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造局|2025工博会观察:AI驶向工业深处 小微工厂站上世界舞台

新华财经

9小时前

刘海涛介绍,经过多年深耕,公司打造出了两个数据库,一个面向供应端,用200多个标签对工厂的工艺、设备、产能、折旧、管理能力等数据标准化,建立产能数据库;一个面向采购端,用150多个标签,对买家的采购偏好、产品需求参数、零部件图纸等进行解析,形成订单画像和图纸数据库。

3e4d728831e3497896ae5fcbddcdd2af.jpeg

新华财经上海9月26日电(记者杜康)作为全球工业发展的“风向标”,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汇聚了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中外展商,以及数千项新产品、新技术。逛展2025工博会,记者看到,人工智能在工业的落地,已经不再局限于局部的智能化改造,而是产业模式的全面改变。

为冷冰冰的金属大块头装上“大脑”,AI让工业设备从机械化听从指令,到具备了自主规划能力;全链条赋能,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运维服务,AI能够在每个节点创造价值;打造工业界的“淘宝”,让诸多小微工厂能够跨界成为未来产业供应商……众多案例,都是AI与工业领域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机床装上智能体“大脑” AI融入工业生产全链条

用户只需明确任务需求,机床就可以自主规划生产工艺与技术路径?上海交大智邦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机床智能体“μAI”在今年工博会上迎来首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交大智邦AI+制造首席科学家沈彬将“μAI”形容为机床领域的“自动驾驶系统”。

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年轻企业第一次参加工博会,也是今年获得CIIF大奖的公司之一。与诸多工业“老将”同台,“μAI”获得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数控机床已经有了一些智能化功能,但依然需要知识水平非常高的工程师,将制造任务需求编制成数控机床能够理解的指令语言。这就像是买了一辆赛车,需要配备一个好司机,才能发挥出赛车性能。”沈彬解释道,而“μAI”就像是让普通人也能够驾驶赛车的自动智能系统,可以自主策划路线、调整驾驶动作。

记者在展台看到,μAI可以根据图纸,自动规划零部件的加工工艺与路径。用户只需明确任务需求——比如使用什么刀具、加工什么零件、达到什么精度,剩下的所有步骤机床都能自主完成。“我们发现,即使是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相比较,很多时候AI智能体探索出来的加工方案和路径,能够将效率提升40%至60%。”

沈彬也解释了“μAI”名字的来源。“智能体机床名字中的μ,代表10的负6次方米,这一堪比细胞构建的精度,也是当前智能体机床实操中已经实现的精度。目前,‘μAI’已经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件等高标准要求的金属零部件加工之中。”

在西门子展区,记者看到,AI已经在工业设计、选型、调试、制造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用,带来明显的增益。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西门子与中科摩通共同打造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EMB装配设备在今年工博会上首展,便是一次AI 落地场景的“大聚合”。该设备也是西门子生成式AI赋能的工业助手Industrial Copilot在中国的首次试点。

据悉,在设计研发领域,Industrial Copilot能够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帮助工程师高效处理复杂数据、完成跨领域任务,加速产品设计流程,将设计周期缩短30%、变更效率提升50%,有效减少材料浪费与返工成本。在调试环节,西门子Industrial Copilot辅助生成PLC代码并自动验证,将现场调试周期压缩30%,人工与物料损耗降低10%。

AI重构供需逻辑 小微工厂站上世界舞台

一家做保温杯内胆的小微企业,跨领域为一家美国企业做航空领域的储水设备内胆,还能为生物医药企业做胰岛素便携真空泵?在海智在线展区,公司合伙人兼副总裁刘海涛讲述了AI如何赋能中小企业,助力其从“平平无奇”的小厂商,进军到高附加值的尖端科技领域。

据悉,在制造领域,只有约20%可以直接用标准件,剩余80%是非标准件,无法采购现成品,需要单独设计、组织生产,一直以来存在供需对接的诸多卡点。海智在线便是瞄准了这块硬骨头。

“之前航空领域储水设备内胆,需要焊接工艺,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对接保温杯内胆企业后,工厂采取一体冲压工艺,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材料强度更好。”刘海涛说。

为什么能够跨领域做供需精准匹配?数字标签发挥了大作用。刘海涛介绍,经过多年深耕,公司打造出了两个数据库,一个面向供应端,用200多个标签对工厂的工艺、设备、产能、折旧、管理能力等数据标准化,建立产能数据库;一个面向采购端,用150多个标签,对买家的采购偏好、产品需求参数、零部件图纸等进行解析,形成订单画像和图纸数据库。

基于数据库,海智在线又开发了一系列AI工具。比如,采购方在平台点击“以图搜图”“以图找厂”功能,就可以一键上传订单图纸,系统便能自动筛选并精准匹配曾生产过类似零部件的工厂。

