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肥脸
9月25日,“娃哈哈将换标娃小宗”的话题强势冲上热搜榜首,一份由“宏胜系”企业发出的经销商沟通通知,让这个承载近40年国民记忆的品牌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根据这份文件,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娃哈哈将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通知中提到,这一决策是“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并坦承“因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相关法律风险之下”。
一名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宗馥莉为“娃小宗”定下的年销售目标是300亿人民币,这几乎是娃哈哈品牌一年实际销售规模的近八成。
一、换标“娃小宗”背后的无奈之举
品牌更换的背后,是娃哈哈复杂的股权结构带来的经营困境。根据公开信息,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目前由三大股东共同持股: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馥莉本人持股29.4%;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有剩余的24.6%。
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需要获得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这意味着任何一方股东都拥有否决权,而当前娃哈哈内部纠纷不断,各方利益难以协调,获得一致同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宗馥莉并非没有尝试过解决商标使用权的问题。2025年1月,娃哈哈集团曾申请将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转让至宗馥莉个人持股超过51%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然而,这一尝试最终被告知“备案不确定”,实质上处于搁置状态,商标转移之路受阻。
商标转让尝试失败后,宗馥莉开始加速推进备用计划。2025年2月,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开始申请注册“娃小宗”商标,截至目前已申请了45个“娃小宗”商标,覆盖第1至第45个商标国际类别。
宏胜饮料由宗馥莉通过海外公司100%控股,与娃哈哈集团形成“零股权交集”的独立架构。这种完全掌控的格局,使得“娃小宗”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脱离娃哈哈母体的基因。
二、经销商们的观望与犹豫
品牌更换消息传出后,市场最直接的反应来自于娃哈哈的经销商网络。这个由近万家经销商组成的“联销体”网络,曾是娃哈哈过去几十年成功的关键支柱,如今却成为品牌切换的首道关卡。
“99%的经销商都不会同意做‘娃小宗’。” 一位合作20年的老经销商的直言,道出了渠道商的普遍态度。这种抵制源于三重现实顾虑:首先是巨大的市场风险,培育新品牌需投入高昂的教育成本和时间成本,而风险最终会转嫁到经销商身上。有经销商算过账:“打钱进货后卖不掉怎么办?这种生意没人愿意做。”其次是信任缺失,2016年宗馥莉主导的KellyOne 品牌高开低走,最终沦为内部福利品,线上店铺停摆的先例,让经销商对“娃小宗”的前景充满疑虑。
更核心的矛盾在于利益挤压。当前娃哈哈经销商的毛利润仅10%左右,扣除成本后净利润仅剩2%-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的销售任务在去年业绩暴涨的基础上再增15%,不少经销商因考核不达标被取消资格。“干一年不亏本就不错了,现在还要放弃成熟品牌冒险,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位经销商的抱怨道出了心声,其所在区域已有三分之一经销商处于 “崩溃边缘”。
宗馥莉试图通过提高门槛筛选经销商,新合同要求首单进货超200万元,保证金升至80万元,较此前提高60%。这种策略虽能聚焦优质渠道,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小经销商的抵触情绪。乌鲁木齐经销商因80%销售额依赖娃哈哈选择观望,重庆部分经销商直接拒绝合作,江西更有经销商清空库存拒绝压货,渠道体系的动荡已成定局。
三、内部动荡,股权与人事的双重内耗
“娃小宗”的登场,更像是宗馥莉在内部多重矛盾爆发后的破局尝试。自2024年接班以来,娃哈哈深陷家族争产、股权纠纷与人事洗牌的三重内耗,品牌商誉被持续消耗。
