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AI,多位顶级投资人发声!

东方财富网

7小时前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关于AI的政策,这从另一个维度为投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投资时更加注重未来发展方向和领域的潜在价值。

9月17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暨私募基金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主题为“洞见价值智创未来”。

圆桌论坛环节中,在执中CEO李淼主持下,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浙创投总经理程俊华、孚腾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锟、华民投创始合伙人崔斌、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围绕“AI大浪潮的时代机会”主题,深入剖析此轮AI浪潮的最大驱动力,并分享不同角色下的投资机构的投资路径和投资展望。

技术驱动、共识筑基

点燃AI新浪潮

李淼:请各位嘉宾用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您眼中AI大浪潮最核心的特质,并比较它与您过去经历过的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根本区别。同时,请谈谈AI大浪潮的爆发是由于技术积淀的积累,还是算力、数据、资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共振,以及您认为推动这一浪潮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郑庆生:在当前科技周期的起点,我认为最大的驱动力仍然是技术本身。从创业的特点来看,大量的技术人才担任CEO,这与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产品人才占优的情况不同。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科技浪潮的开始阶段,随后将逐渐过渡到产品。

程俊华:浪潮的来临,既有技术的突破,也有资本的共振。技术的突破,如Transformer架构带来的注意力机制,使得捕捉复杂关系成为可能,从而催生了更多的应用。同时,算力的提升,基于英伟达芯片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也产生了同频共振的效果。因此,我认为这是共振的融合。

章锟:虽然人们可能会将AI的发展归因于技术、资本和算力资源,但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共识”。

在AI领域发展初期,共识并不一致。但现在,无论是政府、学界、产业界还是投资界,已经自上而下地达成了一致共识。而这种共识将极大地推动资本、技术和各方面所需要素,帮助AI+取得更高的成就。

同时,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关于AI的政策,这从另一个维度为投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

崔斌:人工智能的本质,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赋予机器“人性”,为人工作,与人沟通,解放人。这涉及如何使机器具备人类的智能,从而在各个专业领域实现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那么,人工智能不但要具备人的技能,也要具备科技向善的特质,赋予机器人人的道德和伦理。

世界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将机器变得像人一样,从而解放工作对人的束缚,让人更自由;另一种是将人变得像机器一样,驯化、整齐划一。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来解放人类,如何让机器具备人类的智慧和智能,以实现人性的更大解放。从这一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明确的。

杨胜君: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产业最适合的描述词汇是“集大成”。所谓“集大成”,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赖于多个领域的综合支撑。

从前端到后端,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体现了“集大成”的特点。它需要大量的芯片,而芯片技术的突破是国家算力发展的关键瓶颈。此外,算法层面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的“硬科技”特点,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周期长,投入的资金量和社会资源巨大。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

AI浪潮下应如何布局?

李淼:红杉中国一直以来专注于捕捉早期的颠覆性创新并为其提供支持。在AI领域,您认为下一个让您特别激动人心,可能诞生平台级公司的机会会出现在哪里?

郑庆生:在AI领域,我们看好具备双边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和复杂的产品创新作为未来平台级企业诞生的两个关键突破点。

在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时代,具备双边网络效应的创业公司,如小红书,能够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即使面对大厂的竞争,也能保持竞争优势。然而,在当前的AI领域,大多数模式仍然以技术驱动为主,交互本质上都是与大模型的交互,这使得建立双边网络效应变得较为困难。因此,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新的、具有AI特性的双边网络效应商业模式的出现。

同时,我们相信复杂的产品创新,如软硬一体化的产品,更有可能从创新中脱颖而出。目前,深圳市场上涌现出许多与AI相关的硬件产品,这些产品往往与人的需求紧密结合,具有解决通用性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复杂的产品创新也可能会带来平台级企业诞生的机会。

李淼:浙创投肩负着推动浙江区域产业发展的使命。在浙江乃至长三角之内,您觉得AI能够如何赋能浙江地区的制造业数字经济,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竞争力?

程俊华:今年年初,杭州的“六小龙”现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浙江再次成为创新的焦点。这背后有着其独特的逻辑支撑。

浙江的特点在于其民营经济的发达。许多浙江的民营企业原本属于传统或制造业中的优势企业,现在他们都在思考如何转型发展。

最近,浙江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了一个口号,即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目前,浙江的制造业已经与数字经济实现了深度融合,而人工智能还将对更多业态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产业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浙江的民营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李淼:作为上海国资下的市场化创投机构,孚腾资本在AI上的布局众多,您这边是怎么思考对人工智能机会的布局的?

