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德科学的丙肝药物帝国正在收缩,明星产品丙通沙在2025年第一季度仅实现3.46亿美元营收,远低于其丙肝系列药物曾创下的191亿美元年销售额峰值。
“丙肝领域可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2018年吉利德CEO的断言,似乎已成为现实,至少在全球主要成熟市场如此。然而,这一看似饱和的市场,在中国却可能是故事的开始。
东阳光药正以空前的投入,组建百人级肝病专线团队,下设上海、广州、北京等七大业务区域,押注慢性丙型肝炎(HCV)治疗,并以此为战略跳板,悄然布局一个覆盖乙肝、MASH等适应症的庞大肝病治疗版图。
基层蓝海:被巨头忽视的巨大市场
要理解东阳光药的这一战略,首先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的丙肝市场还有增长潜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丙肝患者,虽然现有药物治愈率达95%以上,但群众认知不足、诊疗率较低,每年新增患者仍超20万。Polaris Observatory团队的研究显示,我国丙肝诊断率已从2017年的8%显著提升至2019年的30%,但治疗率依然低迷,同期治疗率仅从7%升至9%。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也验证了这一潜力:我国2023年慢性丙型肝炎确诊患者人数为260万人,预计2026年将增至280万人,到2030年将增至310万人。对应的抗HCV药物市场规模,2023年已达37亿元,预计2026年将增至45亿元,2030年达49亿元。
△中国抗HCV药物市场,图片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在这个数十亿元规模的市场中,我国已批准17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其中8种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形成了“医保内拼价格,医保外拼疗效”的格局。吉利德科学独占三款,覆盖了从“吉二代”到“吉四代”;国内企业阵营则以凯因科技和东阳光药为代表,产品定位与目标人群各有侧重。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活跃于国内丙肝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并不多,基本形成了吉利德、凯因科技和东阳光药的三强格局。默沙东等国际巨头已解散相关销售团队,逐渐淡出一线竞争。价格方面,泛基因型方案12周疗程费用普遍在1万元左右,仅“吉四代”沃士韦的疗程费用超过2万元。
△中国获批准的DAA,图片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国盛医药团队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市场普遍认为丙肝新药市场空间有限,实际上我国丙肝基层患者占比较大,而外企在基层没有太多布局,造成了市场有限的错觉。
事实上,已有本土药企针对丙肝疾病隐匿性强,患者人群多集中在基层的特点,制定了具有特色的市场策略,该企业一方面与肝病领域专家展开深度学术合作,另一方面下沉至县域市场。
东阳光药:剑指丙肝的决心和优势
基层市场潜力巨大,但需要强大的地面推广能力,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东阳光药的战略优势愈发凸显。
横向对比同行,吉利德科学在2019年时推广丙肝药物的商业团队不到50人;凯因科技则依靠94名混线销售人员,在2024年实现了丙肝药物约5亿元的销售额。而东阳光药出手便是一支百人级的肝病专线团队,在人员投入和专注度上的决心可见一斑。
产品层面,东阳光药手握三款丙肝创新药,形成梯度产品矩阵。其中,磷酸依米他韦(东卫恩®)早在2020年获批上市,联合索磷布韦片可用于治疗基因1型丙型肝炎;此外,磷酸萘坦司韦(东卫卓®)和艾考磷布韦(东英贺®)已于2025年一季度获批,适用于初治或干扰素经治的基因1型、2型、3型、6型成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合并或不合并代偿性肝硬化,用药后临床治愈率(SVR12)高达97.8%。
尽管东卫卓®与东英贺®暂未纳入医保,但这两款新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需与吉利德的索磷布韦片联用,国产替代优势明显。
参考东卫恩®在2022年至2024年间187.6%的复合年增长率,依托现有的销售网络和全新的肝病专线团队,这两款新药有望复制甚至超越前者的增长轨迹。业内观点普遍认为,随着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这一行动目标的推进,东阳光药的两款新药预计未来有望成为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重磅品种。
增长接力:从乙肝到MASH的未来布局
东阳光药的肝病布局远不止于丙肝,其在研管线涵盖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现称“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即MASH)等适应症。丙肝市场的集中发力,既是争夺当下份额,更是为深耕肝病领域建立“战略前哨”。
