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25.89亿元,但弃风、弃光率年年攀升问题不可忽视。
01
9月11日,上交所官网发布消息,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新能”)的主板IPO申请已获得受理。
此次上市,电建新能计划募集资金90亿元,主要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项目的建设,并将推动484.81亿元的风光电项目总投资,预计新增装机规模846万千瓦。
这也是2025年下半年第4单主板IPO企业。目前,电力企业中,电建新能源的募资金额位列A股IPO待审企业中第二,仅次于华润新能源的245亿元。作为中国电建旗下唯一从事国内新能源投资、运营和管理的业务平台,电建新能的股东背景强大,为其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今年3月31日,电建新能的控股股东为中国电建。中国电建直接持有电建新能24.12亿股股份,并通过中南院、贵阳院等多家子公司间接控制35.86亿股股份,合计控制电建新能79.975%的股份。通过这些股份控制,中国电建及其全资子公司水规总院合计控制电建新能80%的股份,最终成为电建新能的实际控制人。尽管如此,中国电建仍将保留对电建新能的控制权,分拆上市后,电建新能仍将作为中国电建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
资料显示,电建新能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成立的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投资公司,该公司最初专注于水电业务,随后逐步将业务扩展到风电和光伏领域。2021年12月,在控股股东中国电建的主导下,电建新能完成了内部重组,设立了电建新能源集团。2022年,公司更名为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正式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电建新能目前主营业务聚焦于国内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光热发电、智能电网、新型储能和离网型风光柴储配电网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其中,风电及太阳能发电是最主要的业务。
经过多年发展,电建新能的业务已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电建新能控股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2124.61万千瓦,占全国市场份额1.43%,其中,风力发电项目占全国市场份额1.85%,太阳能发电项目占全国市场份额1.20%。
与此同时,电建新能的经营业绩也稳步增长,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电建新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3.82亿元、87.28亿元、98.1亿元和26.61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7.68亿元、23.29亿元、25.89亿元和5.11亿元,利润逐年稳定增长。从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3月,电建新能源主营业务收入中,风电占比70.37%,太阳能发电占比28.38%,其他为1.25%。太阳能发电业务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比从2022年的15.47%上升到2025年一季度的28.38%,上升趋势明显。
02
然而,太阳能发电业务的增长也伴随着毛利率的显著下滑。
根据招股说明书,2023年第一季度,电建新能的太阳能发电业务毛利率为30%,相比2024年底的51.03%下降了近21个百分点。电建新能解释称,毛利率下降主要受季节性光照不足影响,导致单位发电成本上升。此外,电建新能的弃风弃光率也在逐年上升。
数据显示,2022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弃风率分别为3.49%、3.40%、4.05%和5.02%;弃光率分别为2.03%、2.25%、5.88%和6.57%。这一趋势反映了当前行业的挑战,也反映了多个央企新能源子公司普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央企新能源业务分拆上市成为一个显著趋势。早在2021年6月,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峡能源,SH:600905)挂牌上市,首发募资227.13亿元,是当时中国电力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IPO。
此后,多家能源类央企开启分拆上市浪潮。
今年3月,华润电力分拆的华润新能源主板IPO申请获受理,首发募集资金达到245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装机总规模717.5万千瓦,总投资达到404.22亿元。(详情可见预见能源此前文章《募资245亿毛利率近60%这家新能源“巨头”正在冲击上市》)
7月,华电集团拆分的华电新能(600930.SH)正式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总额181.71亿元。华电新能坐拥行业龙头地位,业务遍布全国31个省份,截至2024年底,公司控股发电装机容量达6862万千瓦,其中风电3202万千瓦,太阳能发电3659万千瓦。(详情可见此前文章《暴涨220%,市值3000亿!A股新能源最大IPO来了》)
多家能源类央企分拆上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央企新能源业务的巨大体量和高资金需求使得整体估值偏低。通过分拆上市,新能源业务能够单独估值,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其市场价值,并提升股东回报。同时,分拆上市也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独立的融资渠道,促进了业务的扩展和技术研发。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建新能IPO获受理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央企新能源分拆上市浪潮中的重要事件。长久以来,央企一直都是光伏、风电、氢能、核能等新能源的排头兵,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央企必将走向国际化和精细化的市场发展战略道路。新能源央企纷纷分拆上市的趋势正在逐步重塑新能源行业格局,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原文标题 : 募资90亿元,央企“巨无霸”电建新能IPO获受理
