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黑马到全球挑战者:东阳光药的胰岛素突围战

E药经理人

1小时前

   从行业角度看,东阳光药的胰岛素出海,承载着更大的“时代之问”:国产胰岛素能否真正进入核心市场?中国药企能否在百年赛道中撕开一个口子?“进口替代”的逻辑,是否可以升级为“全球竞争”的逻辑?

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贝斯特首次分离出胰岛素,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胰岛素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医学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也让糖尿病从“绝症”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但这枚“钥匙”并非人人可握。近百年来,胰岛素几乎被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三大巨头垄断。它们凭借研发、生产、渠道的全链条优势,牢牢掌控了全球患者的用药选择权。
中国市场的历史更加曲折。胰岛素1923年进入中国,却因科研和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依赖进口。直到1998年,国内科学家成功研发出重组人胰岛素,才真正实现自主突破。随后,通化东宝、甘李药业等企业接连追赶,推出速效、长效、预混等不同类型产品,逐渐打破外资的绝对统治。
但这场追赶,更多停留在“国内替代”的层面,距离全球核心市场依然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01

国内市场的“炼钢炉”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
那一年,胰岛素首次被纳入国家医保集采。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地震”。中标价格普遍下降四成以上,一些原本售价上百元一支的产品,最终以几十元甚至更低的价格进入医保目录。对于长期依赖高毛利的跨国巨头,这是一记重拳;而对国产企业,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
结果很快显现。随着价格优势释放,国产胰岛素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到2024年,第二轮专项集采落地,国产胰岛素的市场份额已从31%提升至45%,而外资的份额则从69%降至55%。短短几年,国产品牌完成了过去二十年都未能做到的逆转。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产企业在工艺、质量和供应链能力上的成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产胰岛素在医生和患者心中往往还存在“是否可靠”的疑问,而集采给了国产品牌一次集中展示实力的舞台。能够在全国范围中标并保证供应,不仅意味着价格足够有竞争力,也代表着生产能力和质量体系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
然而,集采是一把双刃剑。市场份额的提升,伴随着价格的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胰岛素市场规模为296亿元,到2021年在量价齐升的背景下曾一度增长至339亿元,但随着集采全面铺开,2023年市场规模骤降至192亿元,缩水超过40%。
换句话说,国产企业在国内“站稳了脚”,却发现脚下的土地正在迅速收缩。份额可以做大,但利润空间被压缩,单靠国内市场已难以支撑长期增长。对所有胰岛素公司而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国内红利已尽,唯有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才能获得真正的未来。
巧合的是,当国内市场进入深度内卷之际,全球特别是美国市场却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2022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正式实施,规定患者每月自付胰岛素费用不得超过35美元。对礼来、诺和诺德、赛诺菲这样的巨头来说,这意味着高利润模式被彻底颠覆。它们被迫降价,甚至提前退市。2023年,诺和诺德宣布其长效胰岛素Levemir将在2024年底停产,成为行业格局变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的注意力正加速转移到GLP-1等新型降糖药物上。胰岛素,这一曾经的核心品类,逐渐被它们边缘化。
这在无形中,为后来者创造了一个罕见的机会窗口: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占比近八成的市场,传统霸主正在退却,市场留白正在出现。而在国内市场被压缩到极限的中国企业,恰好在此时具备了走出去的动能与能力。
国内的“推力”与国际的“拉力”在同一时间出现,形成了胰岛素产业的一个历史拐点。