家族遗产纠纷率先点燃战火。宗庆后的三名非婚生子女已在香港和杭州提起诉讼,要求宗馥莉执行7亿美元/人的信托承诺,合计追讨21亿美元权益,香港高等法院已裁定禁止其动用相关资金。与此同时,与职工持股会的股权争议愈演愈烈,娃哈哈称2018年已回购职工股,持股会仅剩宗馥莉一人,但部分退休员工质疑回购合法性并提起诉讼,导致股权变更无法完成工商登记,让她始终无法掌控商标权。
更激烈的冲突来自对家族亲属的“削藩”行动。宗庆后时代形成的亲属分管工厂“分封制”,在宗馥莉推行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被强行打破,今年已有超18家工厂被关停重组。上海桶装水厂的“沪小娃”事件成为矛盾焦点:宗馥莉收回堂叔宗伟的品牌授权后,交由“宏胜系” 代工厂生产,却因品质问题导致销量暴跌40%,宗伟随即推出“沪小娃”品牌公然“叫板”,成为家族内斗的公开注脚。
人事层面的“大清洗”同样震动行业。2025年上半年,娃哈哈两度掀起人事调整,4月免去多个片区中高层,7月又替换12个核心销售区域经理,相当于重构销售骨架。基层员工更是遭遇合同改签、异地调岗、降薪待岗等变相裁员,裁员赔付仅为原标准的3至7折,数百名员工组成维权委员会起诉公司。这种“抽血式”的人员转移,虽将核心力量纳入宏胜系,却也引发“利益输送”的质疑,更让员工对企业失去信任。
写在最后
宗馥莉曾言“我不想继承公司,但可以拥有它”,其野心正随“娃小宗”接受市场考验。300 亿目标虽有支撑——宏胜系作为娃哈哈长期代工厂,年营收百亿级且净利润更高,加之 60 万家终端冰柜与梳理后的销售体系铺路,但挑战同样严峻,商标未完成注册、消费者抵触 “山寨感”、经销商持观望态度,皆是需跨越的障碍。
这场豪赌结局至关重要,既关乎宗馥莉的掌控权,也决定国民品牌命运。若“娃小宗”借现有产能与渠道,凭健康化、年轻化定位打开市场,或成家族企业破局经典案例;若失败,娃哈哈恐错失快消转型窗口。
2026年销售年度将成为关键考场,“娃小宗”能否撕下“山寨”标签,宗馥莉能否掌控局面,市场终将给出答案。
登录 | 注册
宗馥莉想再造一个娃哈哈
娃哈哈首度书面回应:宗庆后持29.4%股权由宗馥莉继承
娃哈哈砍掉300万以下经销商,宗馥莉的麻烦刚开始?
时代追上了宗馥莉
娃哈哈宗馥莉还没有输
一文看懂宗馥莉最新情况,豪门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8月,新茶饮开店1899家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肥脸
9月25日,“娃哈哈将换标娃小宗”的话题强势冲上热搜榜首,一份由“宏胜系”企业发出的经销商沟通通知,让这个承载近40年国民记忆的品牌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根据这份文件,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娃哈哈将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通知中提到,这一决策是“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并坦承“因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相关法律风险之下”。
一名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宗馥莉为“娃小宗”定下的年销售目标是300亿人民币,这几乎是娃哈哈品牌一年实际销售规模的近八成。
一、换标“娃小宗”背后的无奈之举
品牌更换的背后,是娃哈哈复杂的股权结构带来的经营困境。根据公开信息,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目前由三大股东共同持股: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馥莉本人持股29.4%;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有剩余的24.6%。
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需要获得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这意味着任何一方股东都拥有否决权,而当前娃哈哈内部纠纷不断,各方利益难以协调,获得一致同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宗馥莉并非没有尝试过解决商标使用权的问题。2025年1月,娃哈哈集团曾申请将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转让至宗馥莉个人持股超过51%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然而,这一尝试最终被告知“备案不确定”,实质上处于搁置状态,商标转移之路受阻。
