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成都9月22日电(记者袁波)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回收利用”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热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400万吨级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拆解产能。依托镍钴行业成熟的萃取技术,我国企业锂回收率等指标全球领先,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
不过,面对已经来临的动力电池“退役潮”,行业仍存在法规体系不完善、技术标准不足、流转不规范、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等痛点。受访专家建议,通过立法、提标、监管三管齐下,加快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两年后或现退役高峰
有关机构今年3月发布的《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预测成果》显示,未来5年,我国动力电池平均每年退役约47.9GWh、34.6万吨。
建成四川首个全流程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的四川蜀矿环锂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废旧锂电池约2万吨,该公司总经理刘芸珲说:“预计未来2至3年,四川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将迎来第一轮高峰,产线将会更加忙碌。”
基于这种趋势,有关企业已经加大力度布局电池回收业务。
9月17日,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格林美发布公告称,将与美国ASCEND ELEMENTS合作,共同开拓欧洲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及相关材料合作,包括建设动力锂电池回收体系、拆解与黑粉制造体系、锂镍钴资源化与电池材料再制造产业体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于今年6月发布“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包括完善回收闭环,构建高效、规模化的回收体系。
作为全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省份,截至2024年底,四川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40.2万辆。“全省现有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11家、回收服务网点512个,综合利用能力约6.9万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吉明说,预计两三年后四川废旧动力电池将迎来第一轮大规模“退役潮”,回收利用市场前景广阔。
不过,有关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以来,受上游材料价格下行影响,电池回收企业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大部分企业营收和毛利双降,龙头企业则小幅上涨。如近期金晟新能源披露的即将赴港上市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22年尚盈利1.51亿元,但从2023年开始累计亏损近10亿元。
退役的废旧动力电池中含有锂、钴、锰、镍等金属元素及化学物质,若不当拆解会导致安全、环境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开华介绍,电池回收主要看剩余容量,动力电池拆解完再装配,用在工商业储能等方面,这叫梯次利用;如果不能梯次利用就把它打成黑粉,黑粉就是锂镍钴的混合物。通过技术攻关,锂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6.5%以上,镍钴的回收率也达到99%以上。
规范化回收率较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为引导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6年开始遴选培育骨干企业,目前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已超150家。
记者调查发现,虽经过多年规范引导,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相关法规体系不健全。2019年印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及梯次利用等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立回收服务网点。但实际上,回收机构的门槛比较低,网点是否规范运营也未受到严格监管。
其次是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相关技术和标准不成熟。可梯次利用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等不成熟,不利于回收拆解利用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发展。再生利用技术不成熟,废旧动力电池生产编码不够统一,封装技术各异,多样性导致自动化拆解难题,影响回收效率。此外,废旧动力电池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渣等污染物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也不健全。
三是废旧动力电池的流转不够规范。现有政策没有对退役动力电池转移渠道做强制规定。曾吉明表示,由于市场成本等原因,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流入小散乱的“小作坊”。以三元锂电池为例,“小作坊”收购价较正规企业高出约15%,因此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正规企业“吃不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所面临的乱象,受访人士建议,通过立法、提标、监管三管齐下,制定完善相关行业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已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行业要构建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回收网络标准化,鼓励车企、电池企业与回收主体共建共享渠道。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瑞林表示,科研单位、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实验室,聚焦材料再生、污染控制等核心技术,共同开展创新性研究,有效提升镍、钴、锰等有价金属回收利用率;打通回收、再制造、再利用全链条。
编辑:胡晨曦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成都9月22日电(记者袁波)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回收利用”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热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400万吨级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拆解产能。依托镍钴行业成熟的萃取技术,我国企业锂回收率等指标全球领先,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
不过,面对已经来临的动力电池“退役潮”,行业仍存在法规体系不完善、技术标准不足、流转不规范、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等痛点。受访专家建议,通过立法、提标、监管三管齐下,加快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两年后或现退役高峰
有关机构今年3月发布的《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预测成果》显示,未来5年,我国动力电池平均每年退役约47.9GWh、34.6万吨。
建成四川首个全流程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的四川蜀矿环锂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废旧锂电池约2万吨,该公司总经理刘芸珲说:“预计未来2至3年,四川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将迎来第一轮高峰,产线将会更加忙碌。”
基于这种趋势,有关企业已经加大力度布局电池回收业务。
9月17日,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格林美发布公告称,将与美国ASCEND ELEMENTS合作,共同开拓欧洲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及相关材料合作,包括建设动力锂电池回收体系、拆解与黑粉制造体系、锂镍钴资源化与电池材料再制造产业体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于今年6月发布“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包括完善回收闭环,构建高效、规模化的回收体系。
作为全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省份,截至2024年底,四川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40.2万辆。“全省现有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11家、回收服务网点512个,综合利用能力约6.9万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吉明说,预计两三年后四川废旧动力电池将迎来第一轮大规模“退役潮”,回收利用市场前景广阔。
不过,有关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以来,受上游材料价格下行影响,电池回收企业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大部分企业营收和毛利双降,龙头企业则小幅上涨。如近期金晟新能源披露的即将赴港上市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22年尚盈利1.51亿元,但从2023年开始累计亏损近10亿元。
退役的废旧动力电池中含有锂、钴、锰、镍等金属元素及化学物质,若不当拆解会导致安全、环境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开华介绍,电池回收主要看剩余容量,动力电池拆解完再装配,用在工商业储能等方面,这叫梯次利用;如果不能梯次利用就把它打成黑粉,黑粉就是锂镍钴的混合物。通过技术攻关,锂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6.5%以上,镍钴的回收率也达到99%以上。
规范化回收率较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为引导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6年开始遴选培育骨干企业,目前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已超150家。
记者调查发现,虽经过多年规范引导,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相关法规体系不健全。2019年印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及梯次利用等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立回收服务网点。但实际上,回收机构的门槛比较低,网点是否规范运营也未受到严格监管。
其次是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相关技术和标准不成熟。可梯次利用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等不成熟,不利于回收拆解利用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发展。再生利用技术不成熟,废旧动力电池生产编码不够统一,封装技术各异,多样性导致自动化拆解难题,影响回收效率。此外,废旧动力电池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渣等污染物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也不健全。
三是废旧动力电池的流转不够规范。现有政策没有对退役动力电池转移渠道做强制规定。曾吉明表示,由于市场成本等原因,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流入小散乱的“小作坊”。以三元锂电池为例,“小作坊”收购价较正规企业高出约15%,因此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正规企业“吃不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所面临的乱象,受访人士建议,通过立法、提标、监管三管齐下,制定完善相关行业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已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行业要构建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回收网络标准化,鼓励车企、电池企业与回收主体共建共享渠道。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瑞林表示,科研单位、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实验室,聚焦材料再生、污染控制等核心技术,共同开展创新性研究,有效提升镍、钴、锰等有价金属回收利用率;打通回收、再制造、再利用全链条。
编辑:胡晨曦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