02

东阳光药:“黑马突围”
在国内市场价格战的淬炼与国际市场缺口的拉力之间,东阳光药成为第一个真正把握住机会的企业。
作为胰岛素领域的“后来者”,东阳光药没有通化东宝、甘李药业那样的历史积累,也不是三巨头那样的全球霸主。但正是因为没有占据先发,让东阳光药在在战略选择上没有包袱,也更果决:在国内迅速突围市场份额,在海外果断对标最高门槛的FDA,以一条“后来居上”的路径,跑出了罕见的加速度。
财报数据清晰展现了这种势能。2025年上半年,东阳光药胰岛素业务实现营业额1.22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甘精、门冬等五款产品成为主力。过去三年,公司胰岛素业务一路高歌,销售额实现了274%、271%和95%的同比增长,市场份额已成功跻身国内前八。对一家仅在数年前才正式切入胰岛素赛道的企业而言,这几乎可以称得上“黑马式崛起”。
支撑这股势能的,是其在生产和质量上的重投入。东阳光药宜都基地的胰岛素制剂理论年产能接近1亿支,不仅满足了国内集采带来的放量需求,更为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在一个对产能和一致性要求极高的赛道上,东阳光药用“硬实力”筑起了门槛。
更关键的是,东阳光药没有止步于国内市场的份额争夺,而是把战略重点投向了国际舞台。它选择的突破口,正是最难啃、也是最具标志性的美国市场。根据规划,东阳光药预计甘精胰岛素2025年完成FDA关键审评,2026年有望获批BLA如果顺利,这将是首家在美国上市甘精胰岛素类似药的中国企业,也是全美第4家。
一旦FDA的“黄金标准”被攻克,不仅意味着打入美国,还将撬动欧洲、英国、世卫组织等多国市场的互认。这不是单纯的一张批文,而是中国胰岛素第一次真正站在全球核心市场门口的“通行证”。
如果说美国市场是东阳光药胰岛素出海的“制高点”,那么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就是它构建全球版图的“广阔腹地”。
在全球棋盘上,东阳光药的落子正逐步铺开:在中东,与本地龙头Julphar 联手,覆盖 23 个国家,快速切入高患病率市场;在非洲,马里已批准上市,阿尔及利亚注册推进中,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扩张;对于拉美市场,以阿根廷为核心,布局8 国,预计 2026 年率先落地,补位跨国药企的市场空白;而在在巴西、南非、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其他新兴市场,同步推进合作,织就一张覆盖全球的新兴市场网络。
不难看出,东阳光药的策略,并不是把所有筹码都压在单一市场,而是采取“高地突破+多点开花”的方式:既冲击全球竞争门槛最高的美国市场,也在新兴国家铺设商业化网络,用规模和覆盖率构建起第二增长曲线的厚度。
对于东阳光药而言,胰岛素出海并不是一门单纯的生意,而是关乎企业未来走向的战略支点。
东阳光药利用胰岛素集采的政策,打通准入壁垒,在国内快速起量,稳固基本盘,并在美国实现获批上市的“弯道超车”。胰岛素作为东阳光药营收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出海不仅能直接撬动数十亿规模的新增市场,更能让企业避免被“国内价格战”彻底锁死。到2029年,40亿元的海外销售目标,如果兑现,将重塑公司的业绩结构和估值锚点。
东阳光药的突围,并非偶然,而是依靠三个关键支点:通过集采环境下的极致降本,形成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体系;在国内严苛监管磨砺下建立起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体系,能够匹配FDA等最高门槛要求;在中东、非洲、拉美与本地伙伴结盟,用灵活的商业化策略迅速打开市场。
正是这“成本+合规+合作”的“三板斧”,让东阳光药具备了出海的底气,如果这一模式成功,不仅可以在胰岛素赛道复制,还能在其他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甚至创新药出海时复用。这对公司未来的战略扩展具有深远意义。
从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到跨国巨头垄断全球,再到国产企业通过集采完成“进口替代”,胰岛素的百年历史,始终是全球医药产业竞争格局的缩影。
今天,东阳光药站在了一个新的临界点上。这场突围,或许不能一蹴而就,但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东阳光药自身。因为在胰岛素这个百年赛道上,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医药在全球价值链上往前迈出的关键一步。
胰岛素出海,不只是东阳光药的商业选择,而是中国医药产业走向世界的集体注脚。

   从行业角度看,东阳光药的胰岛素出海,承载着更大的“时代之问”:国产胰岛素能否真正进入核心市场?中国药企能否在百年赛道中撕开一个口子?“进口替代”的逻辑,是否可以升级为“全球竞争”的逻辑?

