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万亿债市再迎开放红利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凸显

财经早餐

金融时报

13小时前

2025年9月25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举办首届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论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发表主旨演讲。
邹澜回顾了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在金融市场的务实合作,介绍了人民币债券资产的独特优势和中国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成果,强调了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断激活,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债券资产进一步展现出良好的投资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
在本次论坛上,邹澜还宣布了四项重磅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据悉,人民银行近期将重点推动这些举措落地。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融资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统筹,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健全规则统一的违约风险防范与处置机制,持续推动市场统一对外开放,市场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一位机构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9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债券发行规模超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债券净融资11.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44.5%,是实体经济融资的第二大渠道。
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债券净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由五年前的30%左右跃升至40%以上。“债券交易更加活跃,国债的年换手率由五年前的2.4上升至3.8,投资者类型日益丰富,各类创新产品及交易机制也得到广泛应用。”有业内人士补充。
强吸引力
境外机构看好中国债券市场
这些政策的落地让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截至2025年8月末,共有近1170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覆盖了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总持债规模约3.9万亿元人民币,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了近4倍。
全球前一百大资产管理机构中,已经有80余家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即便今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中国金融市场仍保持稳定,中国债券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占比均超纳入时预期,分别升至全球第二和第三。
对于为何全球投资者青睐中国债市,业内专家也列举了几大原因,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断激活,人民币债券资产的投资价值进一步显现,成为全球投资者的优质选择。
“从经济基本面看,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7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从收益率看,中国债券的短期与长期收益率、名义与实际收益率均位居全球前列。根据彭博数据,在过去10年内持有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中国债券组合,无论是否进行外汇对冲,都可以获得约70%的收益。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人民币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仍然相对较高,为全球人民币持有者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保值增值途径。
此外,从避险属性看,人民币债券具有较高的分散化投资价值,人民币债券收益与G7国家、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债券收益相关性较低;而且,从流动性看,人民币债券交易活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全年平均换手率接近4倍,最活跃券的年度换手率接近150倍。
利率债的报价价差也显著缩窄,与发达国家市场基本在同一水平,最活跃利率债的报价价差仅为0.02BP左右。
“当然,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业内人士解释,目前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2%,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的开放潜力与空间。
新政将落地  ,四大举措助推跨境
投融资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
多年来,内地与香港持续推进金融市场联通合作,在债券通、互换通等业务基础上,不断优化合作机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机制优化方面,内地支持香港落地离岸债券回购业务,取消质押券冻结限制,盘活质押券;升级南向通,通过延长结算时间、拓展投资币种、扩大内地投资者范围、增加托管银行等举措提升服务效能;优化互换通,推出挂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交易品种,将合约期限延长至30年,并落地合约压缩等配套功能。同时,人民银行正推动内地债券成为香港及全球市场认可的合格担保品,支持其用作互换通及香港场外结算公司(OTCC)各类衍生品业务的保证金等。
在本次论坛上,邹澜进一步宣布了四项措施:
一是支持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提高人民币债券的使用效率。
二是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优化报价商管理机制,并将每日交易净限额从200亿元提高至450亿元,便利投资者开展利率风险管理。
三是会同相关部门在香港市场提供更多离岸人民币国债等高信用等级人民币资产,丰富香港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
四是继续与各方面密切沟通协作,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香港凭借高度开放的商业环境、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才储备及健全的法律与监管体系,成为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
有业内专家谈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曾于2025年1月在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将从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等四个方面,继续全力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此次央行释放系列政策信号,彰显了国家持续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更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来源:金融时报


2025年9月25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举办首届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论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发表主旨演讲。
邹澜回顾了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在金融市场的务实合作,介绍了人民币债券资产的独特优势和中国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成果,强调了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断激活,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债券资产进一步展现出良好的投资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
在本次论坛上,邹澜还宣布了四项重磅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据悉,人民银行近期将重点推动这些举措落地。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融资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统筹,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健全规则统一的违约风险防范与处置机制,持续推动市场统一对外开放,市场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一位机构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9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债券发行规模超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债券净融资11.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44.5%,是实体经济融资的第二大渠道。
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债券净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由五年前的30%左右跃升至40%以上。“债券交易更加活跃,国债的年换手率由五年前的2.4上升至3.8,投资者类型日益丰富,各类创新产品及交易机制也得到广泛应用。”有业内人士补充。
强吸引力
境外机构看好中国债券市场
这些政策的落地让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截至2025年8月末,共有近1170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覆盖了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总持债规模约3.9万亿元人民币,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了近4倍。
全球前一百大资产管理机构中,已经有80余家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即便今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中国金融市场仍保持稳定,中国债券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占比均超纳入时预期,分别升至全球第二和第三。
对于为何全球投资者青睐中国债市,业内专家也列举了几大原因,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断激活,人民币债券资产的投资价值进一步显现,成为全球投资者的优质选择。
“从经济基本面看,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7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从收益率看,中国债券的短期与长期收益率、名义与实际收益率均位居全球前列。根据彭博数据,在过去10年内持有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中国债券组合,无论是否进行外汇对冲,都可以获得约70%的收益。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人民币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仍然相对较高,为全球人民币持有者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保值增值途径。
此外,从避险属性看,人民币债券具有较高的分散化投资价值,人民币债券收益与G7国家、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债券收益相关性较低;而且,从流动性看,人民币债券交易活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全年平均换手率接近4倍,最活跃券的年度换手率接近150倍。
利率债的报价价差也显著缩窄,与发达国家市场基本在同一水平,最活跃利率债的报价价差仅为0.02BP左右。
“当然,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业内人士解释,目前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2%,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的开放潜力与空间。
新政将落地  ,四大举措助推跨境
投融资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
多年来,内地与香港持续推进金融市场联通合作,在债券通、互换通等业务基础上,不断优化合作机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机制优化方面,内地支持香港落地离岸债券回购业务,取消质押券冻结限制,盘活质押券;升级南向通,通过延长结算时间、拓展投资币种、扩大内地投资者范围、增加托管银行等举措提升服务效能;优化互换通,推出挂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交易品种,将合约期限延长至30年,并落地合约压缩等配套功能。同时,人民银行正推动内地债券成为香港及全球市场认可的合格担保品,支持其用作互换通及香港场外结算公司(OTCC)各类衍生品业务的保证金等。
在本次论坛上,邹澜进一步宣布了四项措施:
一是支持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提高人民币债券的使用效率。
二是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优化报价商管理机制,并将每日交易净限额从200亿元提高至450亿元,便利投资者开展利率风险管理。
三是会同相关部门在香港市场提供更多离岸人民币国债等高信用等级人民币资产,丰富香港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
四是继续与各方面密切沟通协作,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香港凭借高度开放的商业环境、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才储备及健全的法律与监管体系,成为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
有业内专家谈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曾于2025年1月在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将从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等四个方面,继续全力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此次央行释放系列政策信号,彰显了国家持续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更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来源:金融时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