商标转让尝试失败后,宗馥莉开始加速推进备用计划。2025年2月,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开始申请注册“娃小宗”商标,截至目前已申请了45个“娃小宗”商标,覆盖第1至第45个商标国际类别。
宏胜饮料由宗馥莉通过海外公司100%控股,与娃哈哈集团形成“零股权交集”的独立架构。这种完全掌控的格局,使得“娃小宗”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脱离娃哈哈母体的基因。
二、经销商们的观望与犹豫
品牌更换消息传出后,市场最直接的反应来自于娃哈哈的经销商网络。这个由近万家经销商组成的“联销体”网络,曾是娃哈哈过去几十年成功的关键支柱,如今却成为品牌切换的首道关卡。
“99%的经销商都不会同意做‘娃小宗’。” 一位合作20年的老经销商的直言,道出了渠道商的普遍态度。这种抵制源于三重现实顾虑:首先是巨大的市场风险,培育新品牌需投入高昂的教育成本和时间成本,而风险最终会转嫁到经销商身上。有经销商算过账:“打钱进货后卖不掉怎么办?这种生意没人愿意做。”其次是信任缺失,2016年宗馥莉主导的KellyOne 品牌高开低走,最终沦为内部福利品,线上店铺停摆的先例,让经销商对“娃小宗”的前景充满疑虑。
更核心的矛盾在于利益挤压。当前娃哈哈经销商的毛利润仅10%左右,扣除成本后净利润仅剩2%-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的销售任务在去年业绩暴涨的基础上再增15%,不少经销商因考核不达标被取消资格。“干一年不亏本就不错了,现在还要放弃成熟品牌冒险,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位经销商的抱怨道出了心声,其所在区域已有三分之一经销商处于 “崩溃边缘”。
宗馥莉试图通过提高门槛筛选经销商,新合同要求首单进货超200万元,保证金升至80万元,较此前提高60%。这种策略虽能聚焦优质渠道,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小经销商的抵触情绪。乌鲁木齐经销商因80%销售额依赖娃哈哈选择观望,重庆部分经销商直接拒绝合作,江西更有经销商清空库存拒绝压货,渠道体系的动荡已成定局。
三、内部动荡,股权与人事的双重内耗
“娃小宗”的登场,更像是宗馥莉在内部多重矛盾爆发后的破局尝试。自2024年接班以来,娃哈哈深陷家族争产、股权纠纷与人事洗牌的三重内耗,品牌商誉被持续消耗。
家族遗产纠纷率先点燃战火。宗庆后的三名非婚生子女已在香港和杭州提起诉讼,要求宗馥莉执行7亿美元/人的信托承诺,合计追讨21亿美元权益,香港高等法院已裁定禁止其动用相关资金。与此同时,与职工持股会的股权争议愈演愈烈,娃哈哈称2018年已回购职工股,持股会仅剩宗馥莉一人,但部分退休员工质疑回购合法性并提起诉讼,导致股权变更无法完成工商登记,让她始终无法掌控商标权。
更激烈的冲突来自对家族亲属的“削藩”行动。宗庆后时代形成的亲属分管工厂“分封制”,在宗馥莉推行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被强行打破,今年已有超18家工厂被关停重组。上海桶装水厂的“沪小娃”事件成为矛盾焦点:宗馥莉收回堂叔宗伟的品牌授权后,交由“宏胜系” 代工厂生产,却因品质问题导致销量暴跌40%,宗伟随即推出“沪小娃”品牌公然“叫板”,成为家族内斗的公开注脚。
人事层面的“大清洗”同样震动行业。2025年上半年,娃哈哈两度掀起人事调整,4月免去多个片区中高层,7月又替换12个核心销售区域经理,相当于重构销售骨架。基层员工更是遭遇合同改签、异地调岗、降薪待岗等变相裁员,裁员赔付仅为原标准的3至7折,数百名员工组成维权委员会起诉公司。这种“抽血式”的人员转移,虽将核心力量纳入宏胜系,却也引发“利益输送”的质疑,更让员工对企业失去信任。
写在最后
宗馥莉曾言“我不想继承公司,但可以拥有它”,其野心正随“娃小宗”接受市场考验。300 亿目标虽有支撑——宏胜系作为娃哈哈长期代工厂,年营收百亿级且净利润更高,加之 60 万家终端冰柜与梳理后的销售体系铺路,但挑战同样严峻,商标未完成注册、消费者抵触 “山寨感”、经销商持观望态度,皆是需跨越的障碍。
这场豪赌结局至关重要,既关乎宗馥莉的掌控权,也决定国民品牌命运。若“娃小宗”借现有产能与渠道,凭健康化、年轻化定位打开市场,或成家族企业破局经典案例;若失败,娃哈哈恐错失快消转型窗口。
2026年销售年度将成为关键考场,“娃小宗”能否撕下“山寨”标签,宗馥莉能否掌控局面,市场终将给出答案。
登录 | 注册
宗馥莉想再造一个娃哈哈
娃哈哈首度书面回应:宗庆后持29.4%股权由宗馥莉继承
娃哈哈砍掉300万以下经销商,宗馥莉的麻烦刚开始?
时代追上了宗馥莉
娃哈哈宗馥莉还没有输
一文看懂宗馥莉最新情况,豪门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8月,新茶饮开店1899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