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中小险企公开招聘高管:保险业高管人数5年下降30%,转型深水期直面“人才断档”难题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燕梳新青年信息科技)

2天前

公开招聘高管也并非只有好处,也只能算是公司人才战略的第一步,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如何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匹配的激励约束,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发展战略,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保险公司妥善处理,才能更好谋求发展。

近期,两个有趣的行业现象吸引了慧保天下的关注。

一则,渤海人寿公开招聘2名副总经理,而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有不少于10家的保险公司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向全社会选聘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岗位。

另一则,是在职高管人数的大缩水。据慧保天下统计,目前,176家险企平均高管数量为7.8人,较之2020年的11.2人,降幅约30%。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分别有31家、30家高管数量高于8人,即高出平均水平,二者又分别有6家公司高管数量低于4人。更为激进的是,华汇人寿、比亚迪财险等公司甚至仅保留了3人核心团队。

整体来看,行业高管数量缩水,有的是险企降本增效目标之下的主动战略选择,而有的则是被动“减员”——监管不断加大对于违规高管的处罚力度,一个罚单就可能导致一个高管数年内得不到任职资格,高管对于选择公司的态度愈发谨慎,甚至出现了所谓的“逃逸式辞职”现象。

而越来越多险企选择公开招聘高管,也显示了在行业的深度转型期,企业经营理念正发生深刻的变革,选拔高管的标准也在全面升维,如何应对高级经管人才断档问题、积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保险业高级人才,已经成为当下行业必须直面的话题。

近日,渤海人寿发布了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告,宣布拟选聘副总经理两名,一名负责分管保险业务渠道,另一名负责分管战略企划、资本运营工作。

这不是孤例,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约10家中小险企公开招聘总经理、副总经理等核心高管人选,还包括光大永明人寿、国联人寿、东吴财险、浙商保险、中银集团保险、华安财险、渤海财险、国任财险、鼎和财险等公司。
而若将范围再放开一点,则可以看到更多公开招聘部门总、省分负责人的新闻,例如新华保险招聘省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泰山保险招聘总公司重点客户部高级经理和分公司财务管理部负责人。 

或许可以这么总结,尤其是自2024年以来,市场化选聘高管渐成潮流。并且,这些公开招聘呈现出职位覆盖面广、专业化要求高、国企改革深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背后的本质原因,或许还是保险业的转型发展。
在保险业深度转型的当下,行业人才战略和选拔机制也需要进行深刻变革,从注重资历和经验转向强调专业和能力,更有助于引入新鲜血液和管理经验。尤其是近两年需要应对低利率环境、资产负债匹配等挑战,市场竞争也愈发加剧,对高管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诸如资本运营、创新管理、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经验,显得愈发重要。

例如,渤海人寿的招聘中,对分管战略企划、资本运营的副总经理要求具备“丰富的战略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反映了对专业化能力的高度重视。而传统内部选拔的高管可能缺乏相应经验,通过公开招聘引入外部人才成为破局之道。渤海人寿在连续六年亏损后公开招聘高管,或许正是希望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改变经营困境。

而作为一些具有当地国资背景的中小公司,例如渤海人寿、渤海财险等积极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或许也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关,为积极响应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公开招聘高管成为落实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其实,对于市场化的选聘机制,监管一直都是保持积极的态度,在《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中就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采用市场化选聘机制,以公开、透明的方式选聘高管人员。

无论是外部力量,还是内部的转型需求,亦或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开招聘方式选拔高管成为中小公司破局之路,已不再是个别案例。

当然,公开招聘高管也并非只有好处,也只能算是公司人才战略的第一步,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如何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匹配的激励约束,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发展战略,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保险公司妥善处理,才能更好谋求发展。

在中小险企市场化选聘高管的热潮外,另一股潮流,则是保险公司管理层普遍“瘦身”。根据慧保天下统计,全国176家保险公司平均高管数量已降至7.8人/家,较2020年的11.2人减少30.3%。
其中,注册资本低于50亿元的中小险企中,有23家的核心管理团队不足4人,占比超15%。比亚迪财险、华汇人寿等公司更是仅保留3人核心架构,涵盖“总经理+合规/财务+业务”三大职能,人均需兼任2项以上职务。