章锟: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自两年前开始致力于打造围绕上海AI发展的产业生态基金群,例如我们与上海不同区域合作设立细分赛道直投基金,专注于端侧、算力、应用端等的全产业链布局。通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挑选优秀的链主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印证和相互协作,不仅为上海,也为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AI生态链做出贡献。

虽然预测哪家公司将成为未来的主导者极具挑战,但我们相信通过生态投资,在每个环节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可以共同推动AI产业的发展。

李淼:华民投一直以来布局半导体新能源等新一代新兴技术,投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您下一步将如何布局AI赛道?

崔斌:我们过去主要投资于头部企业和国家战略项目,如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车集团大型央企旗下的项目。现在,我们通过在上海设立未来产业研究院,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角度,对六大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例如,去年投资的中国版Sora极佳科技,在空间智能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估值也在一年内翻了近10倍。

未来,我们将加大投资力度,从成长期投资和后期投资全面转型为早期科技投资。

李淼:在国务院发布的AI+行动指引中,提到了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六个领域。基石资本现在和未来的AI投入领域会涉及哪些领域?

杨胜君:2025年是AI投资的算力大年。回顾投资历程,2015年前后我们布局了当时的AI“四小龙”;2022年ChatGPT验证Transformer技术路径后,算力、能源、数据已成为AI产业发展的三大核心底座。

当前,AI产业中的英伟达正复制2010年苹果链的“链主”效应——当年苹果为中国“果链”企业带来技术、检测、连接器等新订单,直接带动中国手机产业的工艺迭代与技术进步。历史经验显示,终端应用往往是最终的大赢家,且有望诞生十倍级别的大牛股。

因此,我们在投资上采用“上游确定+下游弹性”的哑铃策略:一手配置算力、硬件等现金流明确的基础设施;另一手则前瞻布局智能汽车、机器人、SaaS、内容工具等下游领域。通过这种上下游组合投资,对冲技术路线风险,从而最大程度享受人工智能产业革命的红利。

如何投中的是价值而不是泡沫?

李淼:从技术到价值路到底有多远?怎样才能投中的是价值,而不是泡沫呢?

郑庆生: 在当前AI浪潮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许多AI公司从一开始就实现了盈利。这一波从技术到价值的转化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波都要快。因此,在选择项目或创业方向时,找到足够的痛点至关重要。

同时在全球经历了SaaS化运动后,订阅付费和个人工作效率提升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发现一些优秀的AI项目在早期估值较低,但很快就能实现盈利,这导致许多项目直接跳过了传统中间轮次融资。这种情况现在非常普遍,且这些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良好。因此,我对AI时代的创业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更容易找到更务实的起点。

程俊华:在投资领域,我们关注技术与其应用需求之间的关系。技术本身可能领先于需求,但关键在于找到技术能够解决行业痛点的时点进行投资。当技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经济价值时,技术迭代将加速,形成正向循环。相反,如果技术脱离了实际需求,就可能产生泡沫。因此,我们专注于在正确的时点切入,寻求那些能够通过解决痛点来驱动技术进步并实现盈利的项目。

章锟:在风投行业中,泡沫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行业的常态。但是我们仍然在战略上保持雄心壮志,在操作上却保持谨慎。因为不同行业中企业的发展节奏不同,例如,ToC领域尤其是消费端的项目盈利较快,而一些领域的商业化尚未完全成型,但资本已经大量涌入,抬高了一、二级市场的估值。

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关注的是项目的底色,即长期价值。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即使泡沫破裂后仍有实际价值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泡沫。例如,我们更愿意投资那些估值较高、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价值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可能被大厂轻易替代的公司。因此,我们在投资时更加注重未来发展方向和领域的潜在价值。

崔斌:投资本质上是对规律的总结,需要基于历史的投资和行业发展态势作深入的研究。我们成立未来产业研究院的初衷也是如此,因为只有深入的研究和规律的总结,才能对每个行业和产业有深刻的认知,从而做出好的投资决策,这是投资的基本点。

然而,投资也要敢于投资前瞻性行业和热门赛道,接受一定的泡沫和风险。因为要投资伟大的公司,完全按照经验总结是不可能的,需要一定直觉和魄力。同时,投资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总会有幸存者偏差,所谓成功的投资人具备这样的特质。

杨胜君:与前一轮相比,这一轮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明确。尽管通用型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尚未完全实现,但清晰的发展路径为行业注入了重要信心。

同时,此轮AI浪潮呈现出龙头公司主导的特点,凸显了产业“集大成”的特性。因此,投资策略上,我们会优先布局确定性较高的“大”项目,同时也会关注小公司带来的新机遇。

我们的核心投资逻辑基于产业本身展开:通过聚焦“链主”企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终端用户及其整体产业布局,以此确保所投项目具备长期价值与可行性。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关于AI的政策,这从另一个维度为投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投资时更加注重未来发展方向和领域的潜在价值。

