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棒杰股份(002634)接连发布两则公告,披露旗下子公司股权遭司法轮候冻结,以及一项重大仲裁的最终裁决结果。
公告显示,因棒杰股份及其子公司与兴业银行苏州分行产生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其持有的两家子公司股权被司法轮候冻结,涉及财产保全金额4880万元。此外,公司还收到苏州仲裁委员会的终局裁决,需在十日内支付超3.25亿元的回购款及相关费用。
子公司100%股权被司法轮候冻结
棒杰股份在9月23日的公告中披露,公司持有的全资子公司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控股子公司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江山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被司法轮候冻结。
此次冻结源于兴业银行苏州分行与棒杰新能源、棒杰股份及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根据公告,2024年9月,棒杰新能源因生产经营需要向兴业银行申请了总额5000万元的贷款。棒杰股份为这笔贷款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由于棒杰新能源违反合同约定逾期还款,兴业银行向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导致本次股权冻结。
棒杰股份在公告中表示,若公司及子公司后续未能与申请冻结方协商和解或未能偿还相关债务,被冻结的股权可能面临对应4880万元部分被司法拍卖的风险。
仲裁败诉迭加巨额债务
9月23日同一天,棒杰股份还发布另一则利空公告,苏州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要求棒杰股份自裁决书送达起十日内履行回购义务。
裁决书显示,棒杰股份须向苏州环秀湖逐光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支付3亿元投资本金及2334.25万元利息,同时承担迟延付款违约金(按日万分之三计)、45万元律师费、9.6万元担保服务费及167.19万元仲裁相关费用,总计超3.25亿元。
该仲裁源于双方就棒杰新能源股权回购的合同纠纷,棒杰股份曾于2025年3月收到环秀湖逐光的回购履约函件。
此次仲裁败诉无疑使本已现金流紧张的棒杰股份更加雪上加霜。
百亿跨界光伏的雄心与困境
棒杰股份成立于1993年,2011年12月在深圳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无缝服装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以ODM/OEM模式为核心,主营无缝服装业务,产品涵盖内衣、运动服饰等多个系列。
2022年,棒杰股份开启了一场豪赌式的战略转型,宣布跨界光伏产业,形成“无缝服装+光伏”双主业格局。
公司先后投入巨资布局新能源领域。2023年5月,公司公告拟斥资约80亿元投建年产16GW N型高效电池片及年产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
这一投资规模相当于公司市值的近5倍。
然而,激进的扩张恰逢光伏行业市场环境剧变。随着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棒杰股份的光伏业务迅速陷入困境。
2023年,公司因光伏业务价格波动导致亏损8843.10万元;2024年全年,净亏损暴增至6.72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降60.45%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同比下降60.45%;归母净利润为-1.50亿元,同比下降5.50%。
更为严峻的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至-66.68%,意味着股东权益正被迅速侵蚀。
期间费用率同比上升38.04个百分点至60.27%,其中财务费用同比暴涨917.14%,反映出公司债务压力巨大。
截至2025年9月23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诉讼、仲裁事项。但结合此前公告,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股权已遭到多次司法冻结与轮候冻结。
光伏产业曾给棒杰股份带来无限想象空间,如今却成为拖累业绩的包袱。2025年3月,其扬州高效光伏电池片生产线实施临时停工停产;8月,公司宣布终止扬州10GW高效光伏组件及研发中心项目。
不得不说,棒杰股份的案例已成为A股上市公司跨界转型的典型反面教材。截至2025年9月24日,公司市值仅剩大约20亿元,较其雄心勃勃的光伏投资计划相去甚远。
摆在公司面前的是两难选择:继续坚守需要巨额资金和技术积累的光伏产业,还是回归到原本优势的无缝服装领域。无论选择哪条路,化解当前债务危机都是棒杰股份必须首先面对的生死考验。
9月23日,棒杰股份(002634)接连发布两则公告,披露旗下子公司股权遭司法轮候冻结,以及一项重大仲裁的最终裁决结果。
公告显示,因棒杰股份及其子公司与兴业银行苏州分行产生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其持有的两家子公司股权被司法轮候冻结,涉及财产保全金额4880万元。此外,公司还收到苏州仲裁委员会的终局裁决,需在十日内支付超3.25亿元的回购款及相关费用。
子公司100%股权被司法轮候冻结
棒杰股份在9月23日的公告中披露,公司持有的全资子公司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控股子公司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江山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被司法轮候冻结。
此次冻结源于兴业银行苏州分行与棒杰新能源、棒杰股份及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根据公告,2024年9月,棒杰新能源因生产经营需要向兴业银行申请了总额5000万元的贷款。棒杰股份为这笔贷款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由于棒杰新能源违反合同约定逾期还款,兴业银行向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导致本次股权冻结。
棒杰股份在公告中表示,若公司及子公司后续未能与申请冻结方协商和解或未能偿还相关债务,被冻结的股权可能面临对应4880万元部分被司法拍卖的风险。
仲裁败诉迭加巨额债务
9月23日同一天,棒杰股份还发布另一则利空公告,苏州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要求棒杰股份自裁决书送达起十日内履行回购义务。
裁决书显示,棒杰股份须向苏州环秀湖逐光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支付3亿元投资本金及2334.25万元利息,同时承担迟延付款违约金(按日万分之三计)、45万元律师费、9.6万元担保服务费及167.19万元仲裁相关费用,总计超3.25亿元。
该仲裁源于双方就棒杰新能源股权回购的合同纠纷,棒杰股份曾于2025年3月收到环秀湖逐光的回购履约函件。
此次仲裁败诉无疑使本已现金流紧张的棒杰股份更加雪上加霜。
百亿跨界光伏的雄心与困境
棒杰股份成立于1993年,2011年12月在深圳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无缝服装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以ODM/OEM模式为核心,主营无缝服装业务,产品涵盖内衣、运动服饰等多个系列。
2022年,棒杰股份开启了一场豪赌式的战略转型,宣布跨界光伏产业,形成“无缝服装+光伏”双主业格局。
公司先后投入巨资布局新能源领域。2023年5月,公司公告拟斥资约80亿元投建年产16GW N型高效电池片及年产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
这一投资规模相当于公司市值的近5倍。
然而,激进的扩张恰逢光伏行业市场环境剧变。随着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棒杰股份的光伏业务迅速陷入困境。
2023年,公司因光伏业务价格波动导致亏损8843.10万元;2024年全年,净亏损暴增至6.72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降60.45%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同比下降60.45%;归母净利润为-1.50亿元,同比下降5.50%。
更为严峻的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至-66.68%,意味着股东权益正被迅速侵蚀。
期间费用率同比上升38.04个百分点至60.27%,其中财务费用同比暴涨917.14%,反映出公司债务压力巨大。
截至2025年9月23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诉讼、仲裁事项。但结合此前公告,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股权已遭到多次司法冻结与轮候冻结。
光伏产业曾给棒杰股份带来无限想象空间,如今却成为拖累业绩的包袱。2025年3月,其扬州高效光伏电池片生产线实施临时停工停产;8月,公司宣布终止扬州10GW高效光伏组件及研发中心项目。
不得不说,棒杰股份的案例已成为A股上市公司跨界转型的典型反面教材。截至2025年9月24日,公司市值仅剩大约20亿元,较其雄心勃勃的光伏投资计划相去甚远。
摆在公司面前的是两难选择:继续坚守需要巨额资金和技术积累的光伏产业,还是回归到原本优势的无缝服装领域。无论选择哪条路,化解当前债务危机都是棒杰股份必须首先面对的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