但不同公司的原因不尽相同,例如,华汇人寿或许是经营状态的影响,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理应不需要太多高管,还会带来更高的成本;而比亚迪财险或许是想要追求更高的经营效率,其作为国内首家手续费降为0的保险公司,采用全新的经营模式,对于费用的管控或许更加严格,因此对高管人数的需求也不同以其他公司。

在总体情况之外,具体公司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例如,平安人寿作为头部公司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其在2024年的副总经理人数就从7人减至5人,撤换两位“65后”高管,提拔“85后”蔡霆为第一副总,至2025年6月维持“一正五副”架构,较2023年减少3人,降幅达13.3%。

这受到公司高管年轻化改革的影响,而有的中小公司还会有降本增效的目标。例如,7月底,招商仁和人寿披露的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决议显示,会议表决通过了解聘胡良审计责任人职务和高宏招商仁和人寿副总经理、首席数字官(CDO)职务的议案,据其他媒体报道,这一行为或可节省年度薪酬支出800万元。但招商仁和人寿回应称,两位高管的调整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均已任新职位。

一些外资险企也在进行高管的减员、增能。例如,公开资料显示,同方全球人寿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经历9人高管变动,副总经理数量从5人减至3人,新增“首席科技官”岗位,管理层平均年龄从48岁降至42岁,最终团队规模较2023年减少2人。

其实,在高管人数大减的背后,2025年的保险业还掀起了一波前所有为的“换帅”大潮。据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50家险企的管理层出现变动,其中,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一二把手”的变动次数就达到49次,已达到2024年全年(60次)的80%。

保险业高管的“瘦身”与“换血”浪潮的背后,其实是行业的转型。无论是监管环境趋严,在新“国十条”等政策引导下,要对机构高管及股东层面进行严格管理;还是行业业绩承压下,高管带来的成本变高了;亦或是数字化转型加速下,传统管理层的“协调者”角色正在被替代,都在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传统的时代结束了,用人模式的转型开始了”。

公开招聘高管也并非只有好处,也只能算是公司人才战略的第一步,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如何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匹配的激励约束,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发展战略,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保险公司妥善处理,才能更好谋求发展。

近期,两个有趣的行业现象吸引了慧保天下的关注。

一则,渤海人寿公开招聘2名副总经理,而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有不少于10家的保险公司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向全社会选聘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岗位。

另一则,是在职高管人数的大缩水。据慧保天下统计,目前,176家险企平均高管数量为7.8人,较之2020年的11.2人,降幅约30%。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分别有31家、30家高管数量高于8人,即高出平均水平,二者又分别有6家公司高管数量低于4人。更为激进的是,华汇人寿、比亚迪财险等公司甚至仅保留了3人核心团队。

整体来看,行业高管数量缩水,有的是险企降本增效目标之下的主动战略选择,而有的则是被动“减员”——监管不断加大对于违规高管的处罚力度,一个罚单就可能导致一个高管数年内得不到任职资格,高管对于选择公司的态度愈发谨慎,甚至出现了所谓的“逃逸式辞职”现象。

而越来越多险企选择公开招聘高管,也显示了在行业的深度转型期,企业经营理念正发生深刻的变革,选拔高管的标准也在全面升维,如何应对高级经管人才断档问题、积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保险业高级人才,已经成为当下行业必须直面的话题。

近日,渤海人寿发布了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告,宣布拟选聘副总经理两名,一名负责分管保险业务渠道,另一名负责分管战略企划、资本运营工作。

这不是孤例,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约10家中小险企公开招聘总经理、副总经理等核心高管人选,还包括光大永明人寿、国联人寿、东吴财险、浙商保险、中银集团保险、华安财险、渤海财险、国任财险、鼎和财险等公司。
而若将范围再放开一点,则可以看到更多公开招聘部门总、省分负责人的新闻,例如新华保险招聘省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泰山保险招聘总公司重点客户部高级经理和分公司财务管理部负责人。 

