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火眼金睛”激光雷达:让汽车“看清”世界!华为、特斯拉千亿赌局,禾赛、速腾聚创偷着乐

智车科技

1天前

大疆Livox甚至推出4999元的车规级雷达,用"价格屠夫"姿态血洗赛道。...某新势力车型就曾因毫米波雷达误把广告牌上的汽车图片当真车,上演高速急刹惊魂。

引言

当一辆特斯拉在暴雨中把白色卡车误判成天空,当某新势力车型在高速上对雪糕筒视而不见,背后都指向同一个真相:没有靠谱的"眼睛",再聪明的大脑都是瞎子。

这场关乎自动驾驶生死的视觉战争里,激光雷达正成为军火商们争夺的千亿赛道——华为押注192线雷达要把价格打穿,特斯拉死守纯视觉方案号称用AI超越物理极限,而车企们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更刺激的是,曾经售价80万的"豪车专属"激光雷达,正在变成20万家用车的标配。这背后,是一场比手机摄像头大战更血腥的技术军备竞赛。

一、激光雷达:从80万到8000元及以下,一场"平民化"革命如何发生

2012年谷歌无人车头顶的那个旋转"花盆",造价相当于一台顶配Model S——80万元。

如今华为给车企供应的96线激光雷达,报价已压到8000元以内。

这种价格屠杀背后,是三种技术路线的生死竞速:

机械式雷达(旋转式)就像车顶的探照灯,通过360度旋转实现全景扫描。优点是视角无死角,缺点是成本高、寿命短(平均5000小时),主要用在Robotaxi测试车。

半固态雷达(MEMS/转镜式)相当于给激光装上了"电动窗帘",通过微振镜反射激光替代物理旋转。成本骤降至机械式的1/10,成为当前量产车主流。蔚来ET7、理想L9、智己L7清一色选择速腾聚创的MEMS方案。

搭载雷达的无人驾驶汽车  图源:史金阳

纯固态雷达(OPA/Flash)则是终极形态,像手机屏幕一样通过芯片控制激光相位实现扫描。理论上零磨损、成本可压到200美元,但技术成熟度还差临门一脚。

这场降价潮的引爆点发生在这两年——

华为突然宣布其96线激光雷达量产价格跌破万元,直接搅翻整个市场。

大疆Livox甚至推出4999元的车规级雷达,用"价格屠夫"姿态血洗赛道。

禾赛科技、速腾聚创激光雷达价格甚至更低!

二、激光雷达vs毫米波雷达:自动驾驶的"近视眼"和"远视眼"之战

如果把激光雷达比作能数清睫毛的"近视眼",毫米波雷达就是能看穿雨雾的"远视眼"。

真正聪明的车企,正在玩一场感官融合的平衡术。

1、精度对决

激光雷达波长905-1550纳米,精度达到厘米级,能识别坑洼深度甚至井盖纹理。

而毫米波雷达波长4-8毫米,只能判断"前方有物体",连是人是车都分不清。

某新势力车型就曾因毫米波雷达误把广告牌上的汽车图片当真车,上演高速急刹惊魂。

2、天气适应性

激光雷达在暴雨天会变成"瞎子"——雨滴散射导致点云数据噪音激增50倍。

而毫米波雷达却能笑到最后:波长大于雨滴直径,可穿透暴雨大雾。

2024年广州暴雨测试中,搭载双雷达的车型比纯视觉方案事故率低87%。

3、成本博弈:

一套128线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组合售价约1.2万元,而特斯拉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不到1000元。

但后者需要价值10亿公里的训练数据来弥补硬件短板——这恰恰是特斯拉的护城河。

三、华为的阳谋:用激光雷达绑定整个智能汽车生态

当特斯拉在北美移除雷达坚持纯视觉时,华为却在疯狂加码激光雷达。

这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战略差异:

华为投入百亿建雷达生产线,年产能突破百万套。

更狠的是,它把激光雷达与ADS智驾系统、鸿蒙座舱打包成"全家桶"——车企买雷达必须用华为全套方案。

这种绑定策略让问界、阿维塔等"华为系"车型迅速获得差异化竞争力。

数据显示实力:

搭载华为激光雷达的车型,AEB生效速度比纯视觉方案快0.3秒。这0.3秒意味着时速100公里时,刹车距离缩短8米——足够挽救一条生命。

但华为的野心不止于卖硬件。通过雷达收集的海量点云数据,正在反哺其高精地图业务。

四、特斯拉的悖论:为什么坚决不用激光雷达?

