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级人工智能?它离我们有多远?丨C视频·唐探

川观新闻

1天前

超级人工智能,也就是ASI,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完成自主学习、自我进化。

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文/视频

今年的云栖大会,最热的两个信息分别是:阿里巴巴宣布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合作;其CEO吴泳铭表示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出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这两个信息其实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

先看阿里和英伟达的合作——覆盖了Physical AI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数据合成处理、模型训练、环境仿真强化学习以及模型验证测试等。简单地说,就是让AI能够对物理世界有准确的认知,而不是仅停留在思维思考领域。

而超级人工智能,也就是ASI,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完成自主学习、自我进化。某种程度来讲,就跟人类一样——并没有专门的外界力量来训练我们,但我们文明水平一直在自我探索中不断提升。

要达到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我们身处的物理世界得有准确的认知。

ASI如果能够成功,它不仅在智力水平上将超越人类,更在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能够完成各种复杂任务,还能在未知的领域中探索新的可能,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

ASI什么时候到来?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毕竟涉及技术、伦理、法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仅从技术角度来看,要实现就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包括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进一步突破。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仅技术层面可能就需要数十年时间。

不过,也不要因为这个漫长的时间而感到失落。虽然ASI并不能马上到来,但在这期间,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也能为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价值。

前几天召开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测算成果。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2025年9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覆盖基础底座、模型框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一些具体的人工智能实际应用,已经开始逐步融入各行业中去。

国家数据局刚刚发布的第三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就涵盖了城市管理方面的各个领域。

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内部署的186架无人机,打造了55类低空AI算法,通过无人机搭配气体探测器,实现9项空气质量数据采集;成都一智科技打造的数字施工管理系统,汇聚施工全流程数据,纳入监管体系的项目任务一次性验收合格率提高5一10个百分点;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利用电力数据建立经济指标预测分析平台,围绕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精准预测经济走势,误差控制在个位数。

个人观点,AI的渗透,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瞬间。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学习、理解、掌握并恰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它就能长远地成为我们的一个越来越好用的优质助手。

超级人工智能,也就是ASI,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完成自主学习、自我进化。

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文/视频

今年的云栖大会,最热的两个信息分别是:阿里巴巴宣布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合作;其CEO吴泳铭表示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出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这两个信息其实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

先看阿里和英伟达的合作——覆盖了Physical AI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数据合成处理、模型训练、环境仿真强化学习以及模型验证测试等。简单地说,就是让AI能够对物理世界有准确的认知,而不是仅停留在思维思考领域。

而超级人工智能,也就是ASI,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完成自主学习、自我进化。某种程度来讲,就跟人类一样——并没有专门的外界力量来训练我们,但我们文明水平一直在自我探索中不断提升。

要达到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我们身处的物理世界得有准确的认知。

ASI如果能够成功,它不仅在智力水平上将超越人类,更在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能够完成各种复杂任务,还能在未知的领域中探索新的可能,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

ASI什么时候到来?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毕竟涉及技术、伦理、法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仅从技术角度来看,要实现就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包括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进一步突破。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仅技术层面可能就需要数十年时间。

不过,也不要因为这个漫长的时间而感到失落。虽然ASI并不能马上到来,但在这期间,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也能为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价值。

前几天召开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测算成果。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2025年9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覆盖基础底座、模型框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一些具体的人工智能实际应用,已经开始逐步融入各行业中去。

国家数据局刚刚发布的第三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就涵盖了城市管理方面的各个领域。

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内部署的186架无人机,打造了55类低空AI算法,通过无人机搭配气体探测器,实现9项空气质量数据采集;成都一智科技打造的数字施工管理系统,汇聚施工全流程数据,纳入监管体系的项目任务一次性验收合格率提高5一10个百分点;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利用电力数据建立经济指标预测分析平台,围绕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精准预测经济走势,误差控制在个位数。

个人观点,AI的渗透,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瞬间。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学习、理解、掌握并恰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它就能长远地成为我们的一个越来越好用的优质助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