或许可以这么总结,尤其是自2024年以来,市场化选聘高管渐成潮流。并且,这些公开招聘呈现出职位覆盖面广、专业化要求高、国企改革深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背后的本质原因,或许还是保险业的转型发展。
在保险业深度转型的当下,行业人才战略和选拔机制也需要进行深刻变革,从注重资历和经验转向强调专业和能力,更有助于引入新鲜血液和管理经验。尤其是近两年需要应对低利率环境、资产负债匹配等挑战,市场竞争也愈发加剧,对高管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诸如资本运营、创新管理、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经验,显得愈发重要。

例如,渤海人寿的招聘中,对分管战略企划、资本运营的副总经理要求具备“丰富的战略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反映了对专业化能力的高度重视。而传统内部选拔的高管可能缺乏相应经验,通过公开招聘引入外部人才成为破局之道。渤海人寿在连续六年亏损后公开招聘高管,或许正是希望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改变经营困境。

而作为一些具有当地国资背景的中小公司,例如渤海人寿、渤海财险等积极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或许也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关,为积极响应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公开招聘高管成为落实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其实,对于市场化的选聘机制,监管一直都是保持积极的态度,在《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中就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采用市场化选聘机制,以公开、透明的方式选聘高管人员。

无论是外部力量,还是内部的转型需求,亦或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开招聘方式选拔高管成为中小公司破局之路,已不再是个别案例。

当然,公开招聘高管也并非只有好处,也只能算是公司人才战略的第一步,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如何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匹配的激励约束,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发展战略,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保险公司妥善处理,才能更好谋求发展。

在中小险企市场化选聘高管的热潮外,另一股潮流,则是保险公司管理层普遍“瘦身”。根据慧保天下统计,全国176家保险公司平均高管数量已降至7.8人/家,较2020年的11.2人减少30.3%。
其中,注册资本低于50亿元的中小险企中,有23家的核心管理团队不足4人,占比超15%。比亚迪财险、华汇人寿等公司更是仅保留3人核心架构,涵盖“总经理+合规/财务+业务”三大职能,人均需兼任2项以上职务。

但不同公司的原因不尽相同,例如,华汇人寿或许是经营状态的影响,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理应不需要太多高管,还会带来更高的成本;而比亚迪财险或许是想要追求更高的经营效率,其作为国内首家手续费降为0的保险公司,采用全新的经营模式,对于费用的管控或许更加严格,因此对高管人数的需求也不同以其他公司。

在总体情况之外,具体公司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例如,平安人寿作为头部公司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其在2024年的副总经理人数就从7人减至5人,撤换两位“65后”高管,提拔“85后”蔡霆为第一副总,至2025年6月维持“一正五副”架构,较2023年减少3人,降幅达13.3%。

这受到公司高管年轻化改革的影响,而有的中小公司还会有降本增效的目标。例如,7月底,招商仁和人寿披露的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决议显示,会议表决通过了解聘胡良审计责任人职务和高宏招商仁和人寿副总经理、首席数字官(CDO)职务的议案,据其他媒体报道,这一行为或可节省年度薪酬支出800万元。但招商仁和人寿回应称,两位高管的调整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均已任新职位。

一些外资险企也在进行高管的减员、增能。例如,公开资料显示,同方全球人寿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经历9人高管变动,副总经理数量从5人减至3人,新增“首席科技官”岗位,管理层平均年龄从48岁降至42岁,最终团队规模较2023年减少2人。

其实,在高管人数大减的背后,2025年的保险业还掀起了一波前所有为的“换帅”大潮。据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50家险企的管理层出现变动,其中,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一二把手”的变动次数就达到49次,已达到2024年全年(60次)的80%。

保险业高管的“瘦身”与“换血”浪潮的背后,其实是行业的转型。无论是监管环境趋严,在新“国十条”等政策引导下,要对机构高管及股东层面进行严格管理;还是行业业绩承压下,高管带来的成本变高了;亦或是数字化转型加速下,传统管理层的“协调者”角色正在被替代,都在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传统的时代结束了,用人模式的转型开始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