马斯克曾称激光雷达是"瘸子们的拐杖",但真相可能更残酷:

1、成本考量

如果Model 3/Y标配激光雷达,单车成本增加近万元,将直接侵蚀其价格优势。

更致命的是,特斯拉的盈利模式依赖软件订阅(FSD每月199美元),硬件必须极致压缩成本。

2、数据霸权

特斯拉全球400万辆车每天产生100亿帧视频数据,这些数据训练出的AI模型,才是它敢不用雷达的底气。

但这套系统有致命弱点——缺乏深度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特斯拉屡次撞上侧翻卡车(系统误判为天空)、穿越火车轨道(无法估算距离)。

3、战略选择

特斯拉在赌一个未来:当AI强大到能通过2D图像脑补3D世界时,所有雷达都会变成废铁。

但现阶段,车主们实际上在用生命为它的算法补课。

五、终极对决:2025年激光雷达行业的"大逃杀"

1、价格战正在引发行业变革

美国激光雷达上市公司Quanergy、Velodyne相继破产;

国内头部玩家速腾聚创2024年市值缩水70%,但是2025年却上涨了约50%!

华为却逆势扩产,用通信业务的利润补贴雷达业务。

禾赛这家全球激光雷达龙头,前不久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上市当天,禾赛市值一度超370亿港元,绿鞋前融资总额超41.6亿港元,创下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近四年来中概股回港最大融资纪录。

激光雷达测距效果图

2、幸存者们正在寻找新出路

路端雷达成为新蓝海。百度Apollo在保定部署的智慧路灯上集成激光雷达,每公里成本比车载方案低90%。当道路变成"先知",车辆只需要简单传感器就能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

芯片化是另一个方向。以色列公司Opsys推出邮票大小的雷达芯片,通过数万个微型天线实现扫描。这种方案可能在未来三年把雷达价格打到100美元区间。

六、消费者指南:买车到底要不要为激光雷达买单?

面对车企的花式宣传,记住三个原则:

1、看线数而非有无

16线雷达只能识别轮廓,128线才能建模细节。

某15万车型宣传"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实际是16线入门款,雨雾天基本失效。

2、问融合方案

单纯堆雷达不如做好传感器融合。

理想L9的"雷达+视觉+毫米波"三重校验,比某些堆砌5个雷达但缺乏融合算法的车型更可靠。

3、查实际表现

中保研AEB测试成绩比广告词更真实。

某品牌宣传"超远距探测250米",实际测试中对静止车辆识别距离只有80米。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当华为把激光雷达卖成白菜价,当特斯拉用AI挑战物理定律,当禾赛、速腾聚创偷偷赚钱,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在争夺自动驾驶的定义权——而最终评判权,永远属于紧握方向盘的我们。

亲!你说呢?

参考文献:知识就是力量报道《没有它,自动驾驶汽车就是“瞎子”?| 全国科普月》

#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无人车 #激光雷达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的“火眼金睛”激光雷达:让汽车“看清”世界!华为、特斯拉千亿赌局,禾赛、速腾聚创偷着乐

大疆Livox甚至推出4999元的车规级雷达,用"价格屠夫"姿态血洗赛道。...某新势力车型就曾因毫米波雷达误把广告牌上的汽车图片当真车,上演高速急刹惊魂。

引言

当一辆特斯拉在暴雨中把白色卡车误判成天空,当某新势力车型在高速上对雪糕筒视而不见,背后都指向同一个真相:没有靠谱的"眼睛",再聪明的大脑都是瞎子。

这场关乎自动驾驶生死的视觉战争里,激光雷达正成为军火商们争夺的千亿赛道——华为押注192线雷达要把价格打穿,特斯拉死守纯视觉方案号称用AI超越物理极限,而车企们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更刺激的是,曾经售价80万的"豪车专属"激光雷达,正在变成20万家用车的标配。这背后,是一场比手机摄像头大战更血腥的技术军备竞赛。

一、激光雷达:从80万到8000元及以下,一场"平民化"革命如何发生

2012年谷歌无人车头顶的那个旋转"花盆",造价相当于一台顶配Model S——80万元。

如今华为给车企供应的96线激光雷达,报价已压到8000元以内。

这种价格屠杀背后,是三种技术路线的生死竞速:

机械式雷达(旋转式)就像车顶的探照灯,通过360度旋转实现全景扫描。优点是视角无死角,缺点是成本高、寿命短(平均5000小时),主要用在Robotaxi测试车。

半固态雷达(MEMS/转镜式)相当于给激光装上了"电动窗帘",通过微振镜反射激光替代物理旋转。成本骤降至机械式的1/10,成为当前量产车主流。蔚来ET7、理想L9、智己L7清一色选择速腾聚创的MEMS方案。

搭载雷达的无人驾驶汽车  图源:史金阳

纯固态雷达(OPA/Flash)则是终极形态,像手机屏幕一样通过芯片控制激光相位实现扫描。理论上零磨损、成本可压到200美元,但技术成熟度还差临门一脚。

这场降价潮的引爆点发生在这两年——

华为突然宣布其96线激光雷达量产价格跌破万元,直接搅翻整个市场。

大疆Livox甚至推出4999元的车规级雷达,用"价格屠夫"姿态血洗赛道。

禾赛科技、速腾聚创激光雷达价格甚至更低!