9月17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暨私募基金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主题为“洞见价值智创未来”。

圆桌论坛环节中,在执中CEO李淼主持下,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浙创投总经理程俊华、孚腾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锟、华民投创始合伙人崔斌、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围绕“AI大浪潮的时代机会”主题,深入剖析此轮AI浪潮的最大驱动力,并分享不同角色下的投资机构的投资路径和投资展望。

技术驱动、共识筑基

点燃AI新浪潮

李淼:请各位嘉宾用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您眼中AI大浪潮最核心的特质,并比较它与您过去经历过的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根本区别。同时,请谈谈AI大浪潮的爆发是由于技术积淀的积累,还是算力、数据、资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共振,以及您认为推动这一浪潮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郑庆生:在当前科技周期的起点,我认为最大的驱动力仍然是技术本身。从创业的特点来看,大量的技术人才担任CEO,这与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产品人才占优的情况不同。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科技浪潮的开始阶段,随后将逐渐过渡到产品。

程俊华:浪潮的来临,既有技术的突破,也有资本的共振。技术的突破,如Transformer架构带来的注意力机制,使得捕捉复杂关系成为可能,从而催生了更多的应用。同时,算力的提升,基于英伟达芯片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也产生了同频共振的效果。因此,我认为这是共振的融合。

章锟:虽然人们可能会将AI的发展归因于技术、资本和算力资源,但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共识”。

在AI领域发展初期,共识并不一致。但现在,无论是政府、学界、产业界还是投资界,已经自上而下地达成了一致共识。而这种共识将极大地推动资本、技术和各方面所需要素,帮助AI+取得更高的成就。

同时,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关于AI的政策,这从另一个维度为投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

崔斌:人工智能的本质,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赋予机器“人性”,为人工作,与人沟通,解放人。这涉及如何使机器具备人类的智能,从而在各个专业领域实现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那么,人工智能不但要具备人的技能,也要具备科技向善的特质,赋予机器人人的道德和伦理。

世界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将机器变得像人一样,从而解放工作对人的束缚,让人更自由;另一种是将人变得像机器一样,驯化、整齐划一。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来解放人类,如何让机器具备人类的智慧和智能,以实现人性的更大解放。从这一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明确的。

杨胜君: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产业最适合的描述词汇是“集大成”。所谓“集大成”,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赖于多个领域的综合支撑。

从前端到后端,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体现了“集大成”的特点。它需要大量的芯片,而芯片技术的突破是国家算力发展的关键瓶颈。此外,算法层面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的“硬科技”特点,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周期长,投入的资金量和社会资源巨大。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

AI浪潮下应如何布局?

李淼:红杉中国一直以来专注于捕捉早期的颠覆性创新并为其提供支持。在AI领域,您认为下一个让您特别激动人心,可能诞生平台级公司的机会会出现在哪里?

郑庆生:在AI领域,我们看好具备双边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和复杂的产品创新作为未来平台级企业诞生的两个关键突破点。

在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时代,具备双边网络效应的创业公司,如小红书,能够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即使面对大厂的竞争,也能保持竞争优势。然而,在当前的AI领域,大多数模式仍然以技术驱动为主,交互本质上都是与大模型的交互,这使得建立双边网络效应变得较为困难。因此,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新的、具有AI特性的双边网络效应商业模式的出现。

同时,我们相信复杂的产品创新,如软硬一体化的产品,更有可能从创新中脱颖而出。目前,深圳市场上涌现出许多与AI相关的硬件产品,这些产品往往与人的需求紧密结合,具有解决通用性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复杂的产品创新也可能会带来平台级企业诞生的机会。

李淼:浙创投肩负着推动浙江区域产业发展的使命。在浙江乃至长三角之内,您觉得AI能够如何赋能浙江地区的制造业数字经济,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竞争力?

程俊华:今年年初,杭州的“六小龙”现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浙江再次成为创新的焦点。这背后有着其独特的逻辑支撑。

浙江的特点在于其民营经济的发达。许多浙江的民营企业原本属于传统或制造业中的优势企业,现在他们都在思考如何转型发展。

最近,浙江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了一个口号,即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目前,浙江的制造业已经与数字经济实现了深度融合,而人工智能还将对更多业态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产业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浙江的民营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李淼:作为上海国资下的市场化创投机构,孚腾资本在AI上的布局众多,您这边是怎么思考对人工智能机会的布局的?