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贝斯特首次分离出胰岛素,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胰岛素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医学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也让糖尿病从“绝症”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但这枚“钥匙”并非人人可握。近百年来,胰岛素几乎被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三大巨头垄断。它们凭借研发、生产、渠道的全链条优势,牢牢掌控了全球患者的用药选择权。
中国市场的历史更加曲折。胰岛素1923年进入中国,却因科研和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依赖进口。直到1998年,国内科学家成功研发出重组人胰岛素,才真正实现自主突破。随后,通化东宝、甘李药业等企业接连追赶,推出速效、长效、预混等不同类型产品,逐渐打破外资的绝对统治。
但这场追赶,更多停留在“国内替代”的层面,距离全球核心市场依然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01

国内市场的“炼钢炉”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
那一年,胰岛素首次被纳入国家医保集采。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地震”。中标价格普遍下降四成以上,一些原本售价上百元一支的产品,最终以几十元甚至更低的价格进入医保目录。对于长期依赖高毛利的跨国巨头,这是一记重拳;而对国产企业,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
结果很快显现。随着价格优势释放,国产胰岛素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到2024年,第二轮专项集采落地,国产胰岛素的市场份额已从31%提升至45%,而外资的份额则从69%降至55%。短短几年,国产品牌完成了过去二十年都未能做到的逆转。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产企业在工艺、质量和供应链能力上的成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产胰岛素在医生和患者心中往往还存在“是否可靠”的疑问,而集采给了国产品牌一次集中展示实力的舞台。能够在全国范围中标并保证供应,不仅意味着价格足够有竞争力,也代表着生产能力和质量体系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
然而,集采是一把双刃剑。市场份额的提升,伴随着价格的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胰岛素市场规模为296亿元,到2021年在量价齐升的背景下曾一度增长至339亿元,但随着集采全面铺开,2023年市场规模骤降至192亿元,缩水超过40%。
换句话说,国产企业在国内“站稳了脚”,却发现脚下的土地正在迅速收缩。份额可以做大,但利润空间被压缩,单靠国内市场已难以支撑长期增长。对所有胰岛素公司而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国内红利已尽,唯有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才能获得真正的未来。
巧合的是,当国内市场进入深度内卷之际,全球特别是美国市场却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2022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正式实施,规定患者每月自付胰岛素费用不得超过35美元。对礼来、诺和诺德、赛诺菲这样的巨头来说,这意味着高利润模式被彻底颠覆。它们被迫降价,甚至提前退市。2023年,诺和诺德宣布其长效胰岛素Levemir将在2024年底停产,成为行业格局变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的注意力正加速转移到GLP-1等新型降糖药物上。胰岛素,这一曾经的核心品类,逐渐被它们边缘化。
这在无形中,为后来者创造了一个罕见的机会窗口: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占比近八成的市场,传统霸主正在退却,市场留白正在出现。而在国内市场被压缩到极限的中国企业,恰好在此时具备了走出去的动能与能力。
国内的“推力”与国际的“拉力”在同一时间出现,形成了胰岛素产业的一个历史拐点。