二、激光雷达vs毫米波雷达:自动驾驶的"近视眼"和"远视眼"之战

如果把激光雷达比作能数清睫毛的"近视眼",毫米波雷达就是能看穿雨雾的"远视眼"。

真正聪明的车企,正在玩一场感官融合的平衡术。

1、精度对决

激光雷达波长905-1550纳米,精度达到厘米级,能识别坑洼深度甚至井盖纹理。

而毫米波雷达波长4-8毫米,只能判断"前方有物体",连是人是车都分不清。

某新势力车型就曾因毫米波雷达误把广告牌上的汽车图片当真车,上演高速急刹惊魂。

2、天气适应性

激光雷达在暴雨天会变成"瞎子"——雨滴散射导致点云数据噪音激增50倍。

而毫米波雷达却能笑到最后:波长大于雨滴直径,可穿透暴雨大雾。

2024年广州暴雨测试中,搭载双雷达的车型比纯视觉方案事故率低87%。

3、成本博弈:

一套128线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组合售价约1.2万元,而特斯拉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不到1000元。

但后者需要价值10亿公里的训练数据来弥补硬件短板——这恰恰是特斯拉的护城河。

三、华为的阳谋:用激光雷达绑定整个智能汽车生态

当特斯拉在北美移除雷达坚持纯视觉时,华为却在疯狂加码激光雷达。

这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战略差异:

华为投入百亿建雷达生产线,年产能突破百万套。

更狠的是,它把激光雷达与ADS智驾系统、鸿蒙座舱打包成"全家桶"——车企买雷达必须用华为全套方案。

这种绑定策略让问界、阿维塔等"华为系"车型迅速获得差异化竞争力。

数据显示实力:

搭载华为激光雷达的车型,AEB生效速度比纯视觉方案快0.3秒。这0.3秒意味着时速100公里时,刹车距离缩短8米——足够挽救一条生命。

但华为的野心不止于卖硬件。通过雷达收集的海量点云数据,正在反哺其高精地图业务。

四、特斯拉的悖论:为什么坚决不用激光雷达?

马斯克曾称激光雷达是"瘸子们的拐杖",但真相可能更残酷:

1、成本考量

如果Model 3/Y标配激光雷达,单车成本增加近万元,将直接侵蚀其价格优势。

更致命的是,特斯拉的盈利模式依赖软件订阅(FSD每月199美元),硬件必须极致压缩成本。

2、数据霸权

特斯拉全球400万辆车每天产生100亿帧视频数据,这些数据训练出的AI模型,才是它敢不用雷达的底气。

但这套系统有致命弱点——缺乏深度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特斯拉屡次撞上侧翻卡车(系统误判为天空)、穿越火车轨道(无法估算距离)。

3、战略选择

特斯拉在赌一个未来:当AI强大到能通过2D图像脑补3D世界时,所有雷达都会变成废铁。

但现阶段,车主们实际上在用生命为它的算法补课。

五、终极对决:2025年激光雷达行业的"大逃杀"

1、价格战正在引发行业变革

美国激光雷达上市公司Quanergy、Velodyne相继破产;

国内头部玩家速腾聚创2024年市值缩水70%,但是2025年却上涨了约50%!

华为却逆势扩产,用通信业务的利润补贴雷达业务。

禾赛这家全球激光雷达龙头,前不久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上市当天,禾赛市值一度超370亿港元,绿鞋前融资总额超41.6亿港元,创下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近四年来中概股回港最大融资纪录。

激光雷达测距效果图

2、幸存者们正在寻找新出路

路端雷达成为新蓝海。百度Apollo在保定部署的智慧路灯上集成激光雷达,每公里成本比车载方案低90%。当道路变成"先知",车辆只需要简单传感器就能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

芯片化是另一个方向。以色列公司Opsys推出邮票大小的雷达芯片,通过数万个微型天线实现扫描。这种方案可能在未来三年把雷达价格打到100美元区间。

六、消费者指南:买车到底要不要为激光雷达买单?

面对车企的花式宣传,记住三个原则:

1、看线数而非有无

16线雷达只能识别轮廓,128线才能建模细节。

某15万车型宣传"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实际是16线入门款,雨雾天基本失效。

2、问融合方案

单纯堆雷达不如做好传感器融合。

理想L9的"雷达+视觉+毫米波"三重校验,比某些堆砌5个雷达但缺乏融合算法的车型更可靠。

3、查实际表现

中保研AEB测试成绩比广告词更真实。

某品牌宣传"超远距探测250米",实际测试中对静止车辆识别距离只有80米。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当华为把激光雷达卖成白菜价,当特斯拉用AI挑战物理定律,当禾赛、速腾聚创偷偷赚钱,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在争夺自动驾驶的定义权——而最终评判权,永远属于紧握方向盘的我们。

亲!你说呢?

参考文献:知识就是力量报道《没有它,自动驾驶汽车就是“瞎子”?| 全国科普月》

#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无人车 #激光雷达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的“火眼金睛”激光雷达:让汽车“看清”世界!华为、特斯拉千亿赌局,禾赛、速腾聚创偷着乐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