在乙肝领域,东阳光药布局进度梯队清晰:莫非赛定处于临床三期,国内进展领先;福瑞赛定处于临床一期,抗病毒活性更优;以及HECN30227、HEC191834处于临床前阶段。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我国慢性乙肝确诊患者人数从2018年的1540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1910万人,预计2026年将达2320万人,2030年将增至3190万人。2023年中国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市场规模达99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167亿元,2030年进一步增至434亿元,增长潜力显著。
△中国抗HBV药物市场,图片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在MASH领域,东阳光药布局三款核心产品,均瞄准热门靶点。其中光健宝(HEC88473)靶点为GLP-1/FGF21,与英国Apollo达成近10亿美元授权合作。东健源(HEC96719)靶点为FXR,上述两款药物均已进入II期临床。HEC169584的靶点为THR-β且尚处于临床前,但全球首款获批的MASH药物即作用于该靶点。
德邦证券研究报告指出,MASH难以自发缓解,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当前在研治疗路径主要聚焦新陈代谢、纤维化和炎症三大方向,其中新陈代谢靶点(如FXR、GLP-1R、PPAR、FGF21、THR-β)最受关注。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全球MASH患病人数将达到4.9亿人,全球MASH药物市场将达到322亿美元。
东阳光药的布局逻辑极具前瞻性:此次为丙肝组建的“肝病专线推广团队”,未来将成为乙肝、MASH药物上市后的核心销售力量——这支队伍覆盖的七大区域及基层渠道网络,将为后续产品落地奠定基础。同时,推广丙肝药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均可直接复用于乙肝与MASH领域,大幅降低跨适应症拓展的成本与风险。
至此,东阳光药战略目标已然清晰:剑锋所指,绝非丙肝一隅,而是整个中国肝病版图。东阳光药押注百人肝病专线,表面是推广丙肝药物,实则是抢占肝病领域的“入场券”:旨在以丙肝高增速验证渠道效率,以乙肝大市场兑现现金流,再以MASH创新靶点撑起第二增长曲线。若2025年医保谈判顺利入围,其肝病管线将形成“短(丙肝)—中(乙肝)—长(MASH)”三期共振,从丙肝领域参与者升级为肝病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来源:医药研究社
原文标题 : 一张丙肝入场券!东阳光药如何从肝病赛道突围
吉利德科学的丙肝药物帝国正在收缩,明星产品丙通沙在2025年第一季度仅实现3.46亿美元营收,远低于其丙肝系列药物曾创下的191亿美元年销售额峰值。
“丙肝领域可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2018年吉利德CEO的断言,似乎已成为现实,至少在全球主要成熟市场如此。然而,这一看似饱和的市场,在中国却可能是故事的开始。
东阳光药正以空前的投入,组建百人级肝病专线团队,下设上海、广州、北京等七大业务区域,押注慢性丙型肝炎(HCV)治疗,并以此为战略跳板,悄然布局一个覆盖乙肝、MASH等适应症的庞大肝病治疗版图。
基层蓝海:被巨头忽视的巨大市场
要理解东阳光药的这一战略,首先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的丙肝市场还有增长潜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丙肝患者,虽然现有药物治愈率达95%以上,但群众认知不足、诊疗率较低,每年新增患者仍超20万。Polaris Observatory团队的研究显示,我国丙肝诊断率已从2017年的8%显著提升至2019年的30%,但治疗率依然低迷,同期治疗率仅从7%升至9%。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也验证了这一潜力:我国2023年慢性丙型肝炎确诊患者人数为260万人,预计2026年将增至280万人,到2030年将增至310万人。对应的抗HCV药物市场规模,2023年已达37亿元,预计2026年将增至45亿元,2030年达49亿元。
△中国抗HCV药物市场,图片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在这个数十亿元规模的市场中,我国已批准17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其中8种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形成了“医保内拼价格,医保外拼疗效”的格局。吉利德科学独占三款,覆盖了从“吉二代”到“吉四代”;国内企业阵营则以凯因科技和东阳光药为代表,产品定位与目标人群各有侧重。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活跃于国内丙肝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并不多,基本形成了吉利德、凯因科技和东阳光药的三强格局。默沙东等国际巨头已解散相关销售团队,逐渐淡出一线竞争。价格方面,泛基因型方案12周疗程费用普遍在1万元左右,仅“吉四代”沃士韦的疗程费用超过2万元。
