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资本接连看中的多模态触觉传感器,正成为机器人实现 “类人交互” 的核心突破口。与传统单一压力传感器不同,这类被称为 “电子皮肤” 的新型器件,可同时捕捉压力、温度、湿度、纹理甚至生物电信号,为人形机器人、工业检测、医疗康复等场景提供接近人类皮肤的感知能力。
GGII 数据显示,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对柔性触觉传感器的需求将突破 152.5 万平方米,对应市场规模高达 274 亿元。
作为赛道领军者,他山科技的技术硬实力是资本入局的关键底气。这家由清华系团队于 2017 年创立的企业,核心成员包括平面电容技术发明人孙滕谌、北航电子工程专家马扬等,更聘请 ARM 芯片架构发明人、英国两院院士Dr. Steve Furber担任首席科学家。团队已经构建起 “芯片 - 传感器 - 算法模型 - 平台” 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不仅解决了触觉多维感知信号同时解析的全球技术难题,更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触感专用芯片。
在产品落地层面,他山科技已形成多元化矩阵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具体包括TS-F 、TS-F+Series 指尖触觉传感器、TS-E 机械手触觉传感器、TS-V 视触融合训练平台、TS-VT 视触融合训练平台(数据采集)、触觉模拟仿真平台及 TS-R 触觉感知服务机器人等,是以其自研的“AI触觉感知芯片 + 触觉感知算法模型”作为底层架构,为客户提供“底层芯片+算法模型+传感器”的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他山科技已经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和机械臂等在内的90多个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全球范围的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内数十家头部厂商落地合作,整体具有高技术壁垒、技术先进、客户覆盖广且认可度高等竞争优势。
道氏技术的入局,更凸显出产业资本对 “材料 + 技术” 协同模式的战略考量。作为深耕碳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道氏技术的单壁碳纳米管等产品可为机器人电子皮肤提供高灵敏导电网络,恰是实现仿生触觉的核心基础。此次增资后,公司可借助他山科技的技术与客户资源,加速碳材料在传感器、电子皮肤等关键部件的应用,初步构建起 “碳材料 — 传感器 — 电子皮肤 — 灵巧手” 的产业闭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山科技的 AI 触感芯片还能与道氏技术此前合作的芯培森 APU 芯片形成协同,后者提供的原子级科学计算算力,可在微观层面为触觉传感器研发提供支撑。
两次投资背后,不同资本展现出差异化布局逻辑。柯力传感的入股是其 “传感器森林” 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投资他山科技、北微传感等企业,构建起以六维力传感器为核心,融合触觉、IMU 的多模态感知能力,瞄准机器人本体的传感解决方案需求;而道氏技术则聚焦 “AI + 材料” 生态,试图通过他山科技打通材料研发与场景应用的链路,与此前投资的强脑科技、合作企业能斯达形成协同,构建从基础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在人形机器人量产窗口期临近的背景下,触觉传感器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道氏技术的增资动作,既是对他山科技技术价值的认可,更是对机器人感知产业前景的押注。未来随着更多跨领域资源的整合,多模态触觉传感器或将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领域开辟新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