一家年产值300万元的小厂,为全球顶尖缝纫机企业制造23款高难度零部件,并将交期缩短30%;一家原服务于洗衣机行业的工厂,链接到医用离心机企业,助力其重新设计核心部件……中国制造业的显著优势既体现于灯塔工厂等最先进生产线中,也体现在分工细密,调度灵活的400余万家中小制造企业里。AI 赋能,让供应链“破圈”成为寻常,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潜力得以大大释放。

今年工博会开幕式上,对“长三角重点产业数智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授牌,海智在线是获得授牌的企业之一。十年来,海智在线已为107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万客户制造出上百万种零部件。

协作机器人企业向具身智能领域进发

“随着工业自动化进入以‘柔性生产’为核心的下半场,传统单一功能机器人在高精度协作、多场景适配与跨设备协同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说道。

具身智能讨论的热度不断升高,机器人无疑是今年工博会的一大焦点。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有趣趋势是,更多协作机器人厂商开始向具身智能领域进发。

从协作机械臂起家的越疆科技今年展出了融合机械臂、人形、轮式、多足机器人的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在这个未来工厂的微缩景观中,双足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在传送带旁精准分拣物料,轮式机器人灵活穿梭于设备之间转运零件,多足机器狗在模拟管道间稳定巡检,而协作机械臂则在不远处的精密工位上完成毫米级装配。

谢凯旋表示,“从制造现场走出来”的工业基因,是公司拓展具身智能业务的优势之一。“越疆机器人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服务汽车、3C、半导体、锂电等细分行业,这一背景使其技术研发始终以真实需求为导向,避免‘实验室技术与场景脱节’的陷阱。”

今年工博会开幕式上,两台协作机器人献上了一场沙画表演:机械臂精准操控下,沙粒勾勒出“CIIF”图示,科技的精密与艺术的灵动交融,成为“中国智造”的生动注脚。做沙画的两台协作机器人,便是来自节卡机器人。

同样以协作机器人见长的节卡机器人这次带来了其第一款轮式具身智能产品—— Kargo轮式人形机器人,并面向全球首发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

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表示,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从点位编程到作业能力泛化的跨越阶段。协作机器人解决了柔性部署与人机协作问题,JAKA EVO平台在这一基础上让协作、人形、双臂等多形态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实现自主感知,智能决策和灵巧执行,集标准化部署工具链于一体。“从协作机器人,到推出包含软硬件的具身智能家族,我们始终在赋能工业现场,希望打通‘看懂世界—理解任务—精准执行’的智能闭环。”

据悉,该平台已伴随节卡机器人产品服务12个标杆项目,在汽车、3C电子领域展开场景验证。

编辑:李一帆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刘海涛介绍,经过多年深耕,公司打造出了两个数据库,一个面向供应端,用200多个标签对工厂的工艺、设备、产能、折旧、管理能力等数据标准化,建立产能数据库;一个面向采购端,用150多个标签,对买家的采购偏好、产品需求参数、零部件图纸等进行解析,形成订单画像和图纸数据库。

3e4d728831e3497896ae5fcbddcdd2af.jpeg

新华财经上海9月26日电(记者杜康)作为全球工业发展的“风向标”,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汇聚了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中外展商,以及数千项新产品、新技术。逛展2025工博会,记者看到,人工智能在工业的落地,已经不再局限于局部的智能化改造,而是产业模式的全面改变。

为冷冰冰的金属大块头装上“大脑”,AI让工业设备从机械化听从指令,到具备了自主规划能力;全链条赋能,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运维服务,AI能够在每个节点创造价值;打造工业界的“淘宝”,让诸多小微工厂能够跨界成为未来产业供应商……众多案例,都是AI与工业领域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机床装上智能体“大脑” AI融入工业生产全链条

用户只需明确任务需求,机床就可以自主规划生产工艺与技术路径?上海交大智邦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机床智能体“μAI”在今年工博会上迎来首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交大智邦AI+制造首席科学家沈彬将“μAI”形容为机床领域的“自动驾驶系统”。

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年轻企业第一次参加工博会,也是今年获得CIIF大奖的公司之一。与诸多工业“老将”同台,“μAI”获得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数控机床已经有了一些智能化功能,但依然需要知识水平非常高的工程师,将制造任务需求编制成数控机床能够理解的指令语言。这就像是买了一辆赛车,需要配备一个好司机,才能发挥出赛车性能。”沈彬解释道,而“μAI”就像是让普通人也能够驾驶赛车的自动智能系统,可以自主策划路线、调整驾驶动作。

记者在展台看到,μAI可以根据图纸,自动规划零部件的加工工艺与路径。用户只需明确任务需求——比如使用什么刀具、加工什么零件、达到什么精度,剩下的所有步骤机床都能自主完成。“我们发现,即使是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相比较,很多时候AI智能体探索出来的加工方案和路径,能够将效率提升40%至60%。”

沈彬也解释了“μAI”名字的来源。“智能体机床名字中的μ,代表10的负6次方米,这一堪比细胞构建的精度,也是当前智能体机床实操中已经实现的精度。目前,‘μAI’已经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件等高标准要求的金属零部件加工之中。”