△中国获批准的DAA,图片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国盛医药团队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市场普遍认为丙肝新药市场空间有限,实际上我国丙肝基层患者占比较大,而外企在基层没有太多布局,造成了市场有限的错觉。
事实上,已有本土药企针对丙肝疾病隐匿性强,患者人群多集中在基层的特点,制定了具有特色的市场策略,该企业一方面与肝病领域专家展开深度学术合作,另一方面下沉至县域市场。
东阳光药:剑指丙肝的决心和优势
基层市场潜力巨大,但需要强大的地面推广能力,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东阳光药的战略优势愈发凸显。
横向对比同行,吉利德科学在2019年时推广丙肝药物的商业团队不到50人;凯因科技则依靠94名混线销售人员,在2024年实现了丙肝药物约5亿元的销售额。而东阳光药出手便是一支百人级的肝病专线团队,在人员投入和专注度上的决心可见一斑。
产品层面,东阳光药手握三款丙肝创新药,形成梯度产品矩阵。其中,磷酸依米他韦(东卫恩®)早在2020年获批上市,联合索磷布韦片可用于治疗基因1型丙型肝炎;此外,磷酸萘坦司韦(东卫卓®)和艾考磷布韦(东英贺®)已于2025年一季度获批,适用于初治或干扰素经治的基因1型、2型、3型、6型成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合并或不合并代偿性肝硬化,用药后临床治愈率(SVR12)高达97.8%。
尽管东卫卓®与东英贺®暂未纳入医保,但这两款新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需与吉利德的索磷布韦片联用,国产替代优势明显。
参考东卫恩®在2022年至2024年间187.6%的复合年增长率,依托现有的销售网络和全新的肝病专线团队,这两款新药有望复制甚至超越前者的增长轨迹。业内观点普遍认为,随着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这一行动目标的推进,东阳光药的两款新药预计未来有望成为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重磅品种。
增长接力:从乙肝到MASH的未来布局
东阳光药的肝病布局远不止于丙肝,其在研管线涵盖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现称“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即MASH)等适应症。丙肝市场的集中发力,既是争夺当下份额,更是为深耕肝病领域建立“战略前哨”。
在乙肝领域,东阳光药布局进度梯队清晰:莫非赛定处于临床三期,国内进展领先;福瑞赛定处于临床一期,抗病毒活性更优;以及HECN30227、HEC191834处于临床前阶段。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我国慢性乙肝确诊患者人数从2018年的1540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1910万人,预计2026年将达2320万人,2030年将增至3190万人。2023年中国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市场规模达99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167亿元,2030年进一步增至434亿元,增长潜力显著。
△中国抗HBV药物市场,图片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在MASH领域,东阳光药布局三款核心产品,均瞄准热门靶点。其中光健宝(HEC88473)靶点为GLP-1/FGF21,与英国Apollo达成近10亿美元授权合作。东健源(HEC96719)靶点为FXR,上述两款药物均已进入II期临床。HEC169584的靶点为THR-β且尚处于临床前,但全球首款获批的MASH药物即作用于该靶点。
德邦证券研究报告指出,MASH难以自发缓解,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当前在研治疗路径主要聚焦新陈代谢、纤维化和炎症三大方向,其中新陈代谢靶点(如FXR、GLP-1R、PPAR、FGF21、THR-β)最受关注。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全球MASH患病人数将达到4.9亿人,全球MASH药物市场将达到322亿美元。
东阳光药的布局逻辑极具前瞻性:此次为丙肝组建的“肝病专线推广团队”,未来将成为乙肝、MASH药物上市后的核心销售力量——这支队伍覆盖的七大区域及基层渠道网络,将为后续产品落地奠定基础。同时,推广丙肝药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均可直接复用于乙肝与MASH领域,大幅降低跨适应症拓展的成本与风险。
至此,东阳光药战略目标已然清晰:剑锋所指,绝非丙肝一隅,而是整个中国肝病版图。东阳光药押注百人肝病专线,表面是推广丙肝药物,实则是抢占肝病领域的“入场券”:旨在以丙肝高增速验证渠道效率,以乙肝大市场兑现现金流,再以MASH创新靶点撑起第二增长曲线。若2025年医保谈判顺利入围,其肝病管线将形成“短(丙肝)—中(乙肝)—长(MASH)”三期共振,从丙肝领域参与者升级为肝病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来源:医药研究社
原文标题 : 一张丙肝入场券!东阳光药如何从肝病赛道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