02

东阳光药:“黑马突围”
在国内市场价格战的淬炼与国际市场缺口的拉力之间,东阳光药成为第一个真正把握住机会的企业。
作为胰岛素领域的“后来者”,东阳光药没有通化东宝、甘李药业那样的历史积累,也不是三巨头那样的全球霸主。但正是因为没有占据先发,让东阳光药在在战略选择上没有包袱,也更果决:在国内迅速突围市场份额,在海外果断对标最高门槛的FDA,以一条“后来居上”的路径,跑出了罕见的加速度。
财报数据清晰展现了这种势能。2025年上半年,东阳光药胰岛素业务实现营业额1.22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甘精、门冬等五款产品成为主力。过去三年,公司胰岛素业务一路高歌,销售额实现了274%、271%和95%的同比增长,市场份额已成功跻身国内前八。对一家仅在数年前才正式切入胰岛素赛道的企业而言,这几乎可以称得上“黑马式崛起”。
支撑这股势能的,是其在生产和质量上的重投入。东阳光药宜都基地的胰岛素制剂理论年产能接近1亿支,不仅满足了国内集采带来的放量需求,更为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在一个对产能和一致性要求极高的赛道上,东阳光药用“硬实力”筑起了门槛。
更关键的是,东阳光药没有止步于国内市场的份额争夺,而是把战略重点投向了国际舞台。它选择的突破口,正是最难啃、也是最具标志性的美国市场。根据规划,东阳光药预计甘精胰岛素2025年完成FDA关键审评,2026年有望获批BLA如果顺利,这将是首家在美国上市甘精胰岛素类似药的中国企业,也是全美第4家。
一旦FDA的“黄金标准”被攻克,不仅意味着打入美国,还将撬动欧洲、英国、世卫组织等多国市场的互认。这不是单纯的一张批文,而是中国胰岛素第一次真正站在全球核心市场门口的“通行证”。
如果说美国市场是东阳光药胰岛素出海的“制高点”,那么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就是它构建全球版图的“广阔腹地”。
在全球棋盘上,东阳光药的落子正逐步铺开:在中东,与本地龙头Julphar 联手,覆盖 23 个国家,快速切入高患病率市场;在非洲,马里已批准上市,阿尔及利亚注册推进中,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扩张;对于拉美市场,以阿根廷为核心,布局8 国,预计 2026 年率先落地,补位跨国药企的市场空白;而在在巴西、南非、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其他新兴市场,同步推进合作,织就一张覆盖全球的新兴市场网络。
不难看出,东阳光药的策略,并不是把所有筹码都压在单一市场,而是采取“高地突破+多点开花”的方式:既冲击全球竞争门槛最高的美国市场,也在新兴国家铺设商业化网络,用规模和覆盖率构建起第二增长曲线的厚度。
对于东阳光药而言,胰岛素出海并不是一门单纯的生意,而是关乎企业未来走向的战略支点。
东阳光药利用胰岛素集采的政策,打通准入壁垒,在国内快速起量,稳固基本盘,并在美国实现获批上市的“弯道超车”。胰岛素作为东阳光药营收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出海不仅能直接撬动数十亿规模的新增市场,更能让企业避免被“国内价格战”彻底锁死。到2029年,40亿元的海外销售目标,如果兑现,将重塑公司的业绩结构和估值锚点。
东阳光药的突围,并非偶然,而是依靠三个关键支点:通过集采环境下的极致降本,形成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体系;在国内严苛监管磨砺下建立起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体系,能够匹配FDA等最高门槛要求;在中东、非洲、拉美与本地伙伴结盟,用灵活的商业化策略迅速打开市场。
正是这“成本+合规+合作”的“三板斧”,让东阳光药具备了出海的底气,如果这一模式成功,不仅可以在胰岛素赛道复制,还能在其他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甚至创新药出海时复用。这对公司未来的战略扩展具有深远意义。
从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到跨国巨头垄断全球,再到国产企业通过集采完成“进口替代”,胰岛素的百年历史,始终是全球医药产业竞争格局的缩影。
今天,东阳光药站在了一个新的临界点上。这场突围,或许不能一蹴而就,但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东阳光药自身。因为在胰岛素这个百年赛道上,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医药在全球价值链上往前迈出的关键一步。
胰岛素出海,不只是东阳光药的商业选择,而是中国医药产业走向世界的集体注脚。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