在西门子展区,记者看到,AI已经在工业设计、选型、调试、制造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用,带来明显的增益。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西门子与中科摩通共同打造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EMB装配设备在今年工博会上首展,便是一次AI 落地场景的“大聚合”。该设备也是西门子生成式AI赋能的工业助手Industrial Copilot在中国的首次试点。

据悉,在设计研发领域,Industrial Copilot能够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帮助工程师高效处理复杂数据、完成跨领域任务,加速产品设计流程,将设计周期缩短30%、变更效率提升50%,有效减少材料浪费与返工成本。在调试环节,西门子Industrial Copilot辅助生成PLC代码并自动验证,将现场调试周期压缩30%,人工与物料损耗降低10%。

AI重构供需逻辑 小微工厂站上世界舞台

一家做保温杯内胆的小微企业,跨领域为一家美国企业做航空领域的储水设备内胆,还能为生物医药企业做胰岛素便携真空泵?在海智在线展区,公司合伙人兼副总裁刘海涛讲述了AI如何赋能中小企业,助力其从“平平无奇”的小厂商,进军到高附加值的尖端科技领域。

据悉,在制造领域,只有约20%可以直接用标准件,剩余80%是非标准件,无法采购现成品,需要单独设计、组织生产,一直以来存在供需对接的诸多卡点。海智在线便是瞄准了这块硬骨头。

“之前航空领域储水设备内胆,需要焊接工艺,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对接保温杯内胆企业后,工厂采取一体冲压工艺,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材料强度更好。”刘海涛说。

为什么能够跨领域做供需精准匹配?数字标签发挥了大作用。刘海涛介绍,经过多年深耕,公司打造出了两个数据库,一个面向供应端,用200多个标签对工厂的工艺、设备、产能、折旧、管理能力等数据标准化,建立产能数据库;一个面向采购端,用150多个标签,对买家的采购偏好、产品需求参数、零部件图纸等进行解析,形成订单画像和图纸数据库。

基于数据库,海智在线又开发了一系列AI工具。比如,采购方在平台点击“以图搜图”“以图找厂”功能,就可以一键上传订单图纸,系统便能自动筛选并精准匹配曾生产过类似零部件的工厂。

一家年产值300万元的小厂,为全球顶尖缝纫机企业制造23款高难度零部件,并将交期缩短30%;一家原服务于洗衣机行业的工厂,链接到医用离心机企业,助力其重新设计核心部件……中国制造业的显著优势既体现于灯塔工厂等最先进生产线中,也体现在分工细密,调度灵活的400余万家中小制造企业里。AI 赋能,让供应链“破圈”成为寻常,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潜力得以大大释放。

今年工博会开幕式上,对“长三角重点产业数智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授牌,海智在线是获得授牌的企业之一。十年来,海智在线已为107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万客户制造出上百万种零部件。

协作机器人企业向具身智能领域进发

“随着工业自动化进入以‘柔性生产’为核心的下半场,传统单一功能机器人在高精度协作、多场景适配与跨设备协同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说道。

具身智能讨论的热度不断升高,机器人无疑是今年工博会的一大焦点。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有趣趋势是,更多协作机器人厂商开始向具身智能领域进发。

从协作机械臂起家的越疆科技今年展出了融合机械臂、人形、轮式、多足机器人的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在这个未来工厂的微缩景观中,双足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在传送带旁精准分拣物料,轮式机器人灵活穿梭于设备之间转运零件,多足机器狗在模拟管道间稳定巡检,而协作机械臂则在不远处的精密工位上完成毫米级装配。

谢凯旋表示,“从制造现场走出来”的工业基因,是公司拓展具身智能业务的优势之一。“越疆机器人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服务汽车、3C、半导体、锂电等细分行业,这一背景使其技术研发始终以真实需求为导向,避免‘实验室技术与场景脱节’的陷阱。”

今年工博会开幕式上,两台协作机器人献上了一场沙画表演:机械臂精准操控下,沙粒勾勒出“CIIF”图示,科技的精密与艺术的灵动交融,成为“中国智造”的生动注脚。做沙画的两台协作机器人,便是来自节卡机器人。

同样以协作机器人见长的节卡机器人这次带来了其第一款轮式具身智能产品—— Kargo轮式人形机器人,并面向全球首发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

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表示,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从点位编程到作业能力泛化的跨越阶段。协作机器人解决了柔性部署与人机协作问题,JAKA EVO平台在这一基础上让协作、人形、双臂等多形态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实现自主感知,智能决策和灵巧执行,集标准化部署工具链于一体。“从协作机器人,到推出包含软硬件的具身智能家族,我们始终在赋能工业现场,希望打通‘看懂世界—理解任务—精准执行’的智能闭环。”

据悉,该平台已伴随节卡机器人产品服务12个标杆项目,在汽车、3C电子领域展开场景验证。

编辑:李一帆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