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天下的纤维艺术

美术报

1周前

自2013年创办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延续着万曼先生“经纬天下”的哲思,一直专注于“纤维”这一独特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与内涵,彰显了杭州独特的艺术视野。

崔珍、托马斯·夏因 缩地 7.2×15.6×24.1m 涤纶绳,木质和金属结构 2025年 展览现场

纤维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艺术,它根植于悠久的编织手工艺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历史是与人类发展并存的,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云锦天衣”,纤维艺术就已开始延展。纤维艺术也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前卫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理念和批判意识。伴随材料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代纤维艺术正处于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化交汇点:它既承载着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记忆,又主动介入最前沿的当代话语。纤维艺术因此成为连接全球与本土、抽象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微妙中介。

作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中国美术学院围绕纤维艺术的本体建构已经进行了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从1985年开始,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先生,在国美揭开了跨材料、跨媒介的实验艺术新篇章,以“软雕塑”的形态丰富了美院雕塑艺术的格局,开拓了传统活化与当代创新的发展之路。1986年,“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成立,在万曼先生的指导下,他的学生施慧与朱伟的《寿》、谷文达的《静·则·生·灵》、梁绍基的《孙子兵法》等壁挂作品参加第13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这是中国当代壁挂创作第一次参加国际最高级别的壁挂艺术展。1989年,研究所由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成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

万曼曾说:“现在的和下一代画家拥有使中国成为世界现代壁挂艺术先锋中心的潜力。”经过施慧教授等艺术家不懈地传承和努力,国美已发展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纤维艺术创造和研究的重镇。2003年,万曼壁挂研究所与雕塑系结合,创建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将纤维艺术直接与造型艺术相结合,使之从一个单项的艺术种类真正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创作门类。自2013年创办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延续着万曼先生“经纬天下”的哲思,一直专注于“纤维”这一独特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与内涵,彰显了杭州独特的艺术视野。2015年率先在中国开创纤维艺术系,10年来,国美艺术家重视创作的持续开拓和实验,重视材料和空间形态的深入挖掘,积极参与国际展览与交流。2024年,施慧教授的《书非书》系列作品参展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从“壁挂”到“纤维”,从墙上到空间,面对全球艺术形态的转型,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传承了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的开放视野和实验精神,在十余年发展历程中,作为国际纤维艺术创作、交流与教育的发动机,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纤维艺术展示平台和重要学术品牌。今年举办的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以“重构星空”为题,试图透过纤维这一极具物质性与隐喻性的媒介,重新思考现代性所带来的复杂文化经验,搭建一张跨越地域、文化与学科的“软质网络”。既不全然拥抱现代性,也不完全退回传统中,而是通过经纬的交织,将不同的时间维度并置、缝合,让不同文明在交织中绽放新的光芒。

本届三年展中的作品,正是这些观念的生动体现。它们强调“重构”这一共同特质,超越本体,有着对材料本真性的尊重与对现代技术理性的回应。艺术家有意流露纤维的偶发肌理、手工痕迹,甚至采用远古工艺,并非为了复制过去,而是为了切近事物的本源。这是对过度同质的现代审美的修正,也是对创造力的重新召唤。每一件纤维作品都是一颗“星”,它们彼此映照,共同构成动态生长的“星空”。它们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在经线纬线与虚无实存中绵延;它们又是关于空间的艺术,在本土经验与全球话题中跨越;它们更是关于哲思的艺术,在材料技艺与形式创新中反思。

我们希望以杭州为纤维艺术网络的关键坐标,视纤维艺术为一种思考现代生存的世界视角:一种柔软而坚韧的力量,在传统与现代、原始与文明、本土与世界、遮蔽与解蔽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编织。在这里,纤维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类型,更是一种方法,重构更具包容性、更富人文关怀的世界。 (本文为展览序言)

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

自2013年创办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延续着万曼先生“经纬天下”的哲思,一直专注于“纤维”这一独特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与内涵,彰显了杭州独特的艺术视野。

崔珍、托马斯·夏因 缩地 7.2×15.6×24.1m 涤纶绳,木质和金属结构 2025年 展览现场

纤维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艺术,它根植于悠久的编织手工艺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历史是与人类发展并存的,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云锦天衣”,纤维艺术就已开始延展。纤维艺术也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前卫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理念和批判意识。伴随材料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代纤维艺术正处于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化交汇点:它既承载着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记忆,又主动介入最前沿的当代话语。纤维艺术因此成为连接全球与本土、抽象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微妙中介。

作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中国美术学院围绕纤维艺术的本体建构已经进行了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从1985年开始,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先生,在国美揭开了跨材料、跨媒介的实验艺术新篇章,以“软雕塑”的形态丰富了美院雕塑艺术的格局,开拓了传统活化与当代创新的发展之路。1986年,“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成立,在万曼先生的指导下,他的学生施慧与朱伟的《寿》、谷文达的《静·则·生·灵》、梁绍基的《孙子兵法》等壁挂作品参加第13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这是中国当代壁挂创作第一次参加国际最高级别的壁挂艺术展。1989年,研究所由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成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

万曼曾说:“现在的和下一代画家拥有使中国成为世界现代壁挂艺术先锋中心的潜力。”经过施慧教授等艺术家不懈地传承和努力,国美已发展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纤维艺术创造和研究的重镇。2003年,万曼壁挂研究所与雕塑系结合,创建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将纤维艺术直接与造型艺术相结合,使之从一个单项的艺术种类真正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创作门类。自2013年创办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延续着万曼先生“经纬天下”的哲思,一直专注于“纤维”这一独特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与内涵,彰显了杭州独特的艺术视野。2015年率先在中国开创纤维艺术系,10年来,国美艺术家重视创作的持续开拓和实验,重视材料和空间形态的深入挖掘,积极参与国际展览与交流。2024年,施慧教授的《书非书》系列作品参展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从“壁挂”到“纤维”,从墙上到空间,面对全球艺术形态的转型,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传承了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的开放视野和实验精神,在十余年发展历程中,作为国际纤维艺术创作、交流与教育的发动机,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纤维艺术展示平台和重要学术品牌。今年举办的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以“重构星空”为题,试图透过纤维这一极具物质性与隐喻性的媒介,重新思考现代性所带来的复杂文化经验,搭建一张跨越地域、文化与学科的“软质网络”。既不全然拥抱现代性,也不完全退回传统中,而是通过经纬的交织,将不同的时间维度并置、缝合,让不同文明在交织中绽放新的光芒。

本届三年展中的作品,正是这些观念的生动体现。它们强调“重构”这一共同特质,超越本体,有着对材料本真性的尊重与对现代技术理性的回应。艺术家有意流露纤维的偶发肌理、手工痕迹,甚至采用远古工艺,并非为了复制过去,而是为了切近事物的本源。这是对过度同质的现代审美的修正,也是对创造力的重新召唤。每一件纤维作品都是一颗“星”,它们彼此映照,共同构成动态生长的“星空”。它们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在经线纬线与虚无实存中绵延;它们又是关于空间的艺术,在本土经验与全球话题中跨越;它们更是关于哲思的艺术,在材料技艺与形式创新中反思。

我们希望以杭州为纤维艺术网络的关键坐标,视纤维艺术为一种思考现代生存的世界视角:一种柔软而坚韧的力量,在传统与现代、原始与文明、本土与世界、遮蔽与解蔽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编织。在这里,纤维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类型,更是一种方法,重构更具包容性、更富人文关怀的世界。 (本文为展览序言)

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