净利25.89亿元,但弃风、弃光率年年攀升问题不可忽视。
01
9月11日,上交所官网发布消息,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新能”)的主板IPO申请已获得受理。
此次上市,电建新能计划募集资金90亿元,主要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项目的建设,并将推动484.81亿元的风光电项目总投资,预计新增装机规模846万千瓦。
这也是2025年下半年第4单主板IPO企业。目前,电力企业中,电建新能源的募资金额位列A股IPO待审企业中第二,仅次于华润新能源的245亿元。作为中国电建旗下唯一从事国内新能源投资、运营和管理的业务平台,电建新能的股东背景强大,为其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今年3月31日,电建新能的控股股东为中国电建。中国电建直接持有电建新能24.12亿股股份,并通过中南院、贵阳院等多家子公司间接控制35.86亿股股份,合计控制电建新能79.975%的股份。通过这些股份控制,中国电建及其全资子公司水规总院合计控制电建新能80%的股份,最终成为电建新能的实际控制人。尽管如此,中国电建仍将保留对电建新能的控制权,分拆上市后,电建新能仍将作为中国电建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
资料显示,电建新能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成立的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投资公司,该公司最初专注于水电业务,随后逐步将业务扩展到风电和光伏领域。2021年12月,在控股股东中国电建的主导下,电建新能完成了内部重组,设立了电建新能源集团。2022年,公司更名为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正式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电建新能目前主营业务聚焦于国内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光热发电、智能电网、新型储能和离网型风光柴储配电网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其中,风电及太阳能发电是最主要的业务。
经过多年发展,电建新能的业务已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电建新能控股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2124.61万千瓦,占全国市场份额1.43%,其中,风力发电项目占全国市场份额1.85%,太阳能发电项目占全国市场份额1.20%。
与此同时,电建新能的经营业绩也稳步增长,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电建新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3.82亿元、87.28亿元、98.1亿元和26.61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7.68亿元、23.29亿元、25.89亿元和5.11亿元,利润逐年稳定增长。从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3月,电建新能源主营业务收入中,风电占比70.37%,太阳能发电占比28.38%,其他为1.25%。太阳能发电业务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比从2022年的15.47%上升到2025年一季度的28.38%,上升趋势明显。
02
然而,太阳能发电业务的增长也伴随着毛利率的显著下滑。
根据招股说明书,2023年第一季度,电建新能的太阳能发电业务毛利率为30%,相比2024年底的51.03%下降了近21个百分点。电建新能解释称,毛利率下降主要受季节性光照不足影响,导致单位发电成本上升。此外,电建新能的弃风弃光率也在逐年上升。
数据显示,2022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弃风率分别为3.49%、3.40%、4.05%和5.02%;弃光率分别为2.03%、2.25%、5.88%和6.57%。这一趋势反映了当前行业的挑战,也反映了多个央企新能源子公司普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央企新能源业务分拆上市成为一个显著趋势。早在2021年6月,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峡能源,SH:600905)挂牌上市,首发募资227.13亿元,是当时中国电力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IPO。
此后,多家能源类央企开启分拆上市浪潮。
今年3月,华润电力分拆的华润新能源主板IPO申请获受理,首发募集资金达到245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装机总规模717.5万千瓦,总投资达到404.22亿元。(详情可见预见能源此前文章《募资245亿毛利率近60%这家新能源“巨头”正在冲击上市》)
7月,华电集团拆分的华电新能(600930.SH)正式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总额181.71亿元。华电新能坐拥行业龙头地位,业务遍布全国31个省份,截至2024年底,公司控股发电装机容量达6862万千瓦,其中风电3202万千瓦,太阳能发电3659万千瓦。(详情可见此前文章《暴涨220%,市值3000亿!A股新能源最大IPO来了》)
多家能源类央企分拆上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央企新能源业务的巨大体量和高资金需求使得整体估值偏低。通过分拆上市,新能源业务能够单独估值,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其市场价值,并提升股东回报。同时,分拆上市也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独立的融资渠道,促进了业务的扩展和技术研发。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建新能IPO获受理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央企新能源分拆上市浪潮中的重要事件。长久以来,央企一直都是光伏、风电、氢能、核能等新能源的排头兵,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央企必将走向国际化和精细化的市场发展战略道路。新能源央企纷纷分拆上市的趋势正在逐步重塑新能源行业格局,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原文标题 : 募资90亿元,央企“巨无霸”电建新能IPO获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