章锟: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自两年前开始致力于打造围绕上海AI发展的产业生态基金群,例如我们与上海不同区域合作设立细分赛道直投基金,专注于端侧、算力、应用端等的全产业链布局。通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挑选优秀的链主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印证和相互协作,不仅为上海,也为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AI生态链做出贡献。

虽然预测哪家公司将成为未来的主导者极具挑战,但我们相信通过生态投资,在每个环节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可以共同推动AI产业的发展。

李淼:华民投一直以来布局半导体新能源等新一代新兴技术,投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您下一步将如何布局AI赛道?

崔斌:我们过去主要投资于头部企业和国家战略项目,如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车集团大型央企旗下的项目。现在,我们通过在上海设立未来产业研究院,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角度,对六大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例如,去年投资的中国版Sora极佳科技,在空间智能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估值也在一年内翻了近10倍。

未来,我们将加大投资力度,从成长期投资和后期投资全面转型为早期科技投资。

李淼:在国务院发布的AI+行动指引中,提到了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六个领域。基石资本现在和未来的AI投入领域会涉及哪些领域?

杨胜君:2025年是AI投资的算力大年。回顾投资历程,2015年前后我们布局了当时的AI“四小龙”;2022年ChatGPT验证Transformer技术路径后,算力、能源、数据已成为AI产业发展的三大核心底座。

当前,AI产业中的英伟达正复制2010年苹果链的“链主”效应——当年苹果为中国“果链”企业带来技术、检测、连接器等新订单,直接带动中国手机产业的工艺迭代与技术进步。历史经验显示,终端应用往往是最终的大赢家,且有望诞生十倍级别的大牛股。

因此,我们在投资上采用“上游确定+下游弹性”的哑铃策略:一手配置算力、硬件等现金流明确的基础设施;另一手则前瞻布局智能汽车、机器人、SaaS、内容工具等下游领域。通过这种上下游组合投资,对冲技术路线风险,从而最大程度享受人工智能产业革命的红利。

如何投中的是价值而不是泡沫?

李淼:从技术到价值路到底有多远?怎样才能投中的是价值,而不是泡沫呢?

郑庆生: 在当前AI浪潮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许多AI公司从一开始就实现了盈利。这一波从技术到价值的转化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波都要快。因此,在选择项目或创业方向时,找到足够的痛点至关重要。

同时在全球经历了SaaS化运动后,订阅付费和个人工作效率提升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发现一些优秀的AI项目在早期估值较低,但很快就能实现盈利,这导致许多项目直接跳过了传统中间轮次融资。这种情况现在非常普遍,且这些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良好。因此,我对AI时代的创业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更容易找到更务实的起点。

程俊华:在投资领域,我们关注技术与其应用需求之间的关系。技术本身可能领先于需求,但关键在于找到技术能够解决行业痛点的时点进行投资。当技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经济价值时,技术迭代将加速,形成正向循环。相反,如果技术脱离了实际需求,就可能产生泡沫。因此,我们专注于在正确的时点切入,寻求那些能够通过解决痛点来驱动技术进步并实现盈利的项目。

章锟:在风投行业中,泡沫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行业的常态。但是我们仍然在战略上保持雄心壮志,在操作上却保持谨慎。因为不同行业中企业的发展节奏不同,例如,ToC领域尤其是消费端的项目盈利较快,而一些领域的商业化尚未完全成型,但资本已经大量涌入,抬高了一、二级市场的估值。

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关注的是项目的底色,即长期价值。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即使泡沫破裂后仍有实际价值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泡沫。例如,我们更愿意投资那些估值较高、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价值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可能被大厂轻易替代的公司。因此,我们在投资时更加注重未来发展方向和领域的潜在价值。

崔斌:投资本质上是对规律的总结,需要基于历史的投资和行业发展态势作深入的研究。我们成立未来产业研究院的初衷也是如此,因为只有深入的研究和规律的总结,才能对每个行业和产业有深刻的认知,从而做出好的投资决策,这是投资的基本点。

然而,投资也要敢于投资前瞻性行业和热门赛道,接受一定的泡沫和风险。因为要投资伟大的公司,完全按照经验总结是不可能的,需要一定直觉和魄力。同时,投资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总会有幸存者偏差,所谓成功的投资人具备这样的特质。

杨胜君:与前一轮相比,这一轮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明确。尽管通用型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尚未完全实现,但清晰的发展路径为行业注入了重要信心。

同时,此轮AI浪潮呈现出龙头公司主导的特点,凸显了产业“集大成”的特性。因此,投资策略上,我们会优先布局确定性较高的“大”项目,同时也会关注小公司带来的新机遇。

我们的核心投资逻辑基于产业本身展开:通过聚焦“链主”企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终端用户及其整体产业布局,以此确保所投项目具备长期价值与可行性。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