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正式发布 锚定政策驱动与产业协同下的供应链核心资产

新华财经

1周前

2025年是《“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专项部署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的收官之年,为满足投资者高效追踪中国供应链产业核心资产的投资需求,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研发编制了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

新华财经上海9月26日电(周子涵、周宇涵)9月26日,新华供应链产业核心30指数(以下简称“新华供应链核心30”)正式发布。该指数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自主研发,为投资者高效追踪中国供应链产业核心资产的投资价值提供优质跟踪标的。指数以2018年12月28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截至2025年9月中旬,年化收益率12.50%,夏普比率0.52。

数智赋能,供应链产业护航双循环新格局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韧性、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双循环”畅通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安全屏障。供应链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等核心经济环节,深刻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与潜力。

近年来,供应链产业的发展获得空前关注。2016年3月“供应链”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该产业成为国家视角下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一环。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形成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十四五”时期,《“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先后出台,持续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产业发展路径清晰、空间广阔。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的持续演进,供应链产业的“数智化”特征愈发显著。作为链接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下游分销零售场景的关键要素,供应链的数智化升级,在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降低市场主体成本、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赋能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供应链产业的内在价值提升,使其成为陪伴实体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与经济发展同频,供应链产业韧性持续增强

政策引导与技术迭代共同推动供应链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供应链产业内在价值持续进化,从聚焦在线交易和物流一体化的撮合交易阶段,延伸至服务于工业4.0、融合大数据资源的产业互联阶段,再升级为物联网、AI及区块链技术深度应用的平台化与智能化阶段。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供应链发展密不可分,供应链产业的迭代升级通过关键领域的贸易增长得以充分体现。202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6.16万亿美元,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博鳌论坛旗舰报告显示,在贸易量最大的22个中间品中,中国有20种处于领先地位;自2017年以后,全球中间品贸易对华依存度超越北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度与竞争优势持续强化。另一方面,据中国贸促会研发的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显示,2018年至2024年间,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韧性指数分别增长171%、56%、116%、22%。这表明,尽管地缘冲突及单边主义等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链产业韧性提出了挑战,但促进因素始终占据主流,创新驱动力强劲,全球供应链连接仍是大势所趋。

创新选股逻辑,指数追踪新格局下供应链核心资产

2025年是《“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专项部署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的收官之年,为满足投资者高效追踪中国供应链产业核心资产的投资需求,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研发编制了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

相较于市场同类主题指数普遍基于传统行业分类筛选供应链企业,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在指定行业、产业之外,紧密贴合现代流通体系政策,依据供应链业务参与深度,区分出以“链主”角色主导供应链管理的制造商型企业,以及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服务的流通型企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分别通过利润指标评估盈利稳定性反映其制造韧性,通过效率指标考核流通效率与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引入存货周转率作为权重调整因子,指数实施倾斜市值加权,以充分体现企业库存管理效率对整体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影响,并引导资源流向高效企业。

截至2025年9月中旬,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累计收涨115.86%,年内收益37.47%,在聚焦物流的行业指数及相似产业主题指数中表现领先。指数最新一期样本行业权重以物流为枢纽,向上绑定资源保障(工业金属、煤炭合计占比26%),向下链接技术赋能(智慧供应链相关行业占比17%),形成了“物流+资源+电子+信息技术”多环节协同的分布格局。该指数基期定为2018年12月28日,定位在国家供应链战略全面实施的初始阶段,旨在跟踪自国家深化实施供应链相关政策以来,供应链产业智慧化、国际化以及与国家统一大市场融合演进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2025年是《“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专项部署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的收官之年,为满足投资者高效追踪中国供应链产业核心资产的投资需求,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研发编制了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

新华财经上海9月26日电(周子涵、周宇涵)9月26日,新华供应链产业核心30指数(以下简称“新华供应链核心30”)正式发布。该指数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自主研发,为投资者高效追踪中国供应链产业核心资产的投资价值提供优质跟踪标的。指数以2018年12月28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截至2025年9月中旬,年化收益率12.50%,夏普比率0.52。

数智赋能,供应链产业护航双循环新格局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韧性、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双循环”畅通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安全屏障。供应链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等核心经济环节,深刻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与潜力。

近年来,供应链产业的发展获得空前关注。2016年3月“供应链”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该产业成为国家视角下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一环。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形成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十四五”时期,《“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先后出台,持续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产业发展路径清晰、空间广阔。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的持续演进,供应链产业的“数智化”特征愈发显著。作为链接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下游分销零售场景的关键要素,供应链的数智化升级,在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降低市场主体成本、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赋能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供应链产业的内在价值提升,使其成为陪伴实体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与经济发展同频,供应链产业韧性持续增强

政策引导与技术迭代共同推动供应链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供应链产业内在价值持续进化,从聚焦在线交易和物流一体化的撮合交易阶段,延伸至服务于工业4.0、融合大数据资源的产业互联阶段,再升级为物联网、AI及区块链技术深度应用的平台化与智能化阶段。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供应链发展密不可分,供应链产业的迭代升级通过关键领域的贸易增长得以充分体现。202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6.16万亿美元,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博鳌论坛旗舰报告显示,在贸易量最大的22个中间品中,中国有20种处于领先地位;自2017年以后,全球中间品贸易对华依存度超越北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度与竞争优势持续强化。另一方面,据中国贸促会研发的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显示,2018年至2024年间,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韧性指数分别增长171%、56%、116%、22%。这表明,尽管地缘冲突及单边主义等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链产业韧性提出了挑战,但促进因素始终占据主流,创新驱动力强劲,全球供应链连接仍是大势所趋。

创新选股逻辑,指数追踪新格局下供应链核心资产

2025年是《“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专项部署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的收官之年,为满足投资者高效追踪中国供应链产业核心资产的投资需求,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研发编制了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

相较于市场同类主题指数普遍基于传统行业分类筛选供应链企业,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在指定行业、产业之外,紧密贴合现代流通体系政策,依据供应链业务参与深度,区分出以“链主”角色主导供应链管理的制造商型企业,以及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服务的流通型企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分别通过利润指标评估盈利稳定性反映其制造韧性,通过效率指标考核流通效率与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引入存货周转率作为权重调整因子,指数实施倾斜市值加权,以充分体现企业库存管理效率对整体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影响,并引导资源流向高效企业。

截至2025年9月中旬,新华供应链核心30指数累计收涨115.86%,年内收益37.47%,在聚焦物流的行业指数及相似产业主题指数中表现领先。指数最新一期样本行业权重以物流为枢纽,向上绑定资源保障(工业金属、煤炭合计占比26%),向下链接技术赋能(智慧供应链相关行业占比17%),形成了“物流+资源+电子+信息技术”多环节协同的分布格局。该指数基期定为2018年12月28日,定位在国家供应链战略全面实施的初始阶段,旨在跟踪自国家深化实施供应链相关政策以来,供应链产业智慧化、国际化以及与国家统一大市场融合演进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