
分行业看,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以上,且好于去年同期,资本市场服务商务指数略有回落;新动能行业持续向好,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个月稳定在60%以上,互联网及软件技术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个月稳定在55%以上;受暑期效应消退影响,与居民出行消费密切相关的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落至临界点以下。
从佐证指标看,9月国内航班执行量、四大一线城市地铁客运量、电影票房均环比上月下降,基本符合季节性特征。
二、建筑业:弱于季节性
9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疫前同期平均上涨1.4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
分项看,新订单指数上升1.6个百分点至42.2%,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上升0.7个百分点至52.4%,均有所改善,但从业人员指数下降3.9个百分点至39.7%。
分行业看,土木工程建筑业和房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50%以下,显示投资相关建筑活动短期增长乏力,需进一步加强项目衔接力度,推进项目资金加快落地。
从佐证指标看,基建方面,9月沥青装置开工率均值为34.4%,较上月大幅反弹,达到202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出,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蓄力反弹。
房地产方面,高频数据显示,9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上涨9.0%,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环比上升14.4%,均体现出“金九”特征。但成交土地溢价率由上月的3.7%回落至2.6%,二手房继续以价换量,市场仍待企稳。
三、制造业:强于季节性
9月制造业PMI为49.8%,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疫前同期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强于季节性。
五大分项指数整体回升。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较上月回升1.1、0.2、0.5、0.6和0.3个百分点。但9月制造业动能指标(制造业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下降1.2个百分点至1.5%。
具体来看,9月制造业运行表现出五个方面特征:
一是需求小幅回升。9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7%,连续两个月回升,但略弱于季节性表现(疫前同期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随着高温多雨极端天气影响基本消退,叠加扩内需促增长政策继续发力,制造业市场需求端趋稳恢复。
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至47.8%,略强于季节性表现(疫前同期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从韩国9月前20天出口同比增长13.5%,较上月的7.5%反弹来看,外需仍有韧性。
二是生产加速扩张。制造业部分行业迎来产销旺季,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共同带来制造业整体生产活动加快扩张。9月制造业生产指数回升1.1个百分点至51.9%(疫前同期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强于季节性。但生产持续快于需求,会继续对价格形成压力。
三是企业补库意愿回升。9月产成品库存指数回升1.4个百分点至48.2%,部分行业企业在销售旺季预期下增加产成品储备。原材料库存回升0.5个百分点48.5%,达到年内最高水平;采购量指数回升1.2个百分点至51.6%,达到4月以来最高水平;9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回升0.4个百分点至54.1%,连续三个月回升。企业信心有所恢复。
四是下游行业景气度上升。9月高耗能行业PMI为47.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1.9%、51.6%和50.6%,分别比上月+1.4、-0.3和+1.4个百分点,均好于制造业整体。特别是消费品行业,已回到荣枯线之上,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五是企业景气度分化。大型企业PMI为5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高于临界点,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中型企业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景气水平回落;小型企业PMI为48.2%,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改善,推断应与出口韧性有关。
四、价格:环比下降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3.2%和48.2%,分别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的连续回升态势。购进价格指数涨幅持续大于出厂价格指数,企业利润空间将会受到挤压。
从国际看,9月CRB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上升1.7%,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大都较上月上涨。其中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窄幅震荡,当月均值环比上涨0.5%,主要受到地缘政治升温与OPEC+增产因素的双重影响。金属价格月度均值环比上涨2.4%,其中金价迭创新高,工业原料价格月度均值环比上升0.7%。
从国内看,9月南华工业品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降1.0%,9月反内卷政策力度整体缓和,而需求端支撑有限,导致工业品价格走低。其中,能化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跌1.5%,金属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跌0.6%。主要产品中,受房地产业相对低迷等因素影响,螺纹钢、平板玻璃价格均环比下降且降幅有所扩大,水泥价格环比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截至9月19日,商务部按周公布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降0.7%,结束了此前两个月的环比上涨。
基于PMI指标和高频数据判断,预计9月PPI环比转为小幅下降,但由于基数原因,预计同比降幅由上月的-2.9%收窄至-2.5%左右。
五、政策:温和发力
从景气指标来看,9月经济表现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受生活性服务业拖累,服务业景气度超季节性下滑;二是建筑业略有回升,但弱于季节性,基建和房地产均待改善;三是制造业强于季节性,稳增长政策落地显效和外需仍有韧性带动景气好转,但随着反内卷政策转向更注重精准性和可持续性,物价略有回落。
9月以来,政策持续温和发力。政府债继续加快发行,央行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多个一线城市放松地产市场管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支持服务消费政策持续加码等,共同带动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边际好转。
财政政策方面,9月国债、地方债继续加快发行,但由于支出前置,剩余空间有限。9月12日,财政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及财政政策始终留有后手,“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这意味着明年的财政资源将会提前一部分到四季度来使用,形成政策接续。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通过7天期、14天期逆回购和MLF等工具,持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将此前的“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改为“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并新增“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删掉了“用好用足存量政策,加力实施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的表述,调整为“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预计短期内货币政策将保持观望,以用好现有工具为主。
市场期待已久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加速启动。发改委在9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将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后续将督促各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入关键期。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26份“十五五”专题调研报告,涵盖产业升级、民生保障、区域协调等领域,为规划编制提供决策支撑;工信部召开“十五五”规划企业座谈会,邀请一汽、华为等企业参与,强调“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9月29日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四中全会召开时间,“十五五”规划已呼之欲出。
总体来看,当前的宏观政策处于“持续用力、适时加力”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渐进式、托底式特征。由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压力相对可控,政策更多着眼于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双重目标。